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柱顶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83473发布日期:2021-04-13 22:29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柱顶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灯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柱顶灯。


背景技术:

2.柱顶灯(又称柱式灯、柱头灯、柱灯、post top light等等)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诸如庭院、公园、街景、停车场等众多场所内,并主要作为户外或街道景观照明使用的灯具。
3.现有的柱顶灯主要由灯体组件和支架组件两部分构成,由于灯体组件本身以及灯体组件与支架组件之间大多是采用一体式装配结构,即:利用众多螺丝紧固为一体;在灯具进行生产装配、零部件拆装或者灯具施工安装维护时,极大地增加了相关操作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柱顶灯,以提升其生产装配和安装维护的便捷性。
5.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柱顶灯,包括:灯体控制组件、灯体发光组件、铰接连接器、卡扣连接器以及由上至下呈同轴顺序分布的上壳体、下壳体和灯体支撑套管;
6.所述上壳体的后端边缘通过铰接连接器与下壳体的后端边缘相连、前端边缘通过卡扣连接器与下壳体的前端边缘相连,所述灯体支撑套管的顶端与下壳体相连;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共同形成有第一容置腔,所述下壳体具有位于第一容置腔下方的第二容置腔以及沿下壳体的中轴线分布并将第一容置腔与灯体支撑套管作同轴连通的过线通道;
7.所述灯体控制组件设置于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灯体控制组件连接有第一线缆,所述第一线缆经由过线通道延伸至灯体支撑套管内;
8.所述灯体发光组件设置于第二容置腔内,所述灯体发光组件通过第二线缆与灯体控制组件连接。
9.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铰接连接器包括铰轴和折弯件,所述铰轴沿左右方向设置于下壳体的后端边缘侧,所述折弯件的顶端与上壳体的后端边缘相连,所述折弯件的底端转动地套设于铰轴上。
10.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扣连接器包括限位推钮、复位弹簧、随动公扣和定位母扣,所述下壳体的前端顶面边缘处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分布的定位导向槽,所述限位推钮沿前后方向滑动地插装于定位导向槽内,所述复位弹簧的前端与限位推钮的后端相连,所述复位弹簧的后端与定位导向槽的后侧槽壁相连,所述随动公扣设置于限位推钮的后端侧的顶面上,所述定位母扣设置于上壳体的前端底面边缘处并位于随动公扣的前方侧,所述随动公扣活动地扣合在定位母扣上。
11.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导向槽包括沿下壳体的前后方向开设于下壳体的前端顶面边缘处的u形槽体和设置于u形槽体的端口处且左右两端锁固于u形槽体的两个对称槽壁上的限位压条,所述限位推钮经由限位压条与u形槽体的槽面之间沿前后方向滑动地插装于u形槽体内,且以所述下壳体的顶面为基准面,所述随动公扣的顶面高于限位压条的顶
面。
12.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的底面上设置有闭环围壁,所述下壳体的顶面上设置有用于供闭环围壁对位抵压的闭环凸缘,所述第一容置腔由闭环围壁和闭环凸缘共同围合形成;所述闭环围壁与闭环凸缘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13.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闭环围壁和/或闭环凸缘上设置有透气阀。
14.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灯体感应器,所述灯体感应器设置于上壳体的顶面外侧,所述灯体感应器与灯体控制组件电性连接。
15.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壳体包括底壳、透光灯罩和定位环盖,所述底壳为一底面开口的中空结构体,所述透光灯罩封盖底壳的底面开口并与底壳共同围合形成第二容置腔,所述定位环盖沿底壳的底面开口的轮廓线布置并与底壳固定连接,所述透光灯罩的轮廓边缘夹持于定位环盖与底壳之间;
16.所述过线通道包括互为同轴分布的第一过线孔和第二过线孔,所述第一过线孔位于第一容置腔的轮廓范围内并沿底壳的中轴线开设于底壳上,所述第二过线孔位于第二容置腔的轮廓范围内并开设于透光灯罩上。
17.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灯体发光组件包括灯板和透镜板,所述灯板和透镜板均具有同轴连通第一过线孔和第二过线孔的通孔,所述灯板叠置并固定连接于底壳的底面上,所述灯板通过第二线缆与灯体控制组件连接,所述透镜板位于底壳内并夹持于透光灯罩与灯板之间。
18.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灯体支撑套管包括:
19.支撑套管,所述支撑套管的顶端口面与透光灯罩的底面相抵,所述支撑套管的管壁穿设有若干个沿支撑套管的径向方向分布的第一锁螺丝;
20.缩径套管,所述缩径套管由支撑套管的顶端作轴向延伸后形成,所述缩径套管贯穿第二过线孔分布并与第一过线孔同轴贯通,所述缩径套管的顶端口与底壳相抵并通过第二锁螺丝锁固于底壳上;
21.孔用密封圈,所述孔用密封圈套设于缩径套管上并夹持于第二过线孔的孔壁与缩径套管的管壁之间;
22.第一垫圈,所述第一垫圈套设于缩径套管上并夹持于透光灯罩与底壳之间;
23.和
24.第二垫圈,所述第二垫圈套设于缩径套管上并夹持于透光灯罩与支撑套管的顶端口面之间,所述第二垫圈通过贯穿于透光灯罩分布的第三锁螺丝与第一垫圈锁合为一体。
25.依据上述实施例的柱顶灯,其包括具有第二容置腔的下壳体、与下壳体共同形成有第一容置腔的上壳体、设置于第一容置腔内的灯体控制组件、设置于第二容置腔内的灯体发光组件、将上壳体和下壳体进行连接的铰接连接器和卡扣连接器、通过过线通道与第一容置腔作同轴连通的灯体支撑套管以及与灯体控制组件相连并经由过线通道延伸至灯体支撑套管内的第一线缆。利用铰接连接器和卡扣连接器的配合,能够方便快捷地对上壳体和下壳体进行相对的转动打开或闭合锁定;而在上下两个壳体处于相对打开的状态下,可便于对灯体控制组件进行拆装维护以及对诸如第一线缆等进行接线和布线;由于整个柱顶灯采用分体式装配结构且无需采用众多螺丝进行锁固,有利于提升灯具的生产装配、安装维护以及零部件拆装的效率,降低相关操作的难度。
附图说明
26.图1为一种实施例的柱顶灯在俯视视角下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27.图2为一种实施例的柱顶灯在仰视视角下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28.图3为一种实施例的柱顶灯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9.图4为一种实施例的柱顶灯在俯视视角下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一种实施例的柱顶灯在仰视视角下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一种实施例的柱顶灯在闭合状态时的轴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一种实施例的柱顶灯在打开状态时的轴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33.图8为一种实施例的柱顶灯在安装应用时的结构状态示意图;
34.图中:
35.10、上壳体;11、闭环围壁;12、第一密封圈;13、透气阀;
36.20、下壳体;21、底壳;22、透光灯罩;23、定位环盖;24、第二密封圈;25、闭环凸缘;
37.30、灯体支撑套管;31、支撑套管;32、第一锁螺丝;33、缩径套管;34、第二锁螺丝;35、孔用密封圈;36、第一垫圈;37、第二垫圈;38、第三锁螺丝;39、第三密封圈;
38.40、灯体控制组件;50、灯体发光组件;51、灯板;52、透镜板;
39.60、铰接连接器;61、铰轴;62、折弯件;63、连接耳;
40.70、卡扣连接器;71、限位推钮;72、复位弹簧;73、随动公扣;74、定位母扣;
41.80、灯体感应器;
42.a、第一容置腔;b、第二容置腔;c、第一线缆;d、第二线缆;e、定位导向槽;e1、u形槽体;e2、限位压条;f、第一过线孔;g、第二过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44.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45.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46.本文中所述及的“铰接”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是两个部件作可转动地相互连接,而所述及的“铰接连接器”则可理解为是基于含义所衍生的相关机械连接件,包括但不限于如合页等以转轴形式存在的刚性铰接连接件、如弹性弯折片等具有一定挠性的半刚性或柔性铰
接连接件。本文中所述及的“卡扣连接器”可以理解为是基于一个零件与另一个零件以嵌入连接、卡位连接或整体闭锁连接等形式所形成的机械连接件。另外,为便于对各组成部件进行组织安排关系的清楚描述,请参阅图4,以柱顶灯的某一轴侧视图为基准,建立以前后、左右和上下方向为基准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其中,本文中所述及的“轴向”即是指沿上下方向的坐标轴分布的方向或者沿上下方向并经过灯具的中心点分布的方向。
47.请参阅图1至图8,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柱顶灯,包括:由上至下呈同轴顺序分布的上壳体10、下壳体20和灯体支撑套管30,还包括灯体控制组件40、灯体发光组件50、铰接连接器60和卡扣连接器70;其中:
48.上壳体10的后端边缘通过铰接连接器60与下壳体20的后端边缘相连,以利用铰接连接器60所具有的转动特点使上壳体10具备能够相对于下壳体20进行转动的能力。
49.上壳体10的前端边缘则通过卡扣连接器70与下壳体20的前端边缘相连,以在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进行相对闭合时,利用卡扣连接器70来实现两者之间的卡合固定。
50.灯体支撑套管30的顶端与下壳体20相连,请参阅图8,利用灯体支撑套管30可将整个灯具装设于各类支撑架上(如灯柱、灯杆等等),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共同形成有第一容置腔a,下壳体20具有位于第一容置腔a下方的第二容置腔b以及沿下壳体20的中轴线分布并将第一容置腔a与灯体支撑套管30作同轴连通的过线通道;在该实施方式中,为确保灯体支撑套管30与过线通道(尤其是与第一容置腔a)是同轴连通的,灯体支撑套管30可采用与下壳体20一体成型的结构构造,亦可采用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以便进行灯具的布线。
51.灯体控制组件40设置于第一容置腔a内,灯体控制组件40连接有第一线缆c,第一线缆c经由过线通道延伸至灯体支撑套管30内,从而使得第一线缆c能够从整个灯具内引出,以便于与外部的电源或控制终端等进行线路连接;该实施方式中,灯体控制组件40泛指灯具的控制板、内置电源或其他能够对灯具的工作进行调控的相关元器件等等,而第一线缆c可泛指包含有诸如电源线、信号控制线等在内的一根线束或多根线缆。
52.灯体发光组件50设置于第二容置腔b内,灯体发光组件50通过第二线缆d与灯体控制组件40连接,该实施方式中,灯体发光组件50可理解为主要包含有诸如led灯板、发光灯管等等起到发光照明作用的部件单体、聚合体或组合体。
53.以此,利用铰接连接器60和卡扣连接器70的相互配合,能够方便快捷地对上壳体10部分和下壳体20部分进行相对转动打开或者闭合锁定的操作;同时,利用第一容置腔a、过线通道、第二容置腔b、灯体支撑套管30之间的同轴互通关系,也为灯具内部的线路及外部连接线路的布线提供了结构空间,避免因线缆外露而影响灯具的外观美感;另外,由于灯体控制组件40和灯体发光组件50分别设置于两个相对独立且分属于上下两个壳体部分的容置腔内,使得上壳体10和下壳体20在相对转动打开后,不但可便于在灯体控制组件40、灯体发光组件50、外部电源之间进行布线,而且极大地方便了对易损耗部件或需要进行后期现场安装调试部件(如灯体控制组件40等)的装配和拆解,有利于提高灯具的生产组装、维护保养、安装调试的效率。
54.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图6和图7,铰接连接器60包括铰轴61和折弯件62,铰轴61沿左右方向设置于下壳体20的后端边缘侧,折弯件62的顶端与上壳体10的后端边缘相连、底端转动地套设于铰轴61上。该实施方式中,折弯件62采用一在铰轴61的径向方向上的截断面形状呈类“l”形的板状结构体(其可有钣金材料加工而成),折弯件62的横向部分
叠置并锁固于上壳体10的后端底面上,折弯件62的纵向部分设置有与折弯件62的横向部分呈反向分布的连接耳63(该实施方式中,连接耳63为两个,当然亦可采用一个或多个,以形成复铰铰接或单铰铰接等形式),折弯件62通过连接耳63转动地套设于铰轴61上。该实施方式中,折弯件62采用类“l”形结构体,在保证上壳体10相对于下壳体20以最大角度为90
°
的方式转动打开的情况下,不但可以为灯体控制组件40的拆装及相关连接线路的布线提供便利,而且,也为减小整个灯具的体积或者铰接连接器60的占用空间创造了条件。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出于对灯具开启角度以及其他因素的考量,折弯件62亦可采用如“v”形结构体,或者铰接连接器60直接由诸如具有一定挠性的片状或板状材料构成。
55.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图6和图7,卡扣连接器70包括限位推钮71、复位弹簧72、随动公扣73和定位母扣74,下壳体20的前端顶面边缘处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分布的定位导向槽e,限位推钮71沿前后方向滑动地插装于定位导向槽e内,复位弹簧72的前端与限位推钮71的后端相连,复位弹簧72的后端与定位导向槽e的后侧槽壁相连,随动公扣73设置于限位推钮71的后端侧的顶面上,定位母扣74设置于上壳体10的前端底面边缘处并位于随动公扣73的前方侧,定位母扣74用于供随动公扣73对位扣合(即:随动公扣73可活动地扣合在定位母扣74上)。在复位弹簧72处于未被压缩的状态下(即: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处于闭合锁定的状态下),限位推钮71的前端会有定位导向槽e的前端伸出一部分(随动公扣73对位扣合在定位母扣74上),形成外露于整个灯具外壳的凸起形态,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卡扣连接器70的设置对灯具的外观结构产生负面影响;当对限位推钮71施加向后的直线作用力后,限位推钮71则会在定位导向槽e内向后移动一定距离,使随动公扣73脱离定位母扣(复位弹簧72受力被压缩),而后向上翻转上壳体10即可实现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之间的相对转动打开,以进行后续的诸如布线、元器件装配拆解等等操作。
56.该实施方式中,定位导向槽e包括沿下壳体20的前后方向开设于下壳体20的前端顶面边缘处的u形槽体e1和设置于u形槽体e1的端口处且左右两端锁固于u形槽体e1的两个对称槽壁上的限位压条e2,限位推钮71经由限位压条e2与u形槽体e1的槽面之间沿前后方向滑动地插装于u形槽体e1内,并且以下壳体20的顶面为基准面,随动公扣73的顶面高于限位压条e2的顶面。由此,利用限位压条e2与u形槽体e1的配合形成可拆卸结构的定位导向槽e,利用限位压条e2与随动公扣73之间的高度差来确保限位推钮71连同随动公扣73不会脱离定位导向槽e,同时也便于对整个卡扣连接器70进行拆装组合。在该实施方式中,亦可在定位导向槽e和限位推钮71之间设置滑轨+滑槽的结构,以保证两者相对运动的平稳性。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卡扣连接器70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由设置于下壳体20外周壁上的卡扣+设置于上壳体10上的扣环或者弹性卡臂等结构组合而成,在此不作一一赘述。
57.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图6和图7,上壳体10的底面上设置有闭环围壁11,下壳体20的顶面上设置有用于供闭环围壁11对位抵压的闭环凸缘23,第一容置腔a由闭环围壁11和闭环凸缘23共同围合形成。在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相对闭合后,可通过闭环围壁11与闭环凸缘23的配合,在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之间形成相对密闭的腔室(即:第一容置腔a),从而防止外部的雨水、灰尘等经由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之间的结构间隙(尤其是因铰接连接器60和卡扣连接器70的设置而产生的结构间隙)侵入第一容置腔a内,保证设置于第一容置腔a内的诸如灯体控制组件40等部件的安全。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在闭环凸缘23的顶面上或者闭环围壁11的底面上设置第一密封圈12,利用第一密封圈12的形变特点,
在闭环围壁11或闭环凸缘23对其进行挤压时,彻底消除闭环围壁11与闭环凸缘23之间的间隙,增强第一容置腔a在成型后的结构密封性。
5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闭环凸缘24或者闭环围壁11上还装设有透气阀13,利用透气阀13可以在灯具内部温度升高的过程中,起到减压的作用;透气阀13可选择单向气阀。
59.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6和图7,下壳体20包括底壳21、透光灯罩22和定位环盖23,底壳21为一底面开口的中空结构体,透光灯罩22封盖底壳21的底面开口并与底壳21共同围合形成第二容置腔b,定位环盖23沿底壳21的底面开口的轮廓线布置,定位环盖23与底壳21固定连接(该固定连接主要为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如利用螺丝进行锁固连接、利用卡扣进行卡合连接、利用磁性件进行磁性吸合连接、利用粘性材料进行粘贴连接等等),透光罩板22的轮廓边缘夹持于定位环盖23与底壳21之间;第二容置腔b由底壳21和透光灯罩22共同围合形成;过线通道包括互为同轴分布的第一过线孔f和第二过线孔g,第一过线孔f位于第一容置腔a的轮廓范围内并沿底壳21沿底壳21的中轴线开设于底壳21上,第二过线孔g位于第二容置腔b的轮廓范围内并开设于透光灯罩22上。通过第一过线孔f和第二过线孔g来构成过线通道的主体部分可实现第一容置腔a、第二容置腔b及灯体支撑套管30之间的同轴互通,为灯体控制组件40与灯具外部之间、与灯体发光组件50之间的布线提供结构便利,使相关线缆能够以隐藏地方式被布置于灯具及关联的灯架内。当然,为最大限度地消除透光灯罩22与底壳21之间的结构间隙,进一步增强灯具的防水防尘性能,在定位环盖23与透光罩板21之间或者与底壳21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24。
60.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6和图7,灯体发光组件50包括灯板51和透镜板52,灯板51和透镜板52均具有将第一过线孔f与第二过线孔g连通的通孔(图中未标注),灯板51叠置并通过若干螺丝固定连接于底壳21的底面上,灯板51通过第二线缆d与灯体控制组件40连接(第二线缆d可经由过线通道引至第一容置腔a内,亦可直接从底壳21的壳壁引至过线通道内),透镜板52位于底壳21内并夹持于透光灯罩22与灯板51之间。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灯板51和透镜板52上的通孔具体形成方式,由灯板51和透镜板52的具体结构来决定,如灯板51和透镜板52为单一的环形板状结构体时(两者的外周轮廓形状不受限制,如圆形轮廓、矩形轮廓或其他不规则轮廓等等),该通孔则是指灯板51和透镜板52的中心区域的环口部分;当然,灯板51和透镜板52亦可由多个单元(如方形灯板和方形透镜等)拼凑组合而成,该通孔则位于两者的中心区域。以此,利用透光灯罩22、灯板51、透镜板52之间的夹持叠置关系,有利于缩减灯具的体积,而通过透镜板52则可保证灯板51的发光效果。
61.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3、图5、图6和图8,灯体支撑套管30主要包括用于与外部支撑装置(如灯架、灯杆等)进行装配连接的支撑套管31、由支撑套管31的顶端作轴向延伸成型且外管径相对于支撑套管31的外管径呈缩小形态的缩径套管33以及由上至下顺序地套设于缩径套管33上的孔用密封圈35、第一垫圈36和第二垫圈37;其中:
62.支撑套管31的顶端口面与透光灯罩22的底面相抵,支撑套管31的管壁穿设有若干个沿支撑套管31的径向方向分布的第一锁螺丝32,以利用第一锁螺丝32从支撑套管31的周侧将插入至支撑套管31内的外部支撑装置进行锁固。
63.缩径套管33贯穿第二过线孔g分布并与第一过线孔f同轴贯通,缩径套管33的顶端口与底壳21相抵并通过第二锁螺丝34锁固于底壳21上,以此,利用缩径套管33与第一过线孔f的配合来形成过线通道的主体部分,为线缆(尤其是第一线缆c)从灯具内部引出提供结
构通道,同时基于缩径套管33与支撑套管31之间的管径差异,利用第二锁螺丝34与底壳21之间的锁固关系,亦可保证支撑套管31的顶端口面能够与透光灯罩22的底面进行紧密接触。
64.孔用密封圈35套设于缩径套管33上的同时,夹持于第二过线孔g的孔壁与缩径套管33的管壁之间,以消除缩径套管33与第二过线孔g之间的结构缝隙,该实施方式中,孔用密封圈35主要采用一外圆周上开设有凹槽的圈体结构,使其外圆周能够以夹持地方式与第二过线孔f进行结构配合。
65.第一垫圈36夹持于透光灯罩22与底壳21之间,第二垫圈37夹持于透光灯罩22与支撑套管31的顶端口面之间,并且第二垫圈37通过贯穿于透光灯罩22分布的第三锁螺丝38与第一垫圈36锁合为一体;由此,在第二锁螺丝34与底壳21进行锁固时,由于支撑套管31的顶端口面会抵靠在透光灯罩22的底面上,缩径套管33的顶端面则会抵靠在底壳21的底面上,此时利用第一垫圈36和第二垫圈37可提供必要的缓冲效应,防止施力过当而造成部件损坏;在该实施方式中,可在第一垫圈36与底壳21之间以及第二垫圈37与透光灯罩22之间设置第三密封圈39,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缩径套管33的顶端与第一过线孔f的轮廓边缘之间、支撑套管31与第二过线孔g的轮廓边缘之间的结构缝隙;以此,可形成一完整且与第二容置腔d充分隔离的过线通道,便于连接线缆的布线。
66.请参阅图2、图3、图5、图6、图7和图8,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柱顶灯,还包括灯体感应器80,利用灯体感应器80可使得整个灯具具备自动启闭的性能,该实施方式中,灯体感应器80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诸如热释电红外感应器、光线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
67.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