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电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00177阅读:48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钻的技术领域,尤其是多功能电钻。



背景技术:

电钻是使用电力做动力的钻孔工具,广泛用于建筑、装修等家居行业,用来在物件上开孔,具有稳定性好、方便快捷的特点。

为了防止电钻在使用过程中,线缆过长而导致使用不方便,因此提供了一种可充电式的移动电钻,这样不再受线缆的影响,电钻的可活动范围大大提升,使用方便。

现有的移动式电钻在使用时,电池耗电量大,在操作过程中不清楚电量的多少,容易耽误工程作业,并且移动式电钻不易携带,使用时需要双手操作也极为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的多功能电钻,旨在提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电钻,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移动式电钻操作不方便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多功能电钻,包括钻机主体,所述钻机主体的侧边具有用于佩戴的卡扣结构,所述钻机的上方具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显示有电机的电量、转速等参数,所述钻机的上方还具有调节所述钻机转速的调节控制盘;所述钻机的底部具有电源结构,所述电源结构上具有吸附螺钉的磁吸块,所述电源结构内具有盛装钻头的盒体;所述钻机主体的钻头通过带有螺纹的拆卸扳手进行旋转拆卸或旋紧。

进一步的,所述卡扣结构包括有中部呈通孔的吊环,所述吊环与所述钻机主体形成有卡合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卡合结构包括有形成在所述钻机主体上的凸起圆盘,以及形成在所述吊环上的条形槽,所述凸起圆盘包括有凸柱以及圆盘,所述条形槽上具有供所述圆盘嵌入的圆槽所述凸起圆盘伸进所述条形槽中,所述圆盘抵接所述吊环的通孔内壁。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圆盘带动所述钻机主体沿所述条形槽进行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屏还显示有钻机主体的电流以及电压。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结构与所述钻机主体形成拆卸结构进行连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电源结构的前端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倾斜向上开口,所述磁吸块安设所述凹槽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结构的底部形成有底部凹槽,所述盒体与所述电源结构铰接,所述盒体嵌入进所述凹槽或与是电源结构呈展开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结构的后端形成有用于充电的针槽。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主体的侧边设有向上弯折的吊钩,所述拆卸扳手吊设在所述吊钩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电钻,通过在钻机主体的侧边设置的卡扣结构,使该多功能电钻便于携带,在进行施工时方便腾出双手做其他工作,在钻机主体上方的显示屏则能够显示电量、转速等参数,这样在施工操作时,对电量预估,以保证完成任务工作,并且,通过调节控制盘来进行对钻机的转速进行调节,使钻机在钻孔时,可以根据所钻的位置需要,使转速适当,节省电量的同时有效的防止了钻头的毁坏;另外,在钻机的底部设有的电源结构上具有磁吸块,用来吸附螺钉,防止了不使用的螺钉到处乱放而导致螺钉丢失,同时,在电源机构内具的盒体,使不同类型的钻头摆放规整,有一个合适的空间容纳,并随时取用,钻头进行更换时,通过拆卸扳手对钻机主体的头部进行旋紧或拆卸来更换不同的钻头,置于盒体中的钻头,使施工人员在工作时即可对钻头进行更换,方便快捷,耗费时间端;这样,通过上述组合而成的多功能电钻使用方便,在施工的同时可以对钻机进行多种操作,并且方便携带,极大的节省了钻孔工作时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移动式电钻操作不方便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电钻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电钻,用于建筑或装修等行业的钻孔工作,并且便于携带,操作方便。

本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电钻,包括钻机主体11,钻机主体11的侧边具有卡扣机构,钻机主体11的上方则设置有显示屏131,并且在钻机的上方还安设有调节控制盘132,卡扣结构133用来佩戴在使用这身上,钻机上方的显示屏131则显示着使用中电钻的电量以及转速等参数,钻机上方的调节控制盘132则用来调节钻机的转速;另外,在电机主体的底部连接有电源结构15,电源结构15上则形成有磁吸块153,用来吸附螺钉,并且在电源结构15内具有盒体151,盒体151用于盛装钻头121;钻头121可进行更换,并且通过带有螺纹的拆卸扳手来对钻机主体11的钻头121进行拆卸或旋紧。

这样,通过在钻机主体11的侧边设置的卡扣结构133,使该多功能电钻便于携带,在进行施工时方便腾出双手做其他工作,在钻机主体11上方的显示屏131则能够显示电量、转速等参数,这样在施工操作时,对电量预估,以保证完成任务工作,并且,通过调节控制盘132来进行对钻机的转速进行调节,使钻机在钻孔时,可以根据所钻的位置需要,使转速适当,节省电量的同时有效的防止了钻头121的毁坏;另外,在钻机的底部设有的电源结构15上具有磁吸块153,用来吸附螺钉,防止了不使用的螺钉到处乱放而导致螺钉丢失,同时,在电源机构内具的盒体151,使不同类型的钻头121摆放规整,有一个合适的空间容纳,并随时取用,钻头121进行更换时,通过拆卸扳手对钻机主体11的头部进行旋紧或拆卸来更换不同的钻头121,置于盒体151中的钻头121,使施工人员在工作时即可对钻头121进行更换,方便快捷,耗费时间端;这样,通过上述组合而成的多功能电钻使用方便,在施工的同时可以对钻机进行多种操作,并且方便携带,极大的节省了钻孔工作时间。

本实施例中,钻机主体11包括有钻头部12、机动部13、手握部14以及电源结构15,电源结构15连接在手握部14的下端,手握部14的上端支撑连接着机动部13,机动部13的前端则通过拆卸连接有钻头部12,钻头部12的钻头121可进行随时更换,显示屏131以及调节控制盘132则置于机动部13的上方,这样方便在钻孔的同时进行观看以及调节转速,卡扣结构133位于机动部13的侧边。

为了使上述的卡扣结构133便于携带,在卡扣结构133包括形成有通孔的吊环,吊环与钻机主体11的侧边形成有卡合结构,这样吊环吊设在施工人员的腰带等位置处,即可在不方便放置该多功能电钻的时候,将其携带在腰带上,双手腾空,从而进行其他操作。

本实施例中,吊环的通孔沿机动部13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布置,这样在将多功能电钻携带时手握部14横向布置,方便再次进行拿握使用。

上述的卡合结构包括有形成在钻机主体11上的凸起圆盘以及形成在吊环上的条形槽,凸起圆盘包括有凸柱以及圆盘,凸柱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钻机主体11的机动部13的侧边位置,凸柱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圆盘,通过圆盘穿过条形槽上的圆槽,使圆盘卡在吊环内,吊环的内壁则抵接有圆盘,从而使吊环固定在钻机主体11上,以方便进行携带。

并且,凸起圆盘能够与钻机主体11进行相对移动,具体的,凸起圆盘沿条形槽进行移动,这样,在圆盘进入圆槽内后,通过移动凸起圆盘,圆盘到达小于圆盘大小的条形槽,难以移出,从而使吊环与钻机主体11紧密连接。

另外,显示屏131除了显示有该多功能电钻的电量以及转速外,还显示有电流以及电压,从而随时对该多功能电钻进行监控,防止该多功能电钻出现异常。

本实施例中,电源结构15与钻机主体11是拆卸连接的,这样多个电源结构15可随时进行更换,增加了该多功能电钻的持续性。

在电源结构15的前端则形成有凹槽152,凹槽152倾斜向上开口,磁吸块153则安设在凹槽152的底部,这样朝上倾斜的凹槽152,防止了放置其中螺钉的掉落,同时,磁吸块153使螺钉贴附于凹槽152的底部,从而使螺钉稳定的贴附在钻机主体11上,防止不使用的螺钉到处乱放而导致丢失。

另外,本实施例中,电源结构15的底部形成有底部凹槽,盛装有螺钉的盒体151与电源结构15的底部铰接,这样盒体151嵌入进底部凹槽之中或与电源结构15呈展开状态,使多种不同的螺钉具有一个稳定放置的容纳空间。

并且,本实施例中,盒体151转动至嵌入进底部凹槽时,从盒体151上向钻机本体延伸有卡钩,卡钩嵌入进底部凹槽内的卡槽,从而使盒体151稳定固定在钻机主体11内。

并且,在电源结构15的后端则形成有用于充电的针槽,这样多个电源结构15进行单独充电,充电完成后即可连接在钻机主体11上,为钻机主体11进行供电,增加了该多功能电钻的持续性。

另外,在钻机主体11的侧边设置有向上弯折的吊钩,拆卸扳手则吊设在吊钩上。

本实施例中,与该多功能电钻配合的拆卸扳手的一端具有圆环,这样拆卸扳手吊设在钻机主体11上,在进行施工操作时即可随时对钻头121进行更换。

为了方便对钻头121进行更换,在机动部13的头部形成有环绕设置的齿轮槽,在钻头部12则环绕设有间隔布置的圆形定位孔,机动部13的头部与钻头部12进行连接,通过拆卸扳手的杆体定位在圆形定位孔中,在拆卸扳手上形成有环绕杆体设置的齿轮口,通过转动杆体,齿轮口与齿轮槽相配合,齿轮口转动带动齿轮槽转动,从而松懈钻头121或紧固钻头121,达到更换钻头121的目的。

另外,在手握部14的上端的左侧具有开关该多功能电钻的开关按钮141,这样,在停止使用该多功能电钻时,可以随时关闭开关按钮141,防止发生危险事故。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