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挂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199008发布日期:2023-05-17 16:57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挂灯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照明,具体是涉及一种挂灯。


背景技术:

1、当下,电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娱乐不可或缺的产品,在长时间面对电脑显示屏,尤其是在光线不符合用户需求的时候,由于显示屏的亮度与需求不符,用户在使用电脑时会损伤眼睛,此时需要借助外部照明来进行光线调节。

2、目前市面上的显示屏挂灯大部分只能提供照明功能,而不能进行角度和位置调节,小部分显示屏挂灯可以调节的范围很小,不能够灵活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从而影响用户观看显示屏的内容,体验感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挂灯,以解决挂灯调节不够灵活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

3、提供一种挂灯,所述挂灯装配于显示屏上,其包括:

4、主体,包括外壳、外罩和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位于外壳内,所述外罩可拆卸连接在外壳的一侧,所述发光组件通过所述外罩向所述显示屏发出光亮;

5、底座,所述底座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主体连接于所述底座上并随所述第一转轴转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所述主体通过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相对两端。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还包括聚光器,所述聚光器位于所述外壳内,并位于所述发光组件和所述外罩之间。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光器上分布有多个透镜,所述透镜用于聚集发光组件发出的光。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罩上还设有多个凹槽,所述透镜位于所述凹槽中。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罩的一侧设有多个卡合件,所述外罩可以通过所述多个卡合件与所述外壳卡合连接。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和所述发光组件均为长条状。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挂灯的开关件设置于主体上,且所述开关件位于背离所述外罩的一侧。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挂灯的充电接口设置于主体上,且所述充电接口位于所述主体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的一端。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挂灯中设置主体和底座,主体为挂灯的光源,底座用于与显示屏装配并调节主体相对于显示屏的角度。主体包括外壳、外罩和发光组件,发光组件位于外壳内,外罩可拆卸连接在外壳的一侧,发光组件通过外罩向显示屏发出光亮,如此能保证发光组件发出的光集中投射到显示屏上,避免光线发散减弱挂灯的照亮效果;底座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主体连接于底座上并随第一转轴转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这样设置能够增强底座角度调节的灵活度,在挂灯装配于显示屏上时,通过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更好地调节底座的弯折形状,从而调整主体相对于显示屏的角度和位置,以达到用户最满意的照亮方式,能更好的调节显示屏的光线。



技术特征:

1.一种挂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挂灯装配于显示屏上,其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所述主体通过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相对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还包括聚光器,所述聚光器位于所述外壳内,并位于所述发光组件和所述外罩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挂灯,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器上分布有多个透镜,所述透镜用于聚集发光组件发出的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挂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上还设有多个凹槽,所述透镜位于所述凹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的一侧设有多个卡合件,所述外罩可以通过所述多个卡合件与所述外壳卡合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和所述发光组件均为长条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挂灯的开关件设置于主体上,且所述开关件位于背离所述外罩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挂灯的充电接口设置于主体上,且所述充电接口位于所述主体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的一端。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挂灯。该挂灯装配于显示屏上,其包括主体和底座,主体包括外壳、外罩和发光组件,发光组件位于外壳内,外罩可拆卸连接在外壳的一侧,发光组件通过外罩向显示屏发出光亮,底座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主体连接于底座上并随第一转轴转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提供的挂灯可以依据用户的需求,更加灵活的调节相对于显示屏的角度和位置,从而更好的照亮显示屏。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邹豪,叶远林,雷堡乐,张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超频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03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