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抱臂立式皮带助卷器的皮带辊装置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339008发布日期:2019-04-05 23:11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抱臂立式皮带助卷器的皮带辊装置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冷轧机组皮带助卷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单抱臂立式皮带助卷器的皮带辊装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冷轧机组薄带轧制生产中,当带材的厚度薄到一定程度时,需要采用带套筒方式轧制,使用皮带助卷装置辅助带材头部紧密的缠绕在套筒上,当带材头部缠绕套筒若干圈并能承受一定的张紧力后,助卷器就可退出轧制过程。

助卷器的皮带在助卷器内部需要使用若干皮带辊进行支撑,使得助圈时的皮带能形成一定的形状与角度,方便带材头部能顺利的进入皮带助卷器,从而紧密的缠绕在套筒上。

现有的技术还没有合理得到配置出此种皮带助卷器的皮带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单抱臂立式皮带助卷器的皮带辊装置及使用方法,其解决了此种皮带助卷器的皮带辊合理配置的问题,具有使整个助卷过程高效而便捷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单抱臂立式皮带助卷器的皮带辊装置,包括套筒、皮带张紧辊、第一固定皮带辊、第二固定皮带辊、绞轴辊、抱臂皮带辊、抱臂助卷辊、固定助卷辊、皮带以及架体;

所述套筒上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固定在架体上;

所述套筒的筒壁上缠绕有带材,所述带材通过皮带压紧在套筒上;

所述第一固定皮带辊和第二固定皮带辊位于套筒的左上方;

所述绞轴辊位于套筒的左侧;

所述抱臂皮带辊位于套筒的右下方;

所述固定助卷辊位于套筒的右侧;

所述皮带张紧辊、第一固定皮带辊、第二固定皮带辊、绞轴辊、抱臂皮带辊、抱臂助卷辊、固定助卷辊通过皮带连接形成封闭区域;

所述皮带张紧辊、第二固定皮带辊、抱臂皮带辊、抱臂助卷辊、固定助卷辊均位于在皮带所围绕呈的封闭区域的内侧;

所述第一固定皮带辊和绞轴辊位于皮带所绕成的封闭区域的外侧;

所述第一固定皮带辊和绞轴辊位于皮带所绕成的封闭区域的外侧;

所述皮带张紧辊位于第一固定皮带辊和固定助卷辊之间的上方;

所述皮带张紧辊上连接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固定在架体上方上;

所述绞轴辊的一侧上铰接有第二气缸,所述绞轴辊的另一侧上铰接有抱臂架,所述抱臂架的顶部与抱臂皮带辊和抱臂助卷辊固定;

第一固定皮带辊、第二固定皮带辊、固定助卷辊分别固定在架体上。

进一步:所述缠绕在抱臂助卷辊上的皮带与带材形成夹角β。

进一步:所述夹角β的范围为10º~20º。

进一步:所述缠绕在固定助卷辊上的皮带与带材形成夹角θ。

进一步:所述夹角θ的范围为大于100º。

进一步:所述皮带张紧辊、第一固定皮带辊、第二固定皮带辊、绞轴辊、抱臂皮带辊、抱臂助卷辊、固定助卷辊均为空心钢辊。

进一步:一种单抱臂立式皮带助卷器的皮带辊装置的使用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给第一气缸通气启动第一气缸,第一气缸运动带动皮带张紧辊,沿一定的行程做竖直上升运动,张紧皮带,使皮带裹紧套筒;

2)再给电机通电启动电机,电机转动带动套筒转动,套筒带动皮带转动,带材头部沿图2中的方向进入套筒和皮带之间,随着套筒转动缠绕在套筒上;

3)皮带转动带动皮带张紧辊、第一固定皮带辊、第二固定皮带辊、绞轴辊、抱臂皮带辊、抱臂助卷辊、固定助卷辊转动;

4)带材卷在套筒上完毕后,给第一气缸通气启动第一气缸,第一气缸运动带动皮带张紧辊,沿一定的行程做竖直下降运动,松开皮带;

5)给第二气缸通气,第二气缸运动带动绞轴辊运动,绞轴辊带动抱臂架运动,抱臂架运动带动抱臂皮带辊和抱臂助卷辊运动,抱臂皮带辊和抱臂助卷辊远离套筒,工作人员将套筒上的带材取下;

6)给第二气缸通气,第二气缸运动带动绞轴辊运动,绞轴辊带动抱臂架运动,抱臂架运动带动抱臂皮带辊和抱臂助卷辊复位。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出皮带辊的设置,能保证带材头部顺利的进入套筒,从而紧密的缠绕在套筒上,应用在单抱臂立式套筒上可以起到很好的助卷效果,整个助卷过程高效而便捷。

具体展开如下:

1.通过皮带张紧辊、第一固定皮带辊、第二固定皮带辊、绞轴辊、抱臂皮带辊、抱臂助卷辊、固定助卷辊的位置设置,套筒转动带动带材转动,带材转动带动皮带转动,皮带转动带动皮带张紧辊、第一固定皮带辊、第二固定皮带辊、绞轴辊、抱臂皮带辊、抱臂助卷辊、固定助卷辊转动,使得皮带将带材卷在套筒的更加紧密,起到很好的助卷效果,整个助卷过程高效而便捷;

2.通过缠绕在抱臂助卷辊上的皮带与带材形成夹角β,β角用于带材头部第一次进入套筒;

3.通过夹角β的范围为10º~20º,β角的范围使得带材头部便于进入套筒;

4.通过缠绕在固定助卷辊上的皮带与带材形成夹角θ,θ角用于带材头部后几圈进入套筒;

5.通过夹角θ的范围为大于100º,θ角的范围便于带材头部后几圈进入套筒;

6.通过皮带张紧辊上连接有气缸,可以在气缸的驱动下沿一定的行程做竖直运动,起到张紧或松开皮带的作用;

7.通过皮带张紧辊、第一固定皮带辊、第二固定皮带辊、绞轴辊、抱臂皮带辊、抱臂助卷辊、固定助卷辊均为空心钢辊,减轻各个辊的重力,使得各个辊更加容易转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整个装置的工作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整个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图1中抱臂架打开的状态图。

图中,1、皮带张紧辊;2、第一固定皮带辊;3、第二固定皮带辊;4、绞轴辊;5、抱臂皮带辊;6、抱臂助卷辊;7、固定助卷辊;8、皮带;9、套筒;10、带材;11、架体;12、第一气缸;13、第二气缸;14、抱臂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单抱臂立式皮带助卷器的皮带辊装置,包括套筒9、皮带张紧辊1、第一固定皮带辊2、第二固定皮带辊3、绞轴辊4、抱臂皮带辊5、抱臂助卷辊6、固定助卷辊7、皮带8以及架体11。

所述套筒9上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固定在架体11上。

所述套筒9的筒壁上缠绕有带材10,所述带材10通过皮带8压紧在套筒9上。

所述第一固定皮带辊2和第二固定皮带辊3位于套筒9的左上方。

所述绞轴辊4位于套筒9的左侧。

所述抱臂皮带辊5位于套筒9的右下方。

所述固定助卷辊7位于套筒9的右侧。

所述皮带张紧辊1、第一固定皮带辊2、第二固定皮带辊3、绞轴辊4、抱臂皮带辊5、抱臂助卷辊6、固定助卷辊7通过皮带8连接形成封闭区域。

所述皮带张紧辊1、第二固定皮带辊3、抱臂皮带辊5、抱臂助卷辊6、固定助卷辊7均位于在皮带8所围绕呈的封闭区域的内侧。

所述第一固定皮带辊2和绞轴辊4位于皮带8所绕成的封闭区域的外侧。

所述第一固定皮带辊2和绞轴辊4位于皮带8所绕成的封闭区域的外侧。

所述皮带张紧辊1位于第一固定皮带辊2和固定助卷辊7之间的上方。

所述皮带张紧辊1上连接有第一气缸12,所述第一气缸12固定在架体11上方上。

所述绞轴辊4的一侧上铰接有第二气缸13,所述绞轴辊4的另一侧上铰接有抱臂架14,所述抱臂架14的顶部与抱臂皮带辊5和抱臂助卷辊6固定。

第一固定皮带辊2、第二固定皮带辊3、固定助卷辊7分别固定在架体11上。

在本实施例中,给第一气缸12通气启动第一气缸12,第一气缸12运动带动皮带张紧辊1,沿一定的行程做竖直上升运动,张紧皮带8,使皮带8裹紧套筒。

再给电机通电启动电机,电机转动带动套筒9转动,套筒9带动皮带8转动,带材10头部沿图2中的方向进入套筒9和皮带8之间,随着套筒9转动缠绕在套筒9上,皮带8转动带动皮带张紧辊1、第一固定皮带辊2、第二固定皮带辊3、绞轴辊4、抱臂皮带辊5、抱臂助卷辊6、固定助卷辊7转动,使得皮带8将带材10卷在套筒9的更加紧密,起到很好的助卷效果,整个助卷过程高效而便捷。

带材10卷在套筒9上完毕后,给第一气缸12通气启动第一气缸12,第一气缸12运动带动皮带张紧辊1,沿一定的行程做竖直下降运动,松开皮带8。

给第二气缸13通气,第二气缸13运动带动绞轴辊4运动,绞轴辊4带动抱臂架15运动,抱臂架15运动带动抱臂皮带辊5和抱臂助卷辊6运动,抱臂皮带辊5和抱臂助卷辊6远离套筒9,工作人员将套筒9上的带材10取下。

给第二气缸13通气,第二气缸13运动带动绞轴辊4运动,绞轴辊4带动抱臂架15运动,抱臂架15运动带动抱臂皮带辊5和抱臂助卷辊6复位。

实施例2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缠绕在抱臂助卷辊6上的皮带8与带材10形成夹角β。

在本实施例中,β角用于带材10头部第一次进入套筒9。

实施例3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所述夹角β的范围为10º~20º。

在本实施例中,β角的范围使得带材10头部便于进入套筒9。

实施例4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实施例1或2或3的基础上,所述缠绕在固定助卷辊7上的皮带8与带材10形成夹角θ。

在本实施例中,θ角用于带材10头部后几圈进入套筒9。

实施例5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实施例1或2或3或4的基础上,所述夹角θ的范围为大于100º。

在本实施例中,θ角的范围便于带材头部后几圈进入套筒。

实施例6

参照图3,在实施例1或2或3或4或5的基础上,所述皮带8张紧辊1、第一固定皮带辊2、第二固定皮带辊3、绞轴辊4、抱臂皮带辊5、抱臂助卷辊6、固定助卷辊7均为空心钢辊。

在本实施例中,减轻各个辊的重力,使得各个辊更加容易转动。

实施例7

在实施例1或2或3或4或5或6的基础上,一种单抱臂立式皮带助卷器的皮带辊装置的使用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给第一气缸12通气启动第一气缸12,第一气缸12运动带动皮带张紧辊1,沿一定的行程做竖直上升运动,张紧皮带8,使皮带8裹紧套筒。

2)再给电机通电启动电机,电机转动带动套筒9转动,套筒9带动皮带8转动,带材10头部沿图2中的方向进入套筒9和皮带8之间,随着套筒9转动缠绕在套筒9上。

3)皮带8转动带动皮带张紧辊1、第一固定皮带辊2、第二固定皮带辊3、绞轴辊4、抱臂皮带辊5、抱臂助卷辊6、固定助卷辊7转动。

4)带材10卷在套筒9上完毕后,给第一气缸12通气启动第一气缸12,第一气缸12运动带动皮带张紧辊1,沿一定的行程做竖直下降运动,松开皮带8。

5)给第二气缸13通气,第二气缸13运动带动绞轴辊4运动,绞轴辊4带动抱臂架15运动,抱臂架15运动带动抱臂皮带辊5和抱臂助卷辊6运动,抱臂皮带辊5和抱臂助卷辊6远离套筒9,工作人员将套筒9上的带材10取下。

6)给第二气缸13通气,第二气缸13运动带动绞轴辊4运动,绞轴辊4带动抱臂架15运动,抱臂架15运动带动抱臂皮带辊5和抱臂助卷辊6复位。

实施例8

如图1-3所示,一种单抱臂立式皮带助卷器的皮带辊装置,包括套筒9、皮带张紧辊1、第一固定皮带辊2、第二固定皮带辊3、绞轴辊4、抱臂皮带辊5、抱臂助卷辊6、固定助卷辊7、皮带8以及架体11。

所述套筒9上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固定在架体11上;

所述套筒9的筒壁上缠绕有带材10,所述带材10通过皮带8压紧在套筒9上。

所述皮带张紧辊1为一个空心钢辊,皮带张紧辊1的端部连接有第一气缸12,第一气缸12固定在架体11上方上,第一气缸12运动带动皮带张紧辊1,沿一定的行程做竖直运动,起到张紧或松开皮带8的作用。

绞轴辊4是一个空心钢辊,绞轴辊4的一侧上铰接有第二气缸13,绞轴辊4的另一侧上铰接有抱臂架14,抱臂架14的顶部与抱臂皮带辊5和抱臂助卷辊6固定。

抱臂皮带辊5为一个空心钢辊,固定在抱臂架15顶部上,抱臂助卷辊6为一个空心钢辊,固定抱臂架15顶部上,用来形成带材10头部初次进入助卷器时的助卷咬入角度。

固定助卷辊7为一个空心钢辊,固定在架体11上,用来形成带材10头部后几圈进入助卷器时的助卷咬入角度。

皮带张紧辊1、第一固定皮带辊2、第二固定皮带辊3、绞轴辊4、抱臂皮带辊5、抱臂助卷辊6、固定助卷辊7通过皮带8连接形成封闭区域。

上述所有皮带辊均可以灵活转动。

本发明所提出的皮带辊配置方法为:所述皮带张紧辊1、第二固定皮带辊3、抱臂皮带辊5、抱臂助卷辊6、固定助卷辊7均位于在皮带8所围绕呈的封闭区域的内侧。

所述第一固定皮带辊2和绞轴辊4位于皮带8所绕成的封闭区域的外侧。

所述第一固定皮带辊2和绞轴辊4位于皮带8所绕成的封闭区域的外侧。

所述皮带张紧辊1位于第一固定皮带辊2和固定助卷辊7之间的上,在助卷时皮带张紧辊1竖直升到最上位,以张紧皮带8。

所述带材10缠绕在套筒9上,所述第一固定皮带辊2和第二固定皮带辊3位于套筒9的左上方。

所述绞轴辊4位于套筒9的左侧。

所述抱臂皮带辊5位于套筒9的右下侧,使得张紧后的皮带8与带材10形成角度β,β的角度为15º。

所述固定助卷辊7位于套筒9的右侧,使得张紧后的皮带8与带材10形成角度θ,θ的角度为120º。

上述第一固定皮带辊2,第二固定皮带辊3,绞轴辊4,抱臂皮带辊5的布置方式在皮带助卷器助卷时起到分离内层与外层皮带8,使皮带8在上述辊子处形成包角,从而稳定皮带8的作用。

如图2所示,抱臂架15打开态时,绞轴辊4和固定助卷辊7的布置位置可以保证助卷本体顺利上升到非工作位置而不碰到套筒和带卷。

工作过程:给第一气缸12通气启动第一气缸12,第一气缸12运动带动皮带张紧辊1,沿一定的行程做竖直上升运动,张紧皮带8。

再给电机通电启动电机,电机转动带动套筒9转动,套筒9带动皮带8转动,带材10头部沿图2中的方向进入套筒9和皮带8之间,随着套筒9转动缠绕在套筒9上,皮带8转动带动皮带张紧辊1、第一固定皮带辊2、第二固定皮带辊3、绞轴辊4、抱臂皮带辊5、抱臂助卷辊6、固定助卷辊7转动,使得皮带8将带材10卷在套筒9的更加紧密,起到很好的助卷效果,整个助卷过程高效而便捷。

带材10卷在套筒9上完毕后,给第一气缸12通气启动第一气缸12,第一气缸12运动带动皮带张紧辊1,沿一定的行程做竖直下降运动,松开皮带8。

给第二气缸13通气,第二气缸13运动带动绞轴辊4运动,绞轴辊4带动抱臂架15运动,抱臂架15运动带动抱臂皮带辊5和抱臂助卷辊6运动,抱臂皮带辊5和抱臂助卷辊6远离套筒9,工作人员将套筒9上的带材10取下。

给第二气缸13通气,第二气缸13运动带动绞轴辊4运动,绞轴辊4带动抱臂架15运动,抱臂架15运动带动抱臂皮带辊5和抱臂助卷辊6复位。

需要说明,本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