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弧燃烧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9130阅读:595来源:国知局
金属弧燃烧棒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金属弧燃烧棒,包括环形截面的外壳以及收容在外壳内的圆柱形的若干输氧管和圆柱形的若干实心燃料体,若干输氧管中,其中一输氧管为与外壳同轴设置的中心输氧管,其余输氧管与若干实心燃料体在外壳与中心输氧管之间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燃烧棒由6根实心燃料体和7根空心输氧管合金材料组合而成,空心输氧管更好地调节了燃烧过程中氧气的分配量,有效控制氧气和金属材料的燃烧比,使燃烧棒在燃烧过程中材料和氧气的使用量达到更节约,燃烧值却更高,进而提高了燃烧棒的燃烧效率和切割速度。
【专利说明】金属弧燃烧棒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属弧燃烧棒。
【背景技术】
[0002]燃烧棒可用作金属切割器,广泛用于各种救援抢险场合,是现代消防救援、破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0003]现有的燃烧棒大多采用全实心材料作为燃烧棒的填料,这样的缺点是,不仅浪费材料,氧气无法控制,熔渣量高,而且燃烧效率很低。
[0004]目前也有采用空心与实心相结合的燃烧棒,其主要包括环形外壳以及一起收容在外壳内的输氧管和实体燃料棒,输氧管用于给实体燃料棒输送氧气。这种燃烧棒虽然提高了燃烧效率,但是,考虑到实际应用中,比如灾害救援过程中,时间是第一位的,赢得了时间就是最大程度的降低了灾害损失,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提高燃烧棒的切割速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可有效控制氧气和金属材料的燃烧比,提高燃烧棒的燃烧效率和切割速度的金属弧燃烧棒。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金属弧燃烧棒,包括环形截面的外壳以及收容在所述外壳内的圆柱形的若干输氧管和圆柱形的若干实心燃料体,若干输氧管中,其中一输氧管为与所述外壳同轴设置的中心输氧管,其余输氧管与所述若干实心燃料体在所述外壳与所述中心输氧管之间间隔设置。
[0007]优选地,所述输氧管为7根,所述实心燃料体为6根。
[0008]优选地,所述中心输氧管的内径大于该中心输氧管外围的其他输氧管的内径。
[0009]优选地,所述间隔设置的各输氧管与实体燃烧体以所述外壳的中心轴线为轴环绕分布。
[0010]优选地,所述间隔设置的各输氧管与实体燃烧体之间相互保持外切。
[0011]优选地,位于所述中心输氧管与外壳之间的输氧管分别与所述外壳的内壁及中心输氧管的外壁相切。
[0012]优选地,所述外壳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组件,所述至少一个固定组件包括由所述外壳的外表面向内凹陷且呈线性排列的若干定位凹槽,若干定位凹槽在外壳内表面形成对应的凸起,收容在所述外壳内的所述若干输氧管和若干实心燃料体由所述若干凸起夹紧固定。
[0013]优选地,所述若干定位凹槽等间距排列。
[0014]优选地,位于所述中心输氧管外围的各输氧管的外径小于所述实体燃烧体的直径。
[0015]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金属弧燃烧棒,燃烧棒由6根实心燃料体和7根空心输氧管合金材料组合而成,空心输氧管更好地调节了燃烧过程中氧气的分配量,有效控制氧气和金属材料的燃烧比,使燃烧棒在燃烧过程中材料和氧气的使用量达到更节约,燃烧值却更高,进而提高了燃烧棒的燃烧效率和切割速度。
[0016]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金属弧燃烧棒具有以下优点:
[0017]1.与相同长度的现有的金属弧燃烧棒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弧燃烧棒增加了材料的组数,加大了燃烧过程中材料的比例含量,每个实心燃料体均能得到充分燃烧,从而能延长燃烧棒的燃烧时间;
[0018]2.增加了燃烧棒的尺寸,燃烧效率较高,使用率较佳,切割速度更快;
[0019]3.为了达到相同温度,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弧燃烧棒的材料更省;
[0020]4.由于每个实心燃料体均能得到充分燃烧,从而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弧燃烧棒的温度更集中,切割效果更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实用新型金属弧燃烧棒的横截面放大示意图。
[0022]图2是本实用新型金属弧燃烧棒的侧视图。
[00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了,下面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述。【具体实施方式】
[0024]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5]如图1及图2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金属弧燃烧棒的横截面放大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金属弧燃烧棒的侧视图。
[0026]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金属弧燃烧棒1,包括环形截面的外壳11以及收容在所述外壳11内的圆柱形的若干输氧管和圆柱形的若干实心燃料体14,若干输氧管中,其中一输氧管为与所述外壳11同轴设置的中心输氧管12,其余输氧管13设置在中心输氧管12的外围,各外围输氧管13与所述若干实心燃料体14在所述外壳11与所述中心输氧管12之间间隔设置。
[0027]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输氧管为7根,所述实心燃料体14为6根。当然根据需要,还可以设置更多个,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0028]其中,所述中心输氧管12的内径大于该中心输氧管12外围的其他输氧管13的内径。各外围输氧管13的直径(包括内径和外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0029]此外,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位于所述中心输氧管12外围的各输氧管13的外径可以小于实心燃烧体14的直径。
[0030]更为具体地,在外壳11与中心输氧管12之间,间隔设置的各输氧管13与实心燃烧体14以所述外壳11的中心轴线为轴环绕分布。
[0031]间隔设置的各输氧管13与实心燃烧体14之间可以相互保持外切。
[0032]位于所述中心输氧管12与外壳11之间的输氧管分别与所述外壳11的内壁及中心输氧管12的外壁相切。
[0033]为了更好的夹持装配各输氧管和实心燃料体14,本实施例还在外壳1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组件,本实施例以两组固定组件进行举例,两组固定组件分别设置在燃烧棒I的左右两段。
[0034]该固定组件包括由所述外壳11的外表面向内凹陷且呈线性排列的若干定位凹槽15,若干定位凹槽15在外壳11内表面形成对应的凸起,收容在所述外壳11内的所述若干输氧管和若干实心燃料体14由所述若干凸起夹紧固定。
[0035]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若干定位凹槽沿外壳11的外周侧等间距排列。
[0036]本实用新型金属弧燃烧棒I,燃烧棒I由6根实心燃料体14和7根空心输氧管合金材料组合而成,空心输氧管更好地调节了燃烧过程中氧气的分配量,有效控制氧气和金属材料的燃烧比,使燃烧棒I在燃烧过程中材料和氧气的使用量达到更节约,燃烧值却更高,进而提高了燃烧棒I的燃烧效率和切割速度。
[0037]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金属弧燃烧棒I具有以下优点:
[0038]1.与相同长度的现有的金属弧燃烧棒I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弧燃烧棒I增加了材料的组数,加大了燃烧过程中材料的比例含量,每个实心燃料体14均能得到充分燃烧,从而能延长燃烧棒I的燃烧时间;
[0039]2.燃烧棒I直径更大,切割中大大提高了切割速度,燃烧值和材料在氧中燃烧所含的几何量成正比,燃烧效率更高;
[0040]3.为了达到相同温度,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弧燃烧棒I的材料更省;
[0041]4.由于每个实心燃料体14均能得到充分燃烧,从而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弧燃烧棒I的温度更集中,切割效果更好。
[0042]而在目前的救援工作中,特别是在飞机、铁路、公路遇险的救援过程中,对更坚固、体积更大的障碍物(钢轨)进行破拆,对设备效率要求更高,本实用新型更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0043]另外,所有的灾害救援过程中,时间是第一位的,赢得了时间就是最大程度的降低了灾害损失,本实用新型通过结构改进,实际上给社会创造了现有技术不可替代的效益。
[0044]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金属弧燃烧棒,包括环形截面的外壳以及收容在所述外壳内的圆柱形的若干输氧管和圆柱形的若干实心燃料体,其特征在于,若干输氧管中,其中一输氧管为与所述外壳同轴设置的中心输氧管,其余输氧管与所述若干实心燃料体在所述外壳与所述中心输氧管之间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弧燃烧棒,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氧管为7根,所述实心燃料体为6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弧燃烧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输氧管的内径大于该中心输氧管外围的其他输氧管的内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弧燃烧棒,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设置的各输氧管与实体燃烧体以所述外壳的中心轴线为轴环绕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弧燃烧棒,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设置的各输氧管与实体燃烧体之间相互保持外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弧燃烧棒,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中心输氧管与外壳之间的输氧管分别与所述外壳的内壁及中心输氧管的外壁相切。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金属弧燃烧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组件,所述至少一个固定组件包括由所述外壳的外表面向内凹陷且呈线性排列的若干定位凹槽,若干定位凹槽在外壳内表面形成对应的凸起,收容在所述外壳内的所述若干输氧管和若干实心燃料体由所述若干凸起夹紧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金属弧燃烧棒,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定位凹槽等间距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金属弧燃烧棒,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中心输氧管外围的各输氧管的外径小于所述实体燃烧体的直径。
【文档编号】B23K10/00GK203649632SQ201320855743
【公开日】2014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4日
【发明者】黄勇, 王燕 申请人:海南安锐达安全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