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顶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84298发布日期:2021-04-13 22:35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吸顶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灯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吸顶灯。


背景技术:

2.吸顶灯是灯具的一种,安装时底部完全贴在屋顶上,所以称之为吸顶灯。通常的吸顶灯的灯顶盘与灯主体之间通过手动卡扣、螺旋或者螺丝连接等方式连接,然而,这些方式在组装和拆卸时都比较复杂、费时,甚至要两个人协同合作完成,这给用户带来很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顶灯,其具有快速安装及拆卸的优点。
4.一种吸顶灯,所述吸顶灯包括:
5.灯顶盘,所述灯顶盘的周侧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的一端为开口端,所述卡槽的另一端为闭合端,所述卡槽的宽度从所述开口端向所述闭合端逐渐缩小;
6.灯体,所述灯体内设置有发光组件,所述灯体的周侧设置有卡扣件,在所述灯体与所述灯顶盘相对旋转的过程中,所述卡扣件从所述开口端滑向所述闭合端,以实现所述灯体与所述灯顶盘的连接;
7.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设置在所述灯顶盘的底部,所述连接器用于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8.插接部,所述插接部设置在所述灯体的顶部,所述插接部与所述发光组件电性连接,当所述灯体装配于所述灯顶盘上时,所述插接部与所述连接器耦合。
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吸顶灯的灯顶盘与灯体之间通过旋转卡扣的方式进行连接。具体地,上推灯体以使得卡扣件与卡槽的开口端位于同一高度,然后旋转灯体,卡扣件从卡槽的开口端滑向卡槽的闭合端,实现灯体的快速安装。当要拆卸灯体时,反向旋转灯体,卡扣件从卡槽的开口端滑出,实现灯体的快速拆卸。另外,在灯体的装配过程中,连接器与插接部耦合导电,减少在高空操作的步骤,安装和维护方便。通过连接器与预设在墙体中的导线连接,绝缘效果好,导电效果好。
10.进一步地,所述灯顶盘的底部设置有圆形连接环,所述卡槽设置在所述圆形连接环的周侧面上;所述灯体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圆形连接环相适配的凹槽,所述卡扣件设置在所述凹槽的内壁上;所述圆形连接环插入所述凹槽中,通过旋转使所述卡扣件卡入对应的卡槽中,以实现所述灯体与所述灯顶盘的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器设置有用于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的第一导电部、第二导电部;所述插接部包括与所述发光组件电性连接的第三导电部、第四导电部,所述第三导电部与所述第一导电部相匹配,所述第四导电部与所述第二导电部相匹配;当所述灯体装配于所述灯顶盘上时,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第三导电部导通,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第四导
电部导通。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第三导电部中的一个为导电弹片,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第三导电部中的另一个为圆环形的导电片;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第四导电部中的一个为导电弹片,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第四导电部中的另一个为圆环形的导电片。
13.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器内设置有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部电性连接,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电部电性连接,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三端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正极端,所述接线端子的第四端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负极端。
14.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器上设置有正极接口、负极接口,所述正极接口与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三端相对应,所述负极接口与所述接线端子的第四端相对应,所述外部电源的正极端通过所述正极接口连接至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三端,所述外部电源的负极端通过所述负极接口连接至所述接线端子的第四端。
15.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器设置有耦合部,所述耦合部为圆筒状,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第二导电部均位于所述耦合部的内腔中;所述插接部还包括引导部,所述引导部设置在所述灯体的顶部,所述引导部从所述灯体的顶部向下凹陷,所述引导部与所述耦合部相配合,所述第三导电部与所述第四导电部均位于所述引导部的内腔中;当所述耦合部插入所述引导部内且所述灯体装配于所述灯顶盘上时,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第三导电部导通,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第四导电部导通。
16.进一步地,所述耦合部内设置有圆柱状的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将所述耦合部的内腔分隔成内、外两层,所述第一导电部设置在所述耦合部的内腔的内层,所述第二导电部设置在所述耦合部的内腔的外层。
17.进一步地,所述灯顶盘由塑料制成,所述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开口向上,所述第一壳体设置于所述灯顶盘上,所述第一壳体的开口位于所述灯顶盘的顶面,所述第二壳体盖合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开口处,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灯顶盘一体制成。
18.进一步地,所述耦合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耦合端与所述第一壳体一体制成;所述分隔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分隔部与所述第一壳体一体制成;所述接线端子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构成的腔体内;所述正极接口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正极接口的另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负极接口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负极接口的另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正极接口与所述负极接口位于所述连接器的同一侧;在所述灯顶盘上设置有通线孔,所述通线孔位于所述正极接口的一侧,所述通线孔位于所述负极接口的一侧。
19.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20.图1为实施例所述的吸顶灯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实施例所述的吸顶灯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实施例所述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
24.10、灯顶盘;11、卡槽;12、圆形连接环;13、通线孔;20、灯体;21、卡扣件;22、凹槽;
30、连接器;31、第一壳体;32、第二壳体;33、耦合部;34、第一导电部;35、第二导电部;36、分隔部;37、接线端子;38、正极接口;39、负极接口;40、插接部;41、引导部;42、第三导电部;43、第四导电部。
具体实施方式
25.一种吸顶灯,参见图1至图3,其包括灯顶盘10、灯体20、连接器30、插接部40。其中,灯顶盘10通过螺丝、膨胀螺钉等固定于屋内的预定位置。在灯顶盘10的周侧面设置有卡槽11,卡槽11的一端为开口端,卡槽11的另一端为闭合端,卡槽11的宽度从开口端向闭合端逐渐缩小。灯体20装配于灯顶盘10的底部。在灯体20内设置有发光组件(图未示)。在灯体20的周侧面设置有卡扣件21,在灯体20与灯顶盘10相对旋转的过程中,卡扣件21 在卡槽11的导向作用下从卡槽11的开口端滑向卡槽11的闭合端,以实现灯体20与灯顶盘 10的固定连接。连接器30设置在灯顶盘10的底部,连接器30用于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插接部40设置在灯体20的顶部,插接部40与发光组件电性连接,当灯体20装配于灯顶盘 10上时,插接部40与连接器30耦合,实现灯体20与外部电源的电导通。
26.在吸顶灯的装配过程中,首先通过螺丝、膨胀螺钉等方式将灯顶盘10固定于屋内的预定位置;然后将灯体20推向灯顶盘10,令卡扣件21与卡槽11的开口端位于同一高度上,且卡扣件21位于卡槽11的开口端的一侧;接着旋转灯体20,卡扣件21在卡槽11的导向作用下从卡槽11的开口端滑向卡槽11的闭合端;待卡扣件21移动至卡槽11的闭合端时,完成灯体20与灯顶盘10的固定连接,同时插接部40与连接器30耦合。当需要将灯体20拆卸下来时,反向旋转灯体20,卡扣件21在卡槽11的导向作用下从卡槽11的闭合端滑向卡槽11 的开口端,并从卡槽11的开口端滑出,实现灯体20与灯顶盘10的分离。
27.参见图1至图3,在灯顶盘10的底部设置有圆形连接环12,上述卡槽11设置在该圆形连接环12的周侧面上。与此相配地,在灯体20的底部设置有与圆形连接环12相适配的凹槽 22,上述卡扣件21设置在该凹槽22的内周壁上。当灯体20装配于灯顶盘10上的过程中,先利用圆形连接环12与凹槽22的导向配合,令灯体20能快速地装配到灯顶盘10上的预设位置;当灯体20达到预设位置时,卡扣件21与卡槽11的开口端位于同一高度上;接着再旋转灯体20,以使卡扣件21卡入对应的卡槽11中,以实现灯体20与灯顶盘10的连接。
28.参见图1至图3,连接器30包括第一壳体31、第二壳体32。其中,第一壳体31设置于灯顶盘10上,第一壳体31与灯顶盘10一体制成,第一壳体31与灯顶盘10均由塑料制成;通过该设计,不仅能减轻吸顶灯的整体重量,而且能缩短生产时间、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高安全性能、避免漏电。第一壳体31开口向上,第一壳体31的开口位于灯顶盘10的顶面。第二壳体32盖合在第一壳体31的开口处,第二壳体32与第一壳体31共同构成一个具有空腔的壳体,此外,第二壳体32也由塑料制成。
29.参见图1至图3,在连接器30上设置有耦合部33,该耦合部33设置在第一壳体31的底部,该耦合部33为圆筒状,该耦合部33与第一壳体31一体制成。插接部40包括引导部41,引导部41设置在灯体20的顶面,引导部41从凹槽22的底部向下凹陷而成,引导部41与耦合部33相配合。当灯体20到达上述的预设位置时,耦合部33也插入引导部41内,引导部 41与耦合部33的配合起到导向作用,便于连接器30与插接部40的快速对位。
30.参见图1至图3,为了实现插接部40与连接器30的电导通,在连接器30上设置有用
于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的第一导电部34、第二导电部35,第一导电部34与第二导电部35均设置在耦合部33的内腔中。插接部40包括与发光组件电性连接的第三导电部42、第四导电部 43,第三导电部42与第四导电部43均设置在引导部41的内腔中,第三导电部42与第一导电部34相匹配,第四导电部43与所述第二导电部35相匹配。当灯体20装配于灯顶盘10上时,耦合部33插入引导部41内,第一导电部34与第三导电部42导通,第二导电部35与第四导电部43导通。另外,第一导电部34与第三导电部42中的一个为导电弹片,第一导电部 34与第三导电部42中的另一个为圆环形的导电片;第二导电部35与第四导电部43中的一个为导电弹片,第二导电部35与第四导电部43中的另一个为圆环形的导电片;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部34与第二导电部35均为导电弹片,第三导电部42、第四导电部43均为圆环形的导电片。
31.参见图1至图3,为了防止出现第一导电部34、第二导电部35、第三导电部42、第四导电部43之间的误连接,在第一壳体31的底部设置有分隔部36,分隔部36与第一壳体31一体制成,分隔部36设置在耦合部33的内腔中,分隔部36为圆筒状,分隔部36将耦合部33 的内腔分隔成内、外两层,第一导电部34设置在耦合部33的内腔的内层,第二导电部35设置在耦合部33的内腔的外层。当耦合部33插入引导部41内后,第三导电部42位于耦合部 33的内腔的内层,第三导电部42与第一导电部34电连接,第四导电部43位于耦合部33的内腔的外层,第四导电部43与第二导电部35电连接。
32.参见图1至图3,为了将外部电源的电线固定在连接器30上,在连接器30上设置有接线端子37。接电端子37的第一端与第一导电部34电性连接,接电端子37的第二端与第二导电部35电性连接,接电端子37的第三端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正极端,接电端子37的第四端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负极端。
33.参见图1至图3,为了令外部电源的电线进入到连接器30内腔以提高安全性能,上述接线端子37设置在连接器30内,即接线端子37位于第二壳体32与第一壳体31共同构成壳体的内腔中。在连接器30的外侧面上设置有正极接口38、负极接口39,正极接口38与接线端子37的第三端相对应,负极接口39与接线端子37的第四端相对应,外部电源的正极端通过正极接口38伸入连接器30内并连接至所述接线端子37的第三端,外部电源的负极端通过负极接口39伸入连接器30内并连接至接线端子37的第四端。通过该设计,外部电源与接线端子37的连接处不会裸露出来,从而提高安全性能。具体地,正极接口38的一部分设置在第一壳体31上,正极接口38的另一部分设置在第二壳体32上,当第二壳体32盖合在第一壳体31上时,正极接口38的上下两部分合并在一起,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接口。负极接口39的一部分设置在第一壳体31上,负极接口39的另一部分设置在第二壳体32上,当第二壳体 32盖合在第一壳体31上时,负极接口39的上下两部分合并在一起,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接口。
34.参见图1至图3,正极接口38与负极接口39位于连接器30的同一侧。在灯顶盘10上设置有通线孔13,该通线孔13位于正极接口38的一侧,以减少电线的走线。
3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