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面板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25044发布日期:2020-08-28 16:51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面板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照明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面板灯。



背景技术:

面板灯是一种室内照明灯具,其照明效果好,而且造型美观,因此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常用的面板灯采用侧发光式,即,将发光体(灯管或led)放置于导光板的侧面,导光板通过折射使光线从正面均匀导出。

导光板是面板灯质量控制的关键,其加工工艺复杂,加工难度大,容易出现亮斑或暗区,光学品质难以保证。而且在装配时,发光体和导光板的装配精度要求高,装配效率低。另外,为了提高光线折线效率,需要增大导光板的厚度,导致整灯的厚度大,增加灯具安装时的难度,影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面板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侧发光式面板灯加工难度大、装配效率低,而且整灯厚度大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面板灯,包括:

壳体;

光源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设有第一连接端口;

透光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光源组件的下方,用于使光线到达有效发光面;

棱镜板,与所述壳体相连,且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透光板的下方;所述棱镜板上远离所述透光板的侧面设有棱镜纹路,且用于将光束扩散;和

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外,且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口电性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口,用于为所述光源组件提供电源。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

面板,中部设有安装孔,且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棱镜板的下方,并与所述棱镜板相连;所述棱镜板上设有棱镜纹路的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孔内;和

散热器,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面板的上方,且与所述面板相连;所述散热器与所述面板围设成安装腔体,且所述光源组件和所述透光板均位于所述安装腔体内。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壳体还包括:

支架,设置在所述面板或所述散热器上;和

固定组件,与所述支架相连,且用于与天花板相连。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固定组件包括:

固定板;和

弹性元件,绕设于所述支架上,且与所述固定板相连,用于在压缩状态下使所述固定板与天花板相卡接。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支架竖直设置,且第一端与所述面板固定连接;所述散热器上设有插孔,且所述支架的第二端穿设于所述插孔内。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面板与所述棱镜板相接触的侧面上设有卡槽;所述棱镜板设置在所述卡槽内,且与所述面板螺栓连接。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散热器为冲压的铝合金件,且与所述面板螺栓连接。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一种新型面板灯还包括:

反光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光源组件和所述透光板之间,用于反射所述透光板背面溢出的光线。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棱镜板与所述透光板相邻的侧面上设有定位槽;所述透光板设置在所述定位槽内,且与所述棱镜板相卡接。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光源组件为多个led灯珠通过组合拼接方式集成的led发光板,且所述光源组件与所述壳体螺栓连接。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光源组件设置在壳体内,且设有第一连接端口。透光板设置在壳体内,且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光源组件的下方,用于使光线到达有效发光面。棱镜板与壳体相连,且在竖直方向上位于透光板的下方;棱镜板上远离透光板的侧面设有棱镜纹路,且用于将光束扩散。驱动装置设置在壳体外,且设有用于与第一连接端口电性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口,用于为光源组件提供电源。

本申请中的面板灯采用直下式的发光方式,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线沿竖直方向传播,透光板的高透光率使光线尽可能多的穿过板材、到达有效发光面,避免被反射和吸收,从而提高光效,使光照更均匀。由于直下式的发光方式光照比较强烈,而且为了避免看到光源亮点,一般要增大整灯的厚度,本申请中为解决该问题设置棱镜板,通过棱镜纹路的折射和反射,把竖直方向的光束打散,从而使眼睛看到的光线柔和、均匀,同时能够减小整灯的厚度。另外,本申请中将驱动装置外置,也能够减小整灯的厚度。

本申请中采用直下式的发光方式,透光板与棱镜板相配合,解决了光源离透光板近、导致外部可以看到灯珠的问题,实现了整灯较薄的效果,而且驱动装置外置,近一步减小整灯厚度。而且,透光板与棱镜板的加工难度小,便于装配,提高生产效率。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方案中的面板灯出光更加柔和、均匀,而且整灯较薄,降低生产成本,便于安装和使用。另外,该面板灯易于加工,装配效率高,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面板灯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面板灯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面板灯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的侧发光式面板灯的发光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面板灯的发光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面板和散热器的装配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棱镜板和透光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棱镜板的棱镜纹路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面板;111、安装孔;112、支架;113、固定板;114、弹性元件;115、卡槽;12、散热器;121、插孔;20、光源组件;21、第一连接端口;30、透光板;40、棱镜板;401、定位槽;50、驱动装置;51、第二连接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实用新型的描述。

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面板灯。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新型面板灯包括壳体、光源组件20、透光板30、棱镜板40和驱动装置50。光源组件20设置在壳体内,且设有第一连接端口21。透光板30设置在壳体内,且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光源组件20的下方,用于使光线到达有效发光面。棱镜板40与壳体相连,且在竖直方向上位于透光板30的下方。结合图8所示,棱镜板40上远离透光板30的侧面设有棱镜纹路,且用于将光束扩散。驱动装置50设置在壳体外,且设有用于与第一连接端口21电性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口51,用于为光源组件20提供电源。

本实施例中的面板灯采用直下式的发光方式,光源组件20发出的光线沿竖直方向传播,透光板30的高透光率使光线尽可能多的穿过板材、到达有效发光面,避免被反射和吸收,从而提高光效,使光照更均匀。由于直下式的发光方式光照比较强烈,而且为了避免看到光源亮点,一般要增大整灯的厚度,本申请中为解决该问题设置棱镜板40,通过棱镜纹路的折射和反射,把竖直方向的光束打散,从而使眼睛看到的光线柔和、均匀,同时能够减小整灯的厚度,并且从外部看不到灯珠。另外,本申请中将驱动装置50外置,也能够减小整灯的厚度。

结合图4所示,现有技术中侧发光式的面板灯,发光体设置在导光板的侧面。导光板是具有极高反射率且不吸光的亚克力板材,其加工时需要在光学级的板材底面采用网版印刷技术印上导光点,光线在板材表面停留时射到各个导光点上,导光点使光线向各个角度扩散,从而破坏反射条件使光线从导光板的正面射出。为了使光线均匀,需要精确设置各个导光点的疏密程度及大小。另外,导光板还要设置进光面和非进光面。进光面用于接收光束,需要设置的平整如镜。非进光面用于防止光线溢出,需要设置的非常粗糙。因此,现有技术中的面板灯加工工艺复杂,加工难度大,而且装配时发光体和导光板的装配精度要求高,装配效率低。另外,为了提高光线折线效率,需要增大导光板的厚度,导致整灯的厚度大。

结合图5所示,直下式的面板灯,光线沿竖直方向打到透光板30上,但采用该方式,光照刺眼,而且将整灯的厚度减小后,光源离透光板30近、导致从外部能够看到光源。本实施例中为解决该问题,采用透光板30与棱镜板40相配合的方式,通过棱镜纹路的折射和反射,把光束打散,从而使光线柔和均匀,而且即使光源离透光板30近,从外部也看不到灯珠,从而实现了整灯较薄的效果。另外,透光板30与棱镜板40的加工难度小,便于装配,提高生产效率。

另外,现有技术中一般将驱动装置50设置在壳体内,导致整灯的厚度大,增加生产成本,而且不利于安装使用。本实施例中,将驱动装置50外置,即,驱动装置50与壳体之间没有直接连接关系,驱动装置50与壳体是单独的两部分,从而减小整灯厚度。在实际生产中,面板灯的主体厚度小于14.5毫米,从而节约生产成本,便于整灯的安装,而且外形更加美观。具体的,驱动装置50可以选用飞利浦品牌、型号为et-e的驱动器,也可以采用欧普品牌、型号为op-qd1wled-c的驱动器。

作为一种实施例,结合图1、图2和图6所示,壳体包括面板11和散热器12。面板11的中部设有安装孔111,且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棱镜板40的下方,并与棱镜板40相连。棱镜板40上设有棱镜纹路的部分位于安装孔111内。散热器12在竖直方向上位于面板11的上方,且与面板11相连。散热器12与面板11围设成安装腔体,且光源组件20和透光板30均位于安装腔体内。

光源组件20和透光板30均设置在壳体内,且棱镜板40与壳体相连,如果壳体为整体结构,则壳体的形状复杂,加工难度大,而且装配难度大。因此,本实施例中,将壳体设置为分体结构,便于分别对面板11和散热器12进行加工,也便于装配。棱镜板40与面板11相连,便于装配和固定。棱镜板40上设有棱镜纹路的部分设置在安装孔111内,便于光线射出,避免面板11影响发光。

作为一种实施例,结合图6所示,壳体还包括支架112和固定组件。支架112设置在面板11或散热器12上。固定组件与支架112相连,且用于与天花板相连。整灯装配完成后,通过支架112和固定组件安装在天花板上。具体的,支架112和固定组件可以为灯框加卡扣的方式,也可以为吊索加螺栓的方式,还可以为弹性元件卡接的方式。

作为一种实施例,结合图6所示,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板113和弹性元件114。弹性元件114绕设于支架112上,且与固定板113相连,用于在压缩状态下使固定板113与天花板相卡接。

本实施例中,采用固定板113和弹性元件114相结合的方式将壳体固定在天花板上。安装时,扳动固定板113,此时弹性元件114被压缩,将壳体放入天花板的卡槽后,将固定板113松开,弹性元件114的弹力使固定板113与天花板卡接在一起。

作为一种实施例,结合图2和图6所示,支架112竖直设置,且第一端与面板11固定连接。散热器12上设有插孔121,且支架112的第二端穿设于插孔121内。

在现有技术中,一般完成整灯的装配后,再在面板11上安装支架112,增加了加工工序,降低生产效率,而且影响面板11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将支架112设置在面板11上,在面板11的成型阶段即可完成支架112的加工成型,面板11的整体结构强度较好,并且装配时支架112穿过散热器12,提高面板11和散热器12的连接强度。具体的,支架112与面板11呈一体结构。

作为一种实施例,结合图6所示,面板11与棱镜板40相接触的侧面上设有卡槽115。棱镜板40设置在卡槽115内,且与面板11螺栓连接。棱镜板40位于卡槽115内,可以使面板11与棱镜板40贴合的更加紧密、平整,避免棱镜板40晃动。具体的,棱镜板40的边框上设有用于与面板11相连的第一螺栓座。

作为一种实施例,散热器12为冲压的铝合金件,且与面板11螺栓连接。铝制件的散热性好,便于使壳体内的热量散发出来,从而延长光源组件20的使用寿命。散热器12冲压成型,便于加工。具体的,面板11上设有用于与散热器12相连的第二螺栓座。

作为一种实施例,结合图1所示,一种新型面板灯还包括反光板60。反光板60设置在壳体内,且位于光源组件20和透光板30之间,用于反射透光板30背面溢出的光线。反光板60能够将从透光板30背面溢出的光线反射后从透光板30的正面射出,从而提高光效。

作为一种实施例,结合图7所示,棱镜板40与透光板30相邻的侧面上设有定位槽401。透光板30设置在定位槽401内,且与棱镜板40相卡接。透光板30位于定位槽401内,可以使棱镜板40与透光板30贴合的更加紧密、平整,避免棱镜板40与透光板30之间发生晃动、导致两者之间因气泡而出现水波纹。

作为一种实施例,光源组件20为多个led灯珠通过组合拼接方式集成的led发光板,且光源组件20与壳体螺栓连接。

本实施例中面板灯的装配方式为:先将棱镜板40放置在面板11的卡槽115内,然后将棱镜板40与面板11螺栓连接;再将透光板30放置在棱镜板40的定位槽401内;再然后将反光板60放置在透光板30的上方;下一步,将光源组件20与散热器12螺栓连接;接下来,将散热器12的插孔121插入支架112上,再将散热器12与面板11螺栓连接;最后,将光源组件20的第一连接端口21与驱动装置50的第二连接端口51相连,即可完成整灯的装配。

本方案中的面板灯出光更加柔和、均匀,而且整灯较薄,降低生产成本,便于安装和使用。另外,该面板灯易于加工,装配效率高,提高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