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拉伸机构的胶辊调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37820发布日期:2021-07-06 18:47阅读:488来源:国知局
差速拉伸机构的胶辊调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辊压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差速拉伸机构的胶辊调整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辊压机设备中,多级拉伸机构主要用来替代普通的拉伸机构,解决电池极片的极带褶皱、断带问题,尤其是针对极薄的箔材型极片(例如,al箔的厚度≤8μm),效果更加明显。在辊压机设备中,一般设有主驱辊、摆辊、张力辊、两级(组)或者三级(组)的差速拉伸机构、以及若干用于极带转向的过辊;其中,每级(组)差速拉伸机构包含若干套相互配合以夹持极带的差速辊和胶辊,由于相邻两级差速拉伸机构中的差速辊转速不同,极带行进前方的差速辊转速更快,从而形成对极带的拉伸。

在设备运转过程中,针对极带进入位置、厚度等的不同情况,胶辊的水平位置、高度需要相应调整,而且需要保证胶辊具有精确的角度姿态,以与差速辊很好的配合,形成对极带的夹持,以防止对极带偏压而造成极带的变形受损。

由于空间的限制,现有的差速拉伸机构采用人工拨动调整的方式,而胶辊自身的调整则采用简单的顶丝,操作非常不便。多级拉伸本身的难点在于机构的调试上,其主要包括张力的调整、组之间差速机构的速度差以及位置调整、组内胶辊的位置调整等,且每一个细微的调整将会直接影响到辊压后极片的褶皱效果和断带率。

目前多级拉伸机构,大多采用燕尾槽滑轨模式配合顶丝等调整胶辊的位置,存在较大的误差,重复性差,会大大增加调试的工作量,并导致极带拉伸效果的不稳定。而且,胶辊自身的安装方法对检修的考虑不足,采用下方预留检修口的方式,采用简单的顶丝机构微调胶辊位置,检修拆解和调整都极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差速拉伸机构的胶辊调整结构,以实现对差速拉伸机构中胶辊的多方位调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差速拉伸机构的胶辊调整结构,用以调整与差速辊配合的胶辊,该胶辊调整结构包括:

移位单元,设于所述差速拉伸机构的机体上,并具有被操控而可动作的导向驱动部;

胶辊基础体,设于所述机体上,并可被所述导向驱动部驱动而于所述机体上滑动,所述胶辊经胶辊座高度可调地安装于所述胶辊基础体上;

微调单元,设于所述胶辊座和所述胶辊的辊轴之间,并被配置为可构成对所述胶辊相对所述胶辊座前后位置的调整。

进一步的,所述胶辊基础体上设有调整部,所述调整部的一端顶推于所述胶辊座上,且调整部因被操纵而自身高度可变,以构成所述胶辊高度的调整。

进一步的,于所述胶辊座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所述调整部。

进一步的,所述调整部包括固设于胶辊基础体上的支架,以及螺接于所述支架上的顶丝,所述顶丝顶推于所述胶辊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胶辊座的一侧具有胶辊检修口。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驱动部包括丝杠,所述胶辊基础体螺接套设于所述丝杠上。

进一步的,所述移位单元具有用以驱动所述丝杠旋转的手轮,且所述手轮的转动轴线垂直所述丝杠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辊轴的端部插装于所述胶辊座的轴孔中,且所述辊轴的至少一端与所述轴孔之间间隙配合;所述微调单元包括可楔入所述辊轴和所述轴孔之间的楔入体,所述楔入体的楔入深度可调,并于所述胶辊座上设有以锁定所述辊轴位置的锁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微调单元包括设于所述胶辊座上的固定块,所述楔入体螺接于所述固定块上;所述锁止结构包括螺接于所述胶辊座上的锁止顶丝,且所述锁止顶丝可抵紧所述辊轴。

进一步的,所述锁止顶丝和所述楔入体分置于所述辊轴的两相对侧。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所述的差速拉伸机构的胶辊调整结构,通过配置移位单元,以调整胶辊的水平位置,利用胶辊座相对胶辊基础体的高度可调,实现对胶辊高度的调整,同时设置微调单元,以调整胶辊在胶辊座上的前后位置和角度,从而可实现对胶辊的多个方向和位置的调整。

同时,采用调整部顶推胶辊座的方式,调整胶辊座在胶辊基础体上的高度位置,可实现较为准确的微调。而在胶辊座的两侧均设置调整部,通过给予两侧的调整部以不同的调整高度,可以改变胶辊的水平度,从而实现对胶辊上下摆动角度的修正。

此外,利用丝杠作为导向驱动部驱动胶辊基础体平移,具有良好的平稳性,且平移位置更为精确,重复一致性高。通过锥齿轮实现手轮和丝杠的交叉设置,便于将手轮设置在丝杠的上方,从而具有良好的操作空间。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是用于解释本发明,其中涉及到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语仅用于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均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差速拉伸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差速拉伸机构中的胶辊的总体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单个胶辊装配总成的正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单个胶辊装配总成的侧视图;

图5为图3中a-a所示部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差速辊;100、机体;

2、胶辊;200、辊体;201、辊轴;

3、胶辊基础体;300、胶辊座;301、紧固件;302、胶辊检修口;303、轴孔;304、平移板;31、调整部;311、支架;312、顶丝;32、气缸;321、浮动接头;322、固定板;

4、移位单元;400、导向驱动部;401、手轮;402、导向杆;403、锥齿轮;404、锁定把手;405、锁定块;406、位置显示器;

5、微调单元;501、楔入体;502、固定块;503、锁止顶丝;6、极带。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背”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亦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差速拉伸机构的胶辊调整结构,用以调整与差速辊配合的胶辊的位置与姿态,可实现对差速拉伸机构中胶辊的多方位调整。该差速拉伸机构的胶辊调整结构包括移位单元、胶辊基础体和微调单元。其中,移位单元设于差速拉伸机构的机体上,并具有被操控而可动作的导向驱动部;胶辊基础体可导向滑动地设于机体上,并可被导向驱动部驱动而于机体上滑动,胶辊则通过胶辊座高度可调地安装在胶辊基础体上。微调单元设于胶辊座和胶辊的辊轴之间,并被配置为可构成对胶辊相对胶辊座前后位置的调整。

基于上述的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差速拉伸机构的胶辊调整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所示。

需指出的是,上述的差速拉伸机构通常设置在辊压机设备上,辊压机设备是用于对电池极片的极带6进行辊压和拉伸的设备,其通常包括主驱辊、摆辊、张力辊、两级(组)或者三级(组)的差速拉伸机构、以及若干用于极带转向的过辊。其中,差速拉伸机构通过各级机构中差速辊1的不同转速的设置,实现各级差速拉伸机构之间极带6的拉伸处理。

如图1所示,每组的差速拉伸机构中一般设置有多套胶辊2,各胶辊2均与同组的差速辊1夹持配合,以处理多条极带6。针对极带6进入设备的位置、极带6的厚度等情况的不同,需要调整极带6的位置,使其位于极带6的正上方,并与差速辊1之间保有合理的厚度间隙。本实施例的胶辊调整结构,正是为了方便地调整胶辊2的位置设置。

如图1和图2所示,移位单元4用于调整胶辊2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可如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平移,以对应不同位置进入的极带6。移位单元4与差速拉伸机构同样均安装在设备的机体100上,具有可操作控制的导向驱动部400,在操作移位单元4时,导向驱动部400动作,以形成驱动胶辊2平移的驱动力。

当然导向驱动部400可以采用推拉杆、顶丝等形式实现,不过,为了提供调整的精度,在本实施例中,导向驱动部400采用丝杠结构,并配置有驱动丝杠旋转的手轮401。具体来说,承载胶辊2的装配总成中设有胶辊基础体3,胶辊基础体3通过与丝杠并行设置的导向杆402导向设于机体100上,胶辊2经胶辊座300安装于胶辊基础体3上。其中,胶辊基础体3螺接套设于丝杠上,随着丝杠的转动,胶辊基础体3会带着胶辊2平移。利用丝杠作为导向驱动部400驱动胶辊基础体3平移,具有良好的平稳性,且平移位置更为精确,重复移动的位置精度好,一致性高。

移位单元4中还具有用以驱动丝杠旋转的手轮401,优选地,手轮401的转动轴线垂直丝杠设置。从而可将手轮401设置在丝杠的上方,以具有良好的操作空间。基于这种布置,可以通过一对锥齿轮403实现手轮401和丝杠之间的传动连接。

另外,为了当胶辊基础体3平移调整到位后及时锁止丝杠,在手轮401处可设置锁定把手404,通过锁定把手404带动锁定块405将手轮401卡死,防止丝杠在振动情况下自行转动,而造成胶辊基础体3的移位。同时,在手轮401上可加设位置显示器406,显示胶辊基础体3平移位置的具体数值,位置显示器406可以是电子显示仪,通过测量丝杠或者手轮401旋转的总角度,再换算得出胶辊基础体3的平移位置;或者也可以采用直接在手轮401的壳体上标注刻度并辅以指针的形式。

当极带6的厚度发生改变,就需要调整胶辊2的高度,以改变胶辊2于差速辊1之间的厚度间隙。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胶辊2的胶辊座300是高度可调地安装在胶辊基础体3上,从而实现胶辊座300的高度位置调整,进而带动胶辊2高度位置改变。

当然,安装在胶辊基础体3上的胶辊座300,可通过多种方式调整胶辊座300的高度位置,以下示出本实施例一种较优的技术方案。

在胶辊2的装配总成中,胶辊基础体3作为安装基础,具有导向滑动于导向杆402的主体部分,该主体部分同时螺接套设在丝杠上。在该主体部分上固设有平移板304,用于安装装配总成中的各个部件。具体来说,平移板304上固设有固定板322和胶辊座300,固定板322上安装有气缸32,气缸32采用单作用气缸即可;气缸32的输出端通过浮动接头321与胶辊座300连接。浮动接头321的设置,可容许胶辊座300相对于气缸32做左右摆动的角度变化。在调整胶辊座300的高度时,首先通过紧固件301将胶辊座300较为松动地安装在胶辊基础体3上,此刻,气缸32会基于胶辊座300一个向上的提升力,从而使胶辊座300位于一个较高的位置。

本实施例的胶辊基础体3上设有调整部31,调整部31的一端顶推在胶辊座300的顶部,通过操作调整部31以改变其自身高度,从而顶推胶辊座300客服气缸32的提升力而下移,即可形成对胶辊2高度的调整。

具体而言,调整部31包括固设在胶辊基础体3或者固定板322上的支架311,以及呈竖直方向设置、并螺接于支架311上的顶丝312,通过旋转顶丝312令其下移,顶丝312的底部顶推胶辊座300,则可实现对胶辊座300高度的调整,进而改变胶辊2的高度。采用顶丝结构实现对胶辊座300的顶推操作,具有便于操控,结构稳定的特点,并可实现较为准确的微调。

上述的调整部31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优选地,在胶辊座30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若干个调整部31。在胶辊座300的两侧均设置调整部31,通过给予两侧的调整部31以不同的调整高度,可以改变胶辊座300的水平度,从而实现对胶辊2上下摆动角度调整和修正。由其是在发现胶辊2偏离水平姿态,造成对极带6的不良挤压时,可通过调整调整部31,将胶辊2修正回与差速辊1的轴向平行的水平状态。

如图5所示,为实现对胶辊2在前后方向上的调整,在胶辊2和胶辊座300之间设置有微调单元5。其中,胶辊2包括辊轴201、以及通过轴承套设在辊轴201上的辊体200,辊体200直接参与对极带6的夹持拉伸作业。辊轴201的端部插装在胶辊座300的轴孔303中,并且,辊轴201的至少一端和与其对应的轴孔303之间为间隙配合。微调单元5包括楔入体501,楔入体501可楔入到为间隙配合的一端的辊轴201和轴孔303之间,而且楔入体501的楔入深度可调,楔入体501楔入的深度不同,辊轴201会相应改变不同的角度和姿态。

需要说明的是,该微调单元5可以分设两个,分别位于辊轴201的两端,相应的辊轴201两端均采用间隙配合;也可以只在一端设置一个微调单元5,该端作为调整端;而辊轴201的另一端采用非间隙配合的形式插设在轴孔303中,作为基准侧。具体而言,微调单元5包括设在胶辊座300上的固定块502,楔入体501可配置为螺接于固定块502上的顶丝,且该顶丝的头部构造呈锥体的形状,以楔入辊轴201和轴孔303之间的间隙。同时,在胶辊座300和辊轴201之间还应设置锁止结构,以在将辊轴201调整到正确的前后摆动角度后,将辊轴201锁紧。该锁止结构可采用顶丝的形式。例如,在胶辊座300上螺接一个可贯穿至轴孔303内的锁止顶丝503,由锁止顶丝503抵紧辊轴201。

采用楔入体501楔入辊轴201和轴孔303之间缝隙的方式,可微调辊轴201的角度,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特点;辅以锁止结构的配置,可将调整到位的辊轴201及时锁固在胶辊座300上;而为楔入体501配置固定块502,通过螺接方式,可准确掌控楔入体501楔入的深度,从而提升对辊轴201微调的准确性。

此外,优选将锁止顶丝503和楔入体501分置于辊轴201的两相对侧,即辊轴201调整端的前后两侧。这样,可高效地对胶辊2进行前后摆动角度的调整,以使胶辊2与差速辊1保持在平行设置的姿态。而且,将楔入体501和锁止顶丝503分设于辊轴201的两侧,通过两者的夹持,实现对辊轴201的锁定,具备操作便捷的优势,辊轴201在其前后摆动方向上的调整位置也能得到良好的保持。

另外,如图3所示,在胶辊座300的前侧或者后侧贯通设置,而形成有胶辊检修口302,以便于观察胶辊2的情况,并利于胶辊2的检修和拆卸更换。

本实施例所述的差速拉伸机构的胶辊调整结构,通过配置移位单元4,以调整胶辊2的水平位置,利用胶辊座300相对胶辊基础体3的高度可调,实现对胶辊2高度的调整,同时设置微调单元5,以调整胶辊2在胶辊座300上的前后位置和角度,从而可实现对胶辊2的多个方向和位置的调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