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亮度的轻薄型支架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21885发布日期:2019-06-26 01:21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自动控制亮度的轻薄型支架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照明灯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控制亮度的轻薄型支架灯。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LED光源的开发与应用已趋向成熟,取代传统光源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现有技术中,支架灯一般采用灯管和灯壳分开设计,灯管内设置有若干LED 灯珠,灯管通过两端的接线电极与对应的灯头连接。

作为进一步提升,中国专利CN103016997 A公开了一种LED支架灯,其包括灯壳、灯头盖、三芯电源插座、电源和LED模块,三芯电源插座连接于灯头盖,灯头盖安装于灯壳的两端,灯壳设置为铝合金壳体,LED模块包括至少一条主要由基板和多个LED灯珠组成的LED灯带,各LED灯带分别通过电源与三芯电源插座电连接且各LED灯带直接安装于灯壳上。

虽然上述专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结构紧凑,但是仍有以下不足:智能型不高,只能通过人为控制其亮度。而且出光均匀性差,整体厚度偏大,造成施工及安装设计的各种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动控制亮度的轻薄型支架灯,采用双控制,有效实现节能,提高使用感受。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自动控制亮度的轻薄型支架灯,包括、罩壳、电源、导光板、控制单元、灯条、端堵和设置在所述的罩壳或导光板上且与所述的控制单元通讯连接的红外感应控制器,以及与所述的控制单元通讯连接的壁挂式控制器,所述的壁挂式控制感应器包括人体感应器以及与所述的人体感应器通讯连接的控制信息发射模块,所述的控制单元包括与所述的信息发射模块对应的信息接收模块,与所述的红外感应控制和信息接收模块电连接的MCU,所述的罩壳为下开口式腔式结构,所述的导光板设置在所述的罩壳的下开口处,在罩壳内部于所述的导光板两侧对称地形成有与导向板侧形成有开口的灯条插槽,所述的灯条匹配地插入并定位在所述的灯条插槽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信息发射模块为2.4G发射模块,所述的信息接收模块为2.4G 接收模块。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罩壳为一体挤出成型的铝型材,所述的罩壳的下开口两侧一体形成有用以承托所述的导光板的托板,两托板间构成出光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罩壳的横截面为开口朝下的C型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罩壳的顶部形成有两道轴向延伸的滑块槽,与吊链固定连接的滑块匹配地插入所述的滑块槽内,所述的滑块上设置有锁紧螺钉。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的罩壳的内部于所述的导光板上部形成有上定位板,所述的上定位板与罩壳的顶板间形成有电池安装腔,所述的电源匹配地定位在所述的电池定位腔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灯条包括灯条基板,设置在所述的灯条基板上的灯珠,所述的灯珠与所述的电源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上定位板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反光层,所述的导光板为光学级亚克力材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罩壳的厚度为5-20mm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导光板两端中部对应地形成有用以定位所述的红外感应控制器的安装孔,所述的端堵的下表面形成有与所述的安装孔对应的开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电源与控制采用单电源双感应控制,实现输出亮度的自动调节,第一次控为2.4G壁挂式控制器,灯体二次控制为人体红外感应控制器,当人走进相近区域时,如进门时,2.4G壁挂式控制器首先感测到人体接近并发出指令使灯亮一部分,如50%,当人走进灯光区域,即人体红外感应控制器的探测区域时,人体红外感应控制器发出指令,使灯亮100%,采用步入式灯亮设计有效提高使用感受,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动控制亮度的轻薄型支架灯的斜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自动控制亮度的轻薄型支架灯的俯视示意图。

图3所示为支架灯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支架灯的仰视图。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以上附图获得其他的相关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控制亮度的轻薄型支架灯,包括罩壳1、电源、导光板3、控制单元、灯条4和设置在所述的罩壳或导光板上且与所述的控制单元通讯连接的红外感应控制器5,以及与所述的控制单元通讯连接的壁挂式控制器6。所述的壁挂式控制器包括人体感应器61以及与所述的人体感应器通讯连接的控制信息发射模块,如2.4G发射模块,所述的控制单元包括与所述的信息发射模块对应的信息接收模块,如2.4G接收模块,与所述的红外感应控制和信息接收模块电连接的MCU,所述的人体感应器为红外感应器或者雷达感应器等任意形式。其中,所述的导光板两端中部对应地形成有用以定位所述的红外感应控制器的安装孔,所述的端堵的下表面形成有与所述的安装孔对应的开孔。作为支架灯的一个具体实现,所述的支架灯的罩壳为下开口式腔式结构,所述的导光板设置在所述的罩壳的下开口处,在罩壳内部于所述的导光板两侧对称地形成有与导向板侧形成有开口的灯条插槽11,所述的灯条3匹配地插入并定位在所述的灯条插槽11内。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控制亮度的轻薄型支架灯,采用匀光板侧进光的方式,充分利用罩壳内表面的反射,实现了出光匀光性的提高,而且采用面状出光口设计,出光柔和,有效提高防眩效果,同时,采用侧进光式设计,实现了产品的轻薄化设计,内置电源时,可做到20MM 厚,外置电源时,可薄到5MM。电源与控制采用单电源双感应控制,实现输出亮度的自动调节,第一次控为2.4G壁挂式控制器,灯体二次控制为人体红外感应控制器,当人走进相近区域时,如进门时,2.4G壁挂式控制器首先感测到人体接近并发出指令使灯亮一部分,如50%,当人走进灯光区域,即人体红外感应控制器的探测区域时,人体红外感应控制器发出指令,使灯亮100%,采用步入式灯亮设计有效提高使用感受,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两个控制器的配合使用,提升了可感应范围,增强灯具设置的灵活性,而且,通过延时及检测频率的设置,可实现人在时持续灯亮,而人离开后自动熄灭,在逻辑上君别便捷实现,在此不复赘述。

其中,所述的罩壳为一体挤出成型的铝型材。所述的罩壳的横截面为开口朝下的C型结构。所述的罩壳的下开口两侧一体形成有用以承托所述的导光板的托板12,两托板间构成出光口。

所述的灯条包括灯条基板31,设置在所述的灯条基板上的灯珠32,如采用4014高光效灯珠,高密度均布在灯条基板上,所述的灯珠与所述的电源连通。所述的灯条插入所述的灯条插槽中后灯条基板与所述的罩壳紧密贴合接触,保证稳定性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散热效果。罩壳采用挤出工艺,制造成本低,而且利用上包式壳体设计,利用开口侧托板进行导光板的定位,安装便利定位稳定性高,同时因为灯条的插装式设计且均布在罩壳两侧,能有效实现 LED热量的散发,提高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为提高出光效果,所述的导光板为光学级亚克力材质,同时,所述的上定位板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反光层,或者,所述的导光板上表面设置有反光层,从侧部进行导光板的光在导光板内部进行多次反射可有效提高出光面和出光均匀性。其中,所述的导光板的上表面可以为平面,也可以采用波浪形、锯齿形或者形成有多道间隔设置的矩形槽、采用圆弧面等形式以提高最终的出光效果。

优选地,导光板2为共挤成型的双层结构,上层为高反光率材料,下层为高透光率材料,所述的导光板的下表面涂覆有蓝光吸收层,如下层采用光学级PC材料,上层采用高反光率的 PC材料。同时,还可采用导光板不设置蓝光吸收层,改为所述的下层由掺杂有滤蓝光匀光粉的高透光率材料挤出成型。即,采用下层中掺杂滤蓝光匀光粉的高透光率材料共挤而成,其中,在滤蓝光匀光粉的掺杂与现有成熟的工艺,不属于新的工艺方法。

双层导光板,下层采用光学级PC材料,上层采用高反光率的PC材料,通过上下两层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光输出,提高输出的匀光性和防眩光性,同时,在出光面上设置有蓝光吸收层以吸收蓝光,物质具体可选用Nanoptek公司研制的NanoptekYellowTM黄色颜料,灯板的无缝拼接,保证出光效果不受影响。

优选地,所述的导光板的上层和下层的交界面为锯齿状或梳齿状或者矩形波状。交界面采用非平面设计,进一步提高反射折射等效果,提高出光均匀性。

实施例三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便于实现吊索式吊装,所述的罩壳的顶部形成有两道轴向延伸的滑块槽13,与吊链固定连接的滑块匹配地插入所述的滑块槽内,所述的滑块上设置有锁紧螺钉。采用挤出的滑块槽,利用滑块并通过锁紧螺钉实现相对罩壳的锁定,调节便利,可适应不同的吊装高度和吊索形式。

实施例四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所述的罩壳的内部于所述的导光板上部一体形成有上定位板 14,所述的上定位板与罩壳的顶板间形成有电池安装腔15,所述的电源匹配地定位在所述的电池定位腔内15。采用腔室定位电源,优选,在罩壳顶部设置有螺纹孔。所述的滑块槽位于所述的电池安装腔两侧,空间得以有效利用,实现了内置电源时整体最薄达20MM。

同时,还包括端堵4,所述的端堵对应地扣合在所述的罩壳两端并通过螺钉与其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的罩壳于所述的上定位板上表面两侧设置有螺纹孔16,通过螺钉固定安装,保证了产品的完整性。

为了易于说明,实施例中使用了诸如“上”、“下”、“左”、“右”等空间相对术语,用于说明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除了图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间术语意在于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倒置,被叙述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将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两者。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说明可相应地解释。

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示例性的描述,应该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核心的情况下,任何简单的变形、修改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不花费创造性劳动的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