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84077发布日期:2020-08-07 20:22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灯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散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灯具。



背景技术:

灯具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热,使得灯具温度升高而导致光源烧毁,影响其使用寿命,因此需要设置散热器进行散热。而目前灯具上使用的散热器一般应用于小功率的灯具,对于大功率的灯具,比如功率为200w以上的气膜馆灯具,一般的散热器难以对该灯具进行很好的散热,为提高其散热效果,该灯具散热器的结构较为复杂,重量和体积也非常大,从而使得灯具重量普遍在4kg以上。

而气膜馆灯具一般为悬挂式固定,其重量及体积均非常大,增大了灯具掉落的危险性,并且散热器体积重量大、结构复杂,还增大了灯具的维护成本,降低了其维护的便利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灯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灯具散热器的结构复杂、体积重量大或者散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灯具,包括灯源组件、电连接于所述灯源组件的驱动结构,以及设于所述灯源组件与所述驱动结构之间的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基板、多个第一散热鳍片以及多个第二散热鳍片,多个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及多个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均沿周向间隔分布于所述散热基板上,且各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与各所述第二散热鳍片沿周向依次错开;各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及各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均自所述散热基板边缘向所述散热基板中心延伸,且沿所述散热基板的径向方向,各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的长度大于各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基板、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以及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由铝合金冷锻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及所述第二散热鳍片自所述散热基板边缘向所述散热基板中心曲线延伸;

或者,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及所述第二散热鳍片自所述散热基板边缘向所述散热基板中心直线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部分所述第一散热鳍片靠近所述散热基板的一端上设有散热肋条。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基板边缘上设有多个第一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孔设于相邻的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与所述第二散热鳍片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及所述第二散热鳍片沿轴向上的高度相同,且所述驱动结构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所述第二散热鳍片间隔形成散热间隙。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间隙为12mm以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和/或所述第二散热鳍片上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上连接有连接支架,所述驱动结构安装于所述连接支架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支架呈“z”形,所述连接支架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柱及所述驱动结构,且所述连接支架上开设有第二散热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结构包括驱动盒及设于所述驱动盒内且电连接于所述灯源组件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盒的边缘凸出形成有凸块,所述凸块连接于所述连接支架。

本发明提供的灯具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散热基板的周向上分别设置第一散热鳍片及第二散热鳍片,使得散热基板上的热量可分别传导至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鳍片上,增大热量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强散热效果;第一散热鳍片自散热基板边缘向散热基板中心的方向延伸,且沿散热基板的径向方向,各第一散热鳍片的延伸长度大于各第二散热鳍片的延伸长度,加大了第一散热鳍片的延伸长度,一方面便于散热基板上的热量更大化地传导至第一散热鳍片上,另一方面加强了第一散热鳍片的机械强度;且第二散热鳍片自散热基板边缘向散热基板中心的方向延伸,各第一散热鳍片及各第二散热鳍片沿轴向依次错开,防止第一散热鳍片与第二散热鳍片间隔的散热空间过小而导致热量散发效果差;以上结构设置,强化了散热器与周围空气的对流效果,以更快地实现散热,提高散热效果,且散热器整体结构十分简单,即在保证灯具散热效果的同时,降低了重量及体积,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灯具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灯具的散热器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灯具的散热器的俯视图;

图4为图3所示散热器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灯具的连接支架的立体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灯具的驱动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灯源组件;2-散热器;21-散热基板;211-第一散热孔;212-连接结构;22-第一散热鳍片;221-散热肋条;2211-基部;2212-延伸部;222-第一散热段;223-第二散热段;23-第二散热鳍片;24-连接柱;25-第一散热区域;26-第二散热区域;27-第三散热区域;3-驱动结构;31-驱动盒;32-凸块;321-第三连接孔;4-连接支架;41-第一段;411-第一连接孔;42-第二段;421-第二散热孔;422-第二连接孔;43-连接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说明本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灯具包括灯源组件1、驱动结构3以及散热器2,灯源组件1电连接于驱动结构3,并可发出光线以实现照明功能,为提高照明强度,灯源组件1的灯珠设置为led灯珠。灯源组件1设于散热器2一侧上,且在使用过程中,灯源组件1的热量可传导至散热器2中,散热器2将该热量散发至大气中,以实现灯具整体的散热功能,驱动结构3设置在散热器2另一侧上。

具体地,请参阅图2,散热器2包括散热基板21、多个第一散热鳍片22以及多个第二散热鳍片23,多个第一散热鳍片22沿周向间隔分布在散热基板21上,多个第二散热鳍片23沿周向间隔分布于散热基板21上,灯源组件1工作时,其热量可传导至散热基板21上,散热基板21上少部分热量直接散发,大部分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鳍片22和第二散热鳍片23中,且第一散热鳍片22和第二散热鳍片23直接可与外界的空气接触,并分别实现热量散发,以实现灯具的散热工作。

请参阅图3,各第一散热鳍片22均自散热基板21的边缘向散热基板21中心的方向延伸,且沿散热基板21的径向方向,各第一散热鳍片22的长度大于各第二散热鳍片23的长度。且第一散热鳍片22一端延伸至散热基板21的中部,另一端设置在散热基板21的边缘上,使得散热基板21的边缘和中部的热量均可传导至第一散热鳍片22中并散发,避免散热基板21局部受热过高的情况而导致灯具散热不均匀。各第一散热鳍片22一端相互连接可围合形成第一散热区域25,各第一散热鳍片22一端的热量及散热基板21中部未设置第一散热鳍片22的部分的热量均可与第一散热区域25内的空气接触、对流,从而实现该部分热量的散发。

各第二散热鳍片23均自散热基板21边缘向散热基板21中心的方向延伸,即第二散热鳍片23和第一散热鳍片22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各第一散热鳍片22与各第二散热鳍片23沿周向依次错开。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散热鳍片22和第二散热鳍片23均是自散热基板21边缘向散热基板21中心延伸,这里设置自散热基板21边缘向散热基板21中心延伸的方向为第一方向,也即是散热基板21的径向方向,如果第一散热鳍片22和第二散热鳍片23沿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相同,那么在第一方向上越靠近散热基板21中部时,第一散热鳍片22和第二散热鳍片23之间间隔的间隙则越小,不利于第一散热鳍片22和第二散热鳍片23与外界空气接触并散热。因此,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还需要注意的是,在该实施例中,沿散热基板21的径向方向,第一散热鳍片22的长度大于第二散热鳍片23的长度。

细化地,请参阅图3,第一散热鳍片22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散热段222和第二散热段223,其中,第一散热段222自散热基板21边缘向散热基板21中心延伸,第二散热段223自第一散热段222向散热基板21中心延伸。第一散热段222与第二散热鳍片23在第一方向的长度相同且正对设置,并间隔形成第二散热区域26,便于第一散热段222与第二散热鳍片23的散热,避免第一散热鳍片22和第二散热鳍片23之间的热量传导的干扰;各第二散热鳍片23两侧的第一散热鳍片22的第二散热段223相邻且正对设置,并且间隔形成第三散热区域27,增大了相邻两第二散热段223之间的散热空间,便于相邻两第二散热段223的散热。因此,第一散热鳍片22的长度大于第二散热鳍片23的长度实现第三散热区域27的形成,即增大了散热空间,便于第二散热段223的散热。

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各第一散热鳍片22在散热基板21上均匀间隔分布,且各第二散热鳍片23在散热基板21上均匀间隔分布,从而使得各第二散热区域26的空间相同,各第三散热区域27的空间相同,从而能够使得热量更加均匀地散发,避免灯具局部过热而被损坏。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散热基板21的周向上分别设置第一散热鳍片22及第二散热鳍片23,使得散热基板21上的热量可分别传导至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鳍片23上,增大热量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强散热效果;第一散热鳍片22自散热基板21边缘向散热基板21中心的方向延伸,且沿散热基板21的径向方向,各第一散热鳍片22的延伸长度大于各第二散热鳍片23的延伸长度,加大了第一散热鳍片22的延伸长度,一方面便于散热基板21上的热量更大化地传导至第一散热鳍片22上,另一方面加强了第一散热鳍片22的机械强度;且第二散热鳍片23字散热基板21边缘向散热基板21中心的方向延伸,各第一散热鳍片22及各第二散热鳍片23沿轴向依次错开,防止第一散热鳍片22与第二散热鳍片23间隔的散热空间过小而导致热量散发效果差,使得各个散热空间能够实现第一散热鳍片22和第二散热鳍片23的各段的散热,实现散热器2的均匀散热;以上结构设置,强化了散热器2与周围空气的对流效果,以更快地实现散热,提高散热效果,且散热器2整体结构十分简单,即在保证灯具散热效果的同时,降低了重量及体积,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能。

具体地,请参阅图1,光源组件设置在散热基板21一侧上,第一散热鳍片22及第二散热鳍片23设于散热基板21另一侧上,驱动结构3设置在第一散热鳍片22和第二散热鳍片23背离光源组件的一侧。可使得光源组件和驱动结构3的热量均可传导至第一散热鳍片22和第二散热鳍片23中并完成散发。

其中,散热基板21设置为圆形,当然,也可以根据具体地需求设置为其他的形状,此处不唯一限定。

此外,在本申请所需要保护的方案中,各第一散热鳍片22设置为相同,各第二散热鳍片23设置为相同,然而根据具体的设计和加工需求,各第一散热鳍片22和各第二散热鳍片23的长度或结构可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散热基板21边缘连接结构212,该连接结构212可安装用于将灯具悬挂的吊杆结构,该连接结构212占用的散热基板21上的空间为第一散热鳍片22和第二散热鳍片23作出具体调整后的空间。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根据以上设计,应用在气膜馆中的功率为200w的灯具,重量设置为3kg,灯具整体高度为105mm,直径为290mm,在30℃的环境中长期使用时,灯具的灯源组件1的温度低于85℃,因此在减低灯具的重量和体积的基础上,仍然能够实现很好地散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散热基板21、第一散热鳍片22以及第二散热鳍片23由铝合金冷锻成型,以连接形成一体成型结构,即散热器2整体为一体成型结构。其中,散热基板21、第一散热鳍片22以及第二散热鳍片23由铝合金冷锻成型,铝合金的设置能够加强散热效果,且冷锻工艺加强了散热器2整体的机械强度,并且其重量较轻。另外,一体成型结构的设置能够便于散热基板21、第一散热鳍片22以及第二散热鳍片23之间的热量传导,提高热量散发的效率。

具体地,为提高导热效率,散热器2整体采用al1070冷锻成型。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第一散热鳍片22及第二散热鳍片23均自散热基板21边缘向散热基板21中心曲线延伸,即各第一散热鳍片22及各第二散热鳍片23均呈弯曲状延伸设置,相对于直线延伸,弯曲状的设置能够延长第一散热鳍片22及第二散热鳍片23在散热基板21上的延伸长度,因此可加大第一散热鳍片22与散热基板21、第二散热鳍片23与散热基板21的接触面积,也可分别增大第一散热鳍片22及第二散热鳍片23分别与外界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此外,第一散热鳍片22和第二散热鳍片23呈弯曲状设置,可加强第一散热鳍片22和第二散热鳍片23固定驱动结构3的机械强度。

具体地,第一散热鳍片22和第二散热鳍片23均沿顺时针方向弯曲延伸,实现各第一散热鳍片22和各第二散热鳍片23的均匀分布。当然,第一散热鳍片22和第二散热鳍片23也可均沿逆时针方向弯曲延伸。

或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便于加工,第一散热鳍片22和第二散热鳍片23均自散热基板21边缘向散热基板21中心直线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部分第一散热鳍片22靠近散热基板21的一端上设有散热肋条221,散热肋条221设置在第一散热鳍片22一侧上,且该散热肋条221设置在第一散热鳍片22的第二散热段223,并设于第三散热区域27内,散热肋条221的设置有助于将第一散热鳍片22的第二散热段223的热量传导至第三散热区域27内,以便于第二散热段223的散热工作。其中,散热肋条221与第一散热鳍片22沿轴向上的长度相同。

具体地,请参阅图4,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散热肋条221包括基部2211及设于基部2211上的两延伸部2212,基部2211设置在第一散热鳍片22的第二散热段223一侧上,延伸部2212由基部2211向第三散热区域27延伸,且两延伸部2212间隔设置。延伸部2212可将第二散热段223传导至基部2211上的热量传导至第三散热区域27中,且两延伸部2212之间的间隙也便于延伸部2212热量的散发,从而可实现第二散热段223的高效散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散热基板21边缘上设有多个第一散热孔211,灯源组件1设置在散热基板21一侧的中部,多个第一散热孔211开设在散热基板21的边缘,且围设于灯源组件1的外周,在不与灯源组件1的设置形成干涉的情况下,第一散热孔211可加强散热基板21的热量散发。

具体地,各第一散热孔211开设在相邻的各第一散热鳍片22及各第二散热鳍片23之间,即各第一散热孔211连通各第一散热鳍片22及各第二散热鳍片23之间形成的第二散热区域26内,从而使得各第一散热孔211连通第二散热区域26及外界,便于从第一散热鳍片22或第二散热鳍片23或第一散热区域25或第三散热区域27散发至第二散热区域26内的热量散发。

在一个实施例中,散热基板21上设置有至少两组第一散热孔211,各组第一散热孔211之间均匀分布,各组第一散热孔211内的各个第一散热孔211均匀分布在散热基板21边缘上,且位于第一散热鳍片22和第二散热鳍片23之间。

具体地,第一散热孔211设置为四组,四组散热孔均匀分布,加强散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鳍片22及第二散热鳍片23沿轴向上的高度相同,即第一散热鳍片22及第二散热鳍片23背离灯源组件1的一端齐平设置,驱动结构3设置在第一散热鳍片22背离灯源组件1的一侧,且驱动结构3分别与第一散热鳍片22、第二散热鳍片23间隔形成散热间隙。散热间隙的设置,可使得第一散热鳍片22和第二散热鳍片23上的热量直接与外界空气对流,加强散热效果,避免热量散发至驱动结构3上导致驱动结构3受到该热量影响,且驱动结构3上的热量还可散发至散热间隙中。因此散热间隙的设置,可加强第一散热鳍片22、第二散热鳍片23以及驱动结构3的散热,并可实现对驱动结构3的保护。

在一个实施例中,散热间隙为12mm以上,可充分实现第一散热鳍片22和第二散热鳍片23的热量散发,避免驱动结构3受到热量影响。

具体地,散热间隙如果太大,容易增大灯具整体的体积,如果散热间隙太小,那么第一散热鳍片22和第二散热鳍片23热量无法很好散发,驱动结构3容易受到影响而导致使用寿命降低。因此,散热间隙可设置为14~16mm,更具体地为15mm。当然,实际上可根据具体的使用需求来进行调整散热间隙大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3,第一散热鳍片22和/或第二散热鳍片23上设有连接柱24,连接柱24上连接有连接支架4,驱动结构3通过连接支架4连接于散热器2中,且驱动结构3与散热器2之间间隔有散热间隙。连接柱24用于通过连接支架4连接驱动结构3,且连接柱24还可便于第一散热鳍片22或第二散热鳍片23上的热量的散发。

具体地,请参阅图3,连接柱24与第一散热鳍片22沿轴向上的高度相同,连接柱24设置为四个,其中两连接柱24分别设置在两第二散热鳍片23靠近散热基板21中部的一端上,另外两个连接柱24设置在两第一散热鳍片22的第一散热段222和第二散热段223的连接处。

具体地,散热肋条221设置为四个,四个连接柱24和四个散热肋条221共同沿轴向均匀分布,且两个散热肋条221和两连接柱24相互错开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连接支架4呈“z”形,连接支架4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连接柱24及驱动结构3,即驱动结构3通过连接支架4安装于第一散热鳍片22和第二散热鳍片23上,从而使得驱动结构3与第一散热鳍片22之间间隔有散热间隙。

具体地,连接支架4上开设有第二散热孔421,便于由第一散热鳍片22和/或第二散热鳍片23传导至连接支架4的热量的散发,避免其影响驱动结构3的使用。

具体地,连接支架4包括第一段41、第二段42以及连接段43,第一段41和第二段42相互平行,连接段43连接于第一段41和第二段42。第一段41上设有第一连接孔411,第一连接孔411通过紧固件与连接柱24形成连接,第二段42上设有第二连接孔422,第二连接孔422用于与驱动结构3形成连接,且第二散热孔421分布在第二段42中,连接段43设置在第一段41和第二段42中以使得驱动结构3与第一散热鳍片22之间形成散热间隙。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驱动结构3包括驱动盒31及设于驱动盒31内且电连接于灯源组件1的驱动组件,驱动盒31与第一散热鳍片22之间间隔有散热间隙,驱动盒31相对两侧的边缘上凸出形成有凸块32,各凸块32上设有第三连接孔321,第三连接孔321与第二连接孔422通过紧固件连接,以实现凸块32与连接支架4连接,从而实现将驱动结构3固定在散热器2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