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光线形光源封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24615发布日期:2022-12-28 05:04阅读: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增光线形光源封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线形光源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增光线形光源封装结构。


背景技术:

2.如今,精密产品在制造过程当中,必须经过检查,以避免后续制造的半成品或成品带有缺陷。由于待测物微小裂缝或者其他形式的机械损伤已无法用肉眼加以辨识,因此应用机器视觉检测装置来辨识细微的缺陷是目前的趋势,其中,利用线形光源来照射待测物并进行扫描测量是比较常见的视觉检测方式。
3.在现有的线形光源产品应用中,对于一些表面划伤等缺陷的被测产品,多数采用直发照明的打光方式,由于这种线形光源的光照强度有限,不能极致的照亮被测物体,难免会造成微粒部位检测不到位,检测效果不够好,导致成像不够清晰,对比度低的问题;因此,提高现有线形光源产品的光照强度是提高视觉检测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4.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线形光源光照强度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增光线形光源封装结构,通过内置的双层聚光条镜实现高效聚光,提供光照强度。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增光线形光源封装结构,包括:
6.框体;
7.发光源,封装在所述框体中,并发光穿过所述框体;
8.第一聚光条镜和第二聚光条镜,沿所述发光源的发光方向依次封装在所述框体中,其中:
9.所述第一聚光条镜靠近所述发光源设置,所述第一聚光条镜上开设有半圆形的聚光槽,所述聚光槽罩设在所述发光源外;
10.所述第二聚光条镜远离所述发光源设置,所述第二聚光条镜的焦点与所述第一聚光条镜的焦点重合。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体包括两侧板和两端板,所述侧板和端板首尾拼接形成带有中空腔体的框架结构,所述发光源、第一聚光条镜、第二聚光条镜封装在所述中空腔体中。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板和端板均开设有安装所述发光源、第一聚光条镜、第二聚光条镜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支撑所述发光源、第一聚光条镜、第二聚光条镜,使所述发光源、第一聚光条镜、第二聚光条镜分隔设置。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空腔体具有两个开口,其中,朝向所述发光源发光方向的开口为发光口,所述发光源发出的光穿过所述发光口,背离所述发光源发光方向的开口为散热口,在所述散热口对发光源进行散热处理。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发光口处设置有光栅片。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散热口处设置有散热组件。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体和散热风扇,所述散热体具有散热腔,在所述散热腔内设置有散热翅片,所述散热风扇实现散热腔内的气体流动。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通过连接板与所述发光源接触连接。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源为led灯板,所述led灯板上设置有阵列分布的led灯珠,所述聚光槽罩设在所述led灯珠外。
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出线板,所述出线板将所述发光源与外部电源连接。
20.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2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增光线形光源封装结构,在发光源外沿发光源的发光方向依次设置第一聚光条镜和第二聚光条镜,在第一聚光条镜上设置有能够包覆发光源的聚光槽,发光源发出的光是向外散射的,将第一聚光条镜罩设在发光源外,能够减少光线的损失,从而达到增强光通量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设置与第一聚光条镜焦点重合的第二聚光条镜,对通过第一聚光条镜的光进一步聚焦加强,达到双重增量的效果;
22.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增光线形光源封装结构能够更好的辅助机器视觉检测装置,使得被测物体能够全面细致的被光源覆盖,不容易产生有检测模糊的现象,能极大有效的保证照明的效果,使得成像清晰细致,对比度高。
附图说明
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增光线形光源封装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增光线形光源封装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聚光条镜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29.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框体;11、侧板;12、端板;13、容置槽;2、发光源;3、第一聚光条镜;31、聚光槽;4、第二聚光条镜;5、光栅片;6、连接板;7、散热组件;71、散热体;72、散热风扇;8、出线板;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31.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增光线形光源封装结构,包括:框体1和封装在所述框体1内的发光源2、第一聚光条镜3、第二聚光条镜4,所述发光源2发出的光线依次经过所述第一聚光条镜3和第二聚光条镜4并从所述框体1照射出,通过第一聚光条镜2和第二聚光条镜4增强所述发光源2发出的光线;
32.具体地,参照图1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聚光条镜3靠近所述发光源2设置,所述第一
聚光条镜3上开设有半圆形的聚光槽31,所述聚光槽31罩设在所述发光源2外,由于所述发光源2发出的光是向外散射的,将第一聚光条镜3罩设在发光源2外,尽量多的能够将散射的光线包覆在所述第一聚光条镜3内,能够减少光线的损失,从而达到增强光通量的效果;所述第二聚光条镜4远离所述发光源2设置,所述第二聚光条镜4的焦点与所述第一聚光条镜3的焦点重合,经过第一聚光条镜3聚光后的光线,再次通过同一焦点的第二聚光条镜4,对通过第一聚光条镜3的光进一步聚焦加强,达到双重增量的效果;
33.本实施例的双重聚光效果,所述第一聚光条镜3和第二聚光条镜4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通过第一聚光条镜3尽可能捕捉多的散射光线,通过第二聚光条镜4将捕捉的散射光线进一步聚焦增强。
34.参照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具体地的封装结构:所述框体1包括两侧板11和两端板12,两侧板11对应设置,两端板12对应设置,两所述侧板11和端板12首尾拼接形成带有中空腔体的框架结构,所述发光源2、第一聚光条镜3、第二聚光条镜4分层封装在所述中空腔体中;
35.具体地,参照图4所示,在所述侧板11和端板12上均开设有安装所述发光源2、第一聚光条镜3、第二聚光条镜4的容置槽13,所述容置槽13为与所述发光源2、第一聚光条镜3、第二聚光条镜4边缘结构相同的仿形槽,将所述发光源2、第一聚光条镜3、第二聚光条镜4分别插入到所述容置槽13中,通过所述容置槽13支撑所述发光源2、第一聚光条镜3、第二聚光条镜4,使所述发光源2、第一聚光条镜3、第二聚光条镜4分隔设置在所述框体1内,通过所述容置槽13限制发光源2、第一聚光条镜3、第二聚光条镜4的相对位置,使所述第一聚光条镜3的聚光槽31能够罩设在所述发光源2外,使所述第二聚光条镜4的焦点能够与所述第一聚光条镜3的焦点重合。
36.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的发光源2为led灯板,在所述led灯板的一侧设置有阵列分布的led灯珠,所述聚光槽31罩设在所述led灯珠外,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所述led灯板发热,会影响led灯板的发光效果和使用寿命,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还需要对led灯板进行散热处理;
3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空腔体具有两个开口,其中,在所述led灯板上设置led灯珠的一面对应的开口为发光口,所述发光源2发出的光穿过所述发光口,在所述led灯板上没有设置led灯珠的一面对应的开口为散热口,在所述散热口对发光源进行散热处理。
38.具体地,在所述发光口处设置有光栅片5,通过发光源2发射出的光线经过所述光栅片5后照射到被测物体表面,能够在被测物体表面形成很细的亮纹,从而能够更清晰的显示出被测物体表面的划伤与缺陷。
39.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散热口处设置有散热组件7,通过散热组件7实现对led灯板的散热,所述散热组件7通过连接板6与所述发光源2接触连接,通过所述连接板6承载所述发光源2,并将发光源2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组件7;
40.具体地,所述散热组件7包括散热体71和散热风扇72,所述散热体71为u型结构,所述散热体71具有散热腔,在所述散热腔内设置有散热翅片,所述散热风扇72转动,实现散热腔内的气体流动,从而实现热量的交换。
41.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线形光源还包括出线板8,所述出线板8将所述发光源2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出线板8与与外部电源连接,实现对发光源2的供电。
42.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