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光车灯照明装置及车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28847发布日期:2020-04-24 21:35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光车灯照明装置及车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灯,具体地涉及一种双光车灯照明装置。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车灯。



背景技术:

在车灯技术领域,车灯照明装置一般是指采用透镜或相当结构的零部件作为最终出光元件,且用于汽车前照灯的近光或远光照明的装置。最近几年,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逐渐成熟和稳定,车灯照明装置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在车灯照明装置的综合性能方面,用户提出了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高的要求,比如汽车前照灯的近光或远光光形均匀性、近光的可视性、散热性能、远光的亮度以及模组的结构、重量和体积等。

现有技术公开的远近光车灯模组通常采用反射镜作为近光光形的初级光学元件,虽然光形均匀性好,但是其光学利用率低,且反射镜的尺寸较大,使得车灯模组的体积较大;另外,不同用户对车灯模组内部零部件的排布要求不同,现有技术的远近光车灯模组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具体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光车灯照明装置,能够实现双光车灯照明装置的多样化,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且能够提高双光车灯照明装置的光学利用率、减小体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灯,所述车灯通过设置的双光车灯照明装置能够实现车灯的多样化,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且能够提高车灯的光学利用率、减小车灯体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光车灯照明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近光光源、至少一个远光光源、透镜以及聚光器和聚光杯组件,所述聚光器包括沿其前后方向延伸的通光部,所述通光部的入光端设置有至少一个聚光结构,所述聚光杯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聚光杯。

优选地,所述聚光杯与所述近光光源一一对应,所述聚光结构与所述远光光源一一对应,所述聚光器的出光面的上边界具有近光截止线形成结构。

优选地,所述聚光器的上表面具有用于形成近光iii区光形的iii区结构。

优选地,所述iii区结构为凸出于所述聚光器的上表面的凸起结构,且所述iii区结构具有倾斜的上表面,以使其靠近所述远光光源的一端形成iii区入光面。

优选地,所述聚光杯与所述远光光源一一对应,所述聚光结构与所述近光光源一一对应,所述聚光器的出光面的下边界具有近光截止线形成结构。

优选地,所述聚光器的下表面具有用于形成近光iii区光形的iii区结构。

优选地,所述iii区结构为凸出于所述聚光器的下表面的凸起结构,且所述iii区结构具有倾斜的下表面,以使其靠近所述透镜的一端形成iii区出光面。

优选地,所述聚光杯设置在所述聚光器的正下方,且位于所述iii区结构的后侧。

优选地,所述聚光结构为具有凹腔的聚光杯结构或者实心体聚光杯结构或者向外侧凸出的凸起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聚光器和聚光杯组件均既可以作为近光初级光学元件,也可以作为远光初级光学元件,通过改变聚光器和聚光杯组件的设置和布置,能够形成不同的远近光学组件的组合方式,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双光车灯照明装置的多样化,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相比传统的采用反射镜作为初级光学元件,本实用新型双光车灯照明装置的光学利用率更高、体积更小。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灯,包括上述所述的双光车灯照明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近光光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远光光形示意图(近光和远光光源同时打开);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1;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2;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近光光线的走向示意图(不包括iii区光线);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近光iii区光线的走向示意图;

图7是图6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远光光线的走向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1;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2;

图11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近光光线的走向示意图(不包括iii区光线);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近光iii区光线的走向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远光光线的走向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1;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2;

图17是双凸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近光光源2聚光杯

3远光光源4聚光器

41聚光结构42出光面

43iii区结构431iii区入光面

432iii区出光面44近光截止线形成结构

5透镜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其中,“上”、“下”、“前”、“后”均是基于图5中所示的方位。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光车灯照明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近光光源1、至少一个远光光源3、透镜5以及聚光器4和聚光杯组件,所述聚光器4包括沿其前后方向延伸的通光部,所述通光部的入光端设置有至少一个聚光结构41,所述聚光杯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聚光杯2。

本实用新型中聚光器4和聚光杯组件均既可以作为近光初级光学元件,也可以作为远光初级光学元件,通过改变聚光器4和聚光杯组件的设置和布置,能够形成不同的远近光学组件的组合方式,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双光车灯照明装置的多样化,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相比传统的采用反射镜作为初级光学元件,本实用新型双光车灯照明装置的光学利用率更高、体积更小。

作为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聚光杯2为多个,多个所述聚光杯2可以排成一排或者多排,多个所述聚光杯2的入光端与多个所述近光光源1一一对应,所述聚光器4的通光部的入光端设置有多个聚光结构41,多个所述聚光结构41与多个所述远光光源3一一对应,所述聚光器4的出光面42的上边界具有近光截止线形成结构44,所述透镜5位于所述聚光杯2和聚光器4的光线出射方向上。

如图5所示,聚光杯组件可设置在聚光器的后上方,近光光源1发出的光线经聚光杯2汇聚后,部分光线经聚光器4的上方射至透镜5并经透镜5折射后形成位于截止线以下的近光光形,还有部分光线射至聚光器4的近光截止线形成结构44处,并经透镜5折射后形成近光光形的近光截止线。

如图8所示,远光光源3发出的光线经聚光器4汇聚后射至透镜5并经透镜5折射后形成远光光形。

此外,所述聚光器4的上表面具有用于形成近光iii区光形的iii区结构43。

具体地,所述iii区结构43为凸出于所述聚光器4的上表面的凸起结构,且所述iii区结构43具有倾斜的上表面,以使其靠近所述远光光源3的一端形成iii区入光面431。

如图6和图7所示,近光光源1发出的光线经聚光杯2汇聚后,部分光线经所述iii区入光面431进入所述聚光器4的通光部,并经所述通光部的出光面42射至透镜5并经透镜5折射后形成近光iii区光形。

作为另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聚光杯2为多个,多个所述聚光杯2可以排成一排或者多排,多个所述聚光杯2的入光端与多个所述远光光源3一一对应,所述聚光器4的通光部的入光端设置有多个聚光结构41,多个所述聚光结构41与多个所述近光光源1一一对应,所述聚光器4的出光面42的下边界具有近光截止线形成结构44,所述透镜5位于所述聚光杯2和聚光器4的光线出射方向上。

如图11所示,聚光杯组件设置在聚光器的后下方,近光光源1发出的光线经聚光器4的聚光结构41汇聚后沿通光部传播,经通光部的出光面后射至透镜5,并经透镜5折射后形成位于截止线下方的近光光形,射至聚光器4的近光截止线形成结构44处的光线经透镜5折射后形成近光光形的近光截止线。

如图14所示,远光光源3发出的光线经聚光杯2汇聚后射至透镜5并经透镜5折射后形成远光光形。

此外,所述聚光器4的下表面具有用于形成近光iii区光形的iii区结构43。

具体地,所述iii区结构43为凸出于所述聚光器4的下表面的凸起结构,且所述iii区结构43具有倾斜的下表面,以使其靠近所述透镜5的一端形成iii区出光面432。

如图12和图13所示,近光光源1发出的光线经聚光器4的聚光结构41汇聚后进入通光部并射至所述iii区出光面432,经所述iii区出光面432射至透镜5并经透镜5折射后形成近光iii区光形。

作为又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5和图16所示,与上述第二种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所述聚光杯2设置在所述聚光器4的正下方,且位于所述iii区结构43的后侧。

相比前面所述的两种实施方式,将所述聚光杯2设置在所述聚光器4的正下方,可以大大减小本实用新型双光车灯照明装置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双光车灯照明装置的体积大大减小。其中,所述聚光杯2位于所述iii区结构43的后侧,能够避免其遮挡iii区出光面432的出光光线,从而避免对iii区光形的形成产生影响。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双光车灯照明装置的近光光源1打开时形成的近光光形示意图,图中截止线上方的虚线区域表示的是近光iii区光形,近光iii区光形主要对标志牌等位于路面上方的物体起到照明作用,使驾驶员获取标志牌等信息。图2是本实用新型双光车灯照明装置的远光光源3打开时形成的远光光形示意图(近光光源1和远光光源3同时打开)。

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聚光杯2的结构可以有多种形式,如,所述聚光杯2的外部轮廓为由后端向前端逐渐增大的曲面状结构,其为实心体,具有位于其前后两端的入光面和出光面,其中,入光面和出光面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曲面;或者,所聚光杯2的外部轮廓为由后端向前端逐渐增大的曲面状结构,且其内部具有凹腔的结构,凹腔的开口朝向与其对应的光源,在凹腔内设有凸起,凸起的凸出方向为朝向与其对应的光源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聚光杯2为实体结构,图3、图4、图9、图10、图15、图16仅示出了聚光杯2的光学面。

同样,所述聚光结构41的结构也可以有多种形式,如,所述聚光结构41采用上述聚光杯2的两种结构之一;或者,为设置在通光部端部并向外侧,即朝向与其对应的光源的方向,凸出的凸起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透镜5为平凸透镜,当然,所述透镜5也可以采用如图17所示的双凸透镜。

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近光光源1和远光光源3优选为led光源,近光光源1和远光光源3分别安装在近光电路板和远光电路板上,所述近光电路板和远光电路板均安装在散热器上,聚光杯2和聚光器4分别通过辅助支架安装在散热器上,透镜5通过透镜支架安装到散热器上。

上述实施方式中,聚光杯2和聚光器4均既可以作为近光初级光学元件,也可以作为远光初级光学元件,通过改变聚光杯2和聚光器4的设置和布置,能够形成不同的远近光学组件的组合方式,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双光车灯照明装置的多样化,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通过采用聚光杯2和聚光器4作为初级光学元件,能够使得本实用新型双光车灯照明装置的光学利用率大大提高,而且聚光杯2和聚光器4的占用空间小,同时使得本实用新型双光车灯照明装置的体积大大减小;通过在所述聚光器4上设有近光截止线形成结构44,无需另外采用遮光板进行遮挡形成截止线,同时也无需设置驱动机构来驱动遮光板实现远近光切换,消除了机械故障,减少了零部件,精简了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双光车灯照明装置的空间占用体积较小,空间利用效率和配光效率更高。

另外,本实用新型双光车灯照明装置通过采用聚光器4和多个聚光杯2作为初级光学元件,从而需要设置多个光源与它们一一对应配合,从而使得光源可以分散设置,且与聚光器4对应的光源和与聚光杯2对应的光源分开一定距离,光源产生的热量较为分散,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双光车灯照明装置的散热性能大大提高,且使得光源的发光效率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灯,包括上述所述的双光车灯照明装置。

通过设置所述的双光车灯照明装置,可以实现车灯的多样化,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