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光学元件支架、车灯照明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92793发布日期:2021-11-15 22:31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初级光学元件支架、车灯照明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灯,具体地,涉及一种初级光学元件支架。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包含该初级光学元件支架的车灯照明装置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2.在车灯技术领域,车灯照明装置一般用于汽车前照灯照明,具有光源、初级光学元件和透镜或相当结构的零件形成的次级出光元件。初级光学元件一般都是由透明材质的玻璃、硅胶或塑料制造而成的,初级光学元件能够将光源射出的光线进行初级配光(比如聚焦、准直等),因此,初级光学元件对车灯照明效果的好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初级光学元件的定位和安装可靠性对车灯光形的精度和车灯照明效果影响很大。同时,设置在初级光学元件上的任何一个部件都会对光线的初级配光产生影响,过多的安装结构和定位结构会对初级光学元件的配光效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3.随着车灯造型的小型化和扁平化,市场对小型车灯照明装置的需求越来越多,这需要将小型车灯照明装置的零部件连接更加紧凑,因此,对光学零部件之间位置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为了满足小型车灯照明装置的结构要求,初级光学元件的结构也进行相应的设计开发,但现有技术提供的初级光学元件的安装结构难以有效保证初级光学元件的安装效果,尤其缺乏能够应用在小型化车灯照明装置中的光学元件安装结构,从而使得车灯照明装置的照明效果不理想、光学效率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首先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初级光学元件支架,该初级光学元件支架能够提高初级光学元件的安装位置精度和可靠度。
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灯照明装置,该车灯照明装置中初级光学元件的安装位置精度高、可靠度高,使得形成的近光光形效果佳。
6.本实用新型最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中初级光学元件的安装位置精度高、可靠度高,使得形成的近光光形效果佳。
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初级光学元件支架,用于安装初级光学元件,所述初级光学元件包括初级光学元件主体,所述初级光学元件主体由后向前包括具有多个导光柱的导光部和融合出光部,该初级光学元件支架包括用于容纳所述初级光学元件主体的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和位于所述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内的支撑板,所述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的后端设置有多个截面周长由前向后逐渐减小的正棱台形通孔,所述正棱台形通孔的后端开口设置为能够用于对所述导光柱进行限位的导光柱限位孔,所述导光柱能够插入各自对应的所述导光柱限位孔内,且所述融合出光部的底部前端能够支撑在所述支撑板上。
8.优选地,所述初级光学元还包括初级光学元件安装部,所述融合出光部的左右侧面和顶面均与所述初级光学元件安装部连接、底面与所述初级光学元件安装部之间形成有
插板孔,以能够在所述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安装在所述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的状态下,使得所述支撑板插接在所述插板孔内,所述融合出光部支撑在所述支撑板上。
9.更优选地,所述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的外侧设置有卡块,所述初级光学元件安装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卡块相匹配的卡槽。
1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融合出光部的出光面设置为前凸曲面,所述出光面的底部形成有截止线结构,所述截止线结构包括中心截止线结构和位于所述中心截止线结构两侧的截止线外侧延伸结构,所述截止线外侧延伸结构与所述中心截止线结构顺滑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前端面设置为内凹曲面,且该支撑板顶面的前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外侧延伸截止线结构,所述外侧延伸截止线结构能够与所述中心截止线结构衔接以形成组合截止线结构。
11.具体地,所述支撑板的顶面上位于所述截止线外侧延伸结构和所述外侧延伸截止线结构之间的区域设置有镀铝层。
12.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正棱台形通孔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导光柱的数量。
13.优选地,所述支撑板的底部设置有加强结构。
14.具体地,所述初级光学元件支架上设置有防太阳光聚焦板。
15.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灯照明装置,包括根据上述任意一项技术方案中的初级光学元件支架、安装在初级光学元件支架上的所述初级光学元件和与所述初级光学元件对应设置的近光光源。
16.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技术方案中的车灯照明装置。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初级光学元件支架设置有与多个导光柱对应的正棱台形通孔,正棱台形通孔上形成有导光柱限位孔,正棱台形通孔的设置使得在初级光学元件支架与初级光学元件插接时,便于将导光柱从相应的正棱台形通孔插入导光柱限位孔进行限位,确保导光柱的后端相对于光源的位置精度,能够提高初级光学元件的安装位置精度和可靠度;在初级光学元件支架上设置有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以使得初级光学元件主体能够插接安装在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内,同时配合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内的支撑板支撑融合出光部,使得初级光学元件的安装结构稳定性好、位置精度高,提高光学效率、改善车灯的照明效果。
18.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以及优选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将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发明中初级光学元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0.图2是图1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1.图3是图1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22.图4是图1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的俯视图;
23.图5是图4的a

a剖面图;
24.图6是图1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的侧视图;
25.图7是图6的b

b剖面图;
26.图8是本发明中初级光学元件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7.图9是图8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8.图10是图8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29.图11是本发明中初级光学元件支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30.图12是图11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31.图13是图11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32.图14是图11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33.图15是图11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34.图16是图8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和图11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支架的安装示意图;
35.图17是图8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和图11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支架安装后的主视图之一;
36.图18是图17中c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37.图19是初级光学元件支架的支撑板上未设置外侧延伸截止线结构时的近光光形图;
38.图20是初级光学元件支架的支撑板上设置外侧延伸截止线结构时的近光光形图;
39.图21是图8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和图11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支架安装后的俯视图之一;
40.图22是图21中d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41.图23是图8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和图11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支架的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42.图24是图8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和图11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支架安装后的俯视图之二;
43.图25是图24的e

e剖面图;
44.图26是图8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和图11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支架安装后的俯视图之三;
45.图27是图26的n

n剖视图;
46.图28是图8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和图11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支架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47.图29是图8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和图11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支架安装后的主视图之二;
48.图30是图29的f

f剖面图;
49.图31是本发明中次级光学元件支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50.图32是图31中g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51.图33是图31所示的次级光学元件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52.图34是本发明中光学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53.图35是图34所示的光学组件的后视图之一;
54.图36是图35中h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55.图37是图35中i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56.图38是图34所示的光学组件的俯视图;
57.图39是图38的j

j剖视图;
58.图40是图34所示的光学组件的后视图之二;
59.图41是图40的k

k剖视图;
60.图42是本发明中车灯照明装置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61.图43是图42所示的车灯照明装置的俯视图;
62.图44是图43的l

l剖视图;
63.图45是本发明中车灯照明装置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64.图46是图45所示的车灯照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65.图47是图45所示的车灯照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66.图48是图45所示的车灯照明装置的俯视图;
67.图49是图48的m

m剖面图;
68.图50是图45所示的车灯照明装置的爆炸图。
69.附图标记说明
[0070]1‑
初级光学元件;
[0071]
101

导光部;1011

侧边导光柱;1012

中间导光柱;1013

入光面;102

融合出光部;1021

出光面;1022

中心截止线结构;1023

50l暗区形成结构;1024

主出光面;1025

次出光面;1026

截止线外侧延伸结构;103

初级光学元件安装部;1031

插板孔;1032

卡槽;1033

限位块;1034

初级光学元件上下限位面;1035

初级光学元件左右限位面;1036

初级光学元件前移限位面;
[0072]2‑
初级光学元件支架;
[0073]
201

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2011

卡块;2012

初级光学元件后移限位面;202

支撑板;2021

外侧延伸截止线结构;2022

加强结构;203

正棱台形通孔;2031

导光柱限位孔;204

定位销;205

线路板抵接面;206

导向孔;207

防太阳光聚焦板;
[0074]3‑
次级光学元件;
[0075]4‑
次级光学元件支架;
[0076]
401

初级光学组件容纳腔;4011

容纳腔前后限位面;402

限位腔;4021

容纳腔上下限位面;4022

容纳腔左右限位面;403

螺钉柱;404

导向销;
[0077]5‑
线路板;501

定位孔;
[0078]6‑
散热器;7

近光光源;8

螺钉;
[0079]
a

中心截止线结构和外侧延伸截止线结构相接处;b

明暗截止线;θ

侧边导光柱与相邻的中间导光柱之间的间隙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0080]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0081]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接触”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是一体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
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82]
需要理解的是,“上”、“顶”、“下”、“底”、“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基于初级光学元件1,“前”是指光线出光方向所指的方向,“后”是指与“前”相反的方向,“左”是指沿光线出光方向的左侧,“右”是指沿光线出光方向的右侧,即与车辆正常行驶的左右侧方向相同,“上”、“顶”是指沿光线出光方向的上方,“下”、“底”是指沿光线出光方向的下方,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中,融合出光部102的融合作用指的是将传输至该融合出光部102的光线相互融合后再传输至出光面1021。
[0083]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初级光学元件支架,参见图1至图10,用于安装初级光学元件1,初级光学元件1包括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初级光学元件主体由后向前包括具有多个导光柱的导光部101和融合出光部102,参见图11至图15,该初级光学元件支架包括用于容纳初级光学元件主体的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201和位于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201内的支撑板202,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201的后端设置有多个截面周长由前向后逐渐减小的正棱台形通孔203,正棱台形通孔203的后端开口设置为能够用于对导光柱进行限位的导光柱限位孔2031,导光柱能够插入各自对应的导光柱限位孔2031内,且融合出光部102的底部前端能够支撑在支撑板202上。
[0084]
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设置有与多个导光柱对应的正棱台形通孔203,正棱台形通孔203上形成有导光柱限位孔2031,正棱台形通孔203的设置使得在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与初级光学元件1插接时,便于将导光柱从相应的正棱台形通孔203插入导光柱限位孔2031进行限位,确保导光柱的后端相对于光源的位置精度,能够提高初级光学元件1的安装位置精度和可靠度;在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上设置有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201,以使得初级光学元件主体能够插接安装在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201内,同时配合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201内的支撑板202支撑融合出光部102,使得初级光学元件1的安装结构稳定性好、位置精度高,提高光学效率、改善车灯的照明效果。
[0085]
本实用新型中的初级光学元件,参见图1至图10,融合出光部102沿上下方向的厚度大于导光部101沿上下方向的厚度,融合出光部102能够将多个导光柱传输至该融合出光部102的光线进行融合后经出光面1021出射。
[0086]
参见图9,导光柱的后端面形成为入光面1013,在应用于车灯照明装置时,每个入光面1013的后端分别设置有相应的光源(即下文的近光光源7),近光光源7发出的光线经相应的入光面1013入射至导光柱内,并经该导光柱传输至融合出光部102内,由于融合出光部102的厚度增高,各导光柱传输至融合出光部102的光线不仅能够在该融合出光部102内融合使得传输至出光面1021的光线分布较为均匀,而且能够使得从出光面1021出射的光线更加扩散,有利于近光光形的上边界下方的光形柔化,从而使得初级光学元件1的光学效率高且形成的近光光形效果佳。
[0087]
本实用新型中,初级光学元件1可以选用硅胶、pc、pmma等透明材料制成,优选为采用硅胶制成,使得初级光学元件1具有耐温高、透过率高的效果。
[0088]
在本实用新型初级光学元件1的第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参见图1至图7,多个导光柱包括两个侧边导光柱1011和至少一个中间导光柱1012,至少一个中间导光柱1012沿左右方
向依次排列在两个侧边导光柱1011之间,侧边导光柱1011的外侧面设置为从该侧边导光柱1011的后端先沿直线向前延伸、再沿曲线向外侧弯曲延伸至融合出光部102的后侧。侧边导光柱1011的外侧面具体指的是该侧边导光柱1011上远离中间导光柱1012的侧面,例如位于左侧的侧边导光柱1011的外侧面即为该侧边导光柱1011的左侧面。多个导光柱设置为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列,使得初级光学元件1能够满足车灯造型的小型化和扁平化的结构设计要求,同时侧边导光柱1011的外侧面设置为从后端先沿直线向前延伸、再沿曲线向外侧弯曲延伸至融合出光部102的后侧,使得侧边导光柱1011的外侧轮廓向两侧逐渐弯曲,能够增加近光光形两侧的照明范围,改善光形效果。
[0089]
在本实用新型中间导光柱1012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中间导光柱1012设置为左侧面与右侧面之间的距离由后向前逐渐增大,以能够使得该中间导光柱1012与其相邻的导光柱之间形成导光柱间隙,同时也能够使得入射至中间导光柱1012的入光面1013的光线尽可能多的在其内部发生全反射并向前传输。此时,侧边导光柱1011的内侧面也可以设置为由后向前倾斜设置,以使得相邻的中间导光柱1012之间、侧边导光柱1011与该侧边导光柱1011相邻的中间导光柱1012之间均形成楔形的导光柱间隙,以防止各导光柱之间窜光,降低光学效率。
[0090]
优选情况下,中间导光柱1012的左侧面与右侧面形成的夹角大小为2
°‑4°
,侧边导光柱1011与该侧边导光柱1011相邻的中间导光柱1012之间的间隙夹角θ的大小,即侧边导光柱1011与其相邻的中间导光柱1012之间的导光柱间隙的角度为5
°‑
10
°
,以提高入射至侧边导光柱1011和中间导光柱1012的光线在相应的导光柱内进行全反射的效率,进一步提高光线在初级光学元件1中的光学效率。
[0091]
在本实用新型初级光学元件1的第二种优选实施例中,出光面1021设置为前凸曲面,使得出射的光线更汇聚,以提高初级光学元件1的光学效率。
[0092]
优选情况下,参见图1、图2、图21和图22,出光面1021的底部形成有截止线结构,截止线结构包括中心截止线结构1022和位于中心截止线结构1022两侧的截止线外侧延伸结构1026,截止线外侧延伸结构1026与中心截止线结构1022顺滑连接,以能够使得出光面1021出射的光线经下文中的次级光学元件3投射形成的光形上具有明暗截止线b,可以根据光形的要求进行相应的结构设计。具体地,出光面1021的底部形成有截止线结构时,中心截止线结构1022用于形成近光光形中部的主近光光形的上边界,即光形的明暗截止线b的中间一部分,其对应形成的上边界为两侧有段差且通过斜线连接的截止线形状。
[0093]
进一步优选地,融合出光部102的前端底部设置有一个凹坑,以作为50l暗区形成结构1023,减少射至50l暗区的光线,控制50l暗区的亮度,以使得近光光形符合法规要求。
[0094]
本实用新型中,导光部101可以设置为在融合出光部102的后端沿上下方向的中部与融合出光部102连接;也可以设置为导光部101的底面与融合出光部102底面持平,以能够在出光面1021的底部形成有截止线结构时,保证所形成的近光光形上明暗截止线b的形状与位置。
[0095]
在出光面1021的底部形成有截止线结构时,为了改善明暗截止线b处的色散现象,提高驾驶员的视觉感受,本实用新型中出光面1021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参见图5,出光面1021包括主出光面1024和位于主出光面1024下侧的次出光面1025,次出光面1025设置为由上至下逐渐向后下方倾斜,截止线结构设置在次出光面1025上。此时,次出光面1025能够使
得经截止线结构的光线向前上方倾斜进入次级光学元件3,可以尽量避免这部分光线从次级光学元件3的下半部分射出,使得形成的明暗截止线b的颜色得以改善,提高驾驶员的视觉感受。优选情况下,主出光面1024与次出光面1025之间设有过渡面,过渡面优选设置为圆弧面,以能够将主出光面1024与次出光面1025顺滑连接。
[0096]
在车灯使用过程中,太阳光照射至次级光学元件3会在车灯内部聚焦形成高温,而车灯内部的零件多为塑料材质,在高温下会出现熔化现象,不仅会损坏车灯,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在车灯内易聚焦的区域可以设置太阳光聚焦板207,以减少传导至易熔化的零部件上的热量,降低车灯损坏风险,提高安全性。作为本实用新型中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参见图11至图15,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上设置有防太阳光聚焦板207,此时,防太阳光聚焦板207优选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采用adc材料制成,不仅轻质经济,而且导热性能好。
[0097]
为了便于初级光学元件1与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的安装连接,参见图8至图10,初级光学元件1还包括与初级光学元件主体连接的初级光学元件安装部103。在初级光学组件的第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参见图16至图30,结合图8至图10,融合出光部102的左右侧面和顶面均与初级光学元件安装部103连接、底面与初级光学元件安装部103之间形成有插板孔1031,结合图11至图15,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201内设置有支撑板202,支撑板202能够插接在插板孔1031内,从而将融合出光部102支撑在支撑板202上。在初级光学元件主体从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前侧插入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201时,相应地,支撑板202插接在插板孔1031内,融合出光部102支撑在支撑板202上,使得初级光学元件1与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的安装连接更加稳固,从而提高初级光学元件1的光学稳定性。
[0098]
本实用新型中,参见图17和图18,插板孔1031的下端设置为支撑板接触面,其与支撑板202的底面接触,且支撑板接触面的结构设计为与支撑板202的底面相适应。例如,支撑板202设计为中间低、两边高的结构,相应地,支撑板接触面也设计为中间低、两边高的结构,以使得支撑板202与插板孔1031插接结构更加稳定。
[0099]
优选情况下,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201的外侧设置有卡块2011,初级光学元件安装部103上设置有与卡块2011相匹配的卡槽1032。通过卡块2011与卡槽1032的配合,以限制初级光学元件1相对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向前移动,不易产生相对于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的位移。相应地,参见图26和图27,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201的前端形成有初级光学元件后移限位面2012,与初级光学元件安装部103的内端面抵接,以用于限制初级光学元件1相对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向后移动。卡槽1032具体可以设置为分布在初级光学元件安装部103的各个侧壁上,并在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201的外侧设置相应的卡块2011,以提高初级光学元件1与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安装后的结构稳定性。
[0100]
进一步优选地,参见图12,支撑板202的底部设置有加强结构2022,以能够增强支撑板202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对融合出光部102的支撑稳定性。
[0101]
在上述初级光学元件1的第二种优选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见图21和图22,出光面1021的底部形成有中心截止线结构1022和位于中心截止线结构1022两侧的截止线外侧延伸结构1026,支撑板202的前端面设置为内凹曲面,且该支撑板202顶面的前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外侧延伸截止线结构2021,外侧延伸截止线结构2021能够与中心截止线结构1022衔接以形成组合截止线结构,代替中心截止线结构1022与截止线外侧延伸结构1026形成的截止
线结构。由于初级光学元件1的出光面1021为前凸曲面,通常情况下,中心截止线结构1022两边向外延伸形成为截止线外侧延伸结构1026,中心截止线结构1022与截止线外侧延伸结构1026相配合使得近光光形上的明暗截止线b易出现如图19所示的两侧翘起、不平整的现象。因此,需要将中心截止线结构1022的外侧设置为由前向后内凹的曲线才能使得明暗截止线b的两侧比较平整,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上用于支撑初级光学元件1的融合出光部102的支撑板202的前端设置内凹曲线形状的外侧延伸截止线结构2021,即将支撑板202的前端面的顶面两端作为外侧延伸截止线结构2021,与中心截止线结构1022衔接形成组合截止线结构,以形成如图20所示的两侧较为平整的明暗截止线b。
[0102]
优选情况下,支撑板202的顶面上位于截止线外侧延伸结构1026和外侧延伸截止线结构2021之间的区域设置有镀铝层,以能够提高照射在该区域内的光线的反射率,使得照射在该区域内的光线被反射后继续向前传播,提高光学效率。
[0103]
在上述初级光学元件1、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及两者形成的初级光学组件的基础上,可将初级光学元件1以初级光学组件的形式安装于车灯照明装置中。优选情况下,根据车灯造型的小型化和扁平化要求和市场对小型车灯照明装置的需求,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光学组件,参见图31至图41,以将初级光学元件1、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次级光学元件3和次级光学元件支架4安装为一体,使得车灯照明装置的零部件之间结构更加紧凑、位置精度更高。
[0104]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次级光学元件支架4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参见图31至图33,次级光学元件支架4上设置有用于容纳初级光学组件的初级光学组件容纳腔401,次级光学元件3安装在初级光学组件容纳腔401的前端,初级光学元件1与初级光学组件容纳腔401上设置有定位限制结构,以能够在初级光学组件置于初级光学组件容纳腔401内时限制该初级光学组件的自由度,从而提高初级光学组件与次级光学元件支架4之间连接的结构稳定性和相对位置精度,进而提高初级光学元件1和次级光学元件3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以提高形成的近光光形效果。
[0105]
本实用新型中,定位限制结构可以是设置在初级光学元件1与初级光学组件容纳腔401上的任意一种相互配合进行连接限位的结构。优选情况下,定位限制结构包括位于初级光学组件容纳腔401上的限位腔402和位于初级光学元件1上的限位块1033,限位腔402与限位块1033相匹配。初级光学组件置于初级光学组件容纳腔401内时,限位块1033卡接在相应的限位腔402内。由于初级光学元件安装部103的材料一般为硅胶,限位块1033优选设置为具有一定厚度的方块状,使得限位块1033与限位腔402的定位更加准确,若限位块1033的厚度较薄,容易产生形变的现象,不利于其定位安装。限位块1033的长、宽、厚均优选设置为大于或等于2mm,示例性地,可设置为长(上下方向)约7.5mm、宽(左右方向)约5mm、厚(前后方向)约4mm。
[0106]
具体地,参见图8,限位块1033位于初级光学元件1的前端的左右两侧,以使得对初级光学组件的限位作用更加平衡,初级光学组件与次级光学元件支架4限位安装精度更高。在初级光学元件1包括初级光学元件安装部103时,限位块1033设置为位于初级光学元件安装部103的前端的左右两侧。
[0107]
在限位块1033和限位腔402的基础上,定位限制结构还可以包括以下结构:参见图8和图33,将限位块1033的上下端面形成为初级光学元件上下限位面1034、外侧面形成为初
级光学元件左右限位面1035,限位腔402的内壁上设置有与初级光学元件上下限位面1034对应的容纳腔上下限位面4021和与初级光学元件左右限位面1035对应的容纳腔左右限位面4022。限位块1033的外侧面具体指的是位于左边的限位块1033的左侧面,位于右边的限位块1033的右侧面,初级光学组件安装在初级光学组件容纳腔401内时,限位块1033插接在限位腔402内的同时,初级光学元件上下限位面1034与容纳腔上下限位面4021抵接、初级光学元件左右限位面1035与容纳腔左右限位面4022抵接,以限制初级光学组件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自由度。
[0108]
进一步具体地,定位限制结构还可以包括以下结构:参见图8和图32,初级光学元件1的前端设置有位于限位块1033上侧和/或下侧的初级光学元件前移限位面1036,初级光学组件容纳腔401的后端面上设置有与初级光学元件前移限位面1036相匹配的容纳腔前后限位面4011,以使得初级光学组件安装在初级光学组件容纳腔401内时,初级光学元件前移限位面1036与容纳腔前后限位面4011抵接,以限制初级光学组件向前移动的自由度。
[0109]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光学组件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参见图34至图37,次级光学元件支架4的后端设置有导向销404,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上设置有与导向销404匹配的导向孔206,以便于在将初级光学组件与次级光学元件支架4安装时进行快速导向和预定位。优选情况下,导向孔206和导向销404安装后两者之间不贴合,具有一定的间隙,从而导向孔206和导向销404相配合只起导向和预定位作用,不起精确定位作用。
[0110]
在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组件应用于车灯照明装置时,车灯照明装置内一般设置有近光光源7和光学组件,其中,近光光源7、初级光学元件1和次级光学元件3由后向前依次排列,近光光源7与导光柱一一对应设置。
[0111]
作为本实用新型车灯照明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参见图42至图50,该车灯照明装置还包括线路板5,近光光源7设置在线路板5上,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的后端上设置有定位销204和能够与线路板5接触的线路板抵接面205,线路板5上设置有与定位销204相匹配的定位孔501。线路板抵接面205设置为至少一个,优选为在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的后端四个拐角处各设置一个,即共设置4个,以能够在光学组件与线路板5连接时,线路板5平衡地抵接在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的线路板抵接面205上,限制了初级光学组件向后移动的自由度,同时定位销204插设在定位孔501内,以用于快速定位线路板5,同时进一步确保近光光源7和初级光学元件1的入光面1013之间的位置精度。
[0112]
作为本实用新型车灯照明装置的另一种优选实施例,参见图42至图47,该车灯照明装置还包括散热器6,散热器6设置于线路板5的后侧,次级光学元件支架4的后端设置有螺钉柱403,散热器6上设置有与螺钉柱403相匹配的螺钉孔,螺钉8穿过散热器6上的螺钉孔后,与螺钉柱403螺纹连接,即将散热器6通过螺钉8拧紧到次级光学元件支架4上实现将线路板5固定压紧。优选情况下,螺钉柱403设置在次级光学元件支架4的后端上对角的位置,使得车灯照明装置的各零部件连接结构更加稳固。
[0113]
以下将通过车灯照明装置的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对初级光学元件1、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次级光学元件3和次级光学元件支架4等各零部件的结构和安装过程进行介绍。车灯照明装置包括初级光学元件1、用于安装初级光学元件1的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次级光学元件3和用于安装次级光学元件3的次级光学元件支架4,初级光学元件1的后侧依次设置有线路板5和散热器6,线路板5上安装有近光光源7;
[0114]
初级光学元件1包括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和与初级光学元件主体连接的初级光学元件安装部103,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包括由后向前设置的导光部101和融合出光部102,融合出光部102沿上下方向的厚度大于导光部101沿上下方向的厚度,融合出光部102的前端面设置为出光面1021,导光部101包括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列的三个导光柱,三个导光柱为两个侧边导光柱1011和一个中间导光柱1012,侧边导光柱1011和中间导光柱1012的后端面形成为入光面1013,侧边导光柱1011的外侧面设置为从该侧边导光柱1011的后端先沿直线向前延伸、再沿曲线向外侧弯曲延伸至融合出光部102的后侧,中间导光柱1012的左侧面与右侧面之间的距离由后向前逐渐增大,且形成大小为2
°‑4°
的夹角,侧边导光柱1011与中间导光柱1012之间的导光柱间隙的角度为5
°‑
10
°
,出光面1021设置为前凸曲面,出光面1021包括主出光面1024和位于主出光面1024下侧的次出光面1025,次出光面1025设置为由上至下逐渐向后下方倾斜,次出光面1025的底部设置有截止线结构,截止线结构包括中心截止线结构1022和位于中心截止线结构1022两侧的截止线外侧延伸结构1026,截止线外侧延伸结构1026与中心截止线结构1022顺滑连接,融合出光部102的前端底部设置有50l暗区形成结构1023,融合出光部102的左右侧面和顶面均与初级光学元件安装部103连接、底面与初级光学元件安装部103之间形成有插板孔1031,插板孔1031的下端设置为与支撑板202的底面结构相匹配的支撑板接触面,初级光学元件安装部103上设置有与卡块2011相匹配的卡槽1032,初级光学元件安装部103的前端的左右两侧设置有限位块1033,限位块1033的上下端面形成为初级光学元件上下限位面1034、外侧面形成为初级光学元件左右限位面1035,限位块1033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有初级光学元件前移限位面1036;
[0115]
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包括用于插接初级光学元件主体的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201和位于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201内的支撑板202,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201的后端设置有多个由前向后逐渐减小的正棱台形通孔203,每个正棱台形通孔203的后端开口设置为能够对导光柱进行限位的导光柱限位孔2031,正棱台形通孔203的数量大于或等于导光柱的数量,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上设置有防太阳光聚焦板207,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201的外侧设置有卡块2011,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201的前端形成有初级光学元件后移限位面2012,支撑板202的底部设置有加强结构2022,支撑板202的前端面设置为内凹曲面,且该支撑板202顶面的前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外侧延伸截止线结构2021,支撑板202的顶面上位于截止线外侧延伸结构1026和外侧延伸截止线结构2021之间的区域设置有镀铝层,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上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导向孔206、后端设置有定位销204及位于后端四个拐角处的线路板抵接面205;
[0116]
次级光学元件支架4上设置有用于容纳初级光学组件的初级光学组件容纳腔401,次级光学元件3安装在初级光学组件容纳腔401的前端,初级光学组件容纳腔401的后端设置有限位腔402,限位腔402的内壁上设置有与初级光学元件上下限位面1034对应的容纳腔上下限位面4021和与初级光学元件左右限位面1035对应的容纳腔左右限位面4022,初级光学组件容纳腔401的后端面上设置有与初级光学元件前移限位面1036相匹配的容纳腔前后限位面4011,次级光学元件支架4的后端设置有对角位置的螺钉柱403和与导向孔206匹配的导向销404;
[0117]
线路板5上设置有与定位销204相匹配的定位孔501;
[0118]
散热器6上设置有与螺钉柱403相匹配的螺钉孔。
[0119]
上述提供的车灯照明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其安装过程为:
[0120]
第一步,将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从初级光学元件1的后侧与初级光学元件1插接,使得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201从初级光学元件1的后侧插接于初级光学元件安装部103的内腔,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安装在该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201内,支撑板202插接在插板孔1031内,使得支撑板202的底面与支撑板接触面贴合、顶面与融合出光部102的底面贴合,以使得外侧延伸截止线结构2021与中心截止线结构1022具有中心截止线结构和外侧延伸截止线结构相接处a,以形成组合截止线结构,同时将卡块2011卡接入对应的卡槽1032内,初级光学元件后移限位面2012与初级光学元件安装部103的内端面抵接,侧边导光柱1011与中间导光柱1012的后端分别从对应的正棱台形通孔203的前端插入并限定在导光柱限位孔2031上,以形成初级光学组件;
[0121]
第二步,将初级光学组件从次级光学元件支架4的后端插接入初级光学组件容纳腔401内,以使得限位块1033插接入相应的限位腔402内,初级光学元件上下限位面1034与相应的容纳腔上下限位面4021贴合,初级光学元件左右限位面1035与相应的容纳腔左右限位面4022贴合,初级光学元件前移限位面1036与相应的容纳腔前后限位面4011贴合,同时导向销404插入相应的导向孔206内,再将次级光学元件3安装在初级光学组件容纳腔401的前端,以形成光学组件;
[0122]
第三步,将近光光源7安装在线路板5上,将线路板5与光学组件的后端连接,即将定位销204插接入相应的定位孔501内,使得线路板5与线路板抵接面205贴合抵接,再将螺钉8穿过散热器6上的螺钉孔并插入与螺钉柱403后拧紧,将散热器6和次级光学元件支架4固定并将线路板5压紧,以完成该车灯照明装置的安装。
[0123]
上述的车灯照明装置能够设计为该车灯照明装置的长、宽、高三个尺寸中最长的尺寸小于或等于130mm,优选为小于或等于100mm,进一步地,次级光学元件3或其他形式出光的光学件出光面的长与宽中较短的尺寸可以设计为小于或等于20mm,优选小于或等于10mm。
[0124]
本实用新型中上述任意一个技术方案所提供的的初级光学元件1、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初级光学组件、光学组件以及车灯照明装置不仅能够应用于小型车灯照明装置,也可以适用于尺寸较大的车灯照明装置。
[0125]
由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设置有与多个导光柱对应的正棱台形通孔203,正棱台形通孔203上形成有导光柱限位孔2031,正棱台形通孔203的设置使得在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与初级光学元件1插接时,便于将导光柱从相应的正棱台形通孔203插入导光柱限位孔2031进行限位,确保导光柱的后端相对于近光光源7的位置精度,能够提高初级光学元件1的安装位置精度和可靠度;在初级光学元件支架2上设置有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201,以使得初级光学元件主体能够插接安装在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201内,同时配合初级光学元件主体容纳腔201内的支撑板202支撑融合出光部102,使得初级光学元件1的安装结构稳定性好、位置精度高,提高光学效率、改善车灯的照明效果。
[0126]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
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