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直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矫直机,包括机座、设于机座内的第一电机、传动机构、矫直机构以及调节装置,机座上端设有油槽,油槽为斜面油槽,利于润滑油的冷却,第一电机通过传动机构与矫直机构连接,油槽上方的两端设有处于同一水平直线的进料口和出料口,矫直机构包括固定轴、辊座和设于辊座上的辊轮,辊轮设有开合式定位的轴承座,其中以一个辊座和一个辊轮为一辊轮组,辊座包括采用一体式加工的上辊座和下辊座,其中上辊座和下辊座采用开合式组合,所述辊轮通过转轴设于下辊座上,所述辊座与调节装置连接,所述调节装置设有精度表,所述精度表包括角度表、刻度表以及转数表。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管材矫直的效果,且调整辊轮时更精准,有效地确保管材的矫直精度。
【专利说明】矫直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金属加工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矫直机。
【背景技术】
[0002]金属管或金属杆等棒材工件,在制造的工程中因为制作的精准度不足,或是在搬运的过程中因为外力造成棒材工件弯折,而使得棒材工件弯折,而使得棒件工件外形不平直,而影响组装或实际运用,因此需要重新对工件修整,以便后续使用。目前市面上的矫直机包括机架、电机、通过辊座设于机架上的辊轮以及辊轮间隙的调节装置,通过辊轮之间对管材的挤压达到矫正的目的,但是该类矫直机存在以下不足:1、调节装置进行调节辊轮间隙时只能通过工人目测,不能确保每组辊轮之间的间隙的精度,从而矫直棒材时会有误差,
2、矫直辊轴与矫直座一体成型,更换矫直辊十分不便,3、需要通过人工的方式入料和收料,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矫直机。
[000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 一种矫直机,包括机座、设于机座内的第一电机、传动机构、矫直机构以及调节装置,机座上端设有油槽,油槽为斜面油槽,利于润滑油的冷却,第一电机通过传动机构与矫直机构连接,油槽上方的两端设有处于同一水平直线的进料口和出料口,矫直机构包括固定轴、辊座和设于辊座上的辊轮,辊轮设有开合式定位的轴承座,其中以一个辊座和一个辊轮为一辊轮组,辊座包括采用一体式加工的上辊座和下辊座,其中上辊座和下辊座采用开合式组合,所述辊轮通过转轴设于下辊座上,所述辊座与调节装置连接,所述调节装置设有精度表,所述精度表包括角度表、刻度表以及转数表。
[0005]特别的,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轴、前伸缩件和推力轴承,机座的两侧设有用于安装传动轴的通槽,通槽的设置根据需要的辊座单元而定,所述传动轴设于通槽内,且所述通槽的两端均设有推力轴承,所述前伸缩件一端设有第一齿轮,所述前伸缩件另一端穿过推力轴承后与上辊座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一端与第一电机连接,所述传动轴另一端穿过前伸缩件与辊轮连接。
[0006]特别的,传动轴一端设有两个第二齿轮,每两个传动轴之间通过链条连接,且最外端的传动轴与电机连接。
[0007]特别的,调节装置包括手轮和与手轮连接的调节轴,所述精度表设于调节轴的一端,所述调节轴的另一端设有与第一齿轮连接的第三齿轮。
[0008]特别的,出料口和进料口均设有模头,所述出料口前方设有滚轮座。
[0009]特别的,辊轮组为19组或20组,用于消除工作的4倍内应力。
[0010]特别的,辊轮组为21组或23组,用于消除工作的5倍内应力。
[0011]特别的,辊轮组为24组,用于消除工作的6倍内应力。
[00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设置18至24个辊轮,以两个辊轮为一组,可通过两个辊座成间隔且成交叉状排布的矫直轮组以及成平行排布的整形轮组,如此在对管材矫直后即可进行管材的的矫正,提高机械队管材矫直的效果,而且在调节轴上设有精度表,通过手轮调节辊轮间的距离时,能够清楚显示相应的精度,使得在调整其他辊轮有明确的数值调整,有效地确保管材的矫直精度,进而增加管材修整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辊座采用分体式的设计,在更换辊轮时更方便快捷。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矫直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5]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矫直机。
[00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矫直机,包括机座001、设于机座001内的第一电机、传动机构004、矫直机构002以及调节装置003,机座001上端设有油槽,油槽为斜面油槽,利于润滑油的冷却,第一电机通过传动机构与矫直机构002连接,油槽上方的两端设有处于同一水平直线的进料口 005和出料口 006,矫直机构002包括固定轴007、辊座008和设于辊座008上的辊轮009,辊轮009设有开合式定位的轴承座,由此能够降低辊轮009的摩擦系数,增加其精度;其中以一个辊座008和一个辊轮009为一辊轮009组,辊座008包括采用一体式加工的上辊座和下辊座,其中上辊座和下辊座采用开合式组合,所述辊轮009通过转轴设于下辊座上,辊座008与调节装置003连接,所述调节装置003设有精度表004,所述精度表004包括角度表、刻度表以及转数表。
[0017]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轴、前伸缩件和推力轴承,机座001的两侧设有用于安装传动轴的通槽,通槽的设置根据需要的辊座008单元而定,所述传动轴设于通槽内,且所述通槽的两端均设有推力轴承,所述前伸缩件一端设有第一齿轮,所述前伸缩件另一端穿过推力轴承后与上辊座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一端与第一电机连接,所述传动轴另一端穿过前伸缩件与辊轮009连接。传动轴一端设有两个第二齿轮,每两个传动轴之间通过链条连接,且最外端的传动轴与电机连接。调节装置003包括手轮和与手轮连接的调节轴,所述精度表004设于调节轴的一端,所述调节轴的另一端设有与第一齿轮连接的第三齿轮。出料口 006和进料口 005均设有模头,所述出料口 006前方设有滚轮座。
[001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将待矫直的管材放置于料架上,同时启动第一电机带动设于第一支架本体上的滚轮转动,将管材输送着第一支架本体上的斜面进入第一支架本体上的滚轮,由于滚轮中间位弧形的凹陷部,因此管材落入该凹陷部内,此时滚轮带动管材往机座001的进料口 005移动,设于进料口 005前端滚轮座上的滚轮则将管材输送至矫直机构002进行矫直,在矫直的过程中还可对辊轮009喷涂润滑油,润滑会顺着设有辊轮009下方的斜面油槽流动,便于收集重复利用以及润滑油的冷却,经过矫直后的管材,管材被辊轮009输送至出料口 006,即可完成矫直工序。
[00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不同数量的辊轮009组,例如辊轮009组为19组或20组,用于消除工作的4倍内应力;棍轮009组为21组或23组,用于消除工作的5倍内应力;辊轮009组为21组或23组,用于消除工作的5倍内应力;辊轮009组为24组,用于消除工作的6倍内应力。同样的每组辊轮009组的排放位置亦可作出不同的设置,以两个辊轮009为一组,可通过两个辊座008成间隔且成交叉状排布的矫直轮组以及成平行排布的整形轮组,如此在对管材矫直后即可进行管材的的矫正,提高机械队管材矫直的效果,而且在调节轴上设有角度表、刻度表以及转数表,通过手轮调节辊轮009间的距离、辊轮009的角度以及转数时,能够清楚显示相应的精度,使得在调整其他辊轮009有明确的数值调整,有效地确保管材的矫直精度,进而增加管材修整的效果。辊座008包括采用一体式加工的上辊座和下辊座,其中上辊座和下辊座采用开合式组合,先采用一体式加工能够确保上下辊座的精确性,再采用开合式组装,使得安装以及拆卸维修等更方便操作。推力轴承的设置使得力传动更加明显,极大地增强辊轮009的矫直效果。
[002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矫直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座、设于机座内的第一电机、传动机构、矫直机构以及调节装置,所述机座上端设有油槽,所述油槽为斜面油槽,利于润滑油的冷却,所述第一电机通过传动机构与矫直机构连接,所述油槽上方的两端设有处于同一水平直线的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矫直机构包括固定轴、辊座和设于辊座上的辊轮,所述辊轮设有开合式定位的轴承座,其中以一个辊座和一个辊轮为一辊轮组,所述辊座包括采用一体式加工的上辊座和下辊座,其中上辊座和下辊座采用开合式组合,所述辊轮通过转轴设于下辊座上,所述辊座与调节装置连接,所述调节装置设有精度表,所述精度表包括角度表、刻度表以及转数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矫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轴、前伸缩件和推力轴承,机座的两侧设有用于安装传动轴的通槽,通槽的设置根据需要的辊座单元而定,所述传动轴设于通槽内,且所述通槽的两端均设有推力轴承,所述前伸缩件一端设有第一齿轮,所述前伸缩件另一端穿过推力轴承后与上辊座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一端与第一电机连接,所述传动轴另一端穿过前伸缩件与辊轮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矫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一端设有两个第二齿轮,每两个传动轴之间通过链条连接,且最外端的传动轴与电机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矫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手轮和与手轮连接的调节轴,所述精度表设于调节轴的一端,所述调节轴的另一端设有与第一齿轮连接的第三齿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矫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口和进料口均设有模头,所述出料口前方设有滚轮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矫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辊轮组为19组或20组,用于消除工作的4倍内应力。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矫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辊轮组为21组或23组,用于消除工作的5倍内应力。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矫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辊轮组为24组,用于消除工作的6倍内应力。
【文档编号】B21D3/02GK203621150SQ201320782901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日
【发明者】赖仁方 申请人:东莞市方荣精机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