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钻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6997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钻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小五金具,尤其是涉及一种钻头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钻头,如图7所示,其具有一夹头件80,可固定于机器上受机器之动力 而快速旋转,该夹头件一端设有夹合爪81,该夹合爪系呈三个环状排列之夹体状,且三个夹 合爪可控制相互靠近或分开,系夹设于钻头70 —端,该夹头件系可驱动钻头快速转动,使 该头的作用端作用于工件上钻出所需之孔洞。但该钻头之缺点在于该夹头件系驱动钻头呈高速转动状态,该夹合爪仅具三处的施力夹点,嫌力不足。 该钻头之受夹设之一端系为光滑之圆柱体面,当钻头与工件间钻孔时之磨擦力大于夹头件 与钻头间之夹合力,此即常发生于钻头对工件已钻了相当深之孔洞时,该夹头件与钻头间 系有极高之脱开可能而容易造成作业危险。当更换不同规格之钻头时,需先使用工具将三个夹合爪分开,更换另一钻头时后, 现使用工具将三个夹合爪夹设另一钻头,更换钻头之程序相当麻烦,如此而造成工时之浪 费。图8所示为另一现有技术的钻头结构示意图,系包括一本体及钻头,其中一本体60,该本体系呈六边形柱状体,该本体一端系设有卡合部61,该卡合部系 供气动工具或电动工具套合驱动,该本体另一端系设有冲压部62,该冲压部系设于本体之 一边面上,同端本体系设有套合部63。一钻头70,该钻头系套设于本体60之套合部63内,该钻头70 —端系设有螺旋状 之作用端71,该作用端系可作用于工件上,该钻头另端系设有凹陷部72,该凹陷部系与本 体之冲压部位置相对正,使用权该本体与钻头间因冲压部与凹陷部72之配合卡制,二者间 可较无相对旋转之缺失。该本体60与钻头70相套设后,其主要系具一冲压机台将本体60及钻头70冲压 出一冲压部及凹陷部72,该本体60及钻头70间系呈紧配合状态,该本体及钻头间系利用冲 压部62凹陷部72而相配合卡制,该钻头结构系可避免上述习用结构于高速旋转时二者间 脱开之虞,此系本体60与钻头70结合之优点。该结构的不足在于该冲压机台系将本体60冲压出冲压部62后,该冲压部62凹陷后损失之材料系使 该套合部62内系形成一冲压凸部,该冲压凸部再作用于钻头70,而再冲压出凹陷部72,该 单一面冲压结构系容易于冲压作业时,仅一方向之冲压力量系造成钻头70与本体60间轴 心产生偏心,该组设方式所产生出之次品机率系较高而造成成本浪费,且钻头70快速转动 钻孔时,所钻出之孔亦有较大之公差以及精度之不足的缺点。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是设计一种钻头结构,钻头本体与钻头间具有较佳的卡制 结构,且该钻头结构具有较佳之轴心线。[0011]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钻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钻头及套件;其中一本体,所述本体系呈六边形之柱状体,所述本体一端系设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 系呈直径较小之弧形柱状,所述卡合部供气动工具或电动工具套合驱动所述气动工具或电 动工具系设有快速接头以与卡合部快速结合或分离。所述本体另端端部处系设有挤压部, 所述挤压部系与本体成相似六角形,所述挤压部之每一边面系略小于本体之每一边面与挤 压部同端,所述本体系设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一穿孔近开口处设有环状排列之结合部,所述 结合部数目为六个,所述结合部系呈平面状而与挤压部成相似之六角形,所述结合部相对 第一穿孔系较小且非圆状;一钻头,所述钻头一端系容设于本体之第一穿孔,所述钻头另端设有作用端,所述 钻头系设有环状排列之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系与本体之结合部成相互卡制之六边形;一套件,所述套件呈六边形状,所述套件套设于本体之挤压处,所述套件中央系设
有一贯穿之第二穿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作为优选,所述挤压部之每一边面系略小于本体之每一边面,所述挤压部之每一 边面之偏移量系不大于2mm.作为优选,所述套件系与本体相同之六边面,亦即当套件容设后与本体六边面呈 齐平状。作为优选,所述套件外缘系设有标示。该标示系可标明钻头之尺寸型号或工具类 型,以供作业者辨识。作为优选,所述钻头与本体系为紧配合。作为优选,所述本体之结合部数目为三个且环状排列,所述钻头之凹陷部数目亦 为三个。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优点1、该本体系设有挤压部及结合部而使该钻头设有凹陷部,该结合部及凹陷部数目 系为六个且环状排列,该结合部系与凹陷部具较佳之卡制结构。2、该模具或挤压机构之施力部系同时作用于本体之挤压部系同时作用于本体之 挤压部的六个边面上,该第一穿孔内之结合部系再挤压钻头而形成凹陷部,该结合部及凹 陷部系六个边面平均受力,如此该钻头与本体间可具同轴心而避免偏心之不足。3、该本体之挤压部系套设有套件,该套件系增加本体之挤压部处之美观性,该套 件亦具辨识工具类别之功效。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附图2是图1的立脚点体组合图;附图3是图1的前视图;附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附图5是图3的B-B剖视4[0032]附图6是本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附图7是现有技术的第一种结构立体分解图附图8是现有技术的第二种结构立体分解图。附图标记10、本体,11卡合部,12挤压部,13第一穿孔,131结合部,20钻头,21作用端,22凹 陷部,30套件,31第二穿孔,32标示,60本体,61卡合部,62冲压部,63套合部,70钻头,71 作用端,72凹陷部,80夹头部,81夹合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说明。实施例如图1、2所示,为第一种实施例,包括本体10、钻头20,及套件30,其中本体10系呈六边形之柱状体,该本体一端系设有卡合部11,卡合部11系呈直径较 小之弧形柱状,该卡合部系供气动工具或电动工具套合驱动,一般气动工具或电动工具系 设有快速接头以与卡合部11快速结合或分离,该本体10另端端部处系设有挤压部12,该挤 压部系与本体10成相似六角形,该挤压部之每一边面系小于本体之每一边面,该挤压部之 每一边面之偏移量系不大于2mm,与挤压部同端,该本体系设有第一穿孔13,该第一穿孔近 开口处系设有环状排列之结合部131,该结合部数目系为六个,该结合部系呈平面状而与挤 压部12成相似之六角形,该结合部131相对第一穿孔13系较小且非圆状;钻头20,该钻头一端系容设于本体10之第一穿孔13,该钻头20与本体10间系 呈紧配合,该钻头另端设有作用端21,该作用端系呈螺旋状,当钻头10转动,该作用端系作 用于工件上钻出一孔洞,该钻头系设有环状排列之凹陷部22,该凹陷部系与本体之结合部 131成相互卡制之六边面;套件30,该套件系呈六边形状,该套件系套设于本体之挤压部12处,该套件系与 本体呈相同之六边面,亦即当套件30容设后系与本体六边面呈齐平状,该套件中央系设有 一贯穿之第二穿孔31,该套件外缘系设有标示32,该标示系可标明钻头20之尺寸型号或工 具类型以供作业者识别。如图3、4、5所示,该钻头20 —端系容设于本体之第一穿孔13,该凹陷部22系与结 合部131相固设,该套件系套设于本体10之挤压部12处,当气动工具或电动工具套合卡合 部11且高速驱动,该结合部131与凹陷部22系六面相卡制结构,该本体与钻头间具较佳卡 制结构而不易脱开。如图6图所示,为第二实施例之分解图,该实施例中,该本体10之结合部131数目 系为三个且环状排列,该钻头20之凹陷部22数目亦为三个。
权利要求一种钻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钻头及套件;其中一本体(10),所述本体系呈六边形之柱状体,所述本体一端系设有卡合部(11),所述卡合部系呈直径较小之弧形柱状,所述本体另端端部处系设有挤压部(12),所述挤压部系与本体成相似六角形,所述挤压部之每一边面系略小于本体之每一边面与挤压部同端,所述本体系设有第一穿孔(13),所述第一穿孔近开口处设有环状排列之结合部(131),所述结合部数目为六个,所述结合部系呈平面状而与挤压部成相似之六角形,所述结合部(131)相对第一穿孔(13)系较小且非圆状;一钻头(20),所述钻头一端系容设于本体(10)之第一穿孔(13),所述钻头另端设有作用端(21),所述钻头系设有环状排列之凹陷部(22),所述凹陷部系与本体之结合部成相互卡制之六边形;一套件(30),所述套件呈六边形状,所述套件套设于本体之挤压处,所述套件中央系设有一贯穿之第二穿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部(12)之每一边面系略小 于本体之每一边面,所述挤压部之每一边面之偏移量系不大于2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件(30)系与本体(10)相同之 六边面,亦即当套件容设后与本体六边面呈齐平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钻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件外缘系设有标示。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钻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头(20)与本体(10) 系为紧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钻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之结合(131) 部数目为三个且环状排列,所述钻头之凹陷部(22 )数目亦为三个。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钻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钻头及套件;所述本体系呈六边形之柱状体,本体一端系设有卡合部,所述本体另端端部处系设有挤压部,所述挤压部之每一边面系略小于本体之每一边面与挤压部同端,所述本体系设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一穿孔近开口处设有环状排列之结合部;一钻头,所述钻头一端系容设于本体之第一穿孔,所述钻头另端设有作用端,所述钻头系设有环状排列之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系与本体之结合部成相互卡制之六边形;一套件,所述套件呈六边形状,所述套件套设于本体之挤压处,所述套件中央系设有一贯穿之第二穿孔。本实用新型的钻头本体与钻头间具有较佳的卡制结构,且该钻头结构具有较佳之轴心线。
文档编号B23B51/00GK201684956SQ20092031675
公开日2010年12月29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8日
发明者陈连明 申请人:陈连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