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眩光教室照明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08032发布日期:2019-07-19 21:57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眩光教室照明灯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灯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防眩光格栅板的教室照明灯具。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的中小学教室和办公室中照明灯具多使用裸灯,在光线直射下会产生眩光,对人的眼睛具有一定的影响并造成眼部不适,引发的视疲劳。根据眩光对视觉功能的影响,可以分为失能眩光或心理眩光。失能眩光会引起对于视看物的视觉障碍,在生理上使视觉器官受到影响。心理眩光是指长期在其作用下会感觉到不舒适,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不良感觉。眩光严重时,使眼部肌肉过分紧张,易分散注意力,注意力不能集中,长时间在此环境下学习或者工作,对眼睛视力会造成巨大的伤害,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发育造成很大的影响。

国家标准GB 7793-2010《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中对教室照明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规定教室课桌面上的平均照度不应低于300lx,照度均匀度不应低于0.7,统一眩光指数值(UGR)不宜大于19。但在实际教室采光照明方面,传统照明普遍存在灯具光效低,照度低,统一眩光指数高,照度均匀度低等缺点。

为防止眩光对人们的视觉影响,现有技术中多采用均匀格栅的方法来解决眩光问题。通过格栅的纵向和横向隔板遮挡并散射纵横两个方向视线范围内的光线,进而增大遮光角,防止光线直接照射到人眼,达到防眩光的目的。格栅条数多,防眩光效果好,但是会造成光效降低,格栅条数少,光效增加,但防眩光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眩光的照明灯具,通过对格栅板的结构进行改进,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照明灯具光效低,照度低,照度均匀度低,统一眩光指数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从引起眩光的主要原因剖析入手,根据光源排布对格栅板的结构进行整体设计。引起眩光的主要原因是:人眼的注意视线范围是平视上方30°到下方60°,设计的灯具格栅板尽可能的控制在人眼的注意视线范围内出现刺眼的光线,从而降低统一眩光指数。格栅板中横向隔板防止横向眩光,控制横向眩光指数;纵向隔板防止纵向眩光,控制纵向眩光指数。

根据光源发光的光强分布规律,合理调整格栅板结构中相邻的横向和纵向隔板间距,以及横向和纵向隔板高度等结构参数,一方面避免遮挡光线过多降低光效,一方面降低统一眩光指数,实现光线均匀分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防眩光照明灯具,其包括光源模组和防眩光格栅板,所述防眩光格栅板包括多个横向隔板和多个纵向隔板,所述横向隔板和纵向隔板相互垂直交错,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纵向隔板之间的横向间距采用非均匀间距结构,最大横向间距位于防眩光格栅板的中部,最小横向间距位于防眩光格栅板的左右两侧。所述多个横向隔板之间的纵向间距采用非均匀间距结构,最大纵向间距位于防眩光格栅板的中部,最小纵向间距位于防眩光格栅板的上下两侧。横向间距为2mm-45mm。纵向间距为2mm-30mm。

在间距的变化方面,所述多个纵向隔板之间的横向间距从防眩光格栅板的中部向防眩光格栅板的左右两侧以均匀速率逐渐减少。纵向隔板之间在格栅板的中部的最大的横向间距为30mm。所述多个横向隔板之间的纵向间距从防眩光格栅板的中部向防眩光格栅板的上下两侧以均匀速率逐渐减少。

值得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降低统一眩光指数值,对位于防眩光格栅板的左右两侧最小横向间距以及次小横向间距进行缩小调整。

在隔板的高度方面,所述多个纵向隔板在垂直于格栅板方向上的高度采取非均匀高度结构,所述纵向隔板的最大高度位于格栅板的中部,所述纵向隔板的最小高度位于格栅板的上下两侧。所述多个横向隔板在垂直于格栅板方向上的高度采取非均匀高度结构,所述横向隔板的最大高度位于格栅板的中部,所述横向隔板的最小高度位于格栅板的左右两侧。纵向隔板高度为2mm-30mm。横向隔板高度为2mm-30mm。

横向隔板和纵向隔板的高度满足以下双曲面方程(1)关系:

其中以格栅板的中心对称点为坐标原点,x,y分别为横向隔板和纵向隔板位置所对应坐标的绝对值,z为隔板的高度。

公式中a>b>c,且a,b,c为常数,x,y,z取值都大于0。

在隔板的数量方面,横向隔板的数量为13-21条,纵向隔板的数量为36-60条。

为达到最佳的光效效果和防眩光效果,对横向隔板的纵向隔板的条数需要作一定的限制。横向隔板的条数为13-36条,纵向隔板的条数为21-60条。当横向隔板的条数低于13条,纵向隔板条数低于36条时,统一眩光指数将会大于16,不满足眩光要求。当横向隔板条数大于21条,纵向隔板条数大于60条时,格栅板会使得灯具的整体光效随之下降,不满足光效要求。

所述横向隔板和纵向隔板的厚度为2mm。

在灯具组装时,光源模组下方还安装设置有防蓝光扩散板。使得该照明灯具在具有较好的防眩光效果,基本不降低光源的光效同时,光线通过防蓝光扩散板后均匀扩散,增加光源的均匀度,还可以有效减少光源中的蓝光成分,减少对视力的伤害。而且由于蓝光的波长相对较短,在通过采用格栅板与防蓝光扩散板配合使用,可以显著降低蓝光的危害。

将上述防眩光格栅板安装在光源模组下方,制成照明灯具。光源模组中光源为荧光灯、T8灯管、LED灯等常见光源,与其控制组件构成光源模组。

上述防眩光格栅板的横向隔板和纵向隔板表面做亚光白色处理,形成白色亚光表面,可以有效防止镜面反射造成的眩光和对光的吸收。

当上述防眩光格栅板的横向隔板和纵向隔采用白色的防热变形材料。该材料需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可以提高光效,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增加产品的使用寿命。如采用ABS,PC等防热变形材料。

在照明灯具的上部设置吸顶杯、连接杆,可使灯具安装更加方便,应用场合更加广泛。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防眩光和高光效的照明灯具,实现高光效照明,照度分布均匀,防眩光效果好,实现健康照明的效果,可以应用于教室照明等防眩光和光效要求较高的场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安装有格栅板的照明灯具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灯具用防眩光格栅板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灯具用防眩光格栅板局部放大图。

图1中:1-吸顶杯、2-连接杆、3-灯体、4-光源模组、5-边框、6-防蓝光扩散板、7-格栅板、8-电源盒等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光效防眩光的照明灯具,该照明灯具包括外形为曲面梯形灯体3,灯体3内部上方底板安装光源模组4;光源模组4的下方设有格栅板7,光源模组4和格栅板7之间设有防蓝光扩散板6,灯体3下部外侧安装边框5,边框5将格栅板7与灯体3相固定;灯体3与扩散板6、格栅板7和边框5组成一个密闭空间,将光源模组4包覆里面。灯体3的外部上方还安装有连接杆2和吸顶杯1。格栅板的表面为白色亚光表面,采用ABS,PC等防热变形材料制成。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灯具用防眩光格栅板结构包括纵向隔板和横向隔板;横向和纵向隔板相互交错,形成格栅单元。相邻横向格栅板之间的距离为横向隔板间距,相邻纵向隔板之间距离为纵向隔板间距,多个纵向隔板之间的横向间距采用非均匀间距结构,最大横向间距位于防眩光格栅板的中部,最小横向间距位于防眩光格栅板的两侧。多个横向隔板之间的纵向间距采用非均匀间距结构,最大纵向间距位于防眩光格栅板的中部,最小纵向间距位于防眩光格栅板的两侧。

光源模组包括两根并列排布的T8灯管,光通量(lm)为2700。光模组下方依次安装有防蓝光扩散片和防眩光格栅板。

防眩光格栅板共采用40块纵向隔板,位于防眩光格栅板的两侧纵向隔板的横向间距最小,横向间距为16mm。多个纵向隔板之间的横向间距从防眩光格栅板的两侧向防眩光格栅板的中部以均匀速率逐渐增加,即相邻的纵向间距为17.5mm,19mm,20.5mm,间距增大速率为1.5mm,逐渐增大到位于防眩光格栅板中部的最大横向间距44.5mm。

防眩光格栅板共采用13块横向隔板,位于防眩光格栅板的两侧纵向隔板的横向间距最小,纵向间距为16mm。多个横隔板之间的纵间距从防眩光格栅板的两侧向防眩光格栅板的中部以均匀速率逐渐增加,即相邻的横向间距为17.5mm,19mm,20.5mm,间距增大速率为1.5mm,逐渐增大到位于防眩光格栅板中部的两个最大的横向间距23.5mm。

图3示出了图2中格栅板的左下侧的局部放大图。

在隔板的高度方面,所述多个纵向隔板在垂直于格栅板方向上的高度采取非均匀高度结构,所述纵向隔板的最大高度位于格栅板的中部,所述纵向隔板的最小高度位于格栅板的两侧。所述多个横向隔板在垂直于格栅板方向上的高度采取非均匀高度结构,所述横向隔板的最大高度位于格栅板的中部,所述横向隔板的最小高度位于格栅板的两侧。

横向隔板和纵向隔板的高度满足以下双曲面方程关系:

其中以格栅板的中心对称点为坐标原点,x,y分别为横向隔板和纵向隔板中某一点位置所对应的座标数值,z为隔板的高度。x,y,z的单位均为mm。

以位于格栅板最中心的横向隔板为例,即y值为固定值23.5,该横向隔板在垂直于格栅板方向上的高度采取非均匀高度结构,当该横向隔板上离格栅板中部越远时,即x值变大时,z值越小,格栅板的高度也逐渐减小,在不影响统一眩光指数的前提下改善了灯具整灯光效。

实施例2:

实施例2采用与实施例1类似的结构,其中光源模组包括三根并列的LED为光源,光通量(lm)为2700。光模组下方依次安装有防蓝光扩散片和防眩光格栅板。

实施例2采用与实施例1类似的格栅板结构,为了进一步优化统一眩光指数,格栅板结构的两侧的相邻的横向间距为由实施例1的16mm,17.5mm优化调整为12mm和14mm,其余尺寸不变。

经测试,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照明灯具整灯光效降低均小于1%,统一眩光指数UGR低于16,远优于当前国家标准要求统一眩光指数UGR19的要求,能够实现高光效照明,照度分布均匀,防眩光效果好,实现健康照明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