帽夹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02888发布日期:2019-03-02 01:53阅读:1187来源:国知局
帽夹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灯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帽夹灯。



背景技术:

帽夹灯是用来戴在人的头上解放双手的照明工具,其广泛应用于夜间作业、机器检修或野营,是人们普遍喜爱的照明工具。帽夹灯结构一般包括灯本体和连接在灯本体上的夹子,其中夹子用以夹住帽沿,进而将灯本体固定在帽子上。

传统的帽夹灯的灯本体与夹子是通过螺钉固定在一起的,其结构比较单一,不能实现旋转,夜间使用时难以进行多角度多方向的观察,十分不不便。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申请号为CN201721287507.5(公告号为CN20717925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感应夹帽灯》,这种夹帽灯包括旋转头以及壳体,旋转头与壳体活动连接,旋转头具有内腔,内腔中设有LED照明模块以及控制LED照明模块开启与关闭的按钮开关,旋转头下侧设有两缺口,在缺口外侧设有向外凸出的两旋转轴,壳体设有内凹配合区,内凹配合区内边壁设有内凹口,上述旋转轴嵌入内凹口适配,旋转头具有圆弧端区,圆弧端区与内凹配合区端面具有用于让旋转头活动于内凹配合区的间隙,上述缺口位于圆弧端区两侧。这种夹帽灯虽然能够旋转,实现了多角度照射,但是还存在有一定的不足。一方面,这种夹帽灯是采用旋转头与壳体进行活动连接的方式实现旋转的,其结构复杂,加工成本较高,且不便于装配;另一方面,这种夹帽灯的旋转头在转动角度后的定位主要依靠旋转头的旋转轴与壳体上的内凹口之间的转动摩擦力,但是使用一段时间后,两者摩擦接触位置会出现磨损,旋转头在转动一定角度后会出现定位不准确,偏离原始的转动角度,给人们使用带来不便,并且不容易维修或替换,只能做丢弃处理。

故,现有的帽夹灯还需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装配简单、成本低廉,定位准确且使用寿命长的帽夹灯。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帽夹灯,包括夹子及其内设有光源和电源的灯本体,灯本体的前端面上设有供光源发出的光束透出的出光部,所述夹子具有底板及位于底板前端并向上向后延伸的弹性板,底板和弹性板之间形成供待夹持物卡入的夹口,所述底板的后端铰接在所述灯本体的顶面上,所述灯本体的顶面上还具有向内凹进的容置槽,所述夹子的底板能够容置在所述容置槽内,且夹子的夹口的方向朝后设置,所述夹子与所述灯本体之间还设置有能够将两者在相对转动过程中定位在任一旋转角度的阻尼件。

作为改进,所述阻尼件为橡胶圈,该橡胶圈设置在夹子与灯本体相互铰接的位置处,所述阻尼件在夹子与灯本体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始终与两者摩擦接触。橡胶圈成本低廉,且阻尼效果好,当然,阻尼件也可以采用其他摩擦系数较高的阻尼部件。

作为改进,所述底板的后端具有圆柱状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沿其轴向方向穿设有一销轴,所述销轴的两端插设在所述容置槽的两侧壁上。由于圆柱形的连接部具有与灯本体的顶面平滑接触的弧面,因而能够使得夹子与灯本体之间的转动过程更加平稳。

作为改进,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具有第一端面,所述灯本体的容置槽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面;所述两个第一端面的至少一个端面上设有用于放置所述橡胶圈的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与所述销轴同轴设置,所述橡胶圈能够贴紧嵌设在所述环形凹槽中,并外露出该第一端面,进而与第二端面相接触。其中,嵌设在所述环形凹槽中的橡胶圈外露出所述第一端面是为了与第二端面充分摩擦接触,以增加阻尼效果,当然,环形凹槽也可以设置在灯本体的第二端面上,或者夹子的第一端面与灯本体的第二端面的两个端面上均设有环形凹槽,每个环形凹槽中均设有一个橡胶圈,两橡胶圈能够摩擦接触。

作为改进,所述夹子的弹性板上还设有供卡织带穿过的卡孔。这样的结构设置,使得帽夹灯既可以夹持在帽沿上,又可以通过连接卡织带套设在头上作为头灯使用。

作为改进,所述灯本体的出光部的外周还套设有灯罩。所述灯罩用以保护所述出光部的受到碰撞而损坏。

作为改进,所述灯本体内置有电控单元,所述灯本体外壁面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电控单元连通的档位开关、感应开关、感应探头及用于显示所述感应开关的开闭状态的感应指示灯。其中,档位开关可以控制所述帽夹灯处于不同的光照强度,感应开关、感应探头等感应部件的设置,可以使得帽夹灯在使用过程中更加方便地进行开启或者关闭,其中,感应开关在打开状态时,通过在感应探头的前方的一定距离处进行挥手遮盖动作即可进行帽夹灯的开启和关闭,其中,感应指示灯能够显示所述感应开关是否处于打开状态。

作为改进,所述灯本体的一侧还设有用于充电的充电接口以及用于显示电量状态的电量指示灯,所述充电接口外侧覆盖有可脱卸的防护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帽夹灯的角度调节是通过夹子与灯本体的铰接实现的,这种帽夹灯只包括夹子与灯本体两个部件,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并且装配时直接将夹子安装到灯本体上即可;另一方面,该帽夹灯的夹子与灯本体之间还设置有阻尼件,该阻尼件在夹子与灯本体相对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将两者在相对转动过程中定位在任一旋转角度,该阻尼件的设置使得夹子与灯体在相对转动过程更加平稳灵活,其定位也更加精确,并且长时间使用后不容易出现定位不准的问题,延长了帽夹灯的使用寿命。此外,若帽夹灯出现转动调节效果不好时,只需要将夹子拆下,更换新的阻尼件即可继续使用,而不必将帽夹灯作丢弃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帽夹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夹子与灯本体处于相对转动的初始状态;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帽夹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夹子与灯本体处于相对转动过程中的一转动角度状态;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帽夹灯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帽夹灯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帽夹灯的侧视图;

图6为图5中的A-A向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帽夹灯的夹子与销轴及阻尼件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B-B向剖视图;

图9为图6中省去夹子及阻尼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3,帽夹灯包括灯本体10、夹子20及阻尼件30,其中灯本体10内设有光源及电源,灯本体10的前端面上设有供光源发出的光束透出的出光部14,夹子20具有底板200及位于底板200前端并向上向后延伸的弹性板201,底板200和弹性板201之间形成供待夹持物卡入的夹口22,底板200的后端铰接在灯本体10的顶面上,灯本体10的顶面上还具有向内凹进的容置槽13,夹子20的底板200能够容置在容置槽13内,且夹子20的夹口22的方向朝后设置,即,在夹子20与灯本体10相对转动的初始状态时,夹口22背离灯本体10的出光部14的出光方向,夹子20的夹口22与灯本体10的出光部14背离设置,便于将帽夹灯固定在使用者的帽沿上,符合用户的照明习惯。具体地,底板200的后端具有圆柱状的连接部21,连接部21沿其轴向方向穿设有一销轴40,销轴40的两端插设在容置槽13的两侧壁上。再具体地,容置槽13的后端还设有方便连接部21转动的且具有圆弧面的条形凹槽131,其中,底板200的圆柱状的连接部21能够配合在该条形凹槽131中,由于圆柱形的连接部21与该条形凹槽131之间均为平滑接触的弧面,因而能够使得夹子20与灯本体10之间的转动过程更加平稳。此外,夹子20的弹性板201上还设有供卡织带(未示出)穿过的卡孔202。卡孔202的设置使得该帽夹灯既可以夹持在帽沿上,又可以通过连接卡织带套设在头上作为头灯使用,这样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继续参见图3,在本实施例中,阻尼件30为橡胶圈,该橡胶圈设置在夹子20与灯本体10相互铰接的位置处。橡胶圈成本低廉,且阻尼效果好,当然,阻尼件30也可以采用其他摩擦系数较高的阻尼部件。一并参见图5~图9,连接部21的两端具有第一端面210,灯本体的容置槽13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面130,两个第一端面210的至少一个端面上设有用于放置橡胶圈的环形凹槽50,环形凹槽50与销轴40同轴设置,橡胶圈能够贴紧嵌设在环形凹槽50中,并外露出该第一端面210,进而与第二端面130相接触。其中,嵌设在环形凹槽50中的橡胶圈外露出第一端面210是为了与第二端面130充分摩擦接触,以增加阻尼效果,具体可以是指橡胶圈的厚度大于环形凹槽50的深度,再具体地,环形凹槽50与销轴40同轴设置,可以使得嵌设在环形凹槽50内的橡胶圈在夹子20与灯本体10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始终与两者摩擦接触,其次,橡胶圈能够贴紧嵌设在环形凹槽50中可以是指橡胶圈能够充满环形凹槽50,进而使得橡胶圈与夹子20具有较大的摩擦力。当然,环形凹槽50也可以设置在灯本体的第二端面130上,或者夹子的第一端面210与灯本体的第二端面130的两个端面上均可设有环形凹槽50,每个环形凹槽50中均设有一个橡胶圈,两橡胶圈能够摩擦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夹子20是在连接件21的其中一个第一端面210上设置环形凹槽50,以减少零件数量。

参见图3及图8,在本实施例中,销轴40穿设在夹子20的连接部21上并具有外露出夹子20的两侧的第一端面210的露出端41,灯本体10上的两个第二端面130上分别设有销孔12,销轴40的露出端41卡入能够卡入销孔12中,当然,销轴40也可以穿设在灯本体10上,销轴40的两端插设在夹子20的两侧。更进一步地,参见图5,在本实施例中,夹子20与灯本体10的铰接位置靠近夹子20的夹口22,即销轴40穿设在夹子20靠近其夹口22位置的一端,这种结构设置,用户将夹子20固定在帽沿上后,使得灯本体10位于帽沿的下方,其中灯本体10可以向下拨动,实现前方视野不同范围内的照明需求。灯本体10的出光部14的外周还套设有灯罩60。其中灯罩60可以采用透明塑料材料制成,该灯罩60用以保护出光部14的受到碰撞而损坏。

参见图4,在本实施例中,灯本体10内置有电控单元(图中未示出),具体地,灯本体10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101,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101灯扣接后形成有一容置腔,该容置腔可以用来放置上述电控单元,灯本体10的外壁面上还设置有与电控单元连通的档位开关15、档位指示灯150、感应开关16、感应探头17及用于显示感应开关16的开闭状态的感应指示灯18。其中,档位开关15可以处于不同的档位状态,控制帽夹灯处于不同的光照强度,其中档位状态可以包括强光状态、中等强光状态及弱光状态,档位指示灯150可以对不同的档位状态进行显示。感应开关16以及感应探头17的设置,可以使得帽夹灯在使用过程中更加方便地进行开启或者关闭,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感应探头17设置在灯本体10上靠近出光部14的位置,感应探头17可以为红外线感应探头17,感应开关16在打开状态时,通过在感应探头17的前方的一定距离处进行挥手遮盖动作,便能控制帽夹灯的开启和关闭,再具体地,灯本体10的一侧还设有用于充电的充电接口19,充电接口19外侧覆盖有可脱卸的防护塞70,灯本体10上还设有电量指示灯190,该电量指示灯190可以在充电时或者充电完成时给出不同状态的指示。其中,感应指示灯18能够显示感应开关16是否处于打开状态。其中,档位开关15、档位指示灯150、感应开关16、、感应指示灯18以及电量指示灯190是布置在灯本体10的同一侧面上,该侧面上还设置有覆盖上述部件的防护贴纸80,该防护贴纸80可为透明贴纸,其既能对上述部件形成保护,又不影响感应指示灯18以及电量指示灯190的灯光射出。

本实施例中的帽夹灯的角度调节是通过夹子20与灯本体10铰接实现的,这种帽夹灯只包括夹子20与灯本体10两个部件,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并且装配时直接将夹子20安装到灯本体10上即可;另一方面,该帽夹灯的夹子20与灯本体10之间还设置有阻尼件30,该阻尼件30在夹子20与灯本体10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始终与两者摩擦接触,并能够将两者在相对转动过程中定位在任一旋转角度,该阻尼件30的设置增大了夹子20与灯体10在相对转动过程的摩擦力,其定位更加灵活、精确,并且长时间使用后不容易出现定位不准的问题,延长了帽夹灯的使用寿命。此外,若帽夹灯出现转动调节效果不好时,只需要将夹子20拆下,更换新的阻尼件20即可继续使用,而不必将帽夹灯作丢弃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