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托盘的焊接工装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78100发布日期:2022-04-22 12:19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升降托盘的焊接工装夹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焊接工装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升降托盘的焊接工装夹具。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打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给打印设备配套的升降托盘其市场需求量也逐渐增多,在升降托盘生产加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夹具固定进行焊接操作。
3.但是目前的工装夹具只能进行固定夹持,无法对升降托盘进行转动翻面,需要反复拆卸固定才能够焊接完成,效率低下,并且对于不同尺寸的升降托板不能进行适配调节,实用性差,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升降托盘的焊接工装夹具,用以解决该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升降托盘的焊接工装夹具。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升降托盘的焊接工装夹具,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同步液压缸,所述凹槽的内部设置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与第一同步液压缸相配合,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同步液压缸,所述第一同步液压缸与第二同步液压缸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架,两个所述支架相对的一端均转动连接有支撑架,两个所述支撑架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夹持机构,右侧的所述支架的顶部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支撑架相配合。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调节螺杆和手摇盘,所述调节螺杆的一端与手摇盘固定连接,所述调节螺杆的另一端贯穿并转动连接至凹槽的内部,所述第一同步液压缸内部螺纹连接至调节螺杆的外侧。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支撑架的正面与背面均固定连接有滑套,所述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四个导杆,四个所述导杆的顶端分别贯穿并滑动连接至四个滑套的顶部。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固定块、托块、多个丝杆和与丝杆数量对应的夹块,所述固定块的一侧与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托块的一侧与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丝杆的底端与夹块转动连接,所述丝杆的顶端贯穿并螺纹连接至固定块的顶部。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伺服电机、传动齿轮和齿环,所述伺服电机的底部与右侧的支架固定连接,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传动齿轮固定连接,所述齿环的内部与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传动齿轮与齿环相对的一侧相互啮合。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左侧的所述支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定位块,所
述定位块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靠近支撑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矩形卡块,左侧的所述支撑架的左侧开设有矩形卡槽,所述矩形卡块与矩形卡槽相配合。
12.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3.本方案通过底座对装置进行支撑固定,转动调节机构带动左侧的第一同步液压缸水平移动,以带动左侧的支架以及支撑架同步移动,以改变两个夹持机构之间的距离,方便适应不同长度的升降托板的固定夹持,并且在焊接完成一侧后,启动第一同步液压缸和第二同步液压缸带动两个支架上的支撑架同步上升,直至底部空间可以满足升降托板反转后,启动驱动机构带动右侧的支撑架转动,然后通过升降托板带动左侧的支撑架同步转动,从而实现了装置具备可以对升降托板进行夹持翻面,方便全面焊接,增加焊接效率,并且可以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升降托板的夹持固定,实用性更强的优点。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图1中a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夹持机构正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中标号说明:
19.1、底座;2、凹槽;3、第一同步液压缸;4、调节机构;41、调节螺杆;42、手摇盘;5、第二同步液压缸;6、支架;61、定位块;62、滑杆;63、矩形卡块;7、支撑架;71、滑套;72、矩形卡槽;8、夹持机构;81、固定块;82、托块;83、丝杆;84、夹块;9、驱动机构;91、伺服电机;92、传动齿轮;93、齿环;10、导杆。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1.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升降托盘的焊接工装夹具,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开设有凹槽2,凹槽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同步液压缸3,凹槽2的内部设置有调节机构4,调节机构4与第一同步液压缸3相配合,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同步液压缸5,第一同步液压缸3与第二同步液压缸5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架6,两个支架6相对的一端均转动连接有支撑架7,两个支撑架7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夹持机构8,右侧的支架6的顶部设置有驱动机构9,驱动机构9与支撑架7相配合。
2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底座1对装置进行支撑固定,转动调节机构4带动左侧的第一同步液压缸3水平移动,以带动左侧的支架6以及支撑架7同步移动,以改变两个夹持机构8之间的距离,方便适应不同长度的升降托板的固定夹持,并且在焊接完成一侧后,启动第一同步液压缸3和第二同步液压缸5带动两个支架6上的支撑架7同步上升,直至底部空间可以满足升降托板反转后,启动驱动机构9带动右侧的支撑架7转动,然后通过升降托板带动左侧的支撑架7同步转动,从而实现了装置具备可以对升降托板进行夹持翻面,方便全面焊接,增加焊接效率,并且可以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升降托板的夹持固定,实用性更强的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只能进行固定夹持,无法对升降托盘进行转动翻面,需要反复拆卸固定
才能够焊接完成,效率低下,并且对于不同尺寸的升降托板不能进行适配调节,实用性差的问题。
23.请参阅图1,其中:调节机构4包括调节螺杆41和手摇盘42,调节螺杆41的一端与手摇盘42固定连接,调节螺杆41的另一端贯穿并转动连接至凹槽2的内部,第一同步液压缸3内部螺纹连接至调节螺杆41的外侧。
2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调节螺杆41和手摇盘42的配合使用,转动手摇盘42带动调节螺杆41在凹槽2的内部转动,调节螺杆41带动第一同步液压缸3沿着凹槽2水平移动,从而使得装置可以夹持不同长度的升降托板。
25.请参阅图1,其中:支撑架7的正面与背面均固定连接有滑套71,底座1的底部固定连接四个导杆10,四个导杆10的顶端分别贯穿并滑动连接至四个滑套71的顶部。
26.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滑套71与导杆10的配合使用,使得支撑架7在垂直移动的过程中,导杆10对其进行辅助稳定,使得装置运行更加稳定。
27.请参阅图2、图3与图4,其中:夹持机构8包括固定块81、托块82、多个丝杆83和与丝杆83数量对应的夹块84,固定块81的一侧与支撑架7固定连接,托块82的一侧与支撑架7固定连接,丝杆83的底端与夹块84转动连接,丝杆83的顶端贯穿并螺纹连接至固定块81的顶部。
28.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固定块81、托块82、丝杆83和夹块84的配合使用,对夹持不同宽度的升降托盘时,根据升降托盘的宽度选择转动不同数量的丝杆83使其沿着固定块81向下移动并带动夹块84压紧升降托盘的顶部,并且使升降托盘的底部与托块82的顶部接触,从而实现装置可以对不同宽度的升降托盘进行夹持固定。
29.请参阅图2,其中:驱动机构9包括伺服电机91、传动齿轮92和齿环93,伺服电机91的底部与右侧的支架6固定连接,伺服电机91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传动齿轮92固定连接,齿环93的内部与支撑架7固定连接,传动齿轮92与齿环93相对的一侧相互啮合。
30.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伺服电机91、传动齿轮92和齿环93的配合使用,启动伺服电机91带动传动齿轮92转动,传动齿轮92带动齿环93以及支撑架7缓慢转动,从而带动升降托盘进行转动以及翻面,方便进行全面焊接,无需反复装卸,增加焊接效率。
31.请参阅图1,其中:左侧的支架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定位块61,定位块6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杆62,滑杆62靠近支撑架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矩形卡块63,左侧的支撑架7的左侧开设有矩形卡槽72,矩形卡块63与矩形卡槽72相配合。
3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定位块61对滑杆62进行限位,初始状态下,通过推动滑杆62带动矩形卡块63卡接至矩形卡槽72的内部可以保持左侧支撑架7保持水平状态并与右侧的支撑架7同步对齐,避免在装卸升降托盘时,左侧的支撑架7不稳,使得装置使用安装安全合理。
33.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转动手摇盘42带动调节螺杆41在凹槽2的内部转动,调节螺杆41带动第一同步液压缸3沿着凹槽2水平移动,并且根据升降托盘的宽度选择转动不同数量的丝杆83使其沿着固定块81向下移动并带动夹块84压紧升降托盘的顶部,并且使升降托盘的底部与托块82的顶部接触,以带动左侧的支架6以及支撑架7同步移动,以改变两个夹持机构8之间的距离,然后推动滑杆62带动矩形卡块63卡接至矩形卡槽72的内部可以保持左侧支撑架7保持水平状态并与右侧的支撑架7同步对齐进行升降托盘的夹持安装,并且
在焊接完成一侧后,启动第一同步液压缸3和第二同步液压缸5带动两个支架6上的支撑架7同步上升,直至底部空间可以满足升降托板翻转后,启动伺服电机91带动传动齿轮92转动,传动齿轮92带动齿环93以及支撑架7缓慢转动,然后通过升降托板带动左侧的支撑架7同步转动,从而实现了装置具备可以对升降托板进行夹持翻面,方便全面焊接,增加焊接效率,并且可以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升降托板的夹持固定,实用性更强的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只能进行固定夹持,无法对升降托盘进行转动翻面,需要反复拆卸固定才能够焊接完成,效率低下,并且对于不同尺寸的升降托板不能进行适配调节,实用性差的问题。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