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及钻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10046发布日期:2022-12-10 07:15阅读:42来源:国知局
支架及钻孔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支架及钻孔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结构加固、砌体填充墙构造柱钢筋植筋以及装饰装修中吊顶、风道桥架、消防桥架、电缆桥架施工、灯具安装等都需钻孔作业。现有对楼地面以上部分的钻孔作业往往需要搭设门式脚手架或钢管脚手架,然后人工站在上面进行施工作业。
3.对此,现有的施工方式不仅浪费人力物力,且施工人员存在高处坠落的风险,此外,钻孔过程产生大量的粉尘,还会影响作业人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支架及钻孔装置,从而解决了现有的施工方式不仅浪费人力物力,且施工人员存在高处坠落的风险,此外,钻孔过程产生大量的粉尘,还会影响作业人员的问题。
5.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支架,所述支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支撑部、第三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第四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以及所述第四支撑部任意相邻的两者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以及所述第四支撑部围成四边形,在所述支架使用状态下,所述第三支撑部的顶端设置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能够安装外部钻孔构件,所述第四支撑部的底端设置有支撑点,相较于所述第四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与所述第三杆件相对的一端设置有施力点,所述施力点能够受力,使得围成的所述四边形发生形变,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部的中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四支撑部的顶端,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部的底端,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中部连接于所述第四支撑部的中部,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端设置有所述施力点,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一轴、第二轴、第三轴以及第四轴,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三支撑部的中部二者的侧部均开设有供所述第一轴贯穿的通孔,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四支撑部的顶端二者的侧部均开设有供所述第二轴贯穿的通孔,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三支撑部的底端二者的侧部均开设有供所述第三轴贯穿的通孔,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中部以及所述第四支撑部的中部二者的侧部均开设有供所述第四轴贯穿的通孔,所述支架还包括多个螺帽和把手,所述第一轴、所述第二轴、所述第三轴以及所述第四轴均形成为螺栓,所述第一轴、所述第二轴、所述第三轴以及所述第四轴四者中任一者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螺帽,所述把手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端,所述施力点设置于所述把手,所述支架还包括套筒和限位销,所述第四支撑部具有延伸方向,所述第四支撑部的底部沿所述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套筒套设于所述第四支撑部的底部,所述套筒的侧部设置第二通孔,所述限位销能够同时贯穿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多个第一通孔中任一者。
6.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在所述支架处于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撑
部、所述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以及所述第四支撑部围成矩形。
7.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以及所述第四支撑部均形成为板件或杆件。
8.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钻孔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支架。
9.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钻孔装置还包括钻孔构件和多个扎带,所述安装部形成为板件,所安装部的端部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部的侧部,所述钻孔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部,所述钻孔构件包括手柄和主体部,所述多个扎带中的部分绑扎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手柄,所述多个扎带中的另一部分绑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三支撑部。
10.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钻孔装置还包括接灰槽,所述主体部包括钻头和钻头盖,所述接灰槽套设于所述钻头盖。
11.根据本技术的支架,支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支撑部、第三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第四支撑部,第一支撑部、第三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第四支撑部任意相邻的两者转动连接,其中,第一支撑部、第三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第四支撑部围成四边形,在所述支架使用状态下,第三支撑部的顶端设置有安装部,安装部能够安装外部钻孔构件,第四支撑部的底端设置有支撑点,相较于第四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的与第三杆件相对的一端设置有施力点,施力点能够受力,使得围成的四边形发生形变。
12.对此,现场人员可以对施力点施力(向下施力),此时,围成的四边形会发生形变,带动安装部上的钻孔构件向上移动,以对外部待加工部件进行打孔,本技术中,现场人员只需站在地上将第四支撑部的底端放置在地上作为支撑,然后对第二支撑部的施力点施力,进而带动钻孔构件向上移动完成钻孔,本技术的支架操作简单方便,且不会出现高处坠落的风险,此外,现场人员远离钻孔,钻孔过程产生的大量粉尘,也不会影响现场人员。
13.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5.图1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钻孔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第一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第二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第三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第四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标:100-第一支撑部;200-第二支撑部;300-第三支撑部;400-第四支撑部;401-第一通孔;501-第一轴;502-第二轴;503-第三轴;504-第四轴;600-把手;700-扎带;801-手柄;802-主体部;8021-钻头;8022-钻头盖;900-安装部;1000-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21.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 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修改及等同物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这里所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仅是示例,其并不限于这里所阐述的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做出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改变。此外,为了提高清楚性和简洁性,可省略本领域中已知的特征的描述。
22.这里所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所描述的示例。更确切地说,已经提供了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仅用于示出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实现这里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诸多可行方式中的一些方式。
23.在整个说明书中,当元件(诸如,层、区域或基板)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结合到”另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之上”或“覆盖”另一元件时,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结合到”另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之上”或“覆盖”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个或更多个其他元件。相比之下,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直接在”另一元件“之上”或“直接覆盖”另一元件时,可不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其他元件。
24.如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所列出的相关项中的任何一项和任何两项或更多项的任何组合。
25.尽管可在这里使用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术语来描述各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但是这些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不受这些术语所限制。更确切地说,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相区分。因此,在不脱离示例的教导的情况下,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中所称的第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也可被称为第二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
26.为了易于描述,在这里可使用诸如“在
……
之上”、“上部”、“在
……
之下”和“下部”的空间关系术语,以描述如附图所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这样的空间关系术语意图除了包含在附图中所描绘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上”或“上部”的元件随后将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下”或“下部”。因此,术语“在
……
之上”根据装置的空间方位而包括“在
……
之上”和“在
……
之下”两种方位。所述装置还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将对在这里使用的空间关系术语做出相应的解释。
27.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明,否则单数的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的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列举存在的所陈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28.由于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可出现附图中所示的形状的变化。因此,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在制造期间出现的形状上的改变。
29.这里所描述的示例的特征可按照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各种方式进行组合。此外,尽管这里所描述的示例具有各种各样的构造,但是如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其他构造是可能的。
30.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支架,从而解决了现有的施工方式不仅浪费人力物力,且施工人员存在高处坠落的风险,此外,钻孔过程产生大量的粉尘,还会影响作业人员的问题。
31.在本技术提出之前,现有对楼地面以上部分的钻孔作业往往需要搭设门式脚手架或钢管脚手架,然后人工站在上面进行施工作业。对此,现有的施工方式不仅浪费人力物力,且施工人员存在高处坠落的风险,此外,钻孔过程产生大量的粉尘,还会影响作业人员。
32.鉴于此,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支架,支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支撑部100、第三支撑部300、第二支撑部200以及第四支撑部400,第一支撑部100、第三支撑部300、第二支撑部200以及第四支撑部400任意相邻的两者转动连接,其中,第一支撑部100、第三支撑部300、第二支撑部200以及第四支撑部400围成四边形,在所述支架使用状态下,第三支撑部300的顶端设置有安装部900,安装部900能够安装外部钻孔构件,第四支撑部400的底端设置有支撑点,相较于第四支撑部400,第二支撑部 200的与第三杆件相对的一端设置有施力点,施力点能够受力,使得围成的四边形发生形变。
33.对此,现场人员可以对施力点施力(向下施力),此时,围成的四边形会发生形变,带动安装部900上的钻孔构件向上移动,以对外部待加工部件进行打孔,本技术中,现场人员只需站在地上将第四支撑部400的底端放置在地上作为支撑,然后对第二支撑部200的施力点施力,进而带动钻孔构件向上移动完成钻孔,本技术的支架操作简单方便,且不会出现高处坠落的风险,此外,现场人员远离钻孔,钻孔过程产生的大量粉尘,也不会影响现场人员。在下文将详细描述第一支撑部100、第三支撑部300、第二支撑部200以及第四支撑部400的具体结构以及连接方式。
34.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了保证钻孔精度以及加工方便,支架处于初始状态下,第一支撑部100、第三支撑部300、第二支撑部200 以及第四支撑部400可以围成矩形,施力后,矩形会发生形变(形变为平行四边形或菱形)。这里,第一支撑部100、第三支撑部300、第二支撑部 200以及第四支撑部400均可以形成为板件或杆件,优选地,可以形成为镀锌钢管。
35.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支架还可以包括第一轴501、第二轴502、第三轴503以及第四轴504,其中,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三支撑部300的中部(这里,中部可以指的是第三支撑部300中间的多个位置,即排除两端的位置),例如,第一支撑部100与第三支撑部300 的侧部贴合,且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端以及第三支撑部300的中部二者的侧部均开设有通孔,第一轴501穿过通孔;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二端连接于第四支撑部400的顶端,例如,第一支撑部100与第四支撑部400的侧部贴合,且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二端以及第四支撑部400的顶端二者的侧部均开设有通孔,第二轴502穿过通孔;第二支撑部200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三支撑部300的底端,例如,第二支撑部200与第三支撑部300的侧部贴合,且第二支撑部200的第一端以及第三支撑部300的底端二者的侧部均开设有通孔,第三轴503穿过通孔;第二支撑部200的中部连接于所述第四支撑部400的中部(这里,中部可以指的是第二支撑部200中间的多个位置,即排除两端的位置),例如,第二支撑部200与第四支撑部400 的侧部贴合,且第二支撑部200的第一端以及第四支撑部400的中部二者的侧部均开设有通孔,第四轴504穿过通孔,第二支撑部200的第二端设置有施力点。
36.作为示例,如图2至图5所示,第一支撑部100中,a1可以为50mm, a2可以为500mm,
a3可以为50mm。
37.第二支撑部200中,b1可以为50mm,b2可以为500mm,b3可以为 1000mm。
38.第三支撑部300中,c1可以为50mm,c2可以为1000mm,c3可以为 300mm,c4可以为300mm,c5可以为250mm。
39.第四支撑部400中d1可以为50mm,d2可以为1000mm,d3可以为 500mm,d4可以为1000mm,e1可以为100mm,e2可以为200mm,e3 可以为200mm,e4可以为200mm,e5可以为200mm,e6可以为100mm。
40.此外,当支架使用时间过长时,各个轴(第一轴501、第二轴502、第三轴503以及第四轴504)会将各个支撑部(第一支撑部100、第三支撑部 300、第二支撑部200以及第四支撑部400)侧部的通孔磨损,进而导致通孔会变大,本技术还可以在各个轴的两端设置有螺帽和/或垫片,并微微紧固,防止支架使用时,形变度过大,影响施工效果。
41.此外,支架搬动转移过程中,通孔过大,各个轴容易脱落,导致支架的各个支撑部散落,此时,还可以拧紧螺帽和/或垫片,防止支架搬动转移过程中散落。这里,各个轴(第一轴501、第二轴502、第三轴503以及第四轴504)可以采用螺栓(例如,m12*100的螺栓)。此外,第二支撑部 200的第二端还可以设置有把手600,施力点设置于把手600,即现场人员可以对把手600向下施力,以操作支架,此外,钻孔构件(例如,冲击钻) 的导线可以延伸至把手600附近(例如,绕设于第三支撑部300和第二支撑部200),现场人员可以方便开启或关闭冲击钻的开关。
42.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现场人员还可以根据现场需求调节支架的高度,作为示例,支架还可以包括套筒1000和限位销,第四支撑部400具有延伸方向,第四支撑部400的底部沿延伸方向可以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401,套筒1000套设于第四支撑部400的底部,套筒1000的侧部设置一个第二通孔,限位销能够同时贯穿第二通孔与多个第一通孔401 中任一者。具体来说,现场人员可以根据现场需求选择多个第一通孔401 (例如,5个第一通孔401)中的一者,然后将限位销穿过选择的第一通孔 401和第二通孔,来保持当前支架的高度。本实施例中,4个支撑部可以采用32*3.25的镀锌钢管,套筒1000可以采用48*3.5的镀锌钢管。
43.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钻孔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支架。
44.钻孔装置可以包括钻孔构件和多个扎带700,其中,安装部的端部连接于第三支撑部的侧部,优选地,安装部与第三支撑部可以垂直,钻孔构件可以设置于安装部900,如图1所示,钻孔构件可以包括手柄801和主体部 802,多个扎带700中的部分绑扎安装部900(安装部900可以形成为板件) 与手柄801,多个扎带700中的另一部分绑扎主体部802与第三支撑部300。此外,钻孔装置还可以包括接灰槽,主体部802可以包括钻头8021和钻头盖8022,接灰槽可以套设于钻头盖8022,以收集钻头8021钻孔过程中产生的灰尘,防止灰尘飘向现场人员。
45.该钻孔装置以普通螺杆作为活动轴承和利用杠杆的原理,该钻孔装置采用常规的镀锌钢管拼装而成,成本低、安拆方便、操作简单、安全高效可以重复使用。尤其是工业和民用建筑中,从低处向高处钻孔作业,如二次结构植筋和装饰装修吊杆、桥架等钻孔作业,可以省去搭设脚手架施工工序。
46.根据本技术的支架,支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支撑部、第三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
及第四支撑部,第一支撑部、第三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第四支撑部任意相邻的两者转动连接,其中,第一支撑部、第三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第四支撑部围成四边形,在所述支架使用状态下,第三支撑部的顶端设置有安装部,安装部能够安装外部钻孔构件,第四支撑部的底端设置有支撑点,相较于第四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的与第三杆件相对的一端设置有施力点,施力点能够受力,使得围成的四边形发生形变。
47.对此,现场人员可以对施力点施力(向下施力),此时,围成的四边形会发生形变,带动安装部上的钻孔构件向上移动,以对外部待加工部件进行打孔,本技术中,现场人员只需站在地上将第四支撑部的底端放置在地上作为支撑,然后对第二支撑部的施力点施力,进而带动钻孔构件向上移动完成钻孔,本技术的支架操作简单方便,且不会出现高处坠落的风险,此外,现场人员远离钻孔,钻孔过程产生的大量粉尘,也不会影响现场人员。
4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