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导风组件的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16397发布日期:2022-09-14 12:03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导风组件的灯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灯具散热领域,特别是一种具有导风组件的灯具。


背景技术:

2.为满足高亮度、高照度的市场需求,光源功率设计得越来越大,同时,为了降低运输成本,追求美观精巧,灯具外形越来越小型化。由于大功率舞台灯具升温快,使用时间长,原有的散热系统在不提高散热效率的前提下不能及时有效带走热量,将会导致电子元器件因温度过高而失效或烧毁,同样也容易烧毁光源。
3.目前在使用大功率led集成光源的舞台灯具中,对于功能组件(cmy混色组件、切割组件、棱镜组件、调焦组件等)及led光源的散热,其中一些方案是:冷气流先流入温度较高的光源散热腔吸热,后再流入温度中等的功能件散热腔进行散热,导致功能件散热腔温度升高,造成电子元器件失效或烧毁。
4.还有一些方案是:冷气流先流入功能件散热腔吸热后再流入光源散热腔以用于冷却光源,冷气流在功能件散热腔内会累积一定的热量,吸热后的气流与光源散热腔的温度差较小,不能及时有效带走光源的热量,还增加了光源散热的压力,容易烧毁光源。
5.目前的散热方案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灯具的壳体上设置筋条,气流会沿筋条四处流动,导致气流压力逐级减小,不便于排出吸热后的气流。气流在功能件表面单向流动,功能件尤其是光学镜头组容易积压灰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具有导风组件的灯具,具有导风组件的灯具能够提高散热效果。
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导风组件的灯具,包括壳体、光源、功能组件和导风组件,所述壳体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光源散热腔、第二散热腔和第一散热腔,所述壳体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散热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所述壳体开设有与所述光源散热腔连通的第一排风口,所述光源散热腔和所述第二散热腔气流相通,所述第二散热腔和所述第一散热腔气流相通,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光源散热腔,所述功能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腔和所述第二散热腔,所述导风组件的入口与所述第一散热腔连通,所述导风组件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散热腔连通,所述导风组件用于强迫气流流入所述第二散热腔以促使所述第二散热腔与所述光源散热腔形成气压差以及所述光源散热腔与所述壳体的外部形成气压差。
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导风组件的灯具,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的风流依次对第一散热腔、第二散热腔和光源散热腔散热,导风组件能够汇聚风流,提高流过功能组件表面的气流速度,快速带走热量,导风组件在第一散热腔和第二散热腔之间进行强迫对流,从而增大了第二散热腔的气压,同时减少了风流流动时的压力损失,促使气流在压差的作用下进入光源散热腔并最终排出壳体外,具有导风组件的灯具能够提高散热效果。
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具有导风组件的灯具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导风组件,各个所述导风组件的出口相向布置以允许各个所述导风组件的风流相互汇聚。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引流风机和导风筒,所述引流风机的入口与所述第一散热腔连通,所述导风筒安装在所述引流风机的出口以汇聚气流,所述导风筒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散热腔连通。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导向嘴,所述导向嘴安装在所述导风筒的出口,所述导向嘴用于引导风流吹向所述功能组件的发热部位。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外壳、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外壳包围形成内腔,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间隔设置在所述内腔中,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内腔分隔为功能件散热腔和所述光源散热腔,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功能件散热腔分隔为所述第一散热腔和所述第二散热腔,所述第一隔板开设有通风口,所述功能件散热腔和所述光源散热腔通过所述通风口连通。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具有导风组件的灯具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光源散热腔,所述光源安装在所述散热器上,所述第一隔板开设有通光孔,所述光源的出光面抵接所述通光孔。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器包括鳍片、热管和导热板,所述光源和所述鳍片安装在所述导热板上,各个所述鳍片间隔设置,所述热管与所述鳍片传热连接。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壳包括第三进风口和第三排风口,所述散热器还包括第一散热风机和第二散热风机,所述第一散热风机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机分别安装于所述鳍片的平面延伸方向的两端。
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热管包括冷凝段,所述冷凝段沿所述鳍片的法线方向突出于所述鳍片,所述冷凝段位于从所述通风口到所述第一排风口的风流路线上。
1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挡板,所述挡板位于所述光源散热腔,所述挡板与所述散热器包围形成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所述通风口和所述第一排风口,所述冷凝段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内。
附图说明
18.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具有导风组件的灯具的爆炸示意图;
2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具有导风组件的灯具去除外壳后的主视示意图;
2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具有导风组件的灯具的剖视示意图;
2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从第一进风口进入壳体的风流的流向示意图;
2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具有导风组件的灯具另一角度的剖视示意图;
24.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从第三进风口进入壳体的风流的流向示意图;
25.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光源和散热器的安装关系的爆炸示意图。
26.附图标记:
27.1-壳体,11-第一隔板,111-通风口,112-通光孔,12-第二隔板,13-挡板,14-引流板;
28.2-功能件散热腔,21-第一进风口,23-放大镜,24-调焦镜,25-导流风机,26-驱动电机;
29.3-光源散热腔,31-第一排风口,33-第三进风口,34-第三排风口;
30.4-光源;
31.5-散热器,51-鳍片,52-热管,53-导热板;
32.61-第一散热风机,62-第二散热风机;
33.71-引流风机;
34.81-导风筒,83-导向嘴。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38.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导风组件的灯具,包括壳体1、光源4、功能组件和导风组件,壳体1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光源散热腔3、第二散热腔和第一散热腔,壳体开设有与第一散热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21,壳体开设有与光源散热腔3连通的第一排风口31,光源散热腔3和第二散热腔气流相通,第二散热腔和第一散热腔气流相通,光源4设置在光源散热腔3,功能组件设置在第一散热腔和第二散热腔,导风组件的入口与第一散热腔连通,导风组件的出口与第二散热腔连通,导风组件用于强迫气流流入第二散热腔以促使第二散热腔与光源散热腔3形成气压差以及光源散热腔3与壳体1的外部形成气压差。
4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导风组件的灯具,从第一进风口21进入的风流依次对第一散热腔、第二散热腔和光源散热腔3散热,导风组件能够汇聚风流,提高流过功能组件表面的气流速度,快速带走热量,导风组件在第一散热腔和第二散热腔之间进行强迫对流,从而增大了第二散热腔的气压,同时减少了风流流动时的压力损失,促使气流在压差的作用下进入光源散热腔3并最终排出壳体外,具有导风组件的灯具能够提高散热效果。
41.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组件包括引流风机71和导风筒81,引流风机71的入口与第一散热腔连通,导风筒81安装在引流风机71的出口以汇聚气流,导风筒81的出口与第二散热腔连通。
42.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组件包括导向嘴83,导向嘴83安装在导风筒81的出口,导向嘴83用于引导风流吹向功能组件的发热部位。导向嘴83能够起到进一步汇聚和引导风流的作用,使风流更加集中于功能组件发热量最大的区域,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果。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具有导风组件的灯具包括至少两个导风组件,各个导风组件的出口相向布置以允许各个导风组件的风流相互汇聚。由于导风组件的出口相向布置,因此风流之间会发生碰撞,碰撞使得第二散热腔的功能组件所在区域形成湍流,湍流对导风组件的表面产生变化的吹扫效果,从而减少尘埃在导风组件上的积聚和强化流体传热。
44.壳体1可以多种方式构造。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2,壳体1包括外壳、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外壳包围形成内腔,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间隔设置在内腔中,第一隔板11将内腔分隔为功能件散热腔2和光源散热腔3,第二隔板12将功能件散热腔2分隔为第一散热腔和第二散热腔。第一隔板11开设有通风口111,功能件散热腔2和光源散热腔3通过通风口111连通。
45.此时,导风组件可以设于内腔中,例如参照图1和图2,导风组件穿设在第二隔板12上。参照图3和图4,可以设置两个导风组件,两个导风组件布置在壳体1相对的两侧,两个导风组件的导风筒81均指向中心,从而使风流在中心汇聚并产生湍流。此时,第一进风口21、通风口111和第一排风口31同样设置两组,分别与两个导风组件对应。
4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壳体1包括引流板14,引流板14设置在第一散热腔,引流板14和外壳包围形成第一风道,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连通第一进风口21、第一散热腔和引流风机71的入口。第一风道能引导风流前往导风组件,减小沿途的压力损失。具体来说,壳体1外的气流以及第一散热腔的气流一并进入第一风道流向引流风机71,经引流风机71导入第二散热腔。
47.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21与第一风道密封连接,壳体1外的气流从第一进风口21进入第一风道流向引流风机71。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组件包括驱动电机26,驱动电机26设置在第一风道内。驱动电机26用于驱动功能组件中的零件运动,例如驱动放大镜23和调焦镜24运行,驱动电机26运行时发热量较大,冷气流在第一风道流过的同时能够随便带走驱动电机26的热量,提高散热效果。
4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21处还设置有导流风机25,导流风机25促使外界的气流进入内腔并流向引流风机71。
5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具有导风组件的灯具包括散热器5,散热器5位于光源散热腔3,光源4安装在散热器5上,第一隔板11开设有通光孔112,光源4的出光面抵接通光孔112。
51.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5包括鳍片51、热管52和导热板53,光源4和鳍片51安装在导热板53上,各个鳍片51间隔设置,热管52与鳍片51传热连接。设置热管52和鳍片51能够帮助热量更快地散发。
52.例如参照图7,鳍片51阵列布置在导热板53的两面,位于光源4所在一面的鳍片51从两侧贴近光源4,使光源4的热量能够迅速散发给鳍片51。热管52穿过各个鳍片51,促进不同鳍片51之间的热交换和散热。
53.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包括第三进风口33和第三排风口34,散热器5还包括第一散热风机61和第二散热风机62,第一散热风机61和第二散热风机62分别安装于鳍片51的平面延伸方向的两端。第一散热风机61和第二散热风机62使风流从鳍片51之间的间隙流过,从而对散热器5进行强制对流散热,提高散热效果。
54.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管52包括冷凝段,冷凝段沿鳍片51的法线方向突出于鳍片51,冷凝段位于从通风口111到第一排风口31的风流路线上。从通风口111流向第一排风口31的风流能够带走热管52的热量,提高散热效果。
55.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包括挡板13,挡板13位于光源散热腔3,挡板13与散热器5包围形成第二风道,第二风道连通通风口111和第一排风口31,冷凝段位于第二风道内。参照图5和图6,第二风道能够引导风流,使风流更集中地吹向热管52,提高散热效果,第二风道避免风流绕过热管52直接流向第一排风口31。
56.下面参考图1至图7以一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具有导风组件的灯具。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本技术的具体限制。本具体的实施例也可以被上述相应的技术特征替换或与上述的技术特征结合。
57.参照图1和图2,具有导风组件的灯具包括壳体1、光源4和散热器5,壳体1通过第一隔板11分为功能件散热腔2和光源散热腔3,功能件散热腔2通过第二隔板12分为第一散热腔和第二散热腔。第一隔板11设有通光孔112和通风口111,功能件散热腔2与光源散热腔3可通过通风口111气流相通;光源4、散热器5均设于光源散热腔3,且光源4的出光面抵接通光孔112,光源4安装在散热器5上。
58.参照图3和图4,壳体1具有两个第一进风口21,第一进风口21位于第一散热腔,第一进风口21处设有导流风机25。具有导风组件的灯具包括两个导风组件,两个导风组件布置在壳体1相对的两侧并分别与两个第一进风口21对应,导风组件包括引流风机71、导风筒81和导向嘴83。壳体1通过引流板14形成第一风道,第一进风口21与第一风道的入口相通,引流风机71设置在第一风道的出口,导流风机25和引流风机71促使气流从第一进风口21以及第一散热腔流入第一风道。
59.导风组件通过导风筒81聚风以提高流过发热组件表面的流量和气流速度,加快发热件的冷却;通过导向嘴83指向发热组件进行冷却,可针对发热量高的零件进行冷却。功能件散热腔2还设有放大镜23和调焦镜24,驱动放大镜23和调焦镜24运行的驱动电机26设于第一风道内以使冷气流在第一风道流过的同时随便带走驱动电机26的热量。光源散热腔3设有第一排风口31,第一排风口31与第一隔板11的通风口气流相通。壳体1具有两个第一排风口31,第一排风口31位于光源散热腔3,第一排风口31与第一隔板11的通风口111气流相通。
6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散热腔的功能组件主要包括棱镜组件、调焦组件等,这些组件的热量主要来源于驱动电机26,第二散热腔的功能组件主要包括cmy混色组件、切割组件等,这些组件的动作会挡住部分光斑,发热量较大。通常来说,第一散热腔、第二散热腔、光源散热腔3的发热量逐级增大。
61.引流风机71促使气流从第一进风口21流入第一风道,同时也会促使第一散热腔的气流被吸入第一风道,然后导入第二散热腔,一方面,第一散热腔的气流在第二散热腔继续吸热,另一方面相对增大第二散热腔的气压便于将气体通过通风口111挤入光源散热腔3;
若没有第一风道和导风组件,气流从第一进风口21进入后气压逐级损失,不利于功能件散热腔2的气流挤入光源散热腔3。壳体1外气体通过强迫对流进入第一散热腔,第一散热腔的气体也通过强迫对流进入第二散热腔,第二散热腔的气压高于光源散热腔3,光源散热腔3的气压高于壳体1外大气压,由气压差驱动气流在壳体1内外流动。
62.散热器5包括鳍片51、热管52和导热板53,鳍片51两两之间间隔设置且阵列排布,鳍片51与热管52交错设置并与导热板53连接。如图7所示,导热板53与光源4的底部连接且鳍片51与热管52同时还设置于光源4的两侧面,热管52的冷凝段突出于鳍片51平面且冷凝段与第一隔板11的通风口111气流相通,以使功能件散热腔2流入光源散热腔3的气流可对热管52的冷凝段进行强迫对流,加速热管52的散热效率。光源散热腔3还设有与第一隔板11连接的挡板13,挡板13引导气流流经热管52的冷凝段,以使功能件散热腔2流入光源散热腔3的气流先对热管52的冷凝段进行强迫对流,然后再通过第一排风口31排出壳体1外。
63.光源散热腔3还设有第三进风口33和第三排风口34,散热器5还包括第一散热风机61、第二散热风机62,第一散热风机61与第二散热风机62分别安装于鳍片51平面延伸方向的两端以使第一散热风机61与第二散热风机62分别盖设于鳍片51间的间隙风道的两端,通过设置第一散热风机61送风、第二散热风机62抽风以使壳体外的气流依次流经第三进风口33、第一散热风机61、间隙风道、第二散热风机62、第三排风口34,快速带走热量,提高热传递效率。第三进风口33与第一散热风机61密封连接,第二散热风机62与第三排风口34密封连接。
64.参照图5和图6,第一散热风机61、第二散热风机62为轴流风机,电机轴位置正对散热器5的导热板53。风机产生的一部分气流沿光源4的两侧面流过,一部分气流沿位于光源4两侧面的鳍片51的间隙风道流过,一部分气流沿光源4底部的鳍片51的间隙风道流过。电机轴位置为风机不出风的盲区,第一散热风机61和第二散热风机62形成的气流通过光源4的底部、侧面进行多路径/多层次的散热使气流得到充分利用,能够快速有效地带走热量。
65.壳体1外的气流在功能件散热腔2被吸入,途径第一风道的气流在功能件散热腔2初次吸热,然后流入光源散热腔3再次对热管52吸热,然后在光源散热腔3排出壳体1外,提高气流的散热利用率,有效带走热量。
6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6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