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积水汽车车前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21226发布日期:2022-05-06 08:05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积水汽车车前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防积水汽车车前灯。


背景技术:

2.汽车车前灯,也称汽车前照灯、汽车led日行灯,作为汽车的眼睛,更与夜间开车或坏天气条件下的安全驾驶紧密联系。
3.夏季雨水增多,汽车行驶到积水路段时,车前灯很容易进水,车前灯进水的情况在潮湿多雨的南方很常见,车前灯并不是完全密封,在车前灯的后面,还专门设计一个换气孔或者是通风孔,用于车前灯散热,而水分正是通过这个换气孔进入的,换气孔会外接一个通风管。
4.现有的车前灯由于水分会通过这个通风管,穿过换气孔进入车前灯的内部,时间一长车前灯的内壁上会聚集大量的水珠,这样长期会直接影响车前灯的照明效果,车前灯内部灯泡的使用寿命等,导致车主需要较为频繁的更换车前灯,不仅给车主带来不便的同时,还增加了车主所花的费用。


技术实现要素:

5.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积水汽车车前灯,其特征是通过透气防水组件中的透气防水膜可以将从通风管中空气的水分进行隔离,被隔离后的水分会凝结成水珠顺着车前灯壳体内部的引导槽依次进入到储水槽和处理箱中,水珠会在处理箱的内部聚集并被其内部的吸水海绵进行吸收,当吸水海绵达到一定的吸水量时,重力传感器可以提醒车主及时更换海绵,有效避免的车前灯的内壁上会聚集大量的水珠,这样车主无需频繁的更换车前灯,给车主带来便利的同时还能减少费用。
7.2.技术方案
8.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9.一种防积水汽车车前灯,包括车前灯壳体,所述车前灯壳体的顶端开设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与其相接通的通风管,所述通风孔的内壁设置有透气防水组件,所述车前灯壳体的后内壁固定设置有灯泡,所述车前灯壳体的下内壁开设有储水槽,所述储水槽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处理箱;
10.所述透气防水组件包括有弹性环,所述通风孔的内壁卡合连接有弹性环,所述弹性环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弹簧,所述弹簧固定连接有连接筒,所述弹性环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透气防水膜,所述连接筒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块,所述处理箱的顶端转动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底端固定安装有重力传感器,所述重力传感器上连接有吊绳,所述吊绳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胶水垫,所述胶水垫的底端粘接有吸水海绵,所述车前灯壳体的内部开设有两个引导槽,所述引导槽的两端分别与通风孔和储水槽相接通,通过透气防水组件中的透气防水膜可以将从通风管中空气的水分进行隔离,被隔离后的水分会凝结成水珠顺着
车前灯壳体内部的引导槽依次进入到储水槽和处理箱中,水珠会在处理箱的内部聚集并被其内部的吸水海绵进行吸收,当吸水海绵达到一定的吸水量时,重力传感器可以提醒车主及时更换海绵,有效避免的车前灯的内壁上会聚集大量的水珠,这样车主无需频繁的更换车前灯,给车主带来便利的同时还能减少费用。
11.进一步的,所述处理箱的外表面开设有四个分布均匀的进水槽,所述吸水海绵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海绵条,水珠会通过引导槽进入到储水槽中,并在储水槽中形成一定的聚集,接着通过处理箱上的进水槽进入到处理箱的内部,处理箱中的吸水海绵上的海绵条将处理箱底部的水进行吸收。
12.进一步的,所述处理箱的右内壁固定连接有阻挡块,处理箱的内壁上有阻挡块,阻挡块可以对顶板进行一定的支撑作用,可以保持整个顶板放置在处理箱上,这样重力传感器可以吊绳一直将吸水海绵处于一种悬空的状态。
13.进一步的,所述胶水垫的表面涂设有海绵胶,可以对胶水垫的表面涂有海绵胶,车主可以用胶水垫将吸水海绵进行粘贴。
14.进一步的,所述透气防水膜由聚醚酯酰胺制成,可以将通水管内部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很好的隔离,使得空气中的水分不会附着在车前灯壳体内壁上,保证车前灯能够正常的使用。
15.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块的顶端通过螺钉与车前灯壳体内壁的上端固定连接,这样透气防水组件可以相对固定在通风孔内部中,保证透气防水组件在使用时能够保持正常工作,不会发生滑落的现象,导致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入到车前灯壳体的内部。
16.3.有益效果
17.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8.(1)本方案通过透气防水组件中的透气防水膜可以将从通风管中空气的水分进行隔离,被隔离后的水分会凝结成水珠顺着车前灯壳体内部的引导槽依次进入到储水槽和处理箱中,水珠会在处理箱的内部聚集并被其内部的吸水海绵进行吸收,当吸水海绵达到一定的吸水量时,重力传感器可以提醒车主及时更换海绵,有效避免的车前灯的内壁上会聚集大量的水珠,这样车主无需频繁的更换车前灯,给车主带来便利的同时还能减少费用。
19.(2)水珠会通过引导槽进入到储水槽中,并在储水槽中形成一定的聚集,接着通过处理箱上的进水槽进入到处理箱的内部,处理箱中的吸水海绵上的海绵条将处理箱底部的水进行吸收。
20.(3)可以将通水管内部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很好的隔离,使得空气中的水分不会附着在车前灯壳体内壁上,保证车前灯能够正常的使用。
21.(4)这样透气防水组件可以相对固定在通风孔内部中,保证透气防水组件在使用时能够保持正常工作,不会发生滑落的现象,导致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入到车前灯壳体的内部。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车前灯壳体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处理箱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筒内部结构示意图。
26.图中标号说明:
27.1车前灯壳体、2通风孔、3通风管、4透气防水组件、41、连接筒42支撑块、43弹性环、44透气防水膜、5引导槽、6处理箱、7顶板、8重力传感器、9吊绳、10胶水垫、11吸水海绵、12进水槽、13阻挡块、14灯泡。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实施例1:
32.请参阅图1-4,一种防积水汽车车前灯,包括车前灯壳体1,车前灯壳体1的顶端开设有通风孔2,通风孔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与其相接通的通风管3,通风孔2的内壁设置有透气防水组件4,车前灯壳体1的后内壁固定设置有灯泡14,车前灯壳体1的下内壁开设有储水槽,储水槽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处理箱6,处理箱6的外表面开设有四个分布均匀的进水槽12,吸水海绵1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海绵条,处理箱6的右内壁固定连接有阻挡块13;
33.透气防水组件4包括有弹性环43,通风孔2的内壁卡合连接有弹性环43,弹性环43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弹簧,弹簧固定连接有连接筒41,弹性环4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透气防水膜44,连接筒4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块42,处理箱6的顶端转动连接有顶板7,顶板7的底端固定安装有重力传感器8,重力传感器8上连接有吊绳9,吊绳9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胶水垫10,胶水垫10的底端粘接有吸水海绵11,车前灯壳体1的内部开设有两个引导槽5,引导槽5的两端分别与通风孔2和储水槽相接通,胶水垫10的表面涂设有海绵胶,透气防水膜44由聚醚酯酰胺制成,支撑块42的顶端通过螺钉与车前灯壳体1内壁的上端固定连接。
34.请参阅图1-4,首先外界的空气会进入到通风管3中,空气在通风管3进入到车前灯壳体1内部的过程中,通风管3内部的透气防水组件4可以将空气中的水分进行过滤,过滤下来的水分会凝结成水珠通过车前灯壳体1内部的引导槽5将水珠引导到车前灯壳体1内壁底部的储水槽中,水珠会通过引导槽5进入到储水槽中,并在储水槽中形成一定的聚集,接着通过处理箱6上的进水槽12进入到处理箱6的内部,处理箱6中的吸水海绵11上的海绵条将
处理箱6底部的水进行吸收,重力传感器8是通过吊绳9将胶水垫10和吸水海绵11进行吊起,当吸水海绵11达到一定的吸水量时,重力传感器8会发送信号,车主在车上观察到重力传感器8发送的信号时,可以车主自己或者通过维修人员的帮助将车前灯上的灯罩拆卸,将处理箱6上的顶板7打开,将已经使用好的海绵与胶水垫10进行撕开,重新对胶水垫10的表面涂上海绵胶水,再将新的海绵胶水垫10进行粘贴,重新将顶板7盖回到处理箱6上,这样可以提醒车主及时更换海绵,有效避免的车前灯的内壁上会聚集大量的水珠,这样车主无需频繁的更换车前灯,支撑块42的顶端通过螺钉与车前灯壳体1内壁的顶端固定连接,这样透气防水组4件可以相对固定在通风孔2内部中,保证透气防水组件4在使用时能够保持正常工作,不会发生滑落的现象,导致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入到车前灯壳体的内部。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