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77428发布日期:2022-11-30 00:47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照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诸如线性吊灯等照明装置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室内照明工具。其中,导光元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设计和制造导光元件成为业内重要的课题。
3.相关技术中的照明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光源20和导光元件10,包括沿光轴201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第二表面12、以及连接于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之间的第三表面13,第一表面11被配置为接收光源20所发出的第一光线22,第二表面12与光轴201垂直,从第一表面11进入的第一光线22经第三表面13全内反射至第二表面12后射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发明人意识到:相关技术中的这种照明装置,由于照射在第二表面上的第一光线直接从第二表面折射出导光元件外,导致从第二表面发出的光线中正下的光线较多、斜下方的光线较少,照射在照射物表面上的辐照区域较小,且辐照区域边缘较暗,均匀度较低。
5.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照明装置辐照区域较小且辐照均匀度较低的问题。
6.本技术的发明人提出的基本构思是:通过将导光板的第二表面设计成包括倾斜部和反射部,进而削弱从导光元件的第二表面发出的正下的光线,增加斜下方的光线,扩大了光源的辐照范围和提高了光源的辐照均匀度。
7.基于上述基本构思,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包括:光源和导光元件,所述导光元件包括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被配置为接收光源所发出的第一光线,所述第三表面被配置为通过反射将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光线引导至所述第二表面;在所述导光元件的第一截面内,所述第二表面包括:倾斜部和反射部,倾斜部相对所述光源的光轴倾斜设置,且被配置为将照射至所述倾斜部上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光线折射出所述导光元件;反射部被配置为将照射至所述反射部上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三表面;其中,所述第一截面为平行于所述光轴且与所述第三表面相交的截面。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倾斜部相对光源的光轴倾斜设置,这样,一方面,增加了第一光线的出光面积,使得从倾斜部发出的光通量增加,另一方面,倾斜部改变了照射在其表面上的第一光线的角度,使得照射至倾斜部上的第一光线从倾斜部向导光元件的侧面发出的光通量增加,也就是说从倾斜部发出的光线向导光元件的侧边延伸,进而扩大了光源的辐照区域范围;另外,由于将照射至反射部上的部分第一光线反射至第三表面,减小了照射至反射部上的第一光线从反射部的直接射出导光元件外的光通量,这样,使得从
倾斜部和反射部发出的光通量趋于相同,照射在被照物体表面上的范围更大,且光线更均匀。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倾斜部包括靠近所述反射部设置的靠近端点、以及远离所述反射部设置的远离端点,所述远离端点向靠近所述光源的一侧偏离所述靠近端点。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照射和反射至倾斜部的部分第一光线更多地向远离光轴的方向折射出导光元件外,避免了光轴附近光线较集中产生被照射物体表面中心过亮的现象。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倾斜部相对所述光轴的倾斜角度a的范围为15
°
~75
°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同时满足光源的辐照范围和辐照均匀性要求。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靠近端点、所述远离端点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与所述反射部的长度相等。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很好地平衡光源从第二表面的倾斜部和反射部发出的光线的光通量,使得照射在照射物表面上的照度更均匀。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倾斜部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倾斜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反射部的两侧,且每个所述倾斜部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均通过所述第三表面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反射部的两侧均设置倾斜部,这样,使得从第二表面发出的光线向远离光轴的两侧发出,相应地,照射在桌面上的光照区域更大且更对称。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部与所述光轴相垂直。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部为所述第二表面覆盖反射层的部分。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光轴延伸方向附近的光线较集中,将反射至反射部上的第一光线的部分第一光线甚至全部第一光线反射至第三表面,减少了第一光线从反射部直接射出光线的总量,进而降低了中心区域的辐照亮度。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表面包括多个用于光线扩散的微结构。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从导光元件侧面发出光线的总量,使得光源在空间上的照明范围更大,光线更均匀。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表面为磨砂面或哑光面。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磨砂或哑光工艺比较成熟且制作简单,通过磨砂或哑光处理第三表面得到微结构,在满足光源照明要求的同时,制作成本低。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元件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三表面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三表面分别为所述导光元件在其厚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面,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分别为所述导光元件相对的两个侧面。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板状结构的导光元件的最大的两个表面作为第三表面,增加了第一光线的出光面积,一方面,增加了从第三表面的光通量,也就是说,使得更多的第一光线从导光元件的侧面发出,从整体上扩大了照明装置的空间辐照范围,同时提高了在空间范围内的光线的均匀性。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元件为柱状结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分别为所述导光元件的两个端面,所述第三表面为所述导光元件的侧面。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柱状结构的导光元件的侧面为圆弧面,使得第三表面圆滑过渡,避免了相邻的第三表面的连接处的光通量较少导致照射在照射物表面上的区
域产生光线缺口,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了照射物表面光线的均匀性和一致性。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导光元件的光路示意图;
30.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照明装置的结构图;
31.图3为图2中a截面的剖视图;
32.图4为图2的中的光源在导光元件的光路示意图;
33.图5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光源与导光元件的连接示意图;
34.图6为光源在本技术一另些实施例中的导光元件的光路示意图;
35.图7为图6的i处的局部放大图;
36.图8为本技术一另些实施例中的导光元件的第三表面的结构图;
37.图9为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的导光元件的第三表面的结构图;
38.图10为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的照明装置的结构图;
39.图11为图1中的照明装置的光照强度分布三维极坐标图;
40.图12为图5中第二表面未覆盖反射层的照明装置的光照强度分布三维极坐标图;
41.图13为图6中第二表面覆盖反射层的照明装置的光照强度分布三维极坐标图;
42.图14为空间中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位置俯视图;
43.图15为两个第一实施例中的照明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44.图1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光源与导光元件的连接示意图;
45.图17为两个图16的结构的照明装置的结构图。
46.附图标记说明:
47.10、导光元件;11、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121、倾斜部;122、反射部;123、靠近端点;124、远离端点;125、反射层;13、第三表面;131、微结构;14、指示标识;20、光源;201、光轴;21、灯罩;22、第一光线;211、反射腔;212、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48.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侧”、“前”、“后”等指示的方
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安装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52.还需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以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组成部分或同一零部件,对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相同的零部件,图中可能仅以其中一个零件或部件为例标注了附图标记,应理解的是,对于其他相同的零件或部件,附图标记同样适用。
53.图2~图4示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照明装置的结构图,其中,图2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照明装置的结构图,图3为图2中a截面的剖视图,图4 为图2的中的光源20在导光元件10的光路示意图。该照明装置包括:光源20、灯罩21及导光元件10,导光元件10设置于光源20的出光侧,灯罩21罩设于导光元件10靠近光源20的一侧。
54.如图1和图2所示,灯罩21具有反射腔211,反射腔211具有开口212,光源20设置于反射腔211内,且光源20的侧出光侧朝向开口212,导光元件 10设置于开口212处,且靠近光源20的一部分位于反射腔211内,另一部分位于反射腔211外。这样光源20发出的第一光线22照射到导光元件10的进光面上,经过导光元件10的反射从出光面射出到导光元件10外,照射在桌面上。
55.如图2和图3,导光元件10包括第一表面11、第二表面12、以及连接于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之间的第三表面13,第一表面11被配置为接收光源 20所发出的第一光线22,示例的,光源20的出光侧朝向导光元件10的第一表面11,第三表面13被配置为通过反射将至少一部分第一光线22引导至第二表面12;在导光元件10的第一截面a内,第二表面12包括:倾斜部121和反射部122,倾斜部121相对光源20的光轴201倾斜设置,且被配置为将照射至倾斜部121上的一部分第一光线22折射出导光元件10;反射部122被配置为将照射至反射部122上的至少部分第一光线22反射至第三表面13;其中,第一截面 a为平行于光轴201且与第三表面13相交的截面。
5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倾斜部121相对光源20的光轴201倾斜设置,这样,一方面,增加了第一光线22的出光面积,使得从倾斜部121发出的光线增加,另一方面,倾斜部121改变了照射在其表面上的第一光线22的角度,使得照射至倾斜部121上的第一光线22从倾斜部121向导光元件10的侧面发出的光线增加,也就是说在增加从倾斜部121发出的光线的同时,增加了向斜下方光线的射出量,减少了正下的光线的射出量,进而扩大了光源20的辐照区域范围和提高了辐照区域边缘的照度;另外,由于将照射至反射部122上的部分第一光线22反射至第三表面13,减小了照射至反射部122上的第一光线22 从反射部122的直接射出导光元件10外的光通量,整体上减小了从第二表面12 发出的正下的光线的射出量,这样,使得照射在桌面上的范围更大,且光线更均匀。
57.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元件10为板状结构,第三表面 13的数目为两个,两个第三表面13分别为导光元件10在其厚度方向x上的两个端面,第一表面11、第二表面12分别为导光元件10相对的两个侧面。示例的,第一表面11、第二表面12分别为沿导光元件10宽方向y相对的两个侧面,光源20为多个,多个光源20沿导光元件10的长度方向z
间隔排布,且每个光源20的光轴201平行于宽度方向y,第一截面a为平行于光轴201且与第三表面13垂直的截面,也就是说在其中一个光源20的光轴201位置,沿垂直于导光元件10的长度方向z的截面。
58.通过将板状结构的导光元件10的最大的两个表面作为第三表面13,将沿宽度方向y的两个侧面作为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也就是说增加了第一光线 22的进光面积和出光面积,一方面,可布置多个光源20以调高照明装置的照射在桌面上的亮度。
59.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倾斜部121的数目为两个,两个倾斜部121分别设置于反射部122的两侧,且每个倾斜部121与第一表面11之间均通过第三表面13连接。
60.通过在反射部122的两侧均设置倾斜部121,这样,使得从第二表面12发出的光线向远离光轴201的两侧发出,相应地,照射在桌面上的光照区域更大且更对称。
61.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倾斜部121包括靠近反射部122设置的靠近端点123、以及远离反射部122设置的远离端点124,远离端点124向靠近光源20的一侧偏离靠近端点123。
6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照射和反射至倾斜部121的部分第一光线22更多地向远离光轴201的方向折射出导光元件10外,避免了光轴201附近光线较集中,被照射物体表面中心过亮的现象。
63.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倾斜部121相对光轴201的倾斜角度a的范围为15
°
~75
°
。示例的倾斜角度a为60
°
时,光源20从导光元件10的第二表面12发出的光线照射在桌面可同时满足辐照范围和辐照均匀性的要求,光照效果较佳。当然,倾斜角度为15
°
~75
°
范围内任一角度值时,均可同时满足辐照范围和辐照均匀度的要求。
64.如图5所示,图5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光源20与导光元件10的连接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近端点123、远离端点124在垂直于光轴201的方向上的距离与反射部122的长度相等。示例的,倾斜部121为两个,每个倾斜部121的靠近端点123、远离端点124在垂直于光轴201的方向上的距离与反射部122的长度相等,也就是说,在沿垂直于光轴201的方向上,两个倾斜部121 和反光部将第二表面12在截面a上的距离三等分。
65.这样,可以很好地平衡光源20从第二表面12的倾斜部121和反射部122 发出的光线的朝不同方向的射出量,避免了辐照区域中心过亮的现象,使得照射在桌面上的照度更均匀。
66.当然,在沿垂直于光轴201的方向上,除了两个倾斜部121和反光部将第二表面12在截面a上的距离三等分以外,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每个倾斜部121 的靠近端点123、远离端点124在垂直于光轴201的方向上的距离d1和反射部 122的长度d2,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67.如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部122与光轴201相垂直。由于在光轴 201延伸方向附近的光线较集中,将反射部122与光轴201垂直设置可以将反射至反射部122上的第一光线22的部分第一光线22反射至第三表面13,减少了第一光线22从反射部122直接光通量,进而降低了光源20照射在照射物表面的中心区域的辐照亮度。
68.如图6所示,图6为光源20在本技术一另些实施例中的导光元件10的光路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部122为第二表面12覆盖反射层125的部分。示例的,反射部122的全部覆盖有反射层125,反射层125为全反射膜,倾斜部 121的靠近端点123、远离端点124在垂直于光轴201的方向上的距离d1等于反射部122的长度d2。这样,可将照射至反射部122表面
上的第一光线22全部进行反射,而不从反射部122发出,也就是说,照射在桌面上的中心区域的照度由从两个倾斜部121发出的光线向靠近光源20的光轴201的光线叠加形成,避免了从反射部122直接射出导致照明装置照射在桌面上中心区域过亮现象的产生,进而使得照射在桌面区域的光线更均匀。
69.当然,反射膜除了可以为全反射膜以外,也可以为半反射膜,当反射部122 全部覆盖反射层125时,倾斜部121的靠近端点123、远离端点124在垂直于光轴201的方向上的距离d1等于反射部122的长度d2以外,也可以倾斜部121 的靠近端点123、远离端点124在垂直于光轴201的方向上的距离d1大于反射部122的长度d2,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70.通常照明装置用于空间内的照明,为了扩大照明装置在空间范围内的照射范围及提高照度均匀度,可以在将导光元件10的第二表面12设计成上述结构基础上,将第三表面13作为出光面。
71.如图6和图7所示,图7为图6的i处的局部放大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表面13包括多个用于光线扩散的微结构131。
72.通过在第三表面13上设置微结构131,这样,一方面,使得照射或反射至第三表面13上的部分第一光线22经过微结构131的扩散,均匀地从第三表面13射发出,增加了从导光元件10侧面发出光线的总量,使得照射到桌面的辐射范围更大;同时,使得从第三表面13反射至第二表面12上的第一光线22减小,进而减少了第一光线22从第二表面12发出的光通量,在照射在桌面范围增大的同时,照射范围内的光线更均匀;另一方面,照射第二表面12上的部分第一光线22反射至第三表面13后,经微结构131的扩散从第三表面13发出,也就是说,光源20经过导光元件10后有部分光线向上发出,提高了光源20远离发光侧的一侧的亮度,使得照明装置在空间上的照明范围更大,光线更均匀。
7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微结构131包括凸起、凹槽、以及凸起和凹槽的组合,示例的,微结构131在截面a内的形状可以呈锯齿状。凸起和凹槽的形状可以为棱锥状、圆锥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74.如图8和图9所示,图8为本技术一另些实施例中的导光元件10的第三表面13的结构图,图9为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的导光元件10的第三表面13的结构图。微结构131在截面a内的形状也可以呈波浪状,凸起和凹槽的形状可以为圆弧,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7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表面13可以为咬花面。其中,咬花面为带有咬花刻纹的表面,也就是说,微结构131为经过咬花工艺(也称为晒纹工艺)处理得到的咬花刻纹。由于咬纹工艺比较简单,且咬花刻纹可根据实际需要得到不同的咬花刻纹,使得从第三表面13发出的光线可调。
7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表面13可以为磨砂面。示例的,可在第三表面13 进行磨砂处理得到微结构131,使得第三表面13有光线发出。由于磨砂工艺比较成熟且制作简单,在满足光源20照明要求的同时,制作成本低。
77.当然,第三表面13除了可以为磨砂面以外,也可以为哑光面,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78.可以在第三表面13的整个表面进行磨砂处理得到微结构131,也在第三表面13的指定区域进行磨砂处理,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79.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的照明装置的结构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表面13上设计成指示标识14。示例的,如卫生间字样加箭头标识或应急通道的安全
出口字样加箭头标识。一方面,照明装置可以起到照明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指示的作用,提高了产品的实用性。
80.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标识14可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进行组合设计,包括文字、图案中的一种或多种,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81.如图11~图13所示,图11为光源20经过图1中的导光元件10的光照强度分布三维极坐标图,图12为光源20经过图5中第二表面12未覆盖反射层125的导光元件10的光照强度分布三维极坐标图,图13为光源20经过图6中第二表面12覆盖反射层125的导光元件10的光照强度分布三维极坐标图。该实施例中的照明装置,通过软件仿真,给出采用相关技术中的导光元件10及采用本技术的两种不同实施例中的导光元件10的三种不同方案的光路图及光照强度分布三维极坐标图如下:
82.第一方案:光源20经过相关技术中的导光元件10的光路图,如图1所示,导光元件10为板状结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为沿导光元件10宽度方向y相对的两个侧面,根据软件仿真模拟,光照强度分布三维极坐标图如图11 所示;
83.第二方案:光源20经过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导光元件10的光路图,其中,该方案中的导光元件10的长宽厚均与第一方案中的导光元件10相同,在两个第三表面13均全部设置微结构131,且第二表面12在截面a内包括两个倾斜部121和反射部122的导光元件10,照明装置的结构及光路图如图3~图5 所示,光照强度分布三维极坐标图如图12所示;
84.第三方案:采用的导光元件10的结构是在第二方案的导光元件10的基础上,在第二表面12覆盖反射层125,也就是说在反射部122全部覆盖全反射膜的导光元件10,光路图如图6所示,光照强度分布三维极坐标图如图13所示。
85.需要说明的是,光强度是指单位立体角内的光通量,用ia表示,单位:坎德拉(cd)表征光源20发光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光通量,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向空间辐射出的使人产生光感觉的能量称为光通量,用φ表示,单位流明(lm),是表征光源20特性的光度量。
86.表1.光源20经三种方案的导光元件10后的流通量的对比及其分布
[0087] 第一方案第二方案第三方案flux1262.2lm1234.8lm1136.8lmlor up3.0%20.3%27.9%lor down97.0%79.7%72.1%
[0088]
如图11~图13和表1所示,光源20经过相关技术中的导光元件10的光型基本呈圆形,且向上的光线的光通量仅占光通量的3%,如图11所示;而采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导光元件10的结构,使得光源20发出的第一光线22经导光元件10后向上的光型呈蝙蝠翼,且向上光线的光通量占总光通量的20%以上,如图12和图13所示,尤其光源20经过第三方案的导光元件10的光通量,其中向上的光线的光通量占总光通量接近30%,进而大大提高了照明装置的空间照度的均匀度。
[0089]
如图14所示,图14为空间中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位置俯视图。通过 dialux软件建设一个模型,在空间内设置多个照明装置,选取空间右侧的两个照明装置及与之对应的两个辐照区域作为模拟对象,空间俯视图如图14所示,两个照明装置的辐照区域分别称之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且第一区域为靠近空间的右侧的照明装置的辐照区域。经过仿真模拟,三种方案的分别对应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照度均匀度如下表所示。
[0090]
需要说明的是,照度,被照物表面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光通量,用e表示,单位:勒克斯(lx),是表明表面照明特征的光度量;照度均匀度=平均照度/ 最小照度。
[0091]
表2.三种方案中采用多个照明装置在空间内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照度均匀度
[0092][0093]
以第一区域为例,从表2可以看出,采用相关技术中的导光元件10的照明装置,照度均匀度u0为0.746;采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导光元件10的照明装置,其中,第二方案和第二方案中的照明装置的照度均匀度u0分别为0.785 和0.834,相对于第一方案均有所提高,且第三方案的照度均匀度大于第二方案的均匀度;另外,当空间内设置多个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第一区域靠近边侧,第二区域靠近中间区域,每个照明装置会照射在与其对应的桌面及旁边的桌面上,也就是说靠近中间区域的第二区域上受到其上方照明装置的辐照以及右侧的照明装置的辐照,因此,每个方案中靠近中间的第二区域均比第一区域的照度均匀度大。
[0094]
如图15所示,图15为两个第一实施例中的照明装置的连接示意图。上述三个方案中两个桌面上方的照明装置可以通过连接线吊设于每个桌面的正上方,也可以通过连接线将两个照明装置固定在一起后,吊设在墙顶,如图15所示,两个照明装置分别对应两个桌面,或两个照明装置照射在一个面积比较大的桌面或地面上,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为对应于两个照明装置的辐照区域,此不做具体限定。
[0095]
当然,两个照明装置也可以通过支架等其他连接结构将两个照明装置固定在墙面或其他物体上,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0096]
图16和图17示出了第二实施例中的照明装置的结构图。其中,图1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光源20与导光元件10的连接示意图,图17为两个图16 的结构的照明装置的结构图。导光元件10的第二表面12的倾斜部121数量与第一实施例不同。
[0097]
如图16和图17所示,导光元件10的第二表面12包括一个倾斜部121和一个反射部122,反射部122远离倾斜部121的一端与第三表面13连接。采用一个灯罩21将两个导光元件10的光源20和包括第一表面11的部分罩设。导光元件10这样设计,使得光源20照射或反射于第二表面12的第一光线22从倾斜部121和反射部122均匀射出,应用于光源20定向照射的场景;或者,将两个导光元件10的与反射部122相连接的第三表面13背对背相贴合的场景,在提高光源20照射光线的均匀性的同时,通过增大导光元件10的出光面积以扩大照明装置的照射范围。
[0098]
关于光源20与导光元件10的连接关系、第三表面13的微结构131,以及倾斜部121的数量和倾斜部121的远离端点124在垂直于光轴201的方向上的距离d1与反射部122的长度d2情况,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99]
在第三实施例中,(图中未示出),导光元件10为柱状结构,第一表面11、第二表面12分别为导光元件10的两个端面,第三表面13为导光元件10的侧面,光源20设置于导光元件10的轴线的延伸方向的位置,第一截面a为平行于光轴201且与第三表面13垂直的截面,也就是过导光元件10轴线的径向截面。
[0100]
由于柱状结构的导光元件10的侧面为圆弧面,避免了相邻的第三表面13 的连接处的光通量较少导致照射在桌面表面上的区域产生光线缺口,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了光源20的辐照均匀度。
[0101]
关于光源20与导光元件10的连接关系、第三表面13上的微结构131、以及倾斜部121的数量和倾斜部121的远离端点124在垂直于光轴201的方向上的距离d1与反射部122的长度d2情况,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102]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