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卡钳活塞冲床下模机构的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53264发布日期:2021-02-23 23:54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卡钳活塞冲床下模机构的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
一种卡钳活塞冲床下模机构的润滑系统
[0001]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20年03月20日、申请号为2020102111837、发明名称为“一种卡钳活塞冲床的下模机构及其润滑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卡钳活塞冲床下模机构的润滑系统。


背景技术:

[0003]
制动卡钳,是制动系统(或制动器)的核心部件之一,其被广泛的应用在车辆上,主要通过制动卡钳与制动盘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制约力(即:制动力);现有的制动卡钳一般包括活塞(有时也称卡钳活塞)和制动垫片,由于卡钳活塞与相配置的油缸属于紧密配合,为了不能在移动时造成制动液泄露,对卡钳活塞的制作要求非常高,势必要卡钳活塞具有较高的精度以及耐磨性,而现有的卡钳活塞的制作手段非常的薄弱,仍然存在如下的未臻之处:
[0004]
其一,目前,制作卡钳活塞的装置主要是冲床(或车床),即:利用冲床对其进行冲压后再进行机加工,现有的冲床一般由上、下模体、滑轨(有时也称导轨)以及移动机构组成,而下模体、滑轨以及移动机构又可以称之为下模机构;在制作卡钳活塞的过程中,由于移动机构与滑轨需要进行反复的相对移动,因此,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现有的手段无法“驱使”该部分热量散失,极易导致滑轨变形,不仅会影响滑轨与移动机构之间的配合效果,严重的情况下,移动机构甚至会脱离滑轨,从而引发安全事故;
[0005]
其二,当移动机构的驱动部分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的工作,其自身产生的热量同样也得不到有效的散失,从而也会影响其驱动部分的使用寿命;
[0006]
其三,当滑轨与移动机构之间的热量逐步升高,两者之间的润滑油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润滑油减少),从而影响移动机构在滑轨上活动的顺畅性,同样也会影响工件的加工质量,严重的还会导致滑轨和与移动机构报废,而现有技术,无法做到对滑轨的全面润滑。


技术实现要素:

[0007]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钳活塞冲床的下模机构及其润滑方法,其含有本申请的润滑系统,旨在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出现的问题。
[0008]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卡钳活塞冲床的下模机构,包括设有若干个工位的下模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夹持工件并带动其依次在各工位活动的移动组件、与所述移动组件配合且供所述移动组件滑动的滑轨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移动组件在滑轨组件上活动的驱动组件以及同时对移动组件、滑轨组件和驱动组件三者进行润滑的润滑系统。
[0009]
优选为:所述滑轨组件包括滑轨以及与滑轨贴合的散热块;所述移动组件包括设
有与滑轨适配的滑槽的移动本体、至少一个设于各移动本体靠近工位一侧的气缸以及安装于各气缸输出端且用于夹持工件的夹持爪。
[0010]
优选为:所述移动本体由设于外围的顶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设于三者内部的分隔板构成,且所述分隔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形成有与所述滑轨适配的滑槽。
[0011]
优选为:所述移动本体内设有若干条与所述滑轨外壁接触并与所述润滑系统输出端连通的润滑冷却腔;其中,所述润滑冷却腔包括形成于所述分隔板与第一侧板之间或分隔板与第二侧板之间的润滑支路、形成于所述分隔板与顶板之间的润滑主路、形成于相邻分隔板之间的外环形槽以及设于分隔板上的内环形槽;其中,所述外环形槽和内环形槽分别与润滑主路和/或润滑支路连通,所述润滑主路和润滑支路连通;所述外环形槽、内环形槽以及润滑支路的输出端均与所述滑轨接触且三者的输出端均形成润滑凹槽。
[0012]
优选为:所述滑轨包括滑轨本体以及与所述滑轨本体一体成型且分布于所述滑轨本体两侧并纵向错位分布的顶凸块和底凸块;其中,所述散热块与所述滑轨本体设有顶凸块的底侧紧密贴合,所述散热块与夹持爪相对于滑轨同侧设置,所述散热块与移动本体之间通过润滑油配合。
[0013]
优选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安装于所述滑轨上的驱动电机、通过所述驱动电机控制的丝杠以及连接于所述丝杠的活动部与移动本体之间的连接座;其中,所述驱动电机嵌设于所述滑轨内,且所述丝杠与移动本体和滑轨的配合间隙对应。
[0014]
优选为:所述润滑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向所述润滑主路连通的供油嘴以及用于向各供油嘴输送润滑油的供油泵;所述供油嘴分为与所述润滑主路中部连通的第一供油嘴以及与所述润滑主路两端连通的第二供油嘴,各第二供油嘴分别与各内环形槽一一对应;其中,所述润滑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供油泵向各第一供油嘴和第二供油嘴输送润滑油的控油装置;所述控油装置包括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阀体、设于所述阀体上且与第一腔室或第二腔室连通的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设于所述阀体上且均与第一腔室连通的第一进油口以及第二进油口,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设有第三进油口,所述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分别通过主油管和分油管与供油泵的输出端连通,且在所述分油管上设有限流阀;所述第二进油口、第一腔室、第三进油口、第二腔室和第二出油口形成向第二供油嘴供油第一供油支路,所述第一进油口、第一腔室和第一出油口形成向第一供油嘴供油第二供油支路;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设有通过电磁组件驱动且分别用于开启或关闭第一供油支路和第二供油支路的阀芯。
[0015]
优选为:所述阀芯包括设于第一腔室内的第一阀芯和设于第二腔室内的第二阀芯,所述第一阀芯远离第一出油口的一端设有与第一腔室内壁固定连接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二阀芯远离第三进油口的一端设有与第二腔室内壁固定连接的第二弹簧;所述电磁组件为缠绕于所述阀体上用于控制第二阀芯的电磁线圈;其中,所述第一进油口的口径大于第二进油口的口径。
[0016]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润滑方法,其用于润滑上述卡钳活塞冲床的下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0017]
s1各供油嘴配油:供油泵将润滑油送入控油装置内,并通过控油装置对润滑油进行分配,通过第一供油支路和第二供油支路分别向第一供油嘴和第二供油嘴输油;
[0018]
s2第一供油支路先供油:通过向电磁线圈通电,第二阀芯经由电磁线圈的吸引而
压缩第二弹簧,此时,第三进油口开通,第一供油支路开通,并通过第二供油嘴向移动本体的两侧进行同步供油,并利用从移动本体两端进入的润滑油将移动本体均匀的抬起一个微小的高度;
[0019]
s3第二供油支路后供油:经过限流阀的作用以及第一进油口的口径和第二进油口径的差异,第一弹簧的弹簧腔泄压,第一阀芯挤压第一弹簧,并打开第一出油嘴,此时,第二供油支路开通,并通过第一供油嘴向移动本体的中部进行供油;
[0020]
s4润滑冷却腔的全面供油:当s3步骤中的第二供油支路打开后,第一供油支路和第二供油支路同时对润滑冷却腔进行供油;
[0021]
s5移动组件冷却:润滑冷却腔内的润滑油分别进入润滑主路、润滑支路以及内环形槽和外环形槽内对移动本体进行润滑及冷却;
[0022]
s6滑轨组件冷却:润滑油进入至各润滑凹槽内并与滑轨接触,完成对滑轨的润滑及冷却;
[0023]
s7驱动组件冷却:s6中的润滑油由移动本体与滑轨的配合间隙流出,并部分流动至驱动电机以及丝杠上,完成对驱动组件的冷却;
[0024]
s8润滑油排出:润滑油依次经过对移动组件、滑轨组件以及驱动组件的冷却后,经由底凸块或/和散热块的引导后排出。
[0025]
优选为:还包括第一供油支路和第二供油支路的关闭步骤;其中,所述关闭步骤为:当润滑工序完成后,电磁线圈断电,第二阀芯失去电磁线圈对其的磁力影响后,第二弹簧控制第二阀芯复位,此时,第三进油口关闭,先驱使多条第一供油支路关闭,达到节省润滑油的目的,随后,第一弹簧的弹簧腔加压,并配合第一弹簧控制第一阀芯复位,此时,第一进油口关闭,第二供油支路关闭。
[002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27]
其一,采用润滑系统对滑轨和移动组件的配合面以及驱动组件进行润滑,保证三者之间运行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对工件移动的精确度,进而提高对工件的加工质量;
[0028]
其二,采用润滑系统以及散热块的配合能够有效的“消除”滑轨与移动组件之间的热量,防止温度过高而导致本装置损坏(例如:滑轨因热量而变形),同时,也能够保证滑轨与移动组件之间运行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对工件的加工质量;不仅如此,散热块与滑轨的底侧壁贴合,散热块的顶面又与第二侧板通过润滑油配合可以使得滑轨的热可以通过散热块(以及润滑油)快速排出,防止导轨变形;更重要的是:散热块可以用以辅助支撑第二侧板,避免气缸的重量使得移动本体的重心偏离滑轨,从而降低移动本体与滑轨之间运行的稳定性,降低了“异常”磨损;
[0029]
其三,在润滑的过程中,现有的做法通常是在某处加入润滑油(或润滑剂),而在某处加入润滑油会破坏滑轨与移动组件之间的“平衡性”(例如:移动组件倾斜),再加上滑轨(以及移动组件)的长度影响,会加剧这种现象,而本发明的“加油”能够均衡的从多处加入润滑油(即:先通过第二供油嘴向移动本体的边侧加油,再通过第一供油嘴向移动本体的中部加油,最后,进行全面的供油),当第二供油嘴向移动本体的各边侧进行同步加油时,可以使得移动组件能够从边侧被均匀的抬起一个微小的高度,从而保证移动组件运行的顺畅性和平衡性,避免滑轨和移动组件出现异常磨损,既能够保证两者的使用寿命,同时也能提高移动工件的精度,保证工件的加工质量;不仅如此,本发明还能够先对多条第一供油支路现
行闭合,再控制向移动本体中部供油的第二供油支路闭合,不仅可以达到省油的目的,还可以在切断“供油”线路时,避免出现多侧“断油”不均,从而导致移动本体与滑轨之间的配合出现“异常”;
[0030]
其四,还可以借助润滑油对驱动组件进行冷却,即:由于驱动组件长时间的工作也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而长时间的高热量会影响驱动组件的稳定运行),而本发明的润滑油经过对滑轨的冷却后会从滑轨与移动组件的配合间隙中流出,并对驱动组件进行冷却,进而保证驱动组件长时间的运行稳定,继而保证对工件的加工质量以及加工效率;不仅如此,本申请的电机采用嵌入的方式安装至滑轨本体的一侧,不仅可以节省安装空间,还可以实现电机与滑轨本体接触,进而可以将电机的热量传递给滑轨,并进一步由滑轨传递给散热块,完成散热;除此之外,本发明的丝杠与移动本体与滑轨的配合间隙对应,其目的是:由于润滑油会从移动本体与滑轨的配合间隙中流出,其可以直接流至丝杠上对丝杠进行润滑以及冷却,并且,本申请采用丝杠的方式的另一优势在于:当丝杠上的活动部在丝杠上轴向活动时,其可以起到“抹油”的作用,即:可以将流动至丝杠上的润滑油进行往复涂抹,从而保证润滑油涂抹的效果以及润滑油对丝杠的润滑以及冷却效果,进而进一步保证活动部在丝杠上活动的效率,提高移动本体的移动效率,从而提高工件的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003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2]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0034]
图3为图2中的b部放大图;
[0035]
图4为图2中的b-b剖视图;
[0036]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2中控油装置闭合的示意图;
[0037]
图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2中控油装置第一供油支路开启的示意图;
[0038]
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2中控油装置完全开启的示意图;
[0039]
图8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1]
实施例1
[0042]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卡钳活塞冲床的下模机构,包括设有若干个工位的下模座10,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夹持工件并带动其依次在各工位活动的移动组件2、与所述移动组件2配合且供所述移动组件2滑动的滑轨组件3、用于控制所述移动组件2在滑
轨组件3上活动的驱动组件6以及同时对移动组件2、滑轨组件3和驱动组件6三者进行润滑的润滑系统4。
[0043]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润滑系统4可以润滑移动组件2、滑轨组件3以及驱动组件6。
[0044]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工位包括第一工位1001、第二工位1002以及第三工位1003。
[0045]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滑轨组件3包括滑轨30以及与滑轨30贴合的散热块31;所述移动组件2包括设有与滑轨3适配的滑槽20的移动本体21、至少一个设于各移动本体21靠近工位一侧的气缸22以及安装于各气缸22输出端且用于夹持工件的夹持爪23。
[0046]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本体21由设于外围的顶板210、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以及设于三者内部的分隔板213构成,且所述分隔板213、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之间形成有与所述滑轨3适配的滑槽20。
[0047]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本体21内设有若干条与所述滑轨外壁接触并与所述润滑系统4输出端连通的润滑冷却腔210;其中,所述润滑冷却腔210包括形成于所述分隔板213与第一侧板211之间或分隔板213与第二侧板212之间的润滑支路2100、形成于所述分隔板213与顶板210之间的润滑主路2101、形成于相邻分隔板213之间的外环形槽2102以及设于分隔板213上的内环形槽2103;其中,所述外环形槽2102和内环形槽2103分别与润滑主路2101和/或润滑支路2100连通,所述润滑主路2101和润滑支路2100连通;所述外环形槽2102、内环形槽2103以及润滑支路2100的输出端均与所述滑轨30接触且三者的输出端均形成润滑凹槽210a。
[0048]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滑轨30包括滑轨本体300以及与所述滑轨本体300一体成型且分布于所述滑轨本体300两侧并纵向错位分布的顶凸块303和底凸块302;其中,所述散热块31与所述滑轨本体300设有顶凸块303的底侧300a紧密贴合,所述散热块31与夹持爪23相对于滑轨30同侧设置,所述散热块31与移动本体21之间通过润滑油配合。
[0049]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6包括至少一个安装于所述滑轨本体300上的驱动电机60、通过所述驱动电机60控制的丝杠61以及连接于所述丝杠61的活动部与移动本体21之间的连接座62;其中,所述驱动电机60嵌设于所述滑轨本体300内,且所述丝杠61与移动本体21和滑轨本体300的配合间隙对应。。
[0050]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滑轨本体300上可以设有供驱动组件6安装的容纳槽3000。
[0051]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丝杠61可以是滚珠丝杠与活动于滚珠丝杠上的螺母组成,所述连接座62与螺母连接。
[0052]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润滑系统4包括至少一个向所述润滑主路2101连通的供油嘴40以及用于向各供油嘴40输送润滑油的供油泵41。
[005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0054]
参考图1-图4,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下模座两侧设置的夹持爪可以用用于夹持工件,当驱动电机控制滚珠丝杠转动时,滚珠丝杠上的螺母会在滚珠丝杠上移动,进而带动连接座移动,从而带动移动本体在滑轨上活动,从而带动工件从第一工位到第三工位,并在第一工位至第三工位之间进行加工;
[0055]
而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供油嘴向润滑冷却腔内通入润滑油,参考图3,图3为润滑油在润滑冷却腔内的流动示意图;首先,润滑油通过供油嘴先进入润滑主路内,并依次流动至润滑支路、外环形槽至润滑凹槽内,在此期间,润滑油对移动本体内部(即:润滑冷却腔)进行润滑并散热,随后,当润滑油进入润滑凹槽内,润滑油与滑轨接触,进而对滑轨进行润滑以及散热,参考图2-图3,本实施例的滑轨由滑轨本体以及顶凸块和底凸块组成,而顶凸块和滑轨本体用于移动本体接触,在润滑时,可以提高润滑油与滑轨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冷却效果;
[0056]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图2,本实施例使散热块与滑轨的底侧壁贴合,散热块的顶面与第二侧板通过润滑油配合,可以使得滑轨的热可以通过散热块(以及润滑油)快速排出,防止导轨变形,而本实施例中散热块的侧向相较第二侧板更长,利于拆卸维修,并且,散热块可以辅助支撑第二侧板,避免气缸的重量使得移动本体的重心偏离滑轨,从而降低移动本体与滑轨之间运行的稳定性,降低了“异常”磨损;
[0057]
更重要的是:参考图2,本实施例设置的散热块不仅可以达到散热的作用,同时,其也能起到支撑作用,即:由于本实施例的滑轨并不是轴对称结构(由于在滑轨本体上设置了顶凸块以及底凸块,顶凸块可以提高滑轨与移动本体的配合面积,保证移动本体移动的稳定性),再加上导轨的一侧设置了气缸,正因如此,会导致移动本体的重心并不会在滑轨上,而本实施例为了避免移动本体与滑轨之间出现“异常”磨损,将散热块设置在移动本体具有气缸的一侧,从而达到支撑移动本体的作用,而散热块又与移动本体接触,因此,不仅能够起到对滑轨的散热,还能实现对移动本体的散热;
[0058]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移动本体的加工可以首先将顶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紧固一体后,再利用钻孔加工润滑干路和支路,可以利于移动本体的加工,提高其精度;
[0059]
不仅如此,本实施例的驱动组件也参与到润滑过程中,即:当润滑油自移动本体与滑轨的配合间隙流出时,其会流向丝杠与驱动电机,并对丝杠与驱动电机进行散热,进而降低驱动组件的“自热”,保证驱动组件运行的稳定性。
[0060]
实施例2,同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0061]
如图5-图7所示,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供油嘴40分为与所述润滑主路2101中部连通的第一供油嘴401以及与所述润滑主路2101两端连通的第二供油嘴402,各第二供油嘴402分别与各内环形槽2103一一对应;其中,所述润滑系统4还包括用于控制供油泵41向各第一供油嘴401和第二供油嘴402输送润滑油的控油装置;所述控油装置包括具有第一腔室421和第二腔室422的阀体420、设于所述阀体420上且与第一腔室421或第二腔室422连通的第一出油口4201a和第二出油口4202a、设于所述阀体420上且均与第一腔室421连通的第一进油口4201b以及第二进油口4202b,所述第一腔室421和第二腔室422之间设有第三进油口4203b,所述第一进油口4201b和第二进油口4202b分别通过主油管423和分油管424与供油泵41的输出端连通,且在所述分油管424上设有限流阀425;所述第二进油口4202b、第一腔室421、第三进油口4203b、第二腔室422和第二出油口4202a形成向第二供油嘴402供油第一供油支路,所述第一进油口4201b、第一腔室421和第一出油口4201a形成向第一供油嘴401供油第二供油支路;所述第一腔室421和第二腔室422内设有通过电磁组件5驱动且分别用于开启或关闭第一供油支路和第二供油支路的阀芯50。
[0062]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阀芯50包括设于第一腔室421内的第一阀芯501和设
于第二腔室422内的第二阀芯502,所述第一阀芯501远离第一出油口4201a的一端设有与第一腔室421内壁固定连接的第一弹簧5011,所述第二阀芯502远离第三进油口4203b的一端设有与第二腔室422内壁固定连接的第二弹簧5022;所述电磁组件5为缠绕于所述阀体420上用于控制第二阀芯502的电磁线圈;其中,所述第一进油口4201b的口径大于第二进油口4202b的口径。
[0063]
此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润滑方法,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包括如下步骤:
[0064]
s1各供油嘴配油:供油泵将润滑油送入控油装置内,并通过控油装置对润滑油进行分配,通过第一供油支路和第二供油支路分别向第一供油嘴和第二供油嘴输油;
[0065]
s2第一供油支路先供油:通过向电磁线圈通电,第二阀芯经由电磁线圈的吸引而压缩第二弹簧,此时,第三进油口开通,第一供油支路开通,并通过第二供油嘴向移动本体的两侧进行同步供油,并利用从移动本体两端进入的润滑油将移动本体均匀的抬起一个微小的高度;
[0066]
s3第二供油支路后供油:经过限流阀的作用以及第一进油口的口径和第二进油口径的差异,第一弹簧的弹簧腔泄压,第一阀芯挤压第一弹簧,并打开第一出油嘴,此时,第二供油支路开通,并通过第一供油嘴向移动本体的中部进行供油;
[0067]
s4润滑冷却腔的全面供油:当s3步骤中的第二供油支路打开后,第一供油支路和第二供油支路同时对润滑冷却腔进行供油;
[0068]
s5移动组件冷却:润滑冷却腔内的润滑油分别进入润滑主路、润滑支路以及内环形槽和外环形槽内对移动本体进行润滑及冷却;
[0069]
s6滑轨组件冷却:润滑油进入至各润滑凹槽内并与滑轨接触,完成对滑轨的润滑及冷却;
[0070]
s7驱动组件冷却:s6中的润滑油由移动本体与滑轨的配合间隙流出,并部分流动至驱动电机以及丝杠上,完成对驱动组件的冷却;
[0071]
s8润滑油排出:润滑油依次经过对移动组件、滑轨组件以及驱动组件的冷却后,经由底凸块或/和散热块的引导后排出。
[0072]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供油支路和第二供油支路的关闭步骤;其中,所述关闭步骤为:当润滑工序完成后,电磁线圈断电,第二阀芯失去电磁线圈对其的磁力影响后,第二弹簧控制第二阀芯复位,此时,第三进油口关闭,先驱使多条第一供油支路关闭,达到节省润滑油的目的,随后,第一弹簧的弹簧腔加压,并配合第一弹簧控制第一阀芯复位,此时,第一进油口关闭,第二供油支路关闭。
[007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0074]
本实施例的控油装置可以提供第一供油支路和第二供油支路;
[0075]
第一供油支路,即:润滑油进入第二进油口,并经过第一腔室、第三进油口以及第二腔室最后通过第二出油口排出的供油路径;
[0076]
第二供油支路,即:润滑油进入第一进油口,并经过第一腔室,最后由第一出油口排出的供油路径;
[0077]
本实施例控油装置的原理是:第一供油支路先开通,润滑油经由第一供油支路流动至第二供油嘴,随后,第二供油支路开通,润滑油由第二供油支路流动至第一供油嘴,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供油支路开通的过程或开通后,第一供油支路始终开通;
[0078]
更详细的说:控油装置能够实现先从润滑主路(即:移动组件)的两端加油,再向润滑主路的中部加油,而第二供油嘴与内环形槽一一对应,该种供油顺序的目的在于:可以使得移动组件能够被均匀的抬起一个微小的高度,即:能够实现滑轨与移动本体之间产生微小的缝隙,不仅便于移动本体的移动,还可以保证润滑油能够在两者的缝隙中顺畅流动,保证润滑的效果以及效率,随后移动组件进行移动也可以更加的顺畅,除此之外,还可以避免滑轨与移动本体之间出现“异常”的磨损;
[0079]
值得提及的是:控油装置的关闭顺序是第一供油支路关闭,第二供油支路再关闭,其目的是:当本实施例停止运行时,先关闭向两侧供油的支路,可以节省润滑油;不仅如此,当第一供油支路关闭,第一腔室内(即:第二进油口至第三进油口之间的空间段)会存满润滑油,此时第一腔室内加压,可以辅助第一阀芯复位,从而保证控油装置的精确供油;
[0080]
需要提及的是:
[0081]
其一,限流阀可以对第二进油口进行限流作用,进一步拉开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两者之间的进油量,用以辅助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的正常使用(即: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两者均通过油泵供油,因此两者的油压相等,但两者的横截面积不同,再加上限流阀的进一步辅助,一旦第三进油口被打开,第一腔室靠近第三进油口的一侧开始泄压,从而可以驱使第二阀芯推向第二弹簧,进而辅助第二阀芯活动);
[0082]
其二,若运行过程中,滑轨的温度异常,限流阀可以打开更大的开度,同时还要保证第一出油口开启,此时,可以向润滑冷却腔内供应更多的润滑油用以辅助冷却。
[0083]
其三,在第二供油支路开通后,第一供油支路并未封闭,而是与第二供油支路同时进行供油,因此,可以确保润滑油可以通过不同位置向润滑冷却腔内进行“加油”,保证润滑油的足量,同时进一步保证润滑和散热的全面性。
[0084]
实施例3,同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0085]
如图8所示,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滑轨30可以由滑轨本体300、两块间隔设于所述滑轨本体300顶部两侧的顶凸块301以及两块间隔设于所述滑轨本体300底部两侧的底凸块302。
[0086]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6可以有两组,且分别设于滑轨本体300的两侧。
[008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提高移动本体活动的稳定性,本实施例在滑轨的两侧分别设置了驱动组件,从两侧驱动移动本体活动,还可以对移动本体进行支撑,在移动本体活动时,可以更加的稳定、顺畅(因为,在滑轨本体上设置了两块对称的顶凸块以及底凸块,从而保证使得滑轨整体为一个轴对称结构,进而保证其稳定性);同时,对驱动组件的润滑也是同时进行的,参考图8,“箭头”为润滑油的流动方向,具体润滑流程可以参考实施例1。
[0088]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