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焊丝矫直机构,属于自动化焊接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焊接领域,核电、船舶、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制造等行业中,存在大量管道焊接、流水线焊接、厚壁型材焊接等多种焊接部件,业内大多仍在采用手工焊接或半自动化焊接设备进行焊接工序。传统的大批量焊接所要求的前提条件是将焊丝不间断的进行填充,同时,还要求自动化填充的焊丝要模拟手工送入的焊丝,始终保持在熔池中心位置,如果不能保证送入焊丝的直线度,在自动化焊接实施的过程中,将出现较为复杂的操作工序,不仅影响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而且增加了人工成本。
现有的自动化焊接焊丝大多采用焊丝盘缠绕或成卷的方式进行包装,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没有经过焊丝矫直处理,调整焊丝角度将非常困难,直接影响焊接工序的顺利进行。
当焊接不同材料的金属时会配套使用相对应的焊材,不同焊材的硬度也会存在差异,需要使用不同的力度对焊材的直线度要求进行调整。
现有技术中,常规的焊丝矫直装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焊丝的直线度较低,送入熔池的焊丝还是存在弯曲的现象。
第二、可调节的力度范围较小,难以满足不同材料焊丝矫直的力度需求。
第三、装置整体的稳定性较差,在焊丝矫直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抖动或倾斜,导致焊丝矫直的质量偏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焊丝矫直机构,通过第一矫丝轮、第二矫丝轮和第三矫丝轮的配合,保证了焊丝的直线度,有效克服了焊丝弯曲的难题;通过调整第一螺钉,实现了焊丝矫直力度的灵活调节,解决了传统的矫直装置可调节的力度范围较小的问题;通过连接柱、连接块和顶丝的配合,实现了矫直机构整体的稳定可靠,弥补了传统的焊丝矫直装置稳定性较差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焊丝矫直机构,包括基座、辅助板、第一矫丝轮、第二矫丝轮和第三矫丝轮;基座的一端与辅助板的一端通过第一销钉连接,基座的另一端和辅助板的另一端均设有螺孔,用于调节辅助板与基座间距的第一螺钉与所述螺孔配合,辅助板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一矫丝轮的槽,第二矫丝轮和第三矫丝轮均安装在基座上,第二矫丝轮和第三矫丝轮轮心连线的中垂线通过第一矫丝轮的轮心。
在上述的一种焊丝矫直机构中,基座包括底面、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底面的形状为L形,第一端面的形状为凹字形,第二端面的形状为矩形,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平行且垂直于底面,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上分别设有用于安装连接柱和连接块的孔,连接柱和连接块上均设有用于穿过焊丝的孔。
辅助板的形状为L形或矩形,辅助板上用于安装第一矫丝轮的槽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
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上均设有用于安装第二销钉的孔,第二销钉依次穿过第一凸台、第一矫丝轮、第二凸台后顶在基座的底面上。
底面、第一端面、第二端面的厚度比为2:1:1。
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的厚度比为2:1。
辅助板上用于安装第一矫丝轮的槽的宽度设为第一矫丝轮轮宽的1.1倍。
第二矫丝轮和第三矫丝轮分别通过第二螺钉和第三螺钉安装在基座上。
第一端面上设有用于辅助固定连接柱的第一顶丝,第二端面上设有用于辅助固定连接块的第二顶丝。
连接柱采用圆锥体结构,连接块采用圆柱体或立方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矫丝轮、第二矫丝轮和第三矫丝轮的配合,保证了焊丝的直线度,有效克服了焊丝弯曲的难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调整第一螺钉,实现了焊丝矫直力度的灵活调节,解决了传统的矫直装置可调节的力度范围较小的问题。
3、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柱、连接块和顶丝的配合,实现了矫直机构整体的稳定可靠,弥补了传统的焊丝矫直装置稳定性较差的缺陷。
4、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紧凑,适用于多种工作环境,在复杂工况下依然能够良好运转,具有通用性强、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5、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矫丝轮、第二矫丝轮、第三矫丝轮、连接柱和连接块易于操作、通用便捷,有效缩短了焊丝矫直的工作周期。
6、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螺钉、第二螺钉、第三螺钉、第一销钉、第二销钉、第一顶丝和第二顶丝均为标准件,无需特制,而且便于维修和更换,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图3为基座结构图
图4为基座俯视图
图5为基座主视图
图6为辅助板结构图
图7为辅助板俯视图
图8为辅助板主视图
其中:1基座;2辅助板;3第一矫丝轮;4第二矫丝轮;5第三矫丝轮;6第一螺钉;7第二螺钉;8第三螺钉;9第一销钉;10第二销钉;11第一顶丝;12第二顶丝;13连接柱;14连接块;15焊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2所示,一种焊丝矫直机构,包括基座1、辅助板2、第一矫丝轮3、第二矫丝轮4和第三矫丝轮5;基座1的一端与辅助板2的一端通过第一销钉9连接,基座1的另一端和辅助板2的另一端均设有螺孔,用于调节辅助板2与基座1间距的第一螺钉6与所述螺孔配合,辅助板2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一矫丝轮3的槽,第二矫丝轮4和第三矫丝轮5分别通过第二螺钉7和第三螺钉8安装在基座1上,第二矫丝轮4和第三矫丝轮5轮心连线的中垂线通过第一矫丝轮3的轮心,第二矫丝轮4和第三矫丝轮5的轮心距设为19mm。
如图3-5所示,优选的,基座1包括底面、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底面的形状为L形,第一端面的形状为凹字形,第二端面的形状为矩形,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平行且垂直于底面,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上分别设有用于安装连接柱13和连接块14的孔,其孔径设为Ф8mm,连接柱13和连接块14上均设有用于穿过焊丝15的孔。
底面、第一端面、第二端面的厚度比为2:1:1。
第一端面上设有用于辅助固定连接柱13的第一顶丝11,第二端面上设有用于辅助固定连接块14的第二顶丝12,第一顶丝11和第二顶丝12的直径均设为Ф5mm,第一顶丝11和第二顶丝12上均安装有钢丝螺套。
连接柱13采用圆锥体结构,连接块14采用圆柱体结构。
如图6-8所示,优选的,辅助板2的形状为L形,辅助板2上用于安装第一矫丝轮3的槽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的高度相同,均为6mm。
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上均设有用于安装第二销钉10的孔,其孔径设为Ф7mm,第二销钉10依次穿过第一凸台、第一矫丝轮3、第二凸台后顶在基座1的底面上。
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的厚度比为2:1。
辅助板2上用于安装第一矫丝轮3的槽的宽度设为第一矫丝轮3轮宽的1.1倍,辅助板2上用于安装第一矫丝轮3的槽的宽度设为20mm。
辅助板2与第一销钉9过盈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焊丝15穿过连接柱13后位于第一矫丝轮3的下方,第二矫丝轮4和第三矫丝轮5的上方,然后,焊丝15穿过连接块14,最后,焊丝15被送入熔池;通过第一矫丝轮3与第二矫丝轮4、第三矫丝轮5的配合矫直焊丝15,通过调节第一螺钉6压紧辅助板2与基座1的力度,实现精确控制焊丝15的直线度,从而适应不同材料的焊材对应不同的压紧力度,保证焊丝15的直线度满足设计需求。
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未详细描述的内容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