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82683发布日期:2019-11-20 01:10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灯。



背景技术:

在人们生活当中,照明灯作为一种照明器具,广泛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使用,例如照明灯被用来车内照明、家庭应急照明、汽车维修照明、工作学习照明、船泊照明、货柜照明、铁路照明、野营照明、娱乐照明以及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在用照明灯为内部环境提供照明时,由于照明灯的发光方向固定,且照明灯的安装位置固定,从而导致照明灯的照明角度不可调节,不便于用户对环境进行针对性的观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灯,旨在便于实现灯的安装固定和调节灯的照明角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灯,包括发光组件和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安装在所述发光组件的两端,所述固定组件呈正多边形棱柱结构,所述固定组件在棱柱相邻的两个棱面上设有第一磁铁,以使得所述发光组件能够通过所述第一磁铁在磁性金属表面进行切换,以调节所述灯的照明方向。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铁包括由磁性材料制成的充磁体,所述充磁体与所述固定组件通过嵌件成型工艺一体设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对所述第一磁铁进行充磁的步骤包括:

调节相邻两棱面上的所述充磁体的充磁角度以使两所述充磁体相对充磁线圈的轴截面对称设置;

将所述充磁体移动至相对充磁线圈的底部的预设充磁高度;

对所述充磁体进行充磁以得到磁感应强度在预设范围内的所述第一磁铁。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铁的磁感应强度大于270mt。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呈正六边形棱柱结构,所述发光组件呈正棱柱状结构或者圆柱状结构,两个所述固定组件的中心连线与所述发光组件的中心线大致重合。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发光组件呈圆柱状结构,所述发光组件的径向截面的直径小于所述固定组件的内切圆的直径。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透光面以及与所述透光面相邻的非透光面,所述透光面沿所述壳体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磁铁设置在所述固定组件位于所述非透光面的一侧上。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发光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光源以及用于给所述光源供电的电源,所述电源装设于所述壳体内位于所述非透光面的一侧,所述固定组件上还设有用于所述电源充电的充电接口和/或用于为负载充电的放电接口。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头、第二固定头以及用于调节所述光源亮度的调节开关,所述充电接口和所述调节开关装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头远离所述发光组件的一端上。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上还包括第二磁铁,所述第二磁铁装设在所述第二固定头远离所述发光组件的一端上,和/或,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提手,所述提手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头远离所述发光组件的一端上。

本发明中,通过将所述固定组件设置呈正多边形棱柱结构,并在所述固定组件的棱柱相邻的两个棱面上设置第一磁铁,便于所述灯的安装,在所述发光组件通过固定组件在棱柱相邻的两个棱面上进行切换,便于调节所述灯的照明方向。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灯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第一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第一接头的另一个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第二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第二接头的另一个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的发光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的壳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图1灯的另一个视角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灯;

10、发光组件;11、壳体;111a、透光面;111b、非透光面;112、滑槽;12、光源;13、电源;14、充电指示灯;

20、固定组件;21、第一固定头;211、充电接口;212、调节开关;213、指示灯孔;214、挂绳孔;215、放电接口;22、第二固定头;221、第二磁铁;222、提手;23、第一磁铁;24、环形凹槽;25、容置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还应当理解,在此本发明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发明。如在本发明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发明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参照图1和图2,本发明提出一种灯100,灯100包括发光组件10和固定组件20,固定组件20安装在发光组件10的两端,其中,固定组件20上设有第一磁铁23。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组件20呈正多边形棱柱结构,第一磁铁23设置在固定组件20相邻的两个棱面上,以使得发光组件10能够通过第一磁铁23在磁性金属表面进行切换,用于调节灯100的照明方向。

请继续参照图7-图9,具体地,发光组件10包括壳体11和光源12,壳体11呈圆柱状结构设置。在本实施例,壳体11包括透光面111a以及非透光面111b,其中,透光面111a与非透光面111b相邻设置,且透光面111a与非透光面111b沿壳体11的轴线方向分割壳体11的侧面。光源12设置在壳体11内部,且光源12朝向透光面111a设置,使得壳体11在沿周向进行旋转时,灯100的照明方向会随之改变,便于用户有选择性的提供照明环境。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透光面111a的内表面呈磨砂状设置,便于对光源12发出的光进行发散,提供一种柔和光,增大灯100的照射范围。但是透光面111a也可以为光滑的透光平面,本申请并不限制。

具体地,固定组件20呈正多边形棱柱结构,且固定组件20在棱柱相邻的两个棱面上设有第一磁铁23,其中,第一磁铁23位于非透光面111b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铁23用于与外部的安装位置进行连接,例如,安装位置可以为铁板,第一磁铁23与铁板磁性连接在一起,便于对灯100进行安装固定。由于固定组件20在相邻的两个棱面上设有第一磁铁23,在固定组件20沿正多边形棱柱结构的周向进行旋转时,发光组件10和透光面111a随着固定组件20的转动进行转动,在这个过程中,两个棱面上的第一磁铁23分别单独与外部的安装位置进行磁性连接固定,从而达到调节灯100的照明方向的效果,用户通过调节灯100的照明方向便于提供较好的观察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灯100在通过第一磁铁23与外部的安装位置配合时,灯100具有两个照明状态。例如,灯100在水平固定时,固定组件20的一棱面上的第一磁铁23与外部安装配合,此时灯100的照明方向朝下,该状态为灯100的第一照明状态;在固定组件20的另一棱面上的第一磁铁23与外部安装配合,此时灯100的照明方向朝上,该状态为灯100的第二照明状态。在固定组件20沿周向进行旋转时,灯100将一棱面上的第一磁铁23切换为另一棱面上的第一磁铁23与外部安装位置配合,此时发光组件10随固定组件20进行旋转,从而使得灯100在第一照明状态切换为第二照明状态,以达到调节灯100照明方向的效果。可以理解的是,灯的安装方向可以为多种,例如,竖直安装或者倾斜安装,本申请并不限制。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通过将固定组件20设置呈正多边形棱柱结构,并在固定组件20的棱柱相邻的两个棱面上设置第一磁铁23,便于灯100的安装,便于调节灯100的照明方向。在本申请中,灯100作为一种通用型便携式工作灯,可以运用于车内照明、家庭应急照明、汽车维修照明、工作学习照明、船泊照明、货柜照明、铁路照明、野营照明、娱乐照明以及等照明场景。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2,固定组件20呈正六边形棱柱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发光组件10呈正棱柱状结构或者圆柱状结构,两个固定组件20的中心连线与发光组件10的中心线大致重合。在本申请中,大致重合是指两个固定组件20的中心连线与发光组件10的中心线的同轴度在0.1的范围内,在固定组件20与发光组件10满足加工精度要求时,两个固定组件20的中心连线与发光组件10的中心线重合,此时,灯100的照明效果较佳。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2,固定组件20呈正六边形棱柱结构,此时相邻两棱面之间的夹角为120°。本实施例中,固定组件20在相邻两棱面之间还设有用于过渡的圆弧面,通过设置该圆弧面便于灯100沿周向进行旋转,使得灯100能进行缓慢的旋转,避免灯100在旋转的过程中出现跳动的现象。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2,发光组件10包括壳体11,壳体11呈圆柱状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径向截面的直径小于固定组件20的内切圆直径,便于壳体11与固定组件20进行配合,可以理解的是,固定组件20还可以呈正八边形棱柱结构,其中,固定组件20呈正八边形棱柱结构时,固定组件20在沿周向进行旋转的过程中会存在不方便旋转的现象,不能很好的调节灯100的照明方向以及不便灯100在旋转的过程中与外接的安装部连接,同时,调节灯100的照明方向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调节角度较小。本申请中通过将固定组件20设置为正六边形棱柱结构,便于灯100与外界旋转连接,同时,固定组件20的结构简单,便于制作,通过旋转正六边形棱柱结构能在有限的资源下将灯100的照明范围调节到极致。

请参照图8和图9,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非透光面111b所对应的圆心角大于180°。即非透光面111b在壳体11上的占比大于百分之50。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非透光面111b所对应的圆心角大于180°,在光源12发出来的光可以被非透光面111b的内壁进行反射后从透光面111a射出,提高了发光组件10的照明强度。

请继续参照图1、图2和图7,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磁铁23设置在固定组件20位于非透光面111b的一侧,便于固定组件20在沿正多边棱柱的周向进行旋转时,固定组件20的棱柱相邻的两个棱面上的第一磁铁23分别单独与外部的安装位置进行配合,便于调节发光组件10的照明方向,避免在调节发光组件10的照明方向的过程中,出现发光组件10发出的光被遮挡的现象。此外,第一磁铁23还可以为其他便于完成快速切换部件,例如采用吸盘相互配合或者魔术贴等。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固定组件20包括第一固定头21和第二固定头22,第一固定头21和第二固定头22装设于发光组件10相对的两端,第一固定头21和第二固定头22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壳体11连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头21和第二固定头22上均设有通孔,壳体11上设有与该通孔相对应且相适配的螺纹孔,螺钉穿过通孔与螺纹孔相配合,从而达到将第一固定头21和第二固定头22与壳体11紧固连接在一起的效果。其中,第一固定头21和第二固定头22呈正六边形棱柱结构。便于第一固定头21和第二固定头22进行旋转固定。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固定头21和第二固定头22还可以采用卡扣连接的方式与壳体11紧固在一起,在此不做限制。

请参照图2和图3,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固定组件20还包括调节开关212,调节开关212装设于第一固定头21远离发光组件10的一端,其中,调节开关212用于调节光源12的亮度。本实施例中,调节开关212有四个工作位,在灯100没点亮时,通过按一下调节开关212,此时灯100点亮,并且发出的光最亮,再次按一下调节开关212时,此时灯100发出的光的亮度稍微变暗一点,再次按调节开关212,此时灯100发出的光的亮度再次变暗,直至灯100熄灭。可以理解的是,灯100发出的光的亮度也可以是先暗后亮然后在熄灭,灯100的亮度逐渐增高,以免灯100的初始亮度太高会让用户觉得刺眼。在本实施例中,灯100的亮度共有三个档位,分别为高亮档位、中亮档位以及低亮档位;同时,灯100还具有两种照明模式,例如在按住调节开关212达到两秒后灯100进入频闪模式,再按住调节开关212达到两秒后灯100进入sos模式,其中,sos模式是指三短、三长、三短的方式进行闪烁。

请继续参照图3-图6以及图8和图9,具体的,第一固定头21和第二固定头22装设于壳体11相对的两端,壳体11呈圆柱状结构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的内壁上设有两个滑槽112,滑槽112沿壳体11的轴向延伸,第一固定头21和第二固定头22上设有环形凹槽24以及容置槽25,其中,环形凹槽24与壳体11相适配,容置槽25与滑槽112的端部相适配,第一固定头21和第二固定头22安装在壳体11相对的两端时,壳体11装设在环形凹槽24中,滑槽112的相对两端装设在容置槽25中,通过设置容置槽25,从而避免出现壳体11相对固定组件20发生转动的现象。滑槽112上设有螺纹孔,第一固定头21和第二固定头22再通过螺钉与滑槽112紧固连接在一起,进一步避免壳体11发生晃动。

请参照图2、图3和图7-图9,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发光组件10还包括用于给光源12供电的电源13,其中电源13装设于壳体11的内部。在本实施例中,电源13位于非透光面111b的一侧,固定组件20上还设有用于给电源13充电的充电接口211。其中,充电接口211装设在第一固定头21上,充电接口可以为usb的接口类型,也可以为type-c的接口类型,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固定头21上还设有指示灯孔213,指示灯孔213用于放置充电指示灯14,充电指示灯14用于显示电源13的充电状态,在对电源13进行充电时,充电指示灯14发出红光,在电源13的电量充满时,充电指示灯14发出绿光。

请参照图10,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固定组件20上还设有用于给负载充电的放电接口215,通过放电接口215可以将电源13的电量传输至负载,其中,负载可沿为手机和蓝牙耳机等,放电接口215可以为usb的接口类型,在电源13给负载充电时,充电指示灯14发出黄光,并按预设频率进行闪烁,闪烁的频率为每秒两次。

具体地,参照图4、图6和图7,光源12装设在电路板上,电路板沿长度方向的相对两端装设在两个滑槽112中,电源13通过粘带装设在电路板背离光源12的一侧,在电源13装设在电路板上后,通过将电路板插入滑槽112中,此时,电源13与壳体11的内表面相切,从而完成对发光组件10的组装。

请参照图1、图5和图6,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固定组件20上还包括第二磁铁221,第二磁铁221装设在第二固定头22远离发光组件10的一端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磁铁221为圆片磁铁,通过设置该第二磁铁221,由第二磁铁221与外部的安装位置配合,提供灯100的另一种安装方式。同时,通过设置的第二磁铁221,便于将两灯100相对应的两端通过第二磁铁221连接在一起,延长灯100的整体长度。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固定组件20还包括提手222,提手222可转动安装在第二固定头22远离发光组件10的一端上。第二固定头22远离发光组件10的一端还设有容置槽25,容置槽25与提手222相适配,便于收纳提手222,通过设置提手222,便于通过提手222携带灯100和对灯100进行固定。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固定头21的端部上设有挂绳孔214,挂绳孔214位于第一固定头21装设第一磁铁23的相邻两棱面之间,设置挂绳孔214便于通过挂绳携带灯100,以及将挂绳穿过挂绳孔214和提手222,便于为灯100提供多种固定方式。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磁铁包括由磁性材料制成的充磁体,充磁体与固定组件通过嵌件成型工艺一体设置后,对充磁体充磁以得到第一磁铁,且相邻两棱面上的第一磁铁的磁感应强度大致相同。其中,嵌件成型工艺是指在模具内装入预先准备的异材质嵌件后注入树脂,熔融的材料与嵌件接合固化,制成一体化产品的成型工法。充磁件由磁性材料制成,例如,铁氧体材料、钕铁硼材料、铝镍钴材料、或者粘结磁钢材料,在此不做限制。充磁体首先和固定组件采用嵌件成型工艺一体设置后,再对充磁体进行充磁以得到第一磁铁,便于第一磁铁紧固的装设在固定组件上,方便固定组件的制作。同时,避免第一磁铁采用内嵌或卡扣或粘贴的方式装设在固定组件上造成固定组件的外观不协调的现象,或者,造成第一磁铁组装麻烦和容易受到磕碰出现损坏的现象。由于充磁体在充磁得到第一磁铁的过程中会出现发热的现象,固定组件由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和pc(聚碳酸酯)制成,以确保固定组件具有良好的耐热性以及稳定性,以保证固定组件与第一磁铁之间连接的紧密性。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组件在相邻两棱面上的第一磁铁的磁感应强度大致相同,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磁铁的磁感应强度大致相同是指相邻两棱面上的第一磁铁的磁感应强度在预设范围内,或者,相邻两棱面上的第一磁铁的磁感应强度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值,例如,预设值为50mt,或者为100mt,或者为150mt,在此不做限制。第一磁铁的磁感应强度大于270mt,例如为280mt,或者为290mt,在此不做限制。本申请中,相邻两棱面上的第一磁铁的磁感应强度大致相同,使得相邻两棱面上的第一磁铁均能与外界的安装部磁性连接在一起,避免因为两相邻的第一磁铁的磁感应强度相差太大出现固定组件在旋转的过程中,磁感应强度较弱的第一磁铁不能与外接紧密连接而出现滑动的现象。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对第一磁铁进行充磁包括:调节相邻两棱面上的充磁体的充磁角度以使两充磁体相对充磁线圈的轴截面对称设置;将充磁体移动至相对充磁线圈的底部的预设充磁高度;对充磁体进行充磁以得到磁感应强度在预设范围内的第一磁铁。在本申请中,充磁体由电容式脉冲充磁机进行充磁,通过将充磁体放置在充磁机中的充磁线圈中从而达到对充磁体进行充磁的效果。首先将相邻两棱面上的充磁体均朝向充磁线圈的底部设置,同时,相邻两棱面上的两个充磁体沿充磁线圈的轴截面对称设置,且充磁体位于充磁线圈的中部,即,充磁体位于充电线圈的中心部分。然后将充磁体移动至距离充磁线圈的底部的预设充磁高度,其中,预设充磁高度是指充磁体与充磁线圈的底部之间的距离,预设充磁高度可以根据试验数据得到,也可以充磁线圈的磁场强度和第一磁铁所需要达到的磁感应强度来得到,将第一磁铁移动至设定的预设充磁高度可以通过在充磁线圈中放置充磁治具来达到,然后通过打开充磁机的充磁开关,对相邻两棱面上的充磁体进行充磁,以使得相邻两棱面上的第一磁铁的磁感应强度在预设范围内。避免直接将相邻两棱面上的充磁体放入充磁线圈中进行充磁时出现一个第一磁铁的磁感应强度大,另外一个第一磁铁的磁感应强度较弱时,出现不能很好的与外部安装位置进行连接的现象。本申请中,第一磁铁的磁感应强度大于270mt。使得第一磁铁具有较好的磁力,同时,避免第一磁铁的磁力过强导致第一磁铁出现易碎的现象。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