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灯具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70294发布日期:2024-03-22 10:23阅读: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灯具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灯具,尤其是涉及一种灯具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1、为满足市场需求,目前led灯的功率也会随之做得更高,通常散热灯壳会采用压铸的方式来做,产品表面设计成鳍片样式来增加散热面积。但压铸方式做的散热灯壳成本高,后续加工艺复杂,使制造成本压力越来越大。而且鳍片样式结构虽然增加了散热面积,但是由于led灯的灯板安装位置热量积聚较多,其没有针对该位置进行集中散热,对最终的快速散热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灯具散热结构,其能有效针对灯板安装位置进行快速散热,散热面积大,散热效果好。

2、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灯具散热结构,包括:

3、散热外壳,内部中空形成散热腔,其两端分别可与底座、灯板相连;

4、散热槽,沿散热外壳的高度方向延伸,其包括与散热外壳侧壁相连的槽壁,及位于槽壁两侧的槽孔;

5、所述散热槽包括第一散热槽和第二散热槽;

6、所述第一散热槽和第二散热槽沿散热外壳的周向交替分布,且第一散热槽的长度大于第二散热槽的长度;

7、所述第一散热槽的上端延伸靠近散热外壳的顶部,所述第二散热槽靠近灯板设置。

8、本实用新型中利用第一散热槽和第二散热槽交替分布的结构,使得靠近灯板一侧的散热槽面积更大,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灯板所在位置进行集中散热,散热速度快,散热效果好;与此同时,靠近底座的位置只有第一散热槽,结构稳固性高,而第一散热槽的上端延伸靠近散热外壳的顶部,也相应增加了散热槽的面积,使得热量更好地散出;散热槽包括第一散热槽和第二散热槽,可以更好地使灯在点亮产生的温度热量通过内外循环的方式带走。

9、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外壳包括靠近底座的上罩体和靠近灯板的下罩体,该上罩体的最大外径小于下罩体的外径,所述第一散热槽在上罩体和下罩体均延伸分布,所述第二散热槽分布在下罩体。上罩体的外径相对较小,其在相邻第一散热槽之间没有开设第二散热槽,可以保证上罩体的结构强度,避免其开槽区域过大导致结构不稳固;灯板安装在下罩体上,而灯板安装位置的热量相对积聚较多,下罩体上开设有第一散热槽和第二散热槽,增大了散热槽的开设面积,使得散热面积增大,可以实现灯具的快速散热。

10、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外壳的轴向高度为h1,所述第一散热槽所在区域的轴向高度为h2,则h2/h1为0.7-0.9。第一散热槽的上端延伸靠近散热外壳的顶部,使得第一散热槽占散热外壳的比例增大。

11、进一步的,所述槽孔的深度为1-5mm。槽孔的深度过大则蚊虫容易通过槽孔进入散热腔,也容易导致槽壁与散热外壳连接不稳固;槽孔的深度过小,则无法起到良好的散热效果,上述深度的槽孔可以兼顾强度和散热效果。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散热槽的长度为s1,所述第二散热槽的长度为s2,则s2/s1为0.3-0.7。第一散热槽的长度和第二散热槽的长度设计合理,在兼顾散热外壳的结构稳固性的同时,可以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散热槽顶端与散热外壳顶端的距离为1-4mm。第一散热槽顶端与底座的距离较小,说明第一散热槽顶端向上延伸,第一散热槽的长度相对较长。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散热槽和第二散热槽的宽度为4-10mm。散热槽的宽度设计合理,兼顾结构强度和散热效果,且便于冲压加工。

15、进一步的,还包括盖板,其沿散热外壳径向延伸,且外圈弯折形成可与散热外壳内壁贴合的挡边,灯板与该盖板装配连接。灯板工作散发的热量快速、均匀传导至盖板,盖板再通过挡边传导至散热外壳的周向一圈,接着通过散热槽向外界快速传导,散热速度快,散热效果佳。

16、进一步的,所述散热槽由冲压形成。相比于压铸方式,冲压形成散热槽加工更加方便,可以解决压铸后续需要机加工产品的问题。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散热槽包括第一散热槽和第二散热槽,散热面积增大,可以更好地使灯在点亮产生的温度热量通过内外循环的方式带走;2)靠近灯板一侧的散热槽面积更大,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灯板所在位置进行集中散热,散热速度快,散热效果好;3)靠近底座的位置只有第一散热槽,结构稳固性高;4)第一散热槽的上端延伸靠近散热外壳的顶部,也相应增加了散热槽的面积,使得热量更好地散出; 5)冲压形成散热槽加工更加方便。



技术特征:

1.一种灯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外壳(1)包括靠近底座(2)的上罩体(12)和靠近灯板的下罩体(13),该上罩体(12)的最大外径小于下罩体(13)的外径,所述第一散热槽(33)在上罩体(12)和下罩体(13)均延伸分布,所述第二散热槽(34)分布在下罩体(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外壳(1)的轴向高度为h1,所述第一散热槽(33)所在区域的轴向高度为h2,则h2/h1为0.7-0.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孔(32)的深度为1-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槽(33)的长度为s1,所述第二散热槽(34)的长度为s2,则s2/s1为0.3-0.7。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灯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槽(33)顶端与散热外壳(1)顶端的距离为1-4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槽(33)和第二散热槽(34)的宽度为4-1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板(4),其沿散热外壳(1)径向延伸,且外圈弯折形成可与散热外壳(1)内壁贴合的挡边(41),灯板与该盖板(4)装配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槽(3)由冲压形成。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灯具散热结构,包括:散热外壳,内部中空形成散热腔,其两端分别可与底座、灯板相连;散热槽,沿散热外壳的高度方向延伸,其包括与散热外壳侧壁相连的槽壁,及位于槽壁两侧的槽孔;散热槽包括第一散热槽和第二散热槽;第一、第二散热槽沿散热外壳的周向交替分布,且第一散热槽的长度大于第二散热槽的长度;第一散热槽的上端延伸靠近散热外壳的顶部,第二散热槽靠近灯板设置。本技术中散热槽包括第一、第二散热槽,散热面积增大,更好地使灯在点亮产生的温度热量通过内外循环的方式带走;靠近灯板一侧的散热槽面积更大,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灯板所在位置进行集中散热,散热速度快;靠近底座的位置结构稳固性高。

技术研发人员:魏一骥,毛君挺,杨晓东,徐高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晨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28
技术公布日:2024/3/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