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固定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99213发布日期:2020-12-08 13:19阅读:88来源:国知局
LED固定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座,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定位led的固定座。



背景技术:

传统上,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大多是直接焊固于电路板;惟,由于led的体积小且不易焊接及定位,为使led能够快速地结合于产品,现今led通常会组装在固定座中而构成led灯组,以利于大量生产制造,或将led固定在壳板或电路板上预设之板孔内。

再者,为使led能够稳定地结合在固定座中,一般固定座通常设置有弹性臂或卡榫来对led的灯体及接脚进行夹固。然而,以目前led固定座的结构来说,弹性臂对led的灯体及接脚的夹掣力稍嫌不足;又,固定座的卡榫结构的设计不佳而未能稳固地扣持led的灯体及接脚,导致led在固定座中发生松脱、分离或晃动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led固定座,led能够稳固地卡掣结合在led固定座内。

为了达成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为一种led固定座,用以定位一led,led固定座具有筒体、轴向贯穿该筒体的容置孔及成型在筒体一端的帽盖,筒体具有周壁,周壁成型有间隔排列的至少两个第一支撑柱及至少两个第二支撑柱,各第一支撑柱具有相对的第一外壁面及第一内壁面,第一外壁面具有第一扣榫,第一内壁面具有第一挡榫,各第二支撑柱具有相对的第二外壁面及第二内壁面,第二外壁面具有第二扣榫,第二内壁面具有第二挡榫;其中,第一扣榫及第二扣榫位于同一水平位置,第一挡榫及第二挡榫位于同一水平位置。

优选地,其中所述筒体在相对于所述帽盖的另一端成型有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柱及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一底环,所述底环具有至少两个u形脚槽。

优选地,其中所述底环的内壁面成型有间隔排列的至少两个抵掣块。

优选地,其中所述第一扣榫及所述第二扣榫分别为具有一平面的一止挡部,且所述第一扣榫及所述第二扣榫分别与所述帽盖的底缘形成有一方形槽。

优选地,其中所述第一扣榫具有一第一导角,所述第二扣榫具有一第二导角,且所述第一导角的角度不等于所述第二导角。

优选地,其中所述第一挡榫及所述第二挡榫分别为朝所述容置孔的内部方向突伸的一凸块,且所述凸块具有一导斜角。

优选地,其中所述第一外壁面自所述底环斜向延伸至所述第一扣榫;又,所述第二外壁面自所述底环斜向延伸至所述第二扣榫。

优选地,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柱的第一外壁面具有自所述底环朝所述第一扣榫的方向延伸的一垂直面及自所述垂直面斜向延伸至所述第一扣榫的一斜面;所述第二支撑柱的第二外壁面具有自所述底环斜向延伸至所述第二扣榫的一斜面。

优选地,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柱具有自所述底环垂直延伸至所述第一扣榫的一垂直面;所述第二支撑柱具有自所述底环斜向延伸至所述第二扣榫的一斜面。

优选地,其中所述第一扣榫为具有导圆角的一止挡部,所述第二扣榫为具有一平面的一止挡部。

优选地,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柱的第一外壁面具有自所述底环斜向延伸至所述第一扣榫的一斜面,所述第一扣榫至所述帽盖的底缘设置为另一斜面,所述两斜面的交接之处未设置有导角;所述第二支撑柱的第二外壁面具有自所述底环斜向延伸至所述第二扣榫的一斜面,所述第二扣榫为具有一平面的一止挡部,且所述第二扣榫与所述帽盖的底缘形成有一方形槽。

相较于习知,本实用新型之led固定座在筒体的周壁成型有间隔排列的至少两个第一支撑柱及至少两个第一支撑柱,并于第一支撑柱及第一支撑柱成型有位于同一水平位置的第一挡榫及第二挡榫,以透过第一挡榫及第二挡榫而平稳地卡掣led的灯座,借此将led结合在led固定座内;再者,第一支撑柱及第一支撑柱成型有位于同一水平位置的第一扣榫及第二扣榫,借此让led固定座可稳固地卡掣在板面中,增加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且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图1及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led固定座二侧方向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3及图4分别为图1中沿3-3线及4-4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led固定座的使用示意图;

图6及图7分别为led固定座的另一实施例及图6中沿7-7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8及图9分别为led固定座的又一实施例及图8中沿8-8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0及图11分别为led固定座的再一实施例及图10中沿11-11线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1、1a~1c:led固定座

2:led

3:灯头

4:灯座

5:接脚

6:板面

7:穿孔

10:筒体

100:方形槽

11:周壁

12、12a~12c:第一支撑柱

120:第一导角

121、121a~121c:第一外壁面

122:第一内壁面

123、123a~123c:第一扣榫

124:第一挡榫

13、13a~13c:第二支撑柱

130:第二导角

131、131a~131c:第二外壁面

132:第二内壁面

133、133a~133c:第二扣榫

134:第二挡榫

14、14a~14c:底环

140:u形脚槽

141:抵掣块

20:容置孔

30、30c:帽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更进一步揭露本实用新型之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者。

请参照图1至图4,图1及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led固定座二侧方向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又,图3及图4为图1中沿3-3线及4-4线的剖面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为一种led固定座1。该led固定座1具有一筒体10、轴向贯穿该筒体10的一容置孔20及成型在该筒体10一端的一帽盖30,较佳地,该led固定座1为一体成型者。更详细描述该led固定座1的结构如后。

该筒体10具有一周壁11,该周壁11成型有间隔排列的至少两个第一支撑柱12及至少两个第二支撑柱13。又,各该第一支撑柱12具有相对的一第一外壁面121及一第一内壁面122。该第一外壁面121具有一第一扣榫123,另外,该第一内壁面122具有一第一挡榫124。

再者,各该第二支撑柱13具有相对的一第二外壁面131及一第二内壁面132。该第二外壁面131具有一第二扣榫133,该第二内壁面132具有一第二挡榫134;其中,该第一扣榫123及该第二扣榫133位于同一水平位置,此外,该第一挡榫124及该第二挡榫134位于同一水平位置。

具体而言,该筒体10在相对于该帽盖30的另一端成型有连接该第一支撑柱12及该第二支撑柱13的一底环14;较佳地,该底环14具有至少两个u形脚槽140,且该底环14的内壁面成型有间隔排列的至少两个抵掣块141。

更详细地说,该第一外壁面121自该底环14斜向延伸至该第一扣榫123;又,该第二外壁面131自该底环14斜向延伸至该第二扣榫133。

再者,该第一扣榫123及该第二扣榫133分别为具有一平面的一止挡部,且该第一扣榫123及该第二扣榫133分别与该帽盖30的底缘形成有一方形槽100。此外,该第一扣榫123具有一第一导角120;又,该第二扣榫133具有一第二导角130。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导角120的角度不等于该第二导角130,惟实际实施时不以此为限制。

要说明的是,该第一挡榫124及该第二挡榫134分别为朝该容置孔20的内部方向突伸的一凸块,且该凸块具有一导斜角。

请续参照图5,为本实用新型之led固定座的使用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之led固定座1用以定位一led2。该led2包含一灯头3、一灯座4及一接脚5。将该led2组入该led固定座1时,该灯头3会部分外露出该容置孔20,且该灯座4会卡掣在该第一挡榫124及该第二挡榫134上;此外,由于该第一挡榫124及该第二挡榫134位于同一水平位置,因此,该led2可稳固地卡掣在该led固定座1内。值得注意的是,部分led2的接脚5有必要时可折弯而从该u形脚槽140(参图1及图2)穿出。

再者,该led2可固定在一板面6上,如一壳板或一电路板等,且该板面6设有一穿孔7且具有一预定的厚度,该板面6的厚度大约等于该第一扣榫123及该第二扣榫133至该帽盖30的底缘的距离,因此,该led固定座1会被卡掣在该板面6的穿孔7中。

要说明的是,由于该第一扣榫123及该第二扣榫133位于同一水平位置;因此,该led固定座1可稳固地卡掣在板面6上。

请另参照图6及图7,为本实用新型之led固定座的另一实施态样及图6中沿7-7线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一实施例大致相同,led固定座1a具有至少两个第一支撑柱12a、至少两个第二支撑柱13a、至少两个第一扣榫123a及至少两个第二扣榫133a、及一底环14a。本实施例相较于前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支撑柱12a的外型设置。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支撑柱12a的第一外壁面121a具有自该底环14a朝该第一扣榫123a的方向延伸的一垂直面及自该垂直面斜向延伸至该第一扣榫123a的一斜面;又,该第二支撑柱13a的第二外壁面131a具有自该底环14a斜向延伸至该第二扣榫133a的一斜面。

请续参照图8及图9,为本实用新型之led固定座的另一实施态样及图8中沿9-9线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一实施例大致相同,led固定座1b具有至少两个第一支撑柱12b、至少两个第二支撑柱13b、至少两个第一扣榫123b及至少两个第二扣榫133b、及一底环14b。本实施例相较于前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支撑柱12b的外型设置。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支撑柱12b的第一外壁面121b具有自该底环14b垂直延伸至该第一扣榫123b的一垂直面;又,该第二支撑柱13b的第二外壁面131b具有自该底环14b斜向延伸至该第二扣榫133b的一斜面。另一不同的地方在于,该第一扣榫123b为具有导圆角的一止挡部,该第二扣榫133b为具有一平面的一止挡部。

请再参照图10及图11,为本实用新型之led固定座的再一实施态样及图10中沿11-11线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一实施例大致相同,led固定座1c具有至少两个第一支撑柱12c、至少两个第二支撑柱13c、至少两个第一扣榫123c及至少两个第二扣榫133c、及一底环14c。本实施例相较于前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支撑柱12c的外型设置。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支撑柱12c的第一外壁面121c具有自该底环14c斜向延伸至该第一扣榫123c的一斜面,该第一扣榫123c至帽盖30c的底缘设置为另一斜面;又,该两斜面的交接之处未设置有导角。此外,该第二支撑柱13c的第二外壁面131c具有自该底环14c斜向延伸至该第二扣榫133c的一斜面;又,该第二扣榫133c为具有一平面的一止挡部,且该第二扣榫133c与该帽盖30c的底缘形成有一方形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