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v”型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7922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v”型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V”型砧,为机械制造行业自由锻造技术领域所使用的一种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在锻造半钢、及造口铁轧辊等低塑性材料部件时大都采用普通600mm宽上、下“V”型砧,其两个工作面间的夹角为120°,工作面为平面,由于在锻造温度下这类材料通常都存在着变形抗力较大,塑性差,易开裂等问题,而所使用的上、下“V”型砧虽然在心部压实方面可有助于回避这类材料在锻造加工中的弱点,但对于这类材料在高温下塑性差等方面的不足,现有的上、下“V”型砧还是无法解决的。而且上、下“V”型砧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锻造不对称的加工面与部件之间变形的差异,及部件体内变形不均匀等等。因此,使用目前这种设计的工具所加工出的产品经常会出现横向裂纹等质量问题,致使锻造工艺成品率只有60%左右,拔长效率也比较低,难以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低塑性材料在锻造温度下所存在的变形抗力较大,塑性差,易开裂的弱点,以及现有的上、下“V”型砧在工作面设计中表现出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锻造加工成品率高,可满足大批量生产需要的一种“V”型砧。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该“V”型砧的两个工作面间的夹角为90---110°,工作面为柱形面,其顶面呈圆弧形,圆弧半径为880-1500mm,顶面与直立面交界处为圆弧形过渡,圆弧半径为40---20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对新设计进行的大量模拟试验中筛选出的优化设计,特别适合于低塑性材料部件的锻造,在半钢、造口铁轧辊等部件的锻造试验中,成品率由过去的60%左右上升至96%,即解决了脆性材料的开裂问题,同时也提高了拔长效率,完全可以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要。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3为图2A-A部工作面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例1如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该“V”型砧1的两个工作面4间的夹角为105°,详见图2,工作面4为柱形面,其顶面2呈圆弧形,圆弧半径R1为1000mm,顶面2与直立面交界处3为圆弧角过渡,圆弧半径R2为120mm,详见图3。
例2如图2所示,该“V”型砧1的两个工作面间的夹角为100°,详见图2,工作面4为柱形面,其顶面2呈圆弧形,圆弧半径R1为1200mm,顶面2与直立面交界处3为圆弧形过渡,圆弧半径R2为80mm,详见图3。
权利要求1.一种“V”型砧,其特征在于该“V”型砧(1)的两个工作面(4)间的夹角为90----110°,工作面(4)为柱形面,其顶面(2)呈圆弧形,顶面(2)与直立面交界处(3)为圆弧角过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V”型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面(4)其顶面(2)的圆弧形圆弧半径为800---15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V”型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面(2)与直立面交界处(3)圆弧角的圆弧半径为40---20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V”型砧,该“V”型砧的两个工作面间的夹角为90—110°,工作面为柱形面,其顶面呈圆弧形,圆弧半径为800-1500mm,顶面与直立面交界处为圆弧角过渡,圆弧半径为40—200mm;有益效果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大量模拟试验中筛选出的优化设计,特别适用于低塑性材料部件的锻造,在半钢、造口铁轧辊等部件的锻造试验中,成品率由过去的60%左右上升至96%,即解决了脆性材料的开裂问题,同时也提高了拔长效率,完全可以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要。
文档编号B21J13/06GK2841194SQ20052002191
公开日2006年11月29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4日
发明者傅前进, 刘波 申请人: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