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型材辊压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81537发布日期:2018-08-28 23:35阅读:14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不锈钢异型材加工机械,特别涉及一种不锈钢型材辊压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不锈钢异型材的加工工艺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热轧和冷轧。不同的加工工艺对于不锈钢异型材的组织和性能有很大的影响。采用热轧工艺的缺点:经过热轧之后,不锈钢异型材内部的非金属夹杂物被压成薄片,出现分层现象,分层会使不锈钢异型材沿厚度方向受拉的性能降低。不均匀冷却造成的残余应力对变形、稳定性、抗疲劳等方面也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传统的冷轧工艺中,常采用的是先进行上下辊压出槽,再辊压出圆弧后、逐渐合拢成型材,工序步骤较多,成型模具组数量多、设备多、工段长,占地面积大,影响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工厂的时空产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生产效率高的不锈钢型材辊压成型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不锈钢型材辊压成型装置,包括凸辊压模具、凹辊压模具、凸模安装机构、凹模安装机构、侧辊压模具、侧模安装机构和机座,凸模安装机构、凹模安装机构和侧模安装机构均安装于机座,凸辊压模具与凹辊压模具相配合,侧模安装机构的边缘与凹辊压模具的边缘相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侧辊压模具、侧模安装机构和机座一一对应设置为两个并分别位于凹辊压模具的两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凸模安装机构包括凸辊升降机构和凸辊平移机构,凸辊升降机构固定于机座,凸辊升降机构与凸辊平移机构连接并可带动凸辊平移机构升降,凸辊压模具可转动地安装于凸辊平移机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凸辊平移机构包括上辊轴、上辊架、横梁、水平丝杆和水平丝杆安装座,凸辊压模具套装于上辊轴外并与上辊轴可转动连接、上辊轴的两端与上辊架固定连接,上辊架与横梁滑动连接,水平丝杆的一端与水平丝杆安装座可转动连接,水平丝杆贯穿上辊架并与上辊架螺纹配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凸辊升降机构包括升降丝杆和丝杆安装座,丝杆安装座安装于机座,升降丝杆贯穿丝杆安装座并与丝杆安装座螺纹配合,升降丝杆的一端与上辊架活动套接,上辊架与机座滑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凹模安装机构包括下辊轴和下辊轴安装座,下辊轴贯穿凹辊压模具并与凹辊压模具固定连接,下辊轴安装座与机座固定连接,下辊轴贯穿下辊轴安装座并与下辊轴安装座可转动连接,下辊轴安装座设置为两个并支撑于下辊轴的两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不锈钢型材辊压成型装置还包括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包括减速箱和万向轴,减速箱与万向轴的一端连接,万向轴的另一端与下辊轴的一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侧模安装机构包括侧模安装辊轴、侧模安装座、侧模安装外框、螺旋升降机和侧模固定座,侧模安装辊轴贯穿侧辊压模具并与侧辊压模具可转动连接,侧模安装辊轴与侧模安装座固定连接,侧模安装座与侧模安装外框滑动连接,侧模安装外框与侧模固定座固定连接,螺旋升降机固定于侧模安装外框,螺旋升降机的自由端与侧模安装座活动套接,侧模固定座与机座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不锈钢型材辊压成型装置还包括上部调节装置,上部调节装置包括蜗轮、蜗杆、连接箱和连杆,蜗轮安装于连接箱内,蜗杆贯穿连接箱并与蜗轮啮合,蜗轮、蜗杆和连接箱一一对应设置为两个,连杆连接于两个蜗杆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自动辊压成目标结构形状,产品精度高,品质优良,并且生产效率高;装置设置有上下、左右对应的辊轴,能同时进行横纵向的辊压工作,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能有效的缩短生产线的长度;凸辊压模具可进行横纵向的位置调节,凹辊压模具和侧辊压模具可以进行横向位置调节,确保辊轴位置精准,从而确保成品型材精度高,品质优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不锈钢型材辊压成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不锈钢型材辊压成型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不锈钢型材辊压成型装置的侧模安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不锈钢型材辊压成型装置A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图4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不锈钢型材辊压成型装置。

参照图1~图4,不锈钢型材辊压成型装置包括凸辊压模具1、凹辊压模具2、凸模安装机构3、凹模安装机构4、侧辊压模具5、侧模安装机构6 和机座7、传动机构8和上部调节装置9。凸模安装机构3、凹模安装机构 4和侧模安装机构6均安装于机座7。凸辊压模具1位于凹辊压模具2上方并与凹辊压模具2相配合,侧模安装机构6的边缘与凹辊压模具2的边缘相接。传动机构8与凹模安装机构4连接,传动机构8由电机带动并可带动凹模安装机构4转动以带动凹辊压模具2转动。侧辊压模具5、侧模安装机构6和机座7一一对应设置为两个并分别位于凹辊压模具2的两端。上部调节装置9连接于两个机座7的上部,可调节两个机座7上部的水平距离。

不锈钢钢带穿过凹辊压模具2和凸辊压模具1之间被压制成圆弧形状,凸辊压模具1中部可设置成需要的形状,辊压钢带后使钢带上出现多种目标异型材需要的方槽或者圆弧等形状。侧辊压模具5可使对平直的钢带边缘逐步挤压收拢成圆弧形。可一次性将平整的钢板压出异形槽、卷边、收拢形成型材的雏形。

凸模安装机构3包括凸辊升降机构31和凸辊平移机构32。凸辊升降机构31固定于机座7,凸辊升降机构31与凸辊平移机构32连接并可带动凸辊平移机构32升降,凸辊压模具1可转动地安装于凸辊平移机构32。凸辊平移机构32可带动凸辊压模具1水平移动,凸辊升降机构31可带动凸辊平移机构32凸辊压模具1升降运行。

凸辊平移机构32包括上辊轴321、上辊架322、横梁323、水平丝杆 324和水平丝杆安装座325。凸辊压模具1套装于上辊轴321外并与上辊轴 321可转动连接,上辊轴321的两端与上辊架322固定连接。上辊架322 与横梁323滑动连接,水平丝杆324的一端与水平丝杆安装座325可转动连接,水平丝杆324贯穿上辊架322并与上辊架322螺纹配合。转动水平丝杆324可带动上辊架322水平移动并带动上辊轴321和凸辊压模具1水平移动。

凸辊升降机构31包括升降丝杆311和丝杆安装座312。丝杆安装座312 安装于机座7,升降丝杆311贯穿丝杆安装座312并与丝杆安装座312螺纹配合。升降丝杆311的一端与上辊架322活动套接,上辊架322与机座7 滑动连接。

凹模安装机构4包括下辊轴41和下辊轴安装座42。凹辊压模具2下辊轴41贯穿凹辊压模具2并与凹辊压模具2固定连接,下辊轴安装座42与机座7固定连接。下辊轴41贯穿下辊轴安装座42并与下辊轴安装座42可转动连接,下辊轴安装座42设置为两个并支撑于下辊轴41的两端。两个下辊轴安装座42分别固定于两个机座7上,对下辊轴41和凹辊压模具2 形成稳定的支撑。

传动机构8包括减速箱81和万向轴82。减速箱81与万向轴82的一端连接,万向轴82的另一端与下辊轴41的一端连接。减速箱81由电机带动,减速箱81带动万向轴82转动并带动下辊轴41转动。万向轴82可消除由于振动或安装位置不够准确而产生的力矩。

侧模安装机构6包括侧模安装辊轴61、侧模安装座62、侧模安装外框 63、螺旋升降机64和侧模固定座65。侧模安装辊轴61贯穿侧辊压模具5 并与侧辊压模具5可转动连接,侧模安装辊轴61与侧模安装座62固定连接。侧模安装座62与侧模安装外框63滑动连接,侧模安装外框63与侧模固定座65固定连接。螺旋升降机64固定于侧模安装外框63,螺旋升降机 64的自由端与侧模安装座62活动套接,侧模固定座65与机座7固定连接。螺旋升降机64横向设置,可带动侧模安装座62和侧辊压模具5水平移动。

上部调节装置9包括蜗轮91、蜗杆92、连接箱93和连杆94。蜗轮91 安装于连接箱93内,蜗轮91套装于丝杆安装座312外并与丝杆安装座312 为一体结构。蜗杆92贯穿连接箱93并与蜗轮91啮合,蜗轮91、蜗杆92 和连接箱93一一对应设置为两个,连杆94连接于两个蜗杆92之间。蜗轮 91可由电机带动转动,转动蜗轮91可使蜗杆92水平移动以调节两个机座 7上端的水平距离,可使机座7保持平稳。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