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子螺母铆压装置上的移栽固定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67227发布日期:2023-03-24 14:34阅读:26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转子铆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子螺母铆压装置上的移栽固定机构。


背景技术:

2.铆压机是利用冲压机设备和专用连接模具通过一个瞬间强高压加工过程,依据板件本身材料的冷挤压变形,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抗拉和抗剪强度的无应力集中内部镶嵌圆点,即可将不同材质不同厚度的两层或多层板件连接起来,被广泛运用与各个领域之中,其中在转子生产的过程中,就需要使用到铆压机来将螺母铆压在转子的外壳上,以实现对端盖的连接。
3.目前,现有的转子铆压装置其本身在使用完成后,需要工作人员手动将铆压完成后的转子从工作台的上表面取下,以实现对转子的下料操作,而由于所加工的转子工作量较大,长久如此则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幅提升,导致转子的加工效率受到影响,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转子螺母铆压装置上的移栽固定机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转子螺母铆压装置上的移栽固定机构。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转子螺母铆压装置上的移栽固定机构,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上侧设置有铆压组件,且铆压组件的内侧设置有加工件,所述工作台的背面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工作台的内部开设有固定槽,且固定槽的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有丝杆,且丝杆的另一端与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丝杆的外侧套接有丝套,且丝套的上侧延伸至固定槽的内部连接有推板。
7.本装置中,通过启动第一电机的运动,从而即可将加工件从工作台的上侧推出,即可完成下料操作,整个过程较为简单快捷,可有效简化工作人员的操作步骤。
8.优选的,所述工作台的正面设置有接收框,且接收框通过螺栓与工作台相连接,接收框的设置,可实现对加工件的收集。
9.优选的,所述接收框靠近工作台的一侧对称连接有两组限位块,且两组所述限位块之间的间距大于加工件的间距,两组限位块的设置,可实现对转子的限位。
10.优选的,所述推板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橡胶块,且橡胶块的正面与加工件相接触,橡胶块的设置,可实现对加工件外侧的保护。
11.优选的,所述接收框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且第二电机的输出端穿过接收框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上侧两端对称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内部皆固定安装有气缸,所述气缸相互远离的一侧连接有连接板,通过启动连接板的工作,可实现对加工件的翻转。
12.优选的,所述工作台的正面设置为倾斜结构,所述接收框的纵切面设置为l型结构,倾斜结构设置的工作台,可防止加工件滞留在工作台的正面。
13.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夹紧块,且夹紧块的相互靠近的一侧设置为弧形结构,弧形结构设置的夹紧块,可保证对加工件的夹持效果。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1、该装置通过设置有丝杆和推板,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启动第一电机的工作,从而使得推板得以受力与加工件相接触,即可将加工件推动至工作台的正面位置处,以便于工作人员将转子从工作台的上侧推出,实现对转子的移栽,无需工作人员手术进行下料工作,从而可简化工作人员的操作步骤,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16.2、该装置通过设置有第二电机和连接板,在使用时,通过两组气缸的同时闭合,即可实现对加工件的夹持,实现对转子的固定,配合有第二电机的设置,即可将固定板翻转至九十度,配合有工作台底端设置的直线模组,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对接收框进行整体的收集。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转子螺母铆压装置上的移栽固定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的固定槽和丝杆结构立体剖面示意图;
19.图3为图1中的第二电机和气缸结构立体示意图;
20.图4为图1中的固定板和连接板结构立体剖面示意图。
21.图中:1、工作台;2、铆压组件;3、加工件;4、第一电机;5、固定槽;6、丝杆;7、丝套;8、推板;9、橡胶块;10、接收框;11、第二电机;12、固定板;13、气缸;14、连接板;15、夹紧块;16、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3.参照图1-4,一种转子螺母铆压装置上的移栽固定机构,包括工作台1,工作台1的上侧设置有铆压组件2,且铆压组件2的内侧设置有加工件3,铆压组件2是通过液压系统提供动力使油缸上下运动,形成对零件的压铆,此为现有技术,可利用螺母和铆钉将转子与端盖进行连接,工作台1的背面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4,第一电机4为现有技术中的伺服电机,可进行正反转动,工作台1的内部开设有固定槽5,且固定槽5的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有丝杆6,且丝杆6的另一端与第一电机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丝杆6的外侧套接有丝套7,且丝套7的上侧延伸至固定槽5的内部连接有推板8,工作台1的内部开设有与推板8底端相适配的条形槽,以保证推板8的推送,且通过条形槽的设置,可实现对丝套7的限位,以防止丝套7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空转的现象。
24.进一步的,参照图1可以得知,工作台1的正面设置有接收框10,且接收框10通过螺栓与工作台1相连接,通过接收框10的设置,可实现对加工件3的收集。
25.进一步的,参照图1和图3可以得知,接收框10靠近工作台1的一侧对称连接有两组
限位块16,且两组限位块16之间的间距大于加工件3的间距,在使用时,通过两组限位块16的设置,可实现对加工件3的引导,防止加工件3在下料的过程中出现偏移的现象。
26.进一步的,参照图2可以得知,推板8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橡胶块9,且橡胶块9的正面与加工件3相接触,在使用时,通过橡胶块9的设置,可实现对加工件3的保护,防止推板8直接与加工件3相撞击。
27.进一步的,参照图4可以得知,接收框10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11,且第二电机11的输出端穿过接收框10连接有固定板12,固定板12的上侧两端对称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内部皆固定安装有气缸13,气缸13相互远离的一侧连接有连接板14,在使用时,通过固定板12的设置,可实现对加工件3的夹紧,而通过第二电机11的工作,则实现加工件3的翻转。
28.进一步的,参照图1可以得知,工作台1的正面设置为倾斜结构,接收框10的纵切面设置为l型结构,由于工作台1的正面设置为倾斜结构,从而便于实现加工件3的推送,且由于接收框10的纵切面设置为l型结构,从而可使得加工件3从接收框10的底端掉落至收集框之中。
29.进一步的,参照图3和图4可以得知,连接板14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夹紧块15,且夹紧块15的相互靠近的一侧设置为弧形结构,通过弧形结构设置的夹紧块15,可提升夹持加工件3过程中的紧密性。
30.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工作人员即可将需要加工的加工件3置于铆压组件2的内侧,在铆压完成后,即可启动第一电机4的工作,从而使得第一电机4带动丝杆6的不断转动,此时丝杆6得以与丝套7进行螺纹配合,以带动丝套7上侧连接的推板8同时移动,并与加工件3相接触,即可将加工件3推送至工作台1的正面,以实现对加工件3的移栽下落,下料完成后,第一电机4得以反向转动,从而带动推板8的复位,以便于再次使用;
31.在将加工件3推动至工作台1的正面之前,两组气缸13得以启动工作,从而使得两组连接板14的间距变大,同时配合有接收框10内部设置的夹紧块15,可实现对加工件3的承接,随即气缸13即可结束工作,从而使得气缸13端头位置处连接的连接板14相互靠近,利用连接板14内侧设置的夹紧块15,即可实现对加工件3的夹持,此时第二电机11得以受力转动九十度,即可使得加工件3处于竖直状态,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接收框10的底端收集有与加工件3相适配的收集框,且收集框的内部均匀开设有收集孔,同时收集框的底端设置有一组直线模组,直线模组是一种具有一定自动化能力的直线导轨,可在高负载的情况下实现高精度的直线运,为现有成熟技术,从而即可带动收集框的左右移动,在加工件3转动至九十度后,可再次启动气缸13的工作,此时夹紧块15内端卡合的加工件3得以受重力掉落在收集框内部的收集孔之中,由于收集框可进行左右移动,从而便于将加工件3整体的收集至收集框之中,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工作原理。
32.本实用新型中,以上所述所有部件的安装方式、连接方式或设置方式均为常见机械方式,并且其所有部件的具体结构、型号和系数指标均为其自带技术,只要能够达成其有益效果的均可进行实施,故不在多加赘述。
33.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34.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以及垂直水平”等包含在术语中的方位词仅代表该术语在常规使用状态下的方位,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俗称,而不应视为对该术语的限制,与此同时,“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数列名词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