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用的多功能折弯下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89853发布日期:2022-05-11 13:39阅读:71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薄板折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耐用的多功能折弯下模。


背景技术:

2.折弯模具包括折弯上模与折弯下模,工作时,将金属薄板放入折弯下模与折弯上模之间,折弯上模向折弯下模移动,折弯上模的冲头抵压金属薄板,与折弯下模的冲压槽贴合,从而对金属薄板进行折弯。
3.目前,金属薄板的加工工艺多而繁杂,常需多次折弯,且根据不同的折弯需求,折弯时需要不断更换折弯模具或折弯设备,增加了操作步骤以及加工成本,现有的折弯设备也有为增加折弯功能而添设折弯模具或各零部件的,但工作时,零部件之间相互摩擦受损易降低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用的多功能折弯下模,具有操作简单、多效折弯、经久耐用的优点。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耐用的多功能折弯下模,包括固定座、滑动连接于固定座可上下滑移的移动件、设于固定座与移动件之间用于复位移动件的弹性件一,以及用于注入润滑油减少摩擦的浇注系统,所述移动件顶部开设与折弯上模冲头相匹配的冲压槽,所述移动件与固定座之间形成附加折弯位。
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件顶部开设与折弯上模冲头相匹配的冲压槽,移动件滑动连接于固定座,冲头向下冲压工件时抵压移动件,使移动件向下滑移,移动件与固定座之间形成附加折弯位,可对工件进行另一项的折弯工艺,折弯效果丰富,无需更换折弯模具或折弯设备,固定座与移动件之间设置弹性件一,折弯时移动件下移使弹性件一产生弹性形变,在工件折弯后,折弯上模离开,外力撤销,使弹性件一能恢复原状,从而带动移动件复位,简化了操作,降低了劳动强度,还设置浇注系统,用于注入润滑油减少各个零部件之间的摩擦,从而降低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8.进一步,所述移动件底部设置用于连接固定座的滑块,所述固定座顶部开设供滑块上下滑动的滑槽,所述弹性件一设于滑槽内与滑块相抵。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件底部设置用于连接固定座的滑块,固定座顶部开设供滑块上下滑动的滑槽,便于对移动件进行定位,避免移动件错位影响折弯精度,弹性件一设于滑槽内与滑块相抵,移动件下移时压缩弹性件一,折弯后弹性件一向上抵压移动件使其复位。
10.进一步,所述浇注系统包括设于固定座用于存放润滑油的储液室、连通储液室顶部用于注入润滑油的注液道,以及设于滑块的浇液道,所述浇液道在移动件下移时可连通
储液室底部向弹性件一顶部浇注润滑油。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浇注系统包括设于固定座用于存放润滑油的储液室、连通储液室顶部用于注入润滑油的注液道,以及设于滑块的浇液道,浇液道在移动件下移时可连通储液室底部向弹性件一顶部浇注润滑油,使用时,通过注液道将润滑油注入至储液室内,移动件与滑块下移,带动浇液道移动与储液室底部连通,储液室内的润滑油受重力作用沿着浇液道流至弹性件一顶部进行润滑。
12.进一步,所述弹性件一底端连接有用于向下排挤润滑油的浮动板,所述固定座在滑槽底部开设与浮动板相匹配的集液槽,所述集液槽内设置用于复位浮动板的弹性件二,所述固定座设置连通集液槽底部与储液室顶部的引流道。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件一底端连接有用于向下排挤润滑油的浮动板,固定座在滑槽底部开设与浮动板相匹配的集液槽,集液槽内设置用于复位浮动板的弹性件二,固定座设置连通集液槽底部与储液室顶部的引流道,使用时,润滑油由弹性件一顶部向下流至滑槽底部,进入集液槽内,折弯时,移动件下移压缩弹性件一,使弹性件一抵压浮动板,浮动板沿着集液槽向下排挤集液槽内的润滑油,润滑油受到排挤进入引流道,沿着引流道进入储液室,下次折弯时再通过浇液道进行循环润滑,实现了自动润滑的作用,简化了操作,增强了润滑效果。
14.进一步,所述引流道内设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的进液口连通集液槽,所述单向阀的出液口连通储液室。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流道内设有单向阀,单向阀的进液口连通集液槽,便于浮动板将润滑油从集液槽挤入引流道内,单向阀的出液口连通储液室,避免进入引流道内的润滑油回流至集液槽内。
16.进一步,所述固定座设置由滑槽向集液槽倾斜的引流面。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座设置由滑槽向集液槽倾斜的引流面,便于引导润滑油流至集液槽内,从而被浮动板挤进引流道内。
18.进一步,所述移动件设置压合面一,所述固定座设置压合面二,所述附加折弯位由压合面一与压合面二形成。
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件设置压合面一,固定座设置压合面二,附加折弯位由压合面一与压合面二形成,将工件放入压合面一与压合面二之间,折弯时移动件下移,使压合面一向压合面二移动抵压工件,从而折弯工件。
20.进一步,所述弹性件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于固定座与移动件之间。
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件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于固定座与移动件之间,使移动件受力均匀,保持稳定。
22.进一步,所述固定座的两端分别设有与移动件相抵的限位块。
2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座的两端分别设有与移动件相抵的限位块,进一步对移动件进行定位,提高折弯精度。
2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5.1.通过设置移动件、固定件,提供了附加折弯位,折弯效果多样化,避免更换折弯模具或折弯设备,降低了劳动强度,设置弹性件一自动复位,简化了操作,设置浇注系统便于注入润滑油降低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26.2.设置滑块、滑槽对移动件进行定位,设置储液室存放润滑油,设置注液道便于注入润滑油,设置浇液道便于引导润滑油对弹性件一进行润滑,设置集液槽收集润滑油,设置浮动板、弹性件二、引流道,将润滑油输送至储液室进行循环润滑,实现了自动润滑的作用,简化了操作,增强了润滑效果;
27.3.设置引流面引导润滑油进入集液槽,设置压合面一与压合面二对工件进行折弯,增加了折弯工位,结构简单,无需额外的驱动机构,节省了成本。
附图说明
28.图1为实施例中一种耐用的多功能折弯下模的立体图;
29.图2为实施例中一种耐用的多功能折弯下模的部分爆炸图;
30.图3为实施例中一种耐用的多功能折弯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实施例中一种耐用的多功能折弯下模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中:1、固定座;11、滑槽;12、集液槽;13、导流面;14、限位块;15、导槽;2、移动件;21、冲压槽;22、滑块;23、凹槽;3、弹性件一;4、浇注系统;41、储液室;42、注液道;43、浇液道;44、引流道;5、附加折弯位;51、压合面一;52、压合面二;6、浮动板;61、导块;7、弹性件二;8、工件;9、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34.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35.一种耐用的多功能折弯下模,参见图1、图2、图4,包括固定座1、移动件2、弹性件一3,以及浇注系统4,其中,移动件2滑动连接于固定座1可上下滑移,移动件2顶部开设与折弯上模冲头相匹配的冲压槽21,移动件2与固定座1之间形成附加折弯位5,弹性件一3设于固定座1与移动件2之间用于复位移动件2,浇注系统4设于固定座1与移动件2内,用于注入润滑油减少摩擦。
36.具体的,参见图2、图3、图4,移动件2底部设置用于连接固定座1的滑块22,滑块22与移动件2一体成型,固定座1顶部开设供滑块22上下滑动的滑槽11,弹性件一3设于滑槽11内与滑块22相抵,滑块22底部开设用于容纳弹性件一3对弹性件一3定位的凹槽23。
37.参见图2、图3、图4,浇注系统4包括储液室41、注液道42以及浇液道43,其中,储液室41开设于固定座1顶部,储液室41用于存放润滑油,注液道42竖直开设于固定座1顶部,注液道42与储液室41顶部连通用于注入润滑油,浇液道43开设于滑块22,浇液道43自上而下倾斜设置,浇液道43的底端连通凹槽23,浇液道43的顶端在移动件2下移时可连通储液室41底部,从而引导储液室41内的润滑油向弹性件一3顶部浇注进行润滑。
38.参见图2、图3、图4,弹性件一3底端固定连接有用于向下排挤润滑油的浮动板6,固定座1在滑槽11底部开设与浮动板6相匹配的集液槽12,弹性件一3选用弹簧,浮动板6具有圆板形的外形,浮动板6与集液槽12滑动连接,浮动板6两侧分别固定有用于定位的导块61,集液槽12两侧分别开设有供导块61上下滑动的导槽15,集液槽12内设置用于复位浮动板6
的弹性件二7,弹性件二7的两端分别与浮动板6、集液槽12底部连接,弹性件二7选用弹簧,固定座1开设连通集液槽12底部与储液室41顶部的引流道44,便于将集液槽12内的润滑油输送至储液室41。
39.参见图2、图3、图4,引流道44内设有单向阀9,单向阀9的进液口连通集液槽12,单向阀9的出液口连通储液室41,固定座1设置由滑槽11向集液槽12倾斜的导流面13。
40.参见图2、图3、图4,移动件2设置压合面一51,固定座1设置压合面二52,压合面一51与压合面二52的形状与工件8所需的折弯形状相匹配,附加折弯位5由压合面一51与压合面二52形成,弹性件一3设有多个,均匀分布于固定座1与移动件2之间,参见图1,固定座1的两端分别设有与移动件2相抵的限位块14,限位块14与固定座1一体成型。
41.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42.使用时,从注液道42向储液室41注入润滑油,将工件8放入折弯上模与移动件2之间或移动件2与固定座1之间,折弯上模下移抵压移动件2使移动件2下移,折弯上模的冲头与移动件2的冲压槽21配合折弯工件8,或者移动件2的压合面一51与固定座1的压合面二52配合折弯工件8,同时,浇液道43连通储液室41,润滑油由储液室41流至弹性件一3,受重力作用流至滑槽11,然后经引流面流至集液槽12内,再通过浮动板6挤压由单向阀9进入引流道44,最后回到储液室41内,进行循环润滑。
4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