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式铣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2536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调式铣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铣刀,尤指一种能够自由调整各刀片位置高低的可调式铣刀。
背景技术
现有的铣刀如图6和图7所示,是设有一圆柱形的底座40,于底座40中间垂直贯穿一结合孔41,又于底座40底面的周围以等间隔的形态朝上穿设四个刀杆孔42,四个刀杆孔42分别为垂直延伸的圆孔,并且顶端分别为封闭端,对应各刀杆孔42的顶端以及中间,分别于底座40的周面朝内穿设一横向延伸的插杆调整孔43以及一外孔44,正对各外孔44的位置,于各刀杆孔42周壁的内侧朝内穿设一定位螺孔45 ; 配合各刀杆孔42设有一刀把50,各刀把50于上半部形成一直杆51,以各直杆51朝上插设定位于各刀杆孔42,于直杆51顶面穿设一调整螺孔52,又对应各外孔44的位置,于各直杆51周面的外侧凹设一矩形的凹部53,对应各定位螺孔45的位置,于各凹部53内面的中间朝内贯穿一垂直距离较长的调整长孔54,对应各外孔44设有一定位螺栓55,其是分别穿过各外孔44、调整长孔54而螺锁于各定位螺孔45定位,于各直杆51顶端的调整螺孔52螺合一调整件56,对应各插杆调整孔43的内侧,于各调整件56的顶部形成一转盘561,于各转盘561的周围穿设多个插孔562,各调整件56又以各转盘561的顶面抵靠于各刀杆孔42的顶端定位,于各刀把50朝下伸出各刀杆孔42的底端结合一刀片57。[0004] 当现有的铣刀需要调整各刀片57的位置时,如图6至图8所示,是先将各定位螺栓55由配合的定位螺孔45处旋转松脱,此时各刀把50的直杆51被释放而可沿配合的刀杆孔42上、下移动,而上、下移动的距离取决于各调整长孔54与定位螺栓55之间的间隙,当调整各刀把50完毕之后,再度锁上各定位螺栓55,即能将刀把50以及刀片57的位置固定于底座40上。 前述调整各刀把50高、低位置的手段由于是以滑动调整各直杆51在配合的刀杆孔42内的位置进行,因此无法作较为精细的调整,当需要精细调整刀把50的位置时,是将各定位螺栓55略为松脱,接着以手工具由各插杆调整孔43伸入,以手工具插设于调整件56周围的插孔562,通过转动各调整件56的方式,调整各调整件56螺合于刀把50顶端调整螺孔52的深度,令调整件56的顶端向上顶靠于刀杆孔42顶端时,能够精细调整刀把50略为向下移动的距离,当调整完毕以后再度锁紧定位螺栓55将刀把50固定于底座40即可。[0006] 现有的铣刀虽然具有可调整刀把50以及刀片57位置高低的功效,但由于其是以调整件56朝上顶靠各刀杆孔42顶端的方式调整,因此当将各调整件56螺锁于各刀杆孔42的深度加深时,并不能够直接令配合的刀把50的位置上升,因此无法以精细的方式调整各刀把50上升的距离,除此之外,由于转动各调整件56是由侧边深入手工具插入各插孔562转动的方式进行,除了操作空间受限以外,每次扳动调整件56旋转的幅度有限,因此除了具有调整刀把50位置不能够精细的缺点以外,调整的过程亦较为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由于现有铣刀具有调整刀把高、低位置时是以顶靠的方式进行,因此产生调整不够精确以及操作麻烦等缺点。为此,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以可自转的升降调整件螺合于刀把的顶端,达到调整升降精细以及方便操作的目的。[0008]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式铣刀,包括 —底座,是圆形的柱体并且于周围以环绕且等间隔的形态垂直贯穿多个刀杆孔,于各刀杆孔的顶部形成一直径较小的颈部,又于该底座的周面朝各刀杆孔内穿设一外孔,正对各外孔的内侧于各刀杆孔的孔壁内侧穿设一定位螺孔; 多个刀把,分别设有一直杆,以直杆由下朝上插设于各刀杆孔,各直杆的顶端与该
颈部被间隔,并且各于顶面穿设一升降螺孔,对应各外孔的位置,于各直杆周面的外侧朝内
贯穿一调整长孔,各调整长孔是垂直延伸的长孔,于各直杆的底端设有一刀片座,于各刀片
座结合一刀片,对应各外孔设有一定位螺栓,其是穿过各外孔与各调整长孔并螺锁于各定
位螺孔,各定位螺栓于外端形成一头部,以各头部抵靠于各直杆的外侧定位;以及 多个升降调整件,是分别设于各刀杆孔的顶部内,各升降调整件于顶部设有一转
轴,通过各转轴以可转动的形态插设于各颈部,于各转轴顶端的周面凹设一扣沟,于各扣沟
套扣一扣环,以各扣环扣于各颈部的顶端定位,又于各转轴的顶面穿设一多角孔,于各转轴
的底端形成一转盘,以各转盘扣于各颈部底端的周围,又于各转盘底面的中间朝下伸设一
升降螺杆,以各升降螺杆螺合于各直杆顶端的升降螺孔。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接邻所述各颈部的下方,于所述底座周面的顶部朝所述各刀杆孔内穿设一插杆调整孔,其是横向延伸的长孔,并且内端分别与各刀杆孔相通,所述各外孔是对应设于各插杆调整孔与该底座的底部之间;所述各转盘是位于各插杆调整孔的内侧,于各转盘的周面朝内环绕穿设多个插孔。 更进一步,本实用新型于所述底座的周围穿有四个所述的刀杆孔,又于各颈部的顶端扩张形成一较宽的阶级部,所述各扣环是抵靠于各阶级部的底面,对应所述各外孔的位置,于各直杆周面的外侧凹设一凹部,所述各调整长孔是由各凹部内面的中间朝内贯穿,所述各定位螺栓的头部是抵靠于各凹部的内面定位。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是以底座结合于工具机的主轴,再利用各个刀把底端的刀片对工件进行加工的作业,当需要调整各个刀把的高低位置时,是先将各定位螺栓略为松脱,接着以手工具分别插入各升降调整件的多角孔,由于各升降调整件顶端是以扣环扣住底座的顶面,加上以转盘顶面的周圆抵靠于颈部底端的周圆,因此旋转手工具时,各升降调整件能以上、下位置固定的形态自转,如此能够调整各升降螺杆螺锁于各刀把顶端升降螺孔的深度,以精细的方式调整刀把的位置高低,当调整各刀把高低的位置完毕后,再度锁上定位螺栓定位刀把的位置即可。 由于本实用新型各升降调整件高低位置的定位稳固,因此无论通过升降调整件的旋转来调整刀把上升或者下降,均能以稳定的调整过程完成稳固的定位构造,再者,由于手工具是由上插入各升降调整件顶端的多角孔旋转,因此除了位置能够方便使用者操作以外,旋转幅度亦较大且不受限,能够令使用者作快速且容易的旋转调整,能够很容易地精细改变各刀把位置的高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部分剖面的立体图。[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0019]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剖面图。[0020]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调整刀把高低的实施动作示意图。[0021]图6是现有铣刀的分解图。[0022]图7是现有铣刀的剖面图。[0023]图8是现有铣刀的调整刀把高低的实施动作示意图。[0024]主要元件符号说明[0025]10底座ll结合孔12刀杆孔121颈部122阶级部123扩孔部124开口13插杆调整孔14外孔15定位螺孔20刀把21直杆211升降螺孔212凹部213调整长孔22刀片座23刀片24定位螺栓241头部30升降调整件31转轴311扣沟312六角孔32扣环33转盘331插孔34升降螺杆40底座41结合孔42刀杆孔43插杆调整孔44外孔45定位螺孔50刀把51直杆52调整螺孔53凹部54调整长孔55定位螺栓56调整件561转盘562插孔57刀片
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可调式铣刀,请参看图1至图4所示的较佳实施例,其包括[0048] —底座IO,是圆形的柱体,其于中间垂直贯穿一结合孔ll,又于周围以环绕且等间隔的形态垂直贯穿四个刀杆孔12,四个刀杆孔12分别为垂直延伸的圆孔,于各刀杆孔12的顶部形成一直径较小的颈部121,于各颈部121的顶端扩张形成一较宽的阶级部122,于各刀杆孔12的底端形成一较大的扩孔部123,各扩孔部123分别于底座10的周面形成一开□ 124 ; 接邻各颈部121的下方,于底座10周面的顶部朝各刀杆孔12内穿设一插杆调整孔13,各插杆调整孔13是横向延伸的长条形孔洞,并且分别与刀杆孔12相通,对应各插杆调整孔13与各扩孔部123的开口 124之间,于底座10周面的下半部朝各刀杆孔12内穿设一外孔14,各外孔14是圆形的孔洞,正对各外孔14的位置,于各刀杆孔12孔壁的内侧朝内穿设一定位螺孔15。 四个刀把20,是配合各刀杆孔12的孔径分别设有一直杆21,直杆21是圆杆体并且由下朝上插设于各刀杆孔12,各直杆21的顶面是位于插杆调整孔13底缘的位置,对应各颈部121,于各直杆21的顶面穿设一升降螺孔211,对应各外孔14的位置,于各直杆21周面的外侧凹设一凹部212,各凹部212是内面为平面的矩形凹槽,对应各定位螺孔15的位置,于各凹部212内面的中间朝内贯穿一调整长孔213,各调整长孔213是上、下距离较左、右宽度长的长形孔洞; 对应各扩孔部123的位置,于各直杆21的底端结合一刀片座22,各刀片座22是外端由各开口 124朝周围伸出的块体,其顶部分别嵌设于各扩孔部123,并且分别于外端的底部以可拆卸的形态结合一刀片23,对应各外孔14分别设有一定位螺栓24,各定位螺栓24是穿过各外孔14以及各调整长孔213而螺锁于各定位螺孔15,各定位螺栓24于外端形成一头部241,各头部241是位于各外孔14内,并且抵靠于各凹部212的内面定位。[0052] 四个升降调整件30,是垂直延伸的杆体并且分别设于各刀杆孔12的顶部内,各升降调整件30于顶部设有一转轴31,通过各转轴31以可转动的形态插设于各颈部121,各转轴31的顶端凸出于各阶级部122,于各转轴31顶端的周面以环绕的形态凹设一扣沟311,于各扣沟311套扣一扣环32,以各扣环32的底面抵靠于各阶级部122的底面,又于各转轴31的顶面穿设一六角孔312,于各转轴31的底端形成一转盘33,各转盘33是圆盘体并且直径小于各刀杆孔12的直径,各转盘33是位于各插杆调整孔13的内侧,并且于周面以环绕且等间隔的形态朝内穿设多个插孔331,于各转盘33底面的中间朝下延伸形成一升降螺杆34,以各升降螺杆34螺合于各直杆21顶端的升降螺孔211。 本实用新型除前述较佳实施例,是于底座10的周围以环绕且等间隔的形态垂直贯穿四个刀杆孔12以外,亦可仅设有两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多个刀杆孔12,以此配合相等数量的刀把20以及升降调整件30使用,并且各调整件56顶端的六角孔312除为六角的形状以外,亦可为四角、八角或者星形的多角孔形态,如此构造数量以及孔洞形态的改变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加以限制。 当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是以底座10的结合孔11结合于工具机的主轴,再利用四个刀把20底端的各个刀片23对工件进行加工的作业,当需要调整各个刀把20的高低位置时,请参看图3至图5,是先将各定位螺栓24略为松脱,接着以手工具分别插入各升降调整件30的六角孔312内,由于各升降调整件30顶端的是以扣环32扣住阶级部122的底面,加上以转盘33顶面的周圆抵靠于颈部121底端的周圆,因此以手工具插入六角孔312转动时,各升降调整件30能以上、下位置固定的形态自转,如此能够调整各升降螺杆34螺锁于各刀把20顶端升降螺孔211的深度,以此以精细的方式调整刀把20的高低位置,当调整各刀把20高低的位置完毕后,再度锁上定位螺栓24定位刀把20的位置即可,由于各升降调整件30高低位置的定位稳固,因此无论通过升降调整件30调整刀把20上升或者下降,均能以稳定的过程调整并达到较佳的定位刀把20效果。 前述调整各刀把20位置高低的方式,除了以手工具插入各升降调整件30顶端的六角孔312转动以外,亦可以利用手工具横向由插杆调整孔13插入各升降调整件30周围的插孔331,以此转动升降调整件30调整刀把20的高低位置,但由于横向的操作空间受限,且插杆调整孔13的横向长度亦单次插入手工具转动升降调整件30的幅度受限,因此利用手工具由插孔331插入转动升降调整件30的方式不及由上插于六角孔312转动的方式方便与快速,但能提供使用者转动各升降调整件30调整各刀把20高度的不同操作选择。
权利要求一种可调式铣刀,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底座,是圆形的柱体并且于周围以环绕且等间隔的形态垂直贯穿多个刀杆孔,于各刀杆孔的顶部形成一直径较小的颈部,又于该底座的周面朝各刀杆孔内穿设一外孔,正对各外孔的内侧于各刀杆孔的孔壁内侧穿设一定位螺孔;多个刀把,是分别设有一直杆,以直杆由下朝上插设于各刀杆孔,各直杆的顶端与该颈部被间隔,并且各于顶面穿设一升降螺孔,对应各外孔的位置,于各直杆周面的外侧朝内贯穿一调整长孔,各调整长孔是垂直延伸的长孔,于各直杆的底端设有一刀片座,于各刀片座结合一刀片,对应各外孔设有一定位螺栓,其是穿过各外孔与各调整长孔并螺锁于各定位螺孔,各定位螺栓于外端形成一头部,以各头部抵靠于各直杆的外侧定位;以及多个升降调整件,是分别设于各刀杆孔的顶部内,各升降调整件于顶部设有一转轴,通过各转轴以可转动的形态插设于各颈部,于各转轴顶端的周面凹设一扣沟,于各扣沟套扣一扣环,以各扣环扣于各颈部的顶端定位,又于各转轴的顶面穿设一多角孔,于各转轴的底端形成一转盘,以各转盘扣于各颈部底端的周围,又于各转盘底面的中间朝下伸设一升降螺杆,以各升降螺杆螺合于各直杆顶端的升降螺孔。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铣刀,其特征在于,接邻所述各颈部的下方,于所述底座周面的顶部朝所述各刀杆孔内穿设一插杆调整孔,其是横向延伸的长孔,并且内端分别与各刀杆孔相通,所述各外孔是对应设于各插杆调整孔与该底座的底部之间;所述各转盘是位于各插杆调整孔的内侧,于各转盘的周面朝内环绕穿设多个插孔。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调式铣刀,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底座的周围穿有四个所述的刀杆孔,又于各颈部的顶端扩张形成一较宽的阶级部,所述各扣环是抵靠于各阶级部的底面,对应所述各外孔的位置,于各直杆周面的外侧凹设一凹部,所述各调整长孔是由各凹部内面的中间朝内贯穿,所述各定位螺栓的头部是抵靠于各凹部的内面定位。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式铣刀,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各刀杆孔的底端形成一较大的扩孔部,各扩孔部分别于所述底座的周面形成一开口 ,所述各刀片座是外端由各开口朝周围伸出的块体,其顶部分别嵌设于各扩孔部,所述各刀片是以可拆卸形态结合于各刀片座外端的底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式铣刀,是于圆柱形底座的周围环绕且垂直贯穿多个顶端为颈部的刀杆孔,于底座的周面朝各刀杆孔内分别穿设一外孔,于各刀杆孔由下朝上插设一刀把,又于各刀杆孔的顶部内设有一升降调整件,其于顶部设有定位于各颈部而可自转的转轴,于转轴顶面设有多角孔,又于底部设有螺穿各刀把顶部的升降螺杆;当本实用新型需要调整刀把位置的高低时,仅需以工具插入各多角孔旋转即可,除了具有可精细调整的功效以外,由上方插入手工具转动的方式亦使得调整动作十分地方便。
文档编号B23C5/24GK201519795SQ20092026781
公开日2010年7月7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3日
发明者陈正雄 申请人:正河源机械配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