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运动滑块快换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63233阅读:1091来源:国知局
一种运动滑块快换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压模具中滑块更换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运动滑块快换机构。



背景技术:

在冲压设备中,长需更换冲压模具,现有运动滑动机构是人工将运动滑动机构手动拆除,人工将所有电气接口及机械插口手动拔出,将运动滑动机构抬到固定机构上,这种方式效率慢,增加人员现场操作风险,再次使用此运动滑动机构时还需要人工抬起安装到主机上;因此本实用新型研制一种运动滑块快换机构,经检索,未发现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运动滑块快换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更换效率低,安全性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运动滑块快换机构,包括主机、运动滑动机构、设置在运动滑动机构上端的导向机构及固定在运动滑动机构侧边的驱动机构;所述主机侧边设置有若干电气接口及机械插口,上端具有一沿主机长轴方向设置的限位板;所述运动滑动机构沿主机长轴方向设置,侧边与电气接口及机械插口插接配合,内部具有一沿长轴方向设置的传动丝杠;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固定在运动滑动机构侧边的一对导轨、与导轨嵌套配合的导向块、固定在导向块上端的运动导板及固定在运动导板下端的连接套;所述连接套中部具有一供传动丝杠螺纹连接的螺纹孔;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伺服电机、与伺服电机连接的传动轮A、与传动丝杠连接的传动轮B、环绕传动轮A及传动轮B设置的传送带;所述伺服电机固定在运动滑动机构远离主机的一侧下端;所述传动轮A和传动轮B设置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中轴线均沿水平方向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运动导板与限位板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宽度大于限位板的宽度,靠近限位板的一端具有一供限位板插接配合的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主机靠近运动滑动机构的一侧下端固定连接一托板,所述托板延伸至运动滑动机构下端。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更换冲压模具时,解决了运动滑动机构人员手动拆除的时间,可自动将导向机构放置到一个固定位置,所有电气接口及机械插口可自动连接,操作人员只需要启动伺服电机即可完成运动滑动机构安装的全部过程。

(2)运动导板与限位板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宽度大于限位板的宽度,靠近限位板的一端具有一供限位板插接配合的凹槽,该结构的设计用于对导向机构进行限位,方便将导向机构固定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保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使电气接口及机械插口插入时能够一步到位。

(3)主机靠近运动滑动机构的一侧下端固定连接一托板,托板延伸至运动滑动机构下端,进一步保证结构设计的稳固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结构的俯视图。

图中1、主机,2、限位板,3、电气接口,4、机械插口,5、托板,6、运动滑动机构,7、传动丝杠,8、导轨,9、导向块,10、运动导板,11、连接套,12、伺服电机,13、传动轮A,14、传动轮B,15、传送带,16、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运动滑块快换机构,包括主机1、运动滑动机构6、设置在运动滑动机构6上端的导向机构及固定在运动滑动机构侧边的驱动机构;主机1侧边设置有若干电气接口3及机械插口4,上端具有一沿主机1长轴方向设置的限位板2;该主机1靠近运动滑动机构6的一侧下端固定连接一托板5,托板5延伸至运动滑动机构6下端;运动滑动机构6沿主机1长轴方向设置,侧边与电气接口3及机械插口4插接配合,内部具有一沿长轴方向设置的传动丝杠7;导向机构包括固定在运动滑动机构6侧边的一对导轨8、与导轨8嵌套配合的导向块9、固定在导向块9上端的运动导板10及固定在运动导板10下端的连接套11;运动导板10与限位板2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宽度大于限位板2的宽度,靠近限位板2的一端具有一供限位板2插接配合的凹槽16;连接套11中部具有一供传动丝杠7螺纹连接的螺纹孔;驱动机构包括伺服电机12、与伺服电机12连接的传动轮A13、与传动丝杠7连接的传动轮B14、环绕传动轮A13及传动轮B14设置的传送带15;伺服电机12固定在运动滑动机构6远离主机1的一侧下端;传动轮A13和传动轮B14设置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中轴线均沿水平方向设置。

更换冲压模具时,需先移除运动滑动机构,此时只需操作伺服电机12,使其依次带动传动轮A13、传送带15、传动轮B14及传动丝杠7转动,此时运动滑动机构6即可沿导向机构与主机1脱离,当冲压模具更换完成后,将运动导板10与限位板2对齐,继续操作伺服电机12使滑动导向机构6向主机1一侧运动,使电气接口3及机械插口4对齐连接,整体更换十分简单方便,安全性高。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