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爆型手持式手电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32033发布日期:2020-08-05 01:27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爆型手持式手电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灯具照明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防爆型手持式手电筒。



背景技术:

led手电筒作为一种手持式照明设备,因其结构简单、方便携带,被越来越多使用者使用,在市场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随着led手电筒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部分led手电筒也被应用于具有防爆要求的场所,对led手电筒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市场上现有的防爆型手持式手电筒大多采用外壳作为电极,而使线路形成回路。此时可能会出现下列几个问题:

1)防爆灯的灯头、灯尾等的外壳多采用螺纹连接,时间久了,连接处会出现氧化现象,氧化层在电气回路中等同于一个大的电阻,在这种情况下,灯的亮度就会下降,同时,能源也被无形的浪费了。

2)在防爆要求中,金属外壳是不能做为电极线路使用,目的是防止因内部电气线路损坏产生火花或静电造成事故隐患。

3)电池在使用过程中能量会逐渐消耗减少,在能量消耗完后,需拆开外壳取出电池才能给电池充电,操作比较繁琐,给使用者带来很多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种防爆型手持式手电筒,该手电筒中的外壳结构不作为电极线路,避免了因内部电气线路损坏产生火花或静电造成事故隐患。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爆型手持式手电筒,包括依次连接的透镜总成、光源总成、电池总成以及尾部总成;

其中,光源总成包括前接触板,前接触板设置在光源总成的末端,且前接触板上分别设置第一前接触触点和第二前接触触点;

尾部总成包括尾接触板,尾接触板安装在尾部总成的前端,且尾接触板上分别设置第一尾部接触触点、第二尾部接触触点以及第三尾部接触触点;

电池总成包括电池、以及安装在电池两端的第一pcb板和第二pcb板,第一pcb板包括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分别与第一前接触触点以及第二前接触触点接触连接;

第二pcb板包括第三接触面、第四接触面和第五接触面;第三接触面、第四接触面以及第五接触面对应的与第一尾部接触触点、第二尾部接触触点以及第三尾部接触触点接触连接。

进一步的,透镜总成、光源总成以及电池总成顺次安装在前端外壳内;尾部总成安装在尾端外壳内,且前端外壳与尾端外壳间密封固定连接;

其中,前端外壳与尾端外壳均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且尾端外壳的末端设置有限位端面。

进一步的,透镜总成包括透镜压环和玻璃片;透镜压环与玻璃片为一体式结构,并安装在前端外壳上。

进一步的,透镜压环与前端外壳间密封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光源总成还包括反光杯、光源板、以及光源安装架,

其中,反光杯采用两端开口的喇叭状结构,且反光杯包括大口端和小口端;大口端对应的安装在透镜总成内,小口端的外壁面上安装有光源安装架,小口端处安装有光源板,且光源板限位安装在光源安装架内,光源安装架的末端安装有前接触板,光源板与前接触板间电性连接,且光源安装架与前接触板间的接触面为绝缘面。

进一步的,光源总成还包括灯珠压片,光源板通过灯珠压片与反光杯的小口端连接。

进一步的,光源板上安装有排针,光源板通过排针与前接触板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尾部总成包括依次抵止连接的硅胶尾塞、密封压环、充电按键板、绝缘隔离环、尾接触板以及螺纹压环;

其中,硅胶尾塞的前端贯穿安装在尾端外壳内,且硅胶尾塞的末端面抵止于尾端外壳末端的限位端面上;密封压环的两端分别抵止于硅胶尾塞的前端面和充电按键板的末端面;绝缘隔离环的两端分别抵止于充电按键板的前端面和尾接触板的末端面;

尾接触板的前端面抵止于所述螺纹压环上,且螺纹压环与尾端外壳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硅胶尾塞为弹性材质,硅胶尾塞包括按压部和充电部,按压部设置第二凸台,充电部设置充电口;

充电按键板包括用于与插入的充电插头连接的充电插头连接器、以及设有开关的电路板,充电插头连接器与电路板电性连接,且充电插头连接器与充电口对应,电路板上的开关与按压部的第二凸台对应。

进一步的,电池包括正极和负极;

其中,正极与第一接触面电性连接,负极与第四接触面电性连接;第一接触面与第三接触面、以及第二接触面与第五接触面之间均采用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获得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防爆型手持式手电筒,通过对电池总成的改进,将原来电池两端的两极改成,现电池一端两个接触面、另一端三个接触面,且接触面分别与对应的接触触点连接,对应的形成电气回路,解决了现有手电筒采用外壳结构作为电路的问题。而外壳结构不做为电路,外壳之间的接触面氧化就不会影响电路使用;同时,外壳结构不做为电路,灯体内出现故障时,不会使外壳产生火花等不安全隐患;此外,现有手电筒的外壳一般采用全金属外壳,外壳结构不做为电路时,全金属外壳也不易产生静电危害,并具有良好的散热性,延长该手电筒的使用寿命。

2)多处采用密封圈密封,整体密封性好。

3)对该手电筒中的尾部总成的结构进行重组,即在尾部总成的末端设置硅胶尾塞,改变打开硅胶尾塞即可充电,不用拆开手电筒的外壳结构取出电池,充电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爆型手持式手电筒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爆型手持式手电筒的剖视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爆型手持式手电筒的剖视图二;

图4为图2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硅胶尾塞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前接触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尾接触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电池与第一pcb板以及第二pcb板间电路连接示意图;

其中,透镜总成1、透镜压环11、玻璃片12;

光源总成2、前接触板21、第一前接触触点211、第二前接触触点212、反光杯22、大口端221、小口端222、光源板23、排针231、光源安装架24、限位挡板241、灯珠压片25;

电池总成3、电池31、第一pcb板32、第一接触面321、第二接触面322、第二pcb板33、第三接触面331、第四接触面332、第五接触面333;

尾部总成4、尾接触板41、第一尾部接触触点411、第二尾部接触触点412、第三尾部接触触点413、硅胶尾塞42、按压部421、第二凸台4211、充电部422、充电口4221、密封压环43、充电按键板44、充电插头连接器441、电路板442、绝缘隔离环45、螺纹压环46;

前端外壳5、第一凸台51;

尾端外壳6、限位端面61;

手指按压位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的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1至附图8以及具体实施例详细论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3所示:一种防爆型手持式手电筒,包括依次连接的透镜总成1、光源总成2、电池总成3以及尾部总成4。

其中,光源总成2包括前接触板21,前接触板21设置在光源总成2的末端,且前接触板21上分别设置第一前接触触点211和第二前接触触点212。尾部总成4包括尾接触板41,尾接触板41安装在尾部总成4的前端,且尾接触板41上分别设置第一尾部接触触点411、第二尾部接触触点412以及第三尾部接触触点413。

电池总成3包括电池31、以及安装在电池31两端的第一pcb板32和第二pcb板33,且第一pcb板32与第二pcb板33分别与电池31两极电性连接。而第一pcb板32包括第一接触面321和第二接触面322,第一接触面321与第二接触面322分别与第一前接触触点211以及第二前接触触点212接触连接;第一接触面321与第二接触面322之间是隔断、不连通的,如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面321与第二接触面322采用同心圆环型结构设计,如图8所示。第二pcb板33包括第三接触面331、第四接触面332和第五接触面333;第三接触面331、第四接触面332以及第五接触面333对应的与第一尾部接触触点411、第二尾部接触触点412以及第三尾部接触触点413接触连接;第三接触面331、第四接触面332以及第五接触面333之间均是隔断、不连通的,如本实施例中:第三接触面331、第四接触面332以及第五接触面333采用同心圆环型结构设计,如图8所示。

具体的,第一前接触触点211、第二前接触触点212、第一尾部接触触点411、第二尾部接触触点412、以及第三尾部接触触点413均为弹性接触触点,并用于与电池31两端的第一pcb板32、第二pcb板33进行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防爆型手持式手电筒,通过对电池总成3的改进,将原来电池两端的两极改成,现电池一端两个接触面、另一端三个接触面,且接触面分别与对应的接触触点连接,对应的形成电气回路,解决了现有手电筒采用外壳结构作为电路的问题。而外壳结构不做为电路,外壳之间的接触面氧化就不会影响电路使用;同时,外壳结构不做为电路,灯体内出现故障时,不会使外壳产生火花等不安全隐患;此外,现有手电筒的外壳一般采用全金属外壳,外壳结构不做为电路时,全金属外壳也不易产生静电危害,并具有良好的散热性,延长该手电筒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电池31包括正极311和负极312。其中,正极311与第一接触面321电性连接,负极312与第四接触面332电性连接;第一接触面321与第三接触面331间电性连接,第二接触面322与第五接触面333间电性连接。同时,对应的将第一pcb板32、第二pcb板33以及电池31封装在一起,形成一体式结构,做好电池31的绝缘防护工作,避免漏电等情况发生,延长该电池的整体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如图1至4所示,透镜总成1、光源总成2以及电池总成3顺次安装在前端外壳5内;尾部总成4安装在尾端外壳6内,且前端外壳5与尾端外壳6间密封固定连接。其中,前端外壳5与尾端外壳6均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均采用全铝合金外壳结构,且尾端外壳6的末端设置有限位端面61。使用时,首先将电池总成3装入前端外壳5,且尾部总成4装入尾端外壳6内后,再将前端外壳5与尾端外壳6将密封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密封固定连接:此连接既实现了连接件间的固定,同时还有效的保证了连接件间的密封性。密封固定连接的实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本实施例中,前端外壳5与尾端外壳6间通过o型密封圈实现密封的,密封性好。

进一步的,如图2至3所示,透镜总成1包括透镜压环11和玻璃片12。透镜压环11与玻璃片12为一体式结构,并安装在前端外壳5的前端。其中,透镜总成1固定安装在前端外壳5前端的实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本实施例中,采用透镜总成1与前端外壳5之间采用o型密封圈密封固定连接,增强连接的可靠性与密封性。而透镜压环11与玻璃片12间采用树脂固封成一体式结构,增强密封性。

进一步的,光源总成2还包括反光杯22、灯珠压片25、光源板23、以及光源安装架24。其中,反光杯22采用两端开口的喇叭状结构,且反光杯22包括大口端221和小口端222。大口端221抵止于玻璃片12的末端面上,小口端221的外壁面上固定安装有光源安装架24;本实施例中,小口端221的外壁面与光源安装架24的内壁面螺纹连接,实现反光杯22与光源安装架24间的固定连接。光源安装架24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并在筒状结构内设置一限位挡板241,用于限制光源板23的安装位置。小口端222的末端依次安装有灯珠压片25和光源板23,且光源板23的末端面抵止于限位挡板241上,光源板23上固定安装有排针231,排针231贯穿限位挡板241与前接触板21间电性连接,实现光源板23与前接触板21间电性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光源安装架24与前接触板21间的接触面为绝缘面,在二者的接触面上均设置绝缘导热层即可实现。前接触板21安装在光源安装架24的末端,前接触板21的两端分别抵止于光源安装架24的末端面以及前端外壳5内的第一凸台51上。采用上述结构设计的光源总成2,整体结构简单且紧凑,方便外出携带;灯珠压片25,用于保护灯珠和电气绝缘,增强安全性;光源板23通过光源安装架24进行散热,增强散热性。

进一步的,尾部总成4包括依次设置的硅胶尾塞42、密封压环43、充电按键板44、绝缘隔离环45、尾接触板41以及螺纹压环46。其中,硅胶尾塞42的前端贯穿安装在尾端外壳6内,且硅胶尾塞42的末端面抵止于尾端外壳末端的限位端面61。硅胶尾塞42与充电按键板44间通过密封压环43连接,即密封压环43的两端分别抵止于硅胶尾塞42的前端面和充电按键板44的末端面。充电按键板44与尾接触板41间通过绝缘隔离环45连接,即绝缘隔离环45的两端分别抵止于充电按键板44的前端面和尾接触板41的末端面。并将尾接触板41固定安装在尾端外壳6内,固定安装的实现方式,可以为尾接触板41的前端面抵止于螺纹压环46上,螺纹压环46与尾端外壳6螺纹连接;还可以在尾接触板41外壁面上套装一弹性压环,将弹性压环挤入安装在尾接触板41与尾部外壳6之间,实现尾接触板41与尾部外壳6间的固定连接。使用时,螺纹压环46的螺旋产生压力,通过螺纹压环46、尾接触板41、绝缘隔离环45和充电按键板44将压力逐级传至密封压环43与硅胶尾塞42之间的接触面以及充电口4221与硅胶尾塞42之间的接触面,通过压缩硅胶尾塞42实现密封。

进一步的,硅胶尾塞42为弹性材质,(硅胶尾塞42可以采用橡胶、塑料等材质)。硅胶尾塞42包括按压部421和充电部422,按压部421设置第二凸台4211,充电部422设置充电口4221,充电口4221塞入并遮盖充电插头连接器441,保证了充电口的密封性,同时,打开硅胶尾塞42即可充电,不用拆开手电筒的外壳结构取出电池,充电方便。由于硅胶尾塞42采用弹性材质,硅胶尾塞42被按压后可以凭借自身的弹力恢复至按压前的形状和位置。

充电按键板44包括用于与插入的充电插头连接的充电插头连接器441、以及设有开关的电路板442,充电插头连接器441与电路板442电性连接,且充电插头连接器441与充电口4221对应,电路板442上的开关与按压部421第二凸台4211对应。

其中,充电插头连接器441,用于与插入的充电插头形成连接,对手电筒内的电池充电。充电插头连接器441的构造与适配的插头相匹配,与其连接的导线在附图中未示出,本领域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即可。使用时,用户按压硅胶尾塞42的按压部421,带动按压部421上的第二凸台4211朝着靠近电路板442的方向运动,从而触碰电路板442上的开关。放手后,硅胶尾塞42在自身弹性作用下恢复至按压前的形状和位置。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前端外壳5的前端处设置三个手指按压位7,且手指按压位7均布在前端外壳5的圆环方向上,使得前端外壳处握持舒适,更加符合人体工学设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的防爆型手持式手电筒,通过技术手段改进将线路改为全内部线路,解决了手电筒外部走线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因外壳氧化对电路造成影响的问题;还通过内部结构重组解决了不取出电池即可实现电池充电的问题。且该手电筒中多处采用o型密封圈进行密封处理,防护等级达到ip65,安全系数高。

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