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自动打铜带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06699发布日期:2019-12-03 18:58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半自动打铜带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半自动打铜带机,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市面上的打铜带设备都为手动机,需要员工手动校对位置,这种纯粹依靠人眼识别和手工操作的设备,加工效率低,良品率不高,为解决以上问题需研发一台设备用于改善手动打铜带机所带来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半自动打铜带机,操作简单,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半自动打铜带机,结构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与机体固定;

模具,所述模具设置在所述机体的一侧;

第二伺服滑台,所述第二伺服滑台设置在所述模具的底部;

第一伺服滑台,所述第一伺服滑台设置在所述第二伺服滑台的顶部,并且所述第一伺服滑台在所述第二伺服滑台的上部前后滑动;

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气缸的底部与第一伺服滑台的顶部固定;

第一传送气缸,所述第一传送气缸的底部与升降气缸的顶部固定,以实现所述升降气缸带动所述第一传送气缸上下移动;

产品,所述产品设置在第一传送气缸的上部;

第一传动轨道,所述第一传动轨道固定在所述底座的顶部;

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的底部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轨道的上部,并且所述锁止机构可在所述第一传动轨道的上部前后移动,并且锁止机构用于夹持产品;

电气性能测试机构,所述电气性能测试机构设置在所述锁止机构的一侧,并用于检测所述产品的电气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底座的底部并用于减弱所述机体震动的软胶垫。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适用性好,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半自动打铜带机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半自动打铜带机a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底座;2、机体;3、模具;4、产品;5、电气性能测试机构;6、锁止机构;7、第一传送气缸;8、第一伺服滑台;9、第一传动轨道;10、第二伺服滑台;11、升降气缸;12、软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半自动打铜带机,包括:

底座1,所述底座1的顶部与机体2固定,所述机体2的底部固定有用于减弱所述机体2震动的软胶垫12;

模具3,所述模具3设置在所述机体2的一侧;

第二伺服滑台10,所述第二伺服滑台10设置在所述模具3的底部;

第一伺服滑台8,所述第一伺服滑台8设置在所述第二伺服滑台10的顶部,并且所述第一伺服滑台8在所述第二伺服滑台10的上部前后滑动;

升降气缸11,所述升降气缸11的底部与第一伺服滑台8的顶部固定;

第一传送气缸7,所述第一传送气缸7的底部与升降气缸11的顶部固定,以实现所述升降气缸11带动所述第一传送气缸7上下移动;

产品4,所述产品4设置在第一传送气缸7的上部;

第一传动轨道9,所述第一传动轨道9固定在所述底座1的顶部;

锁止机构6,所述锁止机构6的底部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轨道9的上部,并且所述锁止机构6可在所述第一传动轨道9的上部前后移动,并且锁止机构6用于夹持产品4;

电气性能测试机构5,所述电气性能测试机构5设置在所述锁止机构6的一侧,并用于检测所述产品4的电气性能;

操作时,将产品4放置在第一传送气缸7的上部,然后升降气缸11借助第一伺服滑台8在第二伺服滑台10上进行前后位置的移动,以便调整到合适位置,锁止机构6在第一传动轨道9上进行前后位置的移动,直至调整到与产品4所在的对应位置并夹持住产品4,设置在锁止机构6朝向产品一侧的电气性能测试机构5立即对锁止机构6所夹持的产品进行电气性能的检测并反馈到所连接的控制系统,当产品4的检测结果为合格时锁止机构6松开,产品4流转到下一环节;当产品4的检测结果为不合格时则锁止机构6保持夹紧状态并反馈到所连接的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系统进行故障提示。

整个过程均可通过相应的传送气缸和传动轨道进行调整,避免了员工手动调整所带来的弊端,显著提升了产品加工的效率和质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