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73116发布日期:2022-10-29 02:04阅读:44来源:国知局
组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组装结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设置有凹槽的组装结构,其中在凹槽被插入一个卡制件后,组装结构才能够被拆卸或安装。


背景技术:

2.现有桌灯或立灯的组装结构会设计成可以让内接头组件与外接头组件可以相对进行转动,以让设置于组装结构中的照明装置可以改变其照明角度、被调整明暗或被进行开关控制。然而,中国公开专利cn201922245446.1号申请案的组装结构,仅提供灯具二段式地旋转,而无法无段式地与循环地转动,且在转动过程,可能有时会让外接头组件与内接头组件彼此松脱。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内接头组件与外接头组件可以达到无段式地与循环地转动的组装结构,且所述组装结构是借由卡制件才能够被拆卸或安装,以避免外接头组件与内接头组件于相对转动时而彼此松脱。
4.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所述。
5.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组装结构,其包括外接头组件以及内接头组件。外接头组件包括有第一壳体,其中第一壳体的内部形成有第一容置空间,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外表面与第一内表面,第一外表面与第一内表面彼此相对应,且第一内表面于第一容置空间处形成有第一锁固结构。内接头组件包括有第二壳体与芯部组件,其中芯部组件由芯部与第三壳体所构成,第二壳体能够伸入第一容置空间,第二壳体的内部形成有第二容置空间,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外表面与第二内表面,第二外表面与第二内表面彼此相对应,第二外表面形成有对应于第一锁固结构的第二锁固结构,芯部能够能够伸入第二容置空间,芯部的一侧连接第三壳体的一侧,芯部的外表面与第二内表面接触,且第二壳体与第三壳体之间形成凹槽。
6.根据上述技术特征,于卡制件被插入于凹槽时,卡制件的两侧分别卡制于第二壳体与第三壳体,且第二锁固结构能够与第一锁固结构旋转锁固或旋转解锁固,进而能够拆卸或组装外接头组件与内接头组件。于卡制件未被插入于凹槽时,第二锁固结构无法与第一锁固结构旋转锁固或旋转解锁固,但芯部组件能够以旋转轴心相对于第二壳体转动。
7.根据上述技术特征,于卡制件未插入于凹槽时,将芯部组件以旋转轴心相对于第二壳体转动时所需要克服的第一最大静摩擦力小于将第二锁固结构与第一锁固结构旋转锁固或旋转解锁固时所需克服的第二最大静摩擦力,因此,在芯部组件以旋转轴心相对于第二壳体转动时,第二锁固结构无法与第一锁固结构旋转锁固或旋转解锁固。
8.根据上述技术特征,其中当卡制件插入于凹槽时,卡制件的一侧接触第二壳体,并产生了将芯部组件以旋转轴心相对于第二壳体转动时所需要克服的第三最大静摩擦力,其中第三最大静摩擦力大于第二最大静摩擦力,使得第二锁固结构与第一锁固结构旋转锁固
或旋转解锁固时,芯部组件无法以旋转轴心相对于第二壳体转动。
9.根据上述技术特征,第一锁固结构包括多个第一螺纹,且第二锁固结构包括相对于多个第一螺纹的多个第二螺纹,以使第一锁固结构与第二锁固结构能够旋转啮合。
10.根据上述技术特征,芯部远离第三壳体的一侧设有电底座或电连接头。
11.根据上述技术特征,第一壳体还具有内墙面,内墙面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中,内墙面连接第一内表面,并与第一内表面垂直,且内墙面设有电底座或电连接头。
12.根据上述技术特征,芯部与第三壳体为一体成型,以形成芯部组件。
13.根据上述技术特征,芯部与第三壳体彼此之间以至少一固接手段进行连接,以形成芯部组件。
14.根据上述技术特征,内接头组件更包括限位环片,限位环片连接于第二壳体远离凹槽的一侧,且部分突出于第二内表面,以及芯部远离第三壳体的外表面处设有限位孔,以在芯部伸入于第二容置空间时,限位环片突出于第二内表面的部分会被收纳于限位孔,而对芯部限位。
15.总而言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凹槽的组装结构,其中仅有在凹槽被插入卡制件时,才能够允许内接头组件与外接头组件旋转锁固或旋转解锁固,否则仅能让内接头组件相对于外接头组件转动,却无法进行旋转锁固或旋转解锁固。据此,可以减少在转动内接头组件来转动安装于内接头组件的电气装置时,可能造成的内接头组件与外接头组件容易松脱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16.图1是使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的电气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17.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的结构拆解图。
18.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的内接头组件的结构拆解图。
19.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的剖面图。
20.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组装结构进行拆卸时的剖面图。
21.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组装结构进行安装时的剖面图。
22.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的剖面图。
23.图8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的剖面图。
24.图号说明:
25.100:组装结构
26.1:外接头组件
27.11:第一壳体
28.111:第一外表面
29.112:第一内表面
30.113:第一锁固结构
31.114:内墙面
32.2:内接头组件
33.21:第二壳体
34.211:第二外表面
35.212:第二内表面
36.213:第二锁固结构
37.22:芯部
38.221:外表面
39.222:限位孔
40.23:第三壳体
41.24:芯部组件
42.b:底座
43.cr:限位环片
44.lp:电气装置
45.pl:电连接头
46.s:凹槽
47.s1:第一容置空间
48.s2:第二容置空间
49.sc:螺丝
50.sl:电底座
51.x:旋转轴心
52.h:卡制件
53.h1、h2:卡制件的两侧。
具体实施方式
54.为了解决以往先前技术的组装结构在使用者要转动内接头组件来改变安装于内接头组件中的照明装置的转动过程时可能会产生的松脱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凹槽的组装结构,其中仅有在凹槽被插入卡制件时,才能够允许内接头组件与外接头组件旋转锁固或旋转解锁固,否则仅能让内接头组件相对于外接头组件转动,却无法进行旋转锁固或旋转解锁固。
55.请参照图1,图1是使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的电气设备的立体示意图。于此实施例中,电气设备为桌灯或立灯,但本发明不以电气设备的类型为组装结构100的应用上的限制。电气设备于此实施例中包括多个外接头组件1、多个内接头组件2与底座b。每一个外接头组件1可以至少一个以上的内接头组件2连接,且每一个内接头组件2可以至少一个以上的外接头组件1连接,另外,其中一个直立的外接头组件1连接底座b。电气装置lp,例如照明装置、加热装置、显示设备或其他电气装置,可以安装于内接头组件2之中。于此实施例中,其中一个外接头组件1的形状为l形,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
56.组装结构100会具有凹槽s(如图2所示),在没有将卡制件h(如图5与图6所示)插入于凹槽s时,内接头组件2的第二壳体21(如图4所示)与外接头组件1无法旋转锁固或旋转解锁固,但是内接头组件2的芯部组件24(如图4所示)却可以相对于外接头组件1进行转动,使得安装于内接头组件2的电气装置lp能够跟着一起被转动。如此,可以解决转动电气装置lp时导致内接头组件2与外接头组件1容易松脱的技术问题。另外,凹槽s可以故意设计成具有与一般信用卡、硬币或悠游卡的厚度,以让使用者要对组装结构100进行拆卸安装时,可以
将随身的物品做为卡制件h使用。
57.请参照图2、图3与图4,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的结构拆解图,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的内接头组件的结构拆解图,以及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的剖面图。外接头组件1包括有第一壳体11,其中图2、图3与图4的组装结构100是对映着图1的虚线部分。第一壳体11的内部形成有第一容置空间s1,第一壳体11具有第一外表面111与第一内表面112,第一外表面111与第一内表面112彼此相对应,且第一内表面112于第一容置空间s1处形成有第一锁固结构113。第一内表面112为环形的内表面,但第一外表面111则可以为非环形的外表面。
58.内接头组件2包括有第二壳体21与芯部组件24,其中芯部组件24由芯部22与第三壳体23所构成,且芯部22的一侧连接第三壳体23的一侧。芯部22可与第三壳体23为一体成型,以形成芯部组件24,或者,芯部22与第三壳体23彼此之间以至少一固接手段进行连接,以形成芯部组件24,其中固接手段例如为螺丝sc,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其他类型的固接手段例如黏接、焊接、铆接、卡合或钉合等,皆可以使用。
59.第二壳体21能够伸入第一容置空间s1,第二壳体21的内部形成有第二容置空间s2,第二壳体21具有第二外表面211与第二内表面212,且第二外表面211与第二内表面212彼此相对应。第二内表面212为环形的内表面,但第二外表面211为环形的外表面。第二外表面211形成有对应于第一锁固结构113的第二锁固结构213。第一锁固结构113包括多个第一螺纹,且第二锁固结构213包括相对于多个第一螺纹的多个第二螺纹,以使第一锁固结构113与第二锁固结构213能够旋转啮合。芯部22能够伸入第二容置空间s2,芯部22的外表面221与第二内表面212接触,且第二壳体21与所述第三壳体23之间形成凹槽s。
60.另外,内接头组件2可选择性地更包括限位环片cr。限位环片cr连接于第二壳体21远离凹槽s的一侧,且部分突出于第二内表面212,以及芯部22远离第三壳体23的外表面221处设有限位孔222,以在芯部22伸入于第二容置空间s2时,限位环片cr突出于第二内表面212的部分会被收纳于限位孔222,而对芯部22限位。
61.于卡制件h未被插入于凹槽s时,第二锁固结构213无法与第一锁固结构113旋转锁固或旋转解锁固,但芯部组件24能够以旋转轴心x相对于第二壳体21转动。换句话说,此时,内接头组件2可以相对于外接头组件1转动,但内接头组件2与外接头组件1并不会因此松脱。
62.进一步地说,于卡制件h未插入于凹槽s时,将芯部组件24以旋转轴心x相对于第二壳体21转动时,需要克服芯部22的外表面221接触第二壳体21的第二内表面212所存在的第一最大静摩擦力。第二锁固结构213与第一锁固结构113彼此接触,故会存在第二最大静摩擦力。在设计上,透过材质、表面粗糙度或其他影响最大静摩擦力因素的选择,使得第一最大静摩擦力小于第二最大静摩擦力。因此,当使用者施加转动力量大于第一最大静摩擦力时,就会将芯部组件24以旋转轴心x相对于第二壳体21以无段式循环转动,此时芯部22的外表面221接触第二壳体21的第二内表面212还存在着动摩擦力,因此,只要转动的力量不是瞬间马上超过第二最大静摩擦力,第二锁固结构213无法与第一锁固结构113旋转锁固或旋转解锁固。
63.请接着,参照图5与图6,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组装结构进行拆卸时的剖面图,以及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组装结构进行安装时的剖面图。当要对组装结构100进
行拆卸或安装时,只要将卡制件h插入凹槽s,则卡制件h的两侧h1、h2会分别卡制于第二壳体21与第三壳体23,使得第二锁固结构213能够与第一锁固结构113旋转锁固或旋转解锁固,但芯部组件24无法以旋转轴心x相对于第二壳体21转动,进而能够拆卸或组装外接头组件1与内接头组件2。
64.进一步地说,当卡制件h插入于所述凹槽s时,卡制件h的一侧h接触第二壳体21,故存在了卡制件h的一侧h1与第二壳体21产生的第三最大静摩擦力。此时若要能够使芯部组件24以旋转轴心x相对于第二壳体21转动,则需要有一个瞬间大于第三最大静摩擦力的转动力量。在设计上,透过材质、表面粗糙度或其他影响最大静摩擦力因素的选择,使得第三最大静摩擦力大于第二最大静摩擦力。因此,当使用者施加转动力量大于第二最大静摩擦力时,就会将第二锁固结构213与第一锁固结构113旋转锁固或旋转解锁固,此时第二锁固结构213与第一锁固结构113还存在着动摩擦力,因此,只要转动的力量不是瞬间马上超过第三最大静摩擦力,芯部组件24就无法以旋转轴心x相对于第二壳体21转动。
65.请接着参照图7与图8,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的剖面图,以及图8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的剖面图。由于,内接头组件2可能会有电气装置lp安装于其中,因此,需要设置电底座sl或电连接头pl于内接头组件2或外接头组件1之中,其中电底座sl或电连接头pl除了用于供电外,更可以用于传输信号。以电气装置lp为led照明装置时,电底座sl或电连接头pl可以采用t8灯管规格。例如,电底座sl及电连接头pl可以分别为环形电插座与环形插头,环形电插座与环形插头可以是t8灯管的单针头电插座与插头的规格,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因此环形电插座与环形插头彼此也可以无段式循环旋转。
66.于图7中,左边的组装结构的芯部22远离第三壳体23的一侧设有电连接头pl,而右边的组装结构的芯部22远离第三壳体23的一侧设有电底座sl,且电连接头pl插入电底座sl,以电性串接左边与右边的内接头组件2中的电气装置。于图8中,芯部22远离第三壳体23的一侧设有电底座sl,而外接头组件1的内墙面114设有电连接头pl,其中内墙面114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s1中,内墙面114连接第一内表面112,并与第一内表面112垂直。另外,图8的第三实施例也可以改成电底座sl与电连接头pl分别设置外接头组件1与内接头组件2中。
67.据此,相对于先前技术,本发明的组装结构可以减少在转动内接头组件来转动安装于内接头组件的电气装置时,可能造成的内接头组件与外接头组件容易松脱的技术问题。另外一方面,透过本发明的组装结构,可以达到无段与循环式转动内接头组件,以借此转动安装于内接头组件的电气装置。简单地说,仅有在凹槽被插入卡制件时,才能够允许内接头组件与外接头组件旋转锁固或旋转解锁固,否则仅能让内接头组件相对于外接头组件转动,却无法进行旋转锁固或旋转解锁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