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丝杆轴承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31058发布日期:2020-08-05 01:25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丝杆轴承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丝杆轴承冷却技术领域,特指一种丝杆轴承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高速、高精密、长行程加工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机床的加工精度和稳定性及工件的复杂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机床零配件是影响加工精度的主要因数之一,而丝杠的精度更是重中之重,丝杠精度越高,机床加工效果越好。

丝杠是工具机械和精密机械上最常使用的传动元件,其主要功能是将旋转运动转换成线性运动,或将扭矩转换成轴向反复作用力,同时兼具高精度、可逆性和高效率的特点。由于具有很小的摩擦阻力,丝杠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设备和精密仪器。

如何减少丝杠产生形变则成了现机床行业需攻克的一个问题点,丝杠在工作时需要高速旋转,而高速旋转会产生热形变,导致会影响丝杠精度,加大反向倍隙,降低工作质量。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丝杆轴承冷却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丝杆轴承冷却装置包括:设置于丝杆一端的第一轴承座、安装于该第一轴承座两端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一侧与丝杆之间通过第一油封密封接触,且该第二端盖一侧与丝杆之间通过第二油封密封接触,使第一轴承座内部形成有密封的第一腔室,且该第一端盖设置有连通该第一腔室的第一冷却油出口管;该第二端盖设置有连通该第一腔室的第一冷却油进口管;该第一轴承座的第一腔室内设置有若干第一轴承,所述丝杆一端穿设于该第一轴承中。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丝杆另一端设置第二轴承座,第二轴承座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三端盖和第四端盖,该第二端盖设置有连通该第一腔室的第一冷却油进口管;该第三端盖一侧与丝杆之间通过第三油封密封接触,且该第四端盖一侧与丝杆之间通过第四油封密封接触,使第二轴承座内部形成有密封的第二腔室,且该第三端盖设置有连通该第二腔室的第二冷却油出口管;该第四端盖设置有连通该第二腔室的第二冷却油进口管;该第二轴承座的第二腔室内设置有若干第二轴承,所述丝杆的另一端穿设于该第二轴承中。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冷却油出口管与第二冷却油进口管连通,形成一条管道。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冷却油出口管、第一冷却油进口管、第二冷却油进口管和第二冷却油出口管均为金属管道。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端盖内设置有连通该第一腔室的第一通道,该第一通道端口处设置有可拆装的第一管接头;所述第一冷却油出口管与该第一管接头固定连接。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端盖内设置有连通该第一腔室的第二通道,该第二通道端口处设置有可拆装的第二管接头;所述第一冷却油进口管与该第二管接头固定连接。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端盖内设置有连通该第二腔室的第三通道,该第三通道端口处设置有可拆装的第三管接头;所述第二冷却油出口管与该第三管接头固定连接。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四端盖内设置有连通该第二腔室的第四通道,该第四通道端口处设置有可拆装的第四管接头;所述第二冷却油进口管与该第四管接头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于第一轴承座两端设置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且该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分别配合第一油封和第二油封与丝杆密封接触,使第一轴承座内形成密封的第一腔室,并在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上分别设置连通该第一腔室的第一冷却油出口管和第一冷却油进口管,以致可从该第一冷却油进口管通入冷却油,该冷却油流经第一腔室及第一腔室内部安装的第一轴承后,从第一冷却油出口管流出,以致该冷却油能够带走第一轴承及丝杆高速旋转工作时产生的热,从而达到冷却散热的目的。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通过通入冷却油对第一轴承及丝杠进行冷却散热,迅速带走丝杆高速旋转工作时产生的热,防止丝杠产生热形变,减少反向倍隙,保证丝杠精度及工作质量,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2、本实用新型还在于第二轴承座两端设置第三端盖和第四端盖,且该第三端盖和第四端盖分别配合第三油封和第四油封与丝杆密封接触,使第二轴承座内形成密封的第二腔室,并在第三端盖和第四端盖上分别设置连通该第二腔室的第二冷却油出口管和第二冷却油进口管,以致可从该第二冷却油进口管通入冷却油,该冷却油流经第二腔室及第二腔室内部安装的第二轴承后,从第二冷却油出口管流出,以致该冷却油能够带走第二轴承及丝杆高速旋转工作时产生的热,从而达到冷却散热的目的;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通过通入冷却油对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及丝杠进行冷却散热,迅速带走丝杆高速旋转工作时产生的热,防止丝杠产生热形变,减少反向倍隙,保证丝杠精度及工作质量,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见图1、2所示,为一种丝杆轴承冷却装置,其包括:设置于丝杆1一端的第一轴承座2、安装于该第一轴承座2两端的第一端盖4和第二端盖5,所述第一端盖4一侧与丝杆1之间通过第一油封101密封接触,且该第二端盖5一侧与丝杆1之间通过第二油封102密封接触,使第一轴承座2内部形成有密封的第一腔室21,且该第一端盖4设置有连通该第一腔室21的第一冷却油出口管41;该第二端盖5设置有连通该第一腔室21的第一冷却油进口管51;该第一轴承座2的第一腔室21内设置有若干第一轴承22,所述丝杆1一端穿设于该第一轴承22中。本实用新型于第一轴承座2两端设置第一端盖4和第二端盖5,且该第一端盖4和第二端盖5分别配合第一油封101和第二油封102与丝杆密封接触,使第一轴承座2内形成密封的第一腔室,并在第一端盖4和第二端盖5上分别设置连通该第一腔室21的第一冷却油出口管41和第一冷却油进口管51,以致可从该第一冷却油进口管51通入冷却油,该冷却油流经第一腔室21及第一腔室21内部安装的第一轴承22后,从第一冷却油出口管41流出,以致该冷却油能够带走第一轴承22及丝杆高速旋转工作时产生的热,从而达到冷却散热的目的;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通过通入冷却油对第一轴承22及丝杠进行冷却散热,迅速带走丝杆高速旋转工作时产生的热,防止丝杠产生热形变,减少反向倍隙,保证丝杠精度及工作质量,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结合图3、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是以下结构,具体而言,其在上述结构上增设以下结构:所述丝杆1另一端设置第二轴承座3,第二轴承座3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三端盖6和第四端盖7,该第二端盖5设置有连通该第一腔室21的第一冷却油进口管51;该第三端盖6一侧与丝杆1之间通过第三油封103密封接触,且该第四端盖7一侧与丝杆1之间通过第四油封104密封接触,使第二轴承座3内部形成有密封的第二腔室31,且该第三端盖6设置有连通该第二腔室31的第二冷却油出口管61;该第四端盖7设置有连通该第二腔室31的第二冷却油进口管71;该第二轴承座3的第二腔室31内设置有若干第二轴承32,所述丝杆1的另一端穿设于该第二轴承32中。本实用新型还在于第二轴承座3两端设置第三端盖6和第四端盖7,且该第三端盖6和第四端盖7分别配合第三油封103和第四油封104与丝杆密封接触,使第二轴承座3内形成密封的第二腔室,并在第三端盖6和第四端盖7上分别设置连通该第二腔室31的第二冷却油出口管61和第二冷却油进口管71,以致可从该第二冷却油进口管71通入冷却油,该冷却油流经第二腔室31及第二腔室31内部安装的第二轴承32后,从第二冷却油出口管61流出,以致该冷却油能够带走第二轴承32及丝杆高速旋转工作时产生的热,从而达到冷却散热的目的;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通过通入冷却油对第一轴承22和第二轴承32及丝杠进行冷却散热,迅速带走丝杆高速旋转工作时产生的热,防止丝杠产生热形变,减少反向倍隙,保证丝杠精度及工作质量,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所述第一冷却油出口管41与第二冷却油进口管71连通,形成一条管道,以致简化产品结构,达到一次通入冷却油来实现冷却散热的目的。

所述第一冷却油出口管41、第一冷却油进口管51、第二冷却油进口管71和第二冷却油出口管61均为金属管道,其能够定型,以致不会影响丝杆的正常工作。

所述第一端盖4内设置有连通该第一腔室21的第一通道42,该第一通道42端口处设置有可拆装的第一管接头421;所述第一冷却油出口管41与该第一管接头421固定连接,以此保证装配的便利性。

所述第二端盖5内设置有连通该第一腔室21的第二通道52,该第二通道52端口处设置有可拆装的第二管接头521;所述第一冷却油进口管51与该第二管接头521固定连接,以此保证装配的便利性。

所述第三端盖6内设置有连通该第二腔室31的第三通道62,该第三通道62端口处设置有可拆装的第三管接头621;所述第二冷却油出口管61与该第三管接头621固定连接,以此保证装配的便利性。

所述第四端盖7内设置有连通该第二腔室31的第四通道72,该第四通道72端口处设置有可拆装的第四管接头721;所述第二冷却油进口管71与该第四管接头721固定连接,以此保证装配的便利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于第一轴承座2两端设置第一端盖4和第二端盖5,且该第一端盖4和第二端盖5分别配合第一油封101和第二油封102与丝杆密封接触,使第一轴承座2内形成密封的第一腔室,并在第一端盖4和第二端盖5上分别设置连通该第一腔室21的第一冷却油出口管41和第一冷却油进口管51,以致可从该第一冷却油进口管51通入冷却油,该冷却油流经第一腔室21及第一腔室21内部安装的第一轴承22后,从第一冷却油出口管41流出,以致该冷却油能够带走第一轴承22及丝杆高速旋转工作时产生的热,从而达到冷却散热的目的;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在于第二轴承座3两端设置第三端盖6和第四端盖7,且该第三端盖6和第四端盖7分别配合第三油封103和第四油封104与丝杆密封接触,使第二轴承座3内形成密封的第二腔室,并在第三端盖6和第四端盖7上分别设置连通该第二腔室31的第二冷却油出口管61和第二冷却油进口管71,以致可从该第二冷却油进口管71通入冷却油,该冷却油流经第二腔室31及第二腔室31内部安装的第二轴承32后,从第二冷却油出口管61流出,以致该冷却油能够带走第二轴承32及丝杆高速旋转工作时产生的热,从而达到冷却散热的目的;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通过通入冷却油对第一轴承22和第二轴承32及丝杠进行冷却散热,迅速带走丝杆高速旋转工作时产生的热,防止丝杠产生热形变,减少反向倍隙,保证丝杠精度及工作质量,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