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片二极管的折弯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4497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贴片二极管的折弯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弯模具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贴片二极管的引脚在切断后进行同向的两次90°折弯,从而形成C字状的框形,如图4所示。对此,现有技术中需采用两套模具分别进行折弯,并由人工手动进行两套模具之间的转运,不仅费事费力,还将因两次装配、定位而带来加工难度大、加工精度差等缺陷,给最终的产品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此外,人们在实际加工时还发现,现有模具在进行折弯,尤其是多次折弯模具出现磨损后,将给引脚的表面带来极大的磨损,从而给最终的产品的结构强度、电性能等方面带来极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精巧、使用方便、自动化程度高且加工精度高,并在使用过程中可在保持高效加工的同时,有效避免对引脚表面造成损伤的贴片二极管的折弯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包括上模组件、中模组件、下模组件、顶板、底板和至少一导柱,所述顶板和底板平行设置、所述导柱固定连接在顶板和底板之间;

所述中模组件包括中模驱动组件和中模,所述中模用于夹持所述贴片二极管,所述中模驱动机构连接在中模和底板之间,使得中模在中模驱动组件的带动下做直线升降运动;

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一对下模和一对下模驱动组件,两所述下模对称的设在中模组件的两侧、且下模的底端滑动连接在底板上,所述下模的顶部远离中模组件一侧设有外折弯角、且所述下模的顶部朝向中模组件的一侧设有内折弯角,所述下模驱动组件固定连接在底板上、且用于驱动所述下模做直线往复运动;

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板、上模板驱动组件、一对上模和一对上模驱动组件,所述上模板套接所述导柱,所述上模板驱动组件连接在上模板和顶板之间、且用于驱动上模板做直线升降运动;两所述上模对称的设在中模组件的两侧、且上模的顶端滑动连接在上模板中,所述上模的顶端伸出至所述上模板的上方,所述上模驱动组件固定连接在上模板的顶面上、且用于驱动所述上模做直线往复运动;所述上模的底端铰接有压轮。

所述中模驱动组件包括底端固定连接在底板上的液压缸一和顶端固定连接在中模上的液压杆一,所述液压杆一在液压缸一的驱动下做直线往复运动。

所述底板的顶面上开设有一对直线状的下模滑槽,所述下模滑槽的截面呈凸字形或燕尾形,所述下模的底端与下模滑槽适配、且滑动连接于下模滑槽中,所述下模驱动组件包括电机一和螺杆一,所述电机一固定连接在底板的顶面上,所述螺杆一固定连接在电机一的输出轴上、且与下模滑槽相平行,所述螺杆一穿设于下模的下部、且与下模螺纹连接。

所述上模板驱动组件包括顶端固定连接在顶板上的液压缸一和底端固定连接在上模板上的液压杆二,所述液压杆二在液压缸二的驱动下做直线往复运动;

所述上模板上开设有一对直线状的上模滑孔,所述上模的上部滑动连接于上模滑孔中、且呈台阶状,所述上模上部的台阶面抵在上模板的底面上,所述上模驱动机构包括电机二、螺杆二和驱动块,所述电机二固定连接在上模板的顶面上,所述螺杆二固定连接在电机二的输出轴上、且与上模滑孔相平行,所述驱动块固定连接在上模顶端的一侧,所述驱动块套接所述螺杆二、且与螺杆二螺纹连接。

所述内折弯角朝向中模的端面上铰接有至少一引导轮。

所述折弯机构还包括控制中心,所述上模板驱动组件、上模驱动组件、中模驱动组件和下模驱动组件均与控制中心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在两次折弯过程中,可在程序设置完成后由系统自行工作,操作人员仅需完成工件放入以及工件取出两个步骤即可,大幅降低了人工的劳动强度、操作难度以及操作失误率;且在整个折弯过程中仅需对贴片二极管进行一次定位、夹持即可,有效避免了因转运以及多次定位而造成的加工误差大、加工效率低的缺陷。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两次折弯过程中均通过可自由旋转的压轮对引脚进行折弯,使得压轮可在受摩擦力后自由旋转,从而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对引脚表面造成磨损、破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从整体上具有使用方便、自动化程度高、加工精度高、加工效率高且废品率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向剖视图,

图4是本案中贴片二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案的工作状态示意图一,

图6是本案的工作状态示意图二,

图7是本案的工作状态示意图三,

图8是本案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四,

图9是本案的工作状态示意图五,

图10是本案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六,

图11是本案的工作状态示意图七,

图12是本案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八;

图中1是上模组件,11是上模板,110是上模滑孔,12是上模板驱动组件,13是上模,130是压轮,14是上模驱动组件,141是电机二,142是螺杆二,143是驱动块,2是中模组件,21是中模驱动组件,22是中模,3是下模组件,31是下模驱动组件,32是下模,321是外折弯角,322是内折弯角,323是引导轮,4是顶板,5是底板,6是导柱,7是贴片二极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如图1-12所示,包括上模组件1、中模组件2、下模组件3、顶板4、底板5和至少一导柱6,所述顶板4和底板5平行设置、所述导柱6固定连接在顶板4和底板6之间;

所述中模组件2包括中模驱动组件21和中模22,所述中模22用于夹持所述贴片二极管7,所述中模驱动机构21连接在中模22和底板5之间,使得中模22在中模驱动组件21的带动下做直线升降运动;使得在整个折弯过程中仅需对贴片二极管进行一次定位、夹持即可,有效避免了因转运以及多次定位而造成的加工误差大、加工效率低的缺陷;

所述下模组件3包括一对下模32和一对下模驱动组件31,两所述下模32对称的设在中模组件2的两侧、且下模32的底端滑动连接在底板5上,所述下模32的顶部远离中模组件2一侧设有外折弯角321、且所述下模32的顶部朝向中模组件2的一侧设有内折弯角322,所述下模驱动组件固定连接在底板上、且用于驱动所述下模做直线往复运动;

所述上模组件1包括上模板11、上模板驱动组件12、一对上模13和一对上模驱动组件14,所述上模板11套接所述导柱6,所述上模板驱动组件12连接在上模板11和顶板4之间、且用于驱动上模板11做直线升降运动;两所述上模13对称的设在中模组件2的两侧、且上模13的顶端滑动连接在上模板11中,所述上模13的顶端伸出至所述上模板11的上方,所述上模驱动组件14固定连接在上模板11的顶面上、且用于驱动所述上模13做直线往复运动;所述上模13的底端铰接有压轮130。

这样,在第一次折弯时,可先驱动中模使得贴片二极管的引脚置于下模的顶面上,再通过上模驱动组件驱使上模滑移至下模远离中模的一侧,最后驱动上模板下行,完成第一个90°角的折弯。

而在第二次折弯时,可先驱动中模升起,再驱动上模滑移至中模两侧的上方,并于此后先驱动下模板下行完成折弯,再驱动中模下行进行保压,以完成第二个90°角的折弯。

本实用新型在上述两次折弯过程中,可在程序设置完成后由系统自行工作,操作人员仅需完成工件放入以及工件取出两个步骤即可,大幅降低了人工的劳动强度、操作难度以及操作失误率;且在整个折弯过程中仅需对贴片二极管进行一次定位、夹持即可,有效避免了因转运以及多次定位而造成的加工误差大、加工效率低的缺陷。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两次折弯过程中均通过可自由旋转的压轮对引脚进行折弯,使得压轮可在受摩擦力后自由旋转,从而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对引脚表面造成磨损、破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从整体上具有使用方便、自动化程度高、加工精度高、加工效率高且废品率低的特点。

所述中模驱动组件包括底端固定连接在底板上的液压缸一和顶端固定连接在中模上的液压杆一,所述液压杆一在液压缸一的驱动下做直线往复运动。

所述底板的顶面上开设有一对直线状的下模滑槽,所述下模滑槽的截面呈凸字形或燕尾形,所述下模的底端与下模滑槽适配、且滑动连接于下模滑槽中,所述下模驱动组件包括电机一和螺杆一,所述电机一固定连接在底板的顶面上,所述螺杆一固定连接在电机一的输出轴上、且与下模滑槽相平行,所述螺杆一穿设于下模的下部、且与下模螺纹连接。

所述上模板驱动组件包括顶端固定连接在顶板上的液压缸一和底端固定连接在上模板上的液压杆二,所述液压杆二在液压缸二的驱动下做直线往复运动;

所述上模板11上开设有一对直线状的上模滑孔110,所述上模13的上部滑动连接于上模滑孔110中、且呈台阶状,所述上模13上部的台阶面抵在上模板11的底面上,所述上模驱动机构14包括电机二141、螺杆二142和驱动块143,所述电机二141固定连接在上模板11的顶面上,所述螺杆二142固定连接在电机二141的输出轴上、且与上模滑孔110相平行,所述驱动块143固定连接在上模13顶端的一侧,所述驱动块143套接所述螺杆二142、且与螺杆二142螺纹连接。

所述内折弯角322朝向中模22的端面上铰接有至少一引导轮323。使得引脚在进出内折弯角进行保压时,可在引导轮的作用下有效避免其表面的磨损及破坏。

所述折弯机构还包括控制中心,所述上模板驱动组件12、上模驱动组件14、中模驱动组件21和下模驱动组件31均与控制中心相连通。从而大幅提升了设备工作时自动化程度,使得人工仅需写入程式,并完成工件放入和工件取出即可,有效降低了人工的劳动强度及工作时间。

按以下步骤进行工作:

1)、工件放入:如图5所示,人工将贴片二极管7放入中模22内,并完成贴片二极管7的夹紧;

2)、第一次定位:如图6所示,先开启中模驱动组件21,使得贴片二极管7的引脚置于下模32的顶面上,再开启下模驱动组件31和上模驱动组件14,使得下模32滑动至指定位置,上模13滑动至下模32的侧上方;

3)、第一次折弯:如图6-7所示,开启上模板驱动组件12,使得上模板11以及一对上模13同步下行,完成第一次折弯;

4)、第二次定位:如图7-9所示,先开启中模驱动组件21和上模板驱动组件12,使得中模22和上模13上升至下模32的上方,再开启上模组件14和下模组件31,使得下模32滑动至指定位置,上模13滑动至中模22的侧上方;

5)、第二次折弯:如图9-10所示,开启上模板驱动组件12,使得上模板11以及一对上模13同步下行,完成第二次折弯;

6)、保压:如图11所示,开启中模驱动组件21,使得中模22下行进入两下模32的内折弯角之间;

7)、退料:如图12所示,开启上模板驱动组件12、上模驱动组件14、中模驱动组件21和下模驱动组件31,使得一对上模13上升并向外张开、中模22上升、一对下模32向外张开;

8)、工件取出:人工将贴片二极管7由中模22内取出;完毕。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步骤后,可由折弯机构自动、逐步完成第一次定位、第一次折弯、第二次定位、第二次折弯和保压,人工仅需写入程式,并完成工件放入和工件取出即可,有效降低了人工的劳动强度及工作时间,提升了设备运行时的自动化程度、加工速度以及加工精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