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红冲原料的输送的检测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0568发布日期:2019-02-15 19:46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红冲原料的输送的检测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料传送装置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红冲原料的输送的检测座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前进,科技的发展,机械工业对机械零部件提出了新的机械强度要求,而提高机械零部件的机械强度,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改变零部件的材质,二是改变它的加工方法。红冲炉所运用的红冲工艺就是通过改变加工方法来提高零部件的力学性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实际上是一种热挤压工艺,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红冲工艺通过改变加工方法提高零部件的力学性能,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红冲工艺特殊的工艺性,具体生产时,目前传统的铸件成型设备,大多采用的人工和机械配合使用,即利用人工的方式 将加热后的待成型料利用工具夹至冲床上,然后手动操作冲床,使冲床上的冲头对放入成型模腔的待成型料进行冲压成型,这种传统的加工设备,工程量较为繁杂,先是需要对待成型料预加热,然后在通过传送带进行转运至相应的位置进行使用,这种设备将增加人工的成本,同时,在物料传送过程中,设备的卡滞或者原料的不符合要求都有可能造成后续加工的损耗,对物料传在传送过程中所出现的上述问题,一般仍旧会产生需要人工停线将板料重新摆正的问题,导致加大员工劳动强度、影响生产效率,限制了装置的使用推广。

针对以上问题,故,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并方便输送红冲原料,保证安全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的用于红冲原料的输送的检测座装置。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红冲原料的输送的检测座装置,包括检测座装置和固设于检测座装置上的检测感应装置;所述检测感应装置包括检测支架,检测支架顶部固设有检测套筒,检测套筒内转动连接有连接轴,连接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检测板和第二检测板;第一检测板和第二检测板的朝向相反;所述检测套筒上设有与第二检测板相适配的感应开关装置;第一检测板与红冲原料的输送槽位置相对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检测板固设于连接轴一端,第二检测板套接于连接轴另一端,第二检测板与连接轴之间设置有调节螺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感应开关装置包括固设于检测套筒端部的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上垂直连接有呈“[”形状的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一体成型;第二连接板与检测套筒垂直布设。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连接板顶部设置有调整螺栓,调整螺栓与第二检测板的上端相对应,第二连接板底部设置有感应开关,感应开关与第二检测板的底部端部相对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调整螺栓转动设置在第二连接板顶部,且调整螺栓的底部与第二检测板的中心相对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检测座装置包括底座,布设于底座上的呈“L”形状的支撑板机构,支撑板机构包括水平支撑板和竖直支撑板,竖直支撑板上连接有检测支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水平支撑板上设有用于调整水平支撑板在底座上的前后距离的底部调节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部调节机构包括底调整螺栓,所述底座上具有平行于红冲原料移动方向且呈长条形的底调节槽,所述底调整螺栓穿设在底调节槽内,所述的水平支撑板通过底调整螺栓与底调节槽的配合固定在底座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竖直支撑板上设有用于调整竖直支撑板在检测支架上的垂直距离的顶部调节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顶部调节机构包括顶调整螺栓,所述竖直支撑板上具有垂直于红冲原料移动方向且呈长条形的顶调节槽,所述顶调整螺栓穿设在顶调节槽内,相抵于检测支架上,所述的竖直支撑板通过顶调整螺栓与顶调节槽的配合固定在检测支架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物料通过传送带输送,到达第一检测板时,只要符合要求的红冲原料物料均可正常通过,如果是不符合要求的红冲原料或者则会碰触到第一检测板,进而连动到第二检测板705,进而触动至感应开关装置,通过剔除装置或者机械手将物料剔除,保证了使用安全,提高了生产效率;

2.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并能使符合要求的红冲原料顺利通过送料槽,避免不符合要求的红冲原料通过该送料槽,导致无法连线生产的问题,提高了生产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图中附图标记:检测座装置7,底座71,支撑板机构72,水平支撑板72-1,竖直支撑板72-2,底调节槽73,顶调整螺栓74,顶调节槽75,底调整螺栓76,检测感应装置700,检测支架701,检测套筒702,连接轴703,第一检测板704,第二检测板705,调节螺栓706,第一连接板707,第二连接板708,调整螺栓709,感应开关7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红冲原料的输送的检测座装置,包括检测座装置7和固设于检测座装置7上的检测感应装置700;所述检测感应装置700包括检测支架701,检测支架701顶部固设有检测套筒702,检测套筒702内转动连接有连接轴703,连接轴703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检测板704和第二检测板705;第一检测板704和第二检测板705的朝向相反;所述检测套筒702上设有与第二检测板705相适配的感应开关装置;第一检测板704与红冲原料的输送槽位置相对应。

本实施例的检测座装置在使用时,将红冲原料放置于输送槽的传输带上,根据红冲原料的宽度尺寸来调节调整螺栓709,使得第一检测板704与输送槽之间的距离适用于符合要求的红冲原料通过,进而通过调节螺栓706调整第一检测板704和第二检测板705的位置,调整好以后,通过调节螺栓706对第二检测板705进行固定;当红冲原料通过传输带输送过程中,经过第一检测板704对经过的红冲原料进行校对,符合要求的红冲原料正常通过第一检测板704,进入到原料加工的下一个步骤;如果是不符合要求的红冲原料则会碰触到第一检测板704,进而连动到第二检测板705,进而触动至感应开关装置,通过剔除装置或者机械手将物料剔除,保证了使用安全,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一检测板704固设于连接轴703一端,第二检测板705套接于连接轴703另一端,第二检测板705与连接轴703之间设置有调节螺栓706;通过调节螺栓706,可以调整第二检测板705与第一检测板704之间的位置关系,适用于不用规格的红冲原料检测。

感应开关装置包括固设于检测套筒702端部的第一连接板707,第一连接板707上垂直连接有呈“[”形状的第二连接板708;第一连接板707与第二连接板708固定连接,一体成型;第二连接板708与检测套筒702垂直布设;第二连接板708顶部设置有调整螺栓709,调整螺栓709与第二检测板705的上端相对应,第二连接板708底部设置有感应开关710,感应开关710与第二检测板705的底部端部相对应,感应开关710底部连接输送电线,输送电线连接用于输送红冲原料的输送电机;当检测感应开关7100检测到不符合要求的物料时,可以使得输送电机停止运行,当排除故障以后,在开启输送电机,这样我们可以实时控制该红冲原料输送装置的正常运行,保证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调整螺栓709转动设置在第二连接板708顶部,且调整螺栓709的底部与第二检测板705的中心相对应;进一步提高了调整螺栓709与第二检测板705之间接触的灵敏度,使得红冲原料的输送更加安全。

检测座装置7包括底座71,布设于底座71上的呈“L”形状的支撑板机构72,支撑板机构72包括水平支撑板72-1和竖直支撑板72-2,竖直支撑板72-2上连接有检测支架701;水平支撑板72-1上设有用于调整水平支撑板72-1在底座71上的前后距离的底部调节机构,底部调节机构包括底调整螺栓76,所述底座71上具有平行于红冲原料移动方向且呈长条形的底调节槽73,所述底调整螺栓76穿设在底调节槽73内,所述的水平支撑板72-1通过底调整螺栓76与底调节槽73的配合固定在底座71上。

通过底部调节机构,能较为方便对位于输送槽上的第一检测板704前后距离进行调节,使得本装置能适应不同尺寸的工件的运送,并使得顶部的第一检测板704处于最佳方位,使得符合要求的红冲原料顺利的被运送。

竖直支撑板72-2上设有用于调整竖直支撑板72-2在检测支架701上的垂直距离的顶部调节机构,顶部调节机构包括顶调整螺栓74,所述竖直支撑板72-2上具有垂直于红冲原料移动方向且呈长条形的顶调节槽75,所述顶调整螺栓74穿设在顶调节槽75内,相抵于检测支架701上,所述的竖直支撑板72-2通过顶调整螺栓74与顶调节槽75的配合固定在检测支架701上。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图中附图标记:检测座装置7,底座71,支撑板机构72,水平支撑板72-1,竖直支撑板72-2,底调节槽73,顶调整螺栓74,顶调节槽75,底调整螺栓76,检测感应装置700,检测支架701,检测套筒702,连接轴703,第一检测板704,第二检测板705,调节螺栓706,第一连接板707,第二连接板708,调整螺栓709,感应开关710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