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保证弹性材料扭力杆压装时同轴度的辅助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0905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保证弹性材料扭力杆压装时同轴度的辅助工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扭力杆压装时的辅助工装,尤其涉及一种能保证弹性材料扭力杆压装时同轴度的辅助工装。



背景技术:

EPS即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是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该系统由电动助力机直接提供转向助力,省去了液压动力转向系统所必需的动力转向油泵、软管、液压油、传送带和装于发动机上的皮带轮,既节省能量,又保护了环境。另外,还具有调整简单、装配灵活以及在多种状况下都能提供转向助力的特点。

在EPS中有一副弹性扭杆结构,该结构作用是通过扭杆弹性变形产生的角度变化通过传感器发送给控制器,让EPS提供助力,同时弹性扭杆结构在方向盘回正的状态下起着重要作用。该弹性扭杆结构中的扭力杆是通过压装工序,过盈压装在管状的输入轴下部中的,如图1和图2所示,压装前先将扭力杆1插入到管状的输入轴下部2中,插入后扭力杆1的一端端部与输入轴下部2的一端端部齐平,扭力杆1的另外一端外露于输入轴下部2的另外一端,然后再利用压力机的压头下压扭力杆1的一端端部,使得扭力杆1相对于输入轴下部2下移一段距离,从而将扭力杆1过盈压装在管状的输入轴下部2中。

压装时扭力杆与输入轴下部之间的同轴度是EPS产品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因扭力杆是一种弹性材料制成,在压装过程中容易偏移,这样在压装过程中就不能保证扭力杆与输入轴下部之间的同轴度达到设计要求,从而降低了产品的生产质量。

经过检索,暂未发现与本申请相同或相似的专利文献。

综上,如何设计一种能保证弹性材料扭力杆压装时同轴度的辅助工装,使得压装时能保证扭力杆与输入轴下部之间的同轴度达到设计要求,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能保证弹性材料扭力杆压装时同轴度的辅助工装,使得压装时能保证扭力杆与输入轴下部之间的同轴度达到设计要求,提高了产品的生产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能保证弹性材料扭力杆压装时同轴度的辅助工装,其包括设置在工作平台上的外套体和设置在工作平台上且位于外套体内部的套体一;沿套体一的轴线将套体一分为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在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左半套体包括左半圆柱体和设置在左半圆柱体上部的左半圆锥台体,右半套体包括右半圆柱体和设置在右半圆柱体上部的右半圆锥台体;所述能保证扭力杆压装时同轴度的辅助工装还包括设置在外套体内部且位于左半圆锥台体和右半圆锥台体的外周位置的套体二,套体二的外周面为圆柱面,套体二的内腔设置为内锥面,套体二的外周面与外套体的内周面相接触,套体二的内锥面与左半圆锥台体和右半圆锥台体的外周锥面相接触,套体二能沿套体二的轴向朝下或朝上移动,从而利用套体二的内锥面与左半圆锥台体和右半圆锥台体的外周锥面相配合,使得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沿工作平台相互靠近移动将复位弹簧压缩或在复位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沿工作平台相互远离移动,从而使得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之间能处于抱紧或分开的状态且当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之间处于抱紧状态时,左半圆锥台体的内腔和右半圆锥台体的内腔形成上定位腔,左半圆柱体的内腔和右半圆柱体的内腔形成下定位腔,上定位腔的内直径与输入轴下部的外直径相匹配,下定位腔的内直径与外露于输入轴下部的扭力杆的另外一端的外直径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能保证扭力杆压装时同轴度的辅助工装还包括设置在工作平台上的升降缸体,在升降缸体的活塞杆上设置有侧板一和侧板二,在侧板一上固接有连杆一,在侧板二上固接有连杆二,在外套体的外周面上开有腰型通孔一和腰型通孔二,连杆一的一端与侧板一固接,连杆一的另外一端穿过腰型通孔一与套体二的一侧固接,连杆二的一端与侧板二固接,连杆二的另外一端穿过腰型通孔二与套体二的另外一侧固接;在升降缸体的作用下,能带动套体二沿套体二的轴向朝下或朝上移动。

优选的,在外套体的顶部还设置有上盖,沿外套体轴向的上盖的截面为U型,在上盖的U型底部上设置有供扭力杆与输入轴下部通过的通孔,在上盖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上盖凸缘,通过连接螺丝穿过上盖凸缘拧入到外套体的顶面上,从而将上盖连接在外套体的顶部上。

优选的,在左半套体的顶端面和上盖的U型底部的底面之间以及在右半套体的顶端面和上盖的U型底部的底面之间均设置有压紧弹簧。

优选的,在工作平台上且位于外套体内部的位置设置有定位圆环,定位圆环的外周面与外套体的内周面相接触,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设置在定位圆环的顶面上。

优选的,在定位圆环的顶面上还设置有导轨条一和导轨条二,在左半套体的左半圆柱体的底面上设置有与导轨条一相匹配的导槽一,在右半套体的右半圆柱体的底面上设置有与导轨条二相匹配的导槽二,通过导槽一与导轨条一相配合以及通过导槽二与导轨条二相配合,使得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能沿工作平台上定位圆环的顶面能相互靠近移动或相互远离移动。

优选的,在输入轴下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外凸缘,在左半圆锥台体的内腔侧壁上设置有弧形凹槽一,在右半圆锥台体的内腔侧壁上设置有弧形凹槽二,当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之间能处于抱紧状态时,弧形凹槽一和弧形凹槽二之间形成环形凹槽,输入轴下部的外凸缘的底面与所述环形凹槽的一侧面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套体二控制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之间的抱紧或分开状态,使得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抱紧形成上定位腔和下定位腔,在压装时,上定位腔将输入轴下部抱紧固定住,下定位腔形成型腔使得外露于输入轴下部的扭力杆的另外一端沿其移动,从而保证了弹性材料制成的扭力杆在压装时不会发生偏移,保证了扭力杆与输入轴下部之间的同轴度达到设计要求,提高了产品的生产质量。通过升降缸体带动套体二移动,就能方便快捷的控制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之间抱紧或分开的状态,从而能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通过增设盖,能防止灰尘进入到外套体内部中,起到防尘的作用。通过在工作平台上增设定位圆环起到一个定位作用,当需要在工作平台上安装外套体时,可将外套体直接套接在定位圆环上,再利用螺丝将外套体连接在工作平台上,这样便于外套体安装时的快速定位。通过设置在定位圆环顶面上的导轨条与左半圆柱体的底面上以及右半圆柱体的底面上的导槽相配合,能防止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在移动时发生扭转,保证了压装工作的正常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扭力杆与输入轴下部压装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扭力杆与输入轴下部压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沿外套体轴向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位于外套体处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套体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左半套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位于外套体处且沿外套体轴向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 扭力杆,2. 输入轴下部,211. 外凸缘3. 工作平台,4. 外套体,5. 套体一,51. 左半套体,511. 左半圆柱体,512. 左半圆锥台体,52. 右半套体,521. 右半圆柱体,522. 右半圆锥台体,6. 复位弹簧,7. 套体二,8. 升降缸体,9. 侧板一,10. 侧板二,11. 连杆一,12. 连杆二,13. 腰型通孔一,14. 腰型通孔二,15. 上盖,151. 上盖凸缘,16. 定位圆环,17. 导槽一,18. 弧形凹槽一,19. 弧形凹槽二,20.内腔,21. 压紧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的阐述。

实施例1:如图3至图8所示,一种能保证弹性材料扭力杆压装时同轴度的辅助工装,包括固接在工作平台3上的外套体4和设置在工作平台3上且位于外套体4内部的套体一5;沿套体一5的轴线将套体一5分为左半套体51和右半套体52,在左半套体51和右半套体52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6,左半套体51包括左半圆柱体511和设置在左半圆柱体511上部的左半圆锥台体512,左半圆柱体511和左半圆锥台体512是一体的,左半圆锥台体512的小头端面在上方位置,左半圆锥台体512的大头端面在下方位置,左半圆柱体511的底面与工作平台3相接触,左半圆柱体511的顶面与左半圆锥台体512的大头端面相接触,右半套体52包括右半圆柱体521和设置在右半圆柱体521上部的右半圆锥台体522,右半圆柱体521和右半圆锥台体522是一体的,右半圆锥台体522的小头端面在上方位置,右半圆锥台体522的大头端面在下方位置,右半圆柱体521的底面与工作平台3相接触,右半圆柱体521的顶面与右半圆锥台体522的大头端面相接触;所述能保证扭力杆压装时同轴度的辅助工装还包括设置在外套体4内部且位于左半圆锥台体512和右半圆锥台体522的外周位置的套体二7,套体二7的外周面为圆柱面,套体二7的内腔设置为内锥面,套体二7的外周面与外套体4的内周面相接触,套体二7的内锥面与左半圆锥台体512和右半圆锥台体522的外周锥面相接触,套体二7能沿套体二7的轴向朝下或朝上移动,从而利用套体二7的内锥面与左半圆锥台体512和右半圆锥台体522的外周锥面相配合,使得左半套体51和右半套体52沿工作平台3相互靠近移动将复位弹簧6压缩或在复位弹簧6的回复力作用下左半套体51和右半套体52沿工作平台3相互远离移动,从而使得左半套体51和右半套体52之间能处于抱紧或分开的状态且当左半套体51和右半套体52之间处于抱紧状态时,左半圆锥台体512的内腔和右半圆锥台体522的内腔形成圆形的上定位腔,左半圆柱体511的内腔和右半圆柱体521的内腔形成圆形的下定位腔,上定位腔的内直径与输入轴下部2的外直径相匹配,下定位腔的内直径与外露于输入轴下部2的扭力杆1的另外一端的外直径相匹配。本实施例在工作时,先控制套体二7沿外套体上移,此时在复位弹簧6的回复力作用下左半套体51和右半套体52沿工作平台2相互远离移动,左半套体51和右半套体52处于分开状态,再将插入到输入轴下部中的扭力杆1和输入轴下部2一起从外套体4的顶部放置到左半套体51和右半套体52之间,此时,输入轴下部2位于左半圆锥台体512的内腔和右半圆锥台体522的内腔之中,外露于输入轴下部的扭力杆1的另外一端位于左半圆柱体511的内腔和右半圆柱体521的内腔之中,然后再控制套体二7沿外套体4下移,利用套体二7的内锥面与左半圆锥台体512和右半圆锥台体522的外周锥面相配合,使得左半套体51和右半套体52沿工作平台3相互靠近移动而处于抱紧状态,此时,左半圆锥台体512的内腔和右半圆锥台体522的内腔形成的上定位腔将位于其中的输入轴下部2抱紧,左半圆柱体511的内腔和右半圆柱体521的内腔形成的下定位腔将外露于输入轴下部的扭力杆1的另外一端抱紧,然后再控制压机的压头从外套体4的顶部下压扭力杆1的一端端部,由于输入轴下部2不是弹性材料制成的,因此被抱紧后就能被左半套体51和右半套体52固定住,从而当压机的压头下压时,能保证输入轴下部2固定不动,而扭力杆1是弹性材料制成,所以当被压机的压头下压时,扭力杆1还是能朝下移动的,此时,下定位腔相当于是型腔,保证了扭力杆1能沿下定位腔朝下移动而不发生偏移,当压装好后,再次控制套体二7沿外套体上移,在复位弹簧6的作用力下使得左半套体51和右半套体52之间分开,最后将压装好的扭力杆1和输入轴下部2一起取出即可。本实施例通过套体二控制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之间的抱紧或分开状态,使得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抱紧形成上定位腔和下定位腔,在压装时,上定位腔将输入轴下部抱紧固定住,下定位腔形成型腔使得外露于输入轴下部的扭力杆的另外一端沿其移动,从而保证了弹性材料制成的扭力杆在压装时不会发生偏移,保证了扭力杆与输入轴下部之间的同轴度达到设计要求,提高了产品的生产质量。在本实施例中,复位弹簧6共设置有四个,均为压簧,四个复位弹簧6均以水平状态连接在左半套体51和右半套体52之间。

如图3、图4和图6所示,所述能保证扭力杆压装时同轴度的辅助工装还包括设置在工作平台3上的升降缸体8,在这里,升降缸体8可采用气缸或油缸,在升降缸体8的活塞杆上设置有侧板一9和侧板二10,外套体4位于侧板一9和侧板二10之间的位置,在侧板一9上固接有连杆一11,在侧板二10上固接有连杆二12,在外套体4的外周面上开有腰型通孔一13和腰型通孔二14,连杆一11的一端与侧板一9固接,连杆一11的另外一端穿过腰型通孔一13与套体二7的一侧固接,连杆二12的一端与侧板二10固接,连杆二12的另外一端穿过腰型通孔二14与套体二7的另外一侧固接;在升降缸体8的作用下,能带动套体二7沿套体二7的轴向朝下或朝上移动。本实施例通过控制升降缸体工作,就能方便快捷的控制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之间抱紧或分开的状态,从而能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在本实施例中,腰型通孔一13和腰型通孔二14沿外套体4的轴向分别设置在外套体4的相对两侧上,连杆一11和连杆二12均是沿水平状态设置的。

在外套体4的顶部还设置有上盖15,沿外套体4轴向的上盖15的截面为U型,在上盖15的U型底部上设置有供扭力杆与输入轴下部通过的通孔,在上盖15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上盖凸缘151,上盖凸缘151与上盖15是一体的,通过连接螺丝(图中未示出)穿过上盖凸缘151拧入到外套体4的顶面上,从而将上盖15连接在外套体4的顶部上。通过设置上盖,能防止灰尘进入到外套体内部中,起到防尘的作用。

如图6所示,在工作平台3上且位于外套体4内部的位置设置有定位圆环16,定位圆环16的外周面与外套体4的内周面相接触,左半套体51和右半套体52设置在定位圆环16的顶面上。定位圆环起到一个定位作用,当需要在工作平台上安装外套体时,可将外套体直接套接在定位圆环上,再利用螺丝将外套体连接在工作平台上,这样便于外套体安装时的快速定位。定位圆环是通过螺丝连接在工作平台上的,定位圆环的内腔在压装时可作为避让扭力杆的避让空间。

如图7和图8所示,在定位圆环16的顶面上还设置有导轨条一和导轨条二(图中未示出),在左半套体51的左半圆柱体511的底面上设置有与导轨条一相匹配的导槽一17,在右半套体的右半圆柱体的底面上设置有与导轨条二相匹配的导槽二(图中未示出),通过导槽一17与导轨条一相配合以及通过导槽二与导轨条二相配合,使得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能沿工作平台上定位圆环的顶面能相互靠近移动或相互远离移动。这样,能防止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在移动时发生扭转,保证了压装工作的正常进行。

如图6和图9所示,在输入轴下部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外凸缘211,在左半圆锥台体512的内腔20侧壁上设置有弧形凹槽一18,在右半圆锥台体522的内腔20侧壁上设置有弧形凹槽二19,当左半套体51和右半套体52之间能处于抱紧状态时,弧形凹槽一18和弧形凹槽二19之间形成环形凹槽,输入轴下部的外凸缘211的底面与所述环形凹槽的一侧面相接触。在压装时,利用输入轴下部的外周面上的外凸缘与环形凹槽相接触,增加受力点,改善了此处的受力结构,防止了压装时输入轴下部发生变形。

实施例2:如图10所示,与实施例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在左半套体的顶端面和上盖15的U型底部的底面之间以及在右半套体的顶端面和上盖15的U型底部的底面之间均设置有压紧弹簧21,即在左半圆锥台体512的小头端面和上盖15的U型底部的底面之间以及右半圆锥台体522的小头端面和上盖15的U型底部的底面之间均设置有压紧弹簧21。利用压紧弹簧对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始终形成一个下压的作用力,从保证了在压装工作中,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能始终紧贴在工作平台上。在本实施例中,压紧弹簧21为压簧,共设置有四个。

综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套体二控制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之间的抱紧或分开状态,使得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抱紧形成上定位腔和下定位腔,在压装时,上定位腔将输入轴下部抱紧固定住,下定位腔形成型腔使得外露于输入轴下部的扭力杆的另外一端沿其移动,从而保证了弹性材料制成的扭力杆在压装时不会发生偏移,保证了扭力杆与输入轴下部之间的同轴度达到设计要求,提高了产品的生产质量。通过升降缸体带动套体二移动,就能方便快捷的控制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之间抱紧或分开的状态,从而能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通过增设盖,能防止灰尘进入到外套体内部中,起到防尘的作用。通过在工作平台上增设定位圆环起到一个定位作用,当需要在工作平台上安装外套体时,可将外套体直接套接在定位圆环上,再利用螺丝将外套体连接在工作平台上,这样便于外套体安装时的快速定位。通过设置在定位圆环顶面上的导轨条与左半圆柱体的底面上以及右半圆柱体的底面上的导槽相配合,能防止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在移动时发生扭转,保证了压装工作的正常进行。

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或变换,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由各权利要求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