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机器人的柔性极耳弯折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4654发布日期:2021-09-25 12:18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机器人的柔性极耳弯折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机器人的柔性极耳弯折机构。


背景技术:

2.在电池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常常涉及到极耳的弯折操作,如在电池与保护板焊盘焊接后,需要将极耳弯折90
°
或180
°
,以便于满足后续的装配需求。
3.目前,常见的极耳弯折设备的结构较为复杂,占用面积大,涉及极耳的弯折过程较为繁琐,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并且,现有的极耳弯折设备的针对性强,仅能针对同款或同类型产品完成极耳的90
°
弯折,或是仅针对同款或同类型产品完成极耳的180
°
弯折,无法兼容90
°
或180
°
等角度的极耳弯折需求,针对不同款或不同类型产品需要对极耳弯折设备进行独立设计和使用,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使用灵活性和通用性差。
4.而如果采用人工操作方式,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且对于弯折效果的一致性差,容易对后续工艺流程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存在的极耳弯折设备占用面积大、灵活性差和通用性差的缺陷以及人工操作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机器人的柔性极耳弯折机构,能够节省设备的占用空间和完成极耳任意角度的弯折,具有灵活性高和通用性强的优点,实现了自动化的生产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方案如下:
7.一种基于机器人的柔性极耳弯折机构,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支撑机构、辅助弯折机构和柔性机器人,所述辅助弯折机构位于支撑机构的上端,所述柔性机器人位于支撑机构的一侧;
8.所述辅助弯折机构包括辅助弯折安装架,所述辅助弯折安装架上设有胶纸拨开模块、下压模块和插刀模块,所述下压模块和插刀模块位于胶纸拨开模块的同一侧;
9.所述柔性机器人的末端连接有极耳弯折机构。
10.可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撑安装板,所述支撑安装板上设有支撑气缸,所述支撑气缸的上端设有电池凹槽支撑块,支撑气缸能够支撑电池凹槽支撑块至设定高度,以便于对电池凹槽部分进行支撑,符合后续作业需求。
11.可选的,所述胶纸拨开模块包括设于辅助弯折安装架上的旋转拨动气缸和与旋转拨动气缸连接的拨动杆,拨动杆在旋转拨动气缸的作用下,将电池极耳上的胶纸拨开,避免影响极耳的弯折操作。
12.可选的,所述拨动杆为l型状,拨动杆的一端与旋转拨动气缸连接,拨动杆的另一端用于拨开胶纸,l型状的拨动杆能够给弯折操作工序预留出更大的空间,以便于完成极耳的任意角度弯折。
13.可选的,所述下压模块包括设于辅助弯折安装架上的下压气缸和与下压气缸连接的下压块,下压块在下压气缸的作用下向下运动,压住电池凹槽部分,配合支撑机构对电池凹槽部分进行固定。
14.可选的,所述插刀模块包括设于辅助弯折安装架上的插刀气缸和与插刀气缸连接的插片,插片在插刀气缸的作用下向下运动与极耳接触,形成弯折线,便于完成极耳的弯折,提高弯折效果的一致性。
15.可选的,所述极耳弯折机构包括极耳弯折安装块和设于极耳弯折安装块上的滚轮,滚轮对极耳进行滚压,使极耳形成弯折效果。
16.可选的,所述机架上还设有触摸显示屏,便于对各机构的参数进行调整以及观察作业状态。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机器人的柔性极耳弯折机构,将胶纸拨开模块、下压模块和插刀模块均设置于辅助弯折安装架上,有利于节省设备的占用空间,且利用柔性机器人能够辅助完成极耳任意角度的弯折,具有灵活性高和通用性强的优点,实现自动化的生产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基于机器人的柔性极耳弯折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柔性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辅助弯折机构和触摸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
22.其中,1为机架;2为支撑机构;21为支撑安装板;22为支撑气缸;23为电池凹槽支撑块;3为辅助弯折机构;31为辅助弯折安装架;32为胶纸拨开模块;321为旋转拨动气缸;322为拨动杆;33为下压模块;331为下压气缸;332为下压块;34为插刀模块;341为插刀气缸;342为插片;4为柔性机器人;5为极耳弯折机构;51为极耳弯折安装块;52为滚轮;6为触摸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5.例如,一种基于机器人的柔性极耳弯折机构,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支撑机构、辅助弯折机构和柔性机器人,辅助弯折机构位于支撑机构的上端,柔性机器人位于支撑机构
的一侧;辅助弯折机构包括辅助弯折安装架,辅助弯折安装架上设有胶纸拨开模块、下压模块和插刀模块,下压模块和插刀模块位于胶纸拨开模块的同一侧;柔性机器人的末端连接有极耳弯折机构。
26.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机器人的柔性极耳弯折机构,能够节省设备的占用空间和完成极耳任意角度的弯折,具有灵活性高和通用性强的优点,实现了自动化的生产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7.如图1

图4所示,一种基于机器人的柔性极耳弯折机构,用于完成极耳的弯折操作,包括机架1,机架便于其他机构的安装与固定,以及该设备的整体搬运与使用,机架上设置有支撑机构2、辅助弯折机构3和柔性机器人4,辅助弯折机构位于支撑机构的上端,柔性机器人位于支撑机构的一侧,支撑机构用于对电池凹槽部分进行支撑,以便于辅助弯折机构和柔性机器人进行弯折作业。
28.辅助弯折机构3包括辅助弯折安装架31,辅助弯折安装架31上设有胶纸拨开模块32、下压模块33和插刀模块34,下压模块和插刀模块位于胶纸拨开模块的同一侧。
29.首先,由胶纸拨开模块将极耳上的胶纸拨开后,下压模块压住电池凹槽部分,配合支撑机构对电池凹槽部分进行固定,最后由插刀模块与极耳接触,形成弯折线,便于完成极耳的弯折,提高弯折效果的一致性。
30.柔性机器人的末端连接有极耳弯折机构,极耳折弯机构在柔性机器人的作用下,移动至设定位置,对极耳进行任意角度的弯折,如90
°
或180
°
,可根据实际弯折需求对弯折角度进行调整。
31.该设备的整流作业流程为,将电池凹槽部分放置在支撑机构上,由支撑机构对其进行支撑,接着辅助弯折机构动作,由胶纸拨开模块将极耳上的胶纸拨开,下压模块压住电池凹槽部分,配合支撑机构对电池凹槽部分进行固定,并由插刀模块与极耳接触,形成弯折线,便于完成极耳的弯折,提高弯折效果的一致性,最后柔性机器人带动极耳弯折机构动作,极耳折弯机构在柔性机器人的作用下,移动至设定位置,对极耳进行设定角度的弯折。
3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支撑机构2包括支撑安装板21,支撑安装板上设有支撑气缸22,支撑气缸的上端设有电池凹槽支撑块23,支撑气缸能够支撑电池凹槽支撑块至设定高度,以便于对电池凹槽部分进行支撑,符合后续作业需求。
33.通过电池凹槽支撑块对电池凹槽部分进行支撑,以避免后续的弯折作业过程中,电池凹槽发生位置移动,造成弯折效果差的问题。
3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胶纸拨开模块32包括设于辅助弯折安装架上的旋转拨动气缸321和与旋转拨动气缸连接的拨动杆322,拨动杆在旋转拨动气缸的作用下,将电池极耳上的胶纸拨开,避免影响极耳的弯折操作。
35.其中,拨动杆为l型状,拨动杆的一端与旋转拨动气缸连接,拨动杆的另一端用于拨开胶纸,l型状的拨动杆能够给弯折操作工序预留出更大的空间,以便于完成极耳的任意角度弯折。
3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下压模块33包括设于辅助弯折安装架上的下压气缸331和与下压气缸连接的下压块332,下压块在下压气缸的作用下向下运动,压住电池凹槽部分,配合支撑机构对电池凹槽部分进行固定。
3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插刀模块34包括设于辅助弯折安装架上的插刀气缸
341和与插刀气缸连接的插片342,插片在插刀气缸的作用下向下运动与极耳接触,形成弯折线,便于完成极耳的弯折,提高弯折效果的一致性。
38.其中,插刀气缸和插片均为斜向安装,避免垂直安装状态下,对极耳弯折机构的弯折操作造成影响,或是容易与极耳弯折机构发生碰撞摩擦,损坏部件结构。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极耳弯折机构5包括极耳弯折安装块51和设于极耳弯折安装块上的滚轮52,滚轮对极耳进行滚压,使极耳形成弯折效果。
40.为了便于对各机构的参数进行调整以及观察作业状态,机架上还设有触摸显示屏6,操作人员可通过在触摸操作,对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设定。
4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机器人的柔性极耳弯折机构,将胶纸拨开模块、下压模块和插刀模块均设置于辅助弯折安装架上,有利于节省设备的占用空间,且利用柔性机器人能够辅助完成极耳任意角度的弯折,具有灵活性高和通用性强的优点,实现自动化的生产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42.可以理解的,上述实施例中各个部件之间的不同实施方式可以进行组合实施,实施例仅仅只是为了说明特定结构的可实施方式,并不是作为方案实施的限定。
43.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