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镜筒转盘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59825发布日期:2022-11-29 20:37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镜筒转盘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镜筒组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镜筒转盘设备。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摄像技术应用越来越多。例如摄像技术在手机行业内的应用正变的越来越多。与之相伴的,近年来对摄像技术中最重要的零部件镜筒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镜筒的组装精度及组装效率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3.相关的镜筒组装工艺中,镜筒上游来料时是随意摆放在周转盘中的,镜筒在周转盘中的姿态比较随意,因此,在镜筒组装之前,需要人工将周转盘中的镜筒倒盘至组装盘上,并使得镜筒在组装盘上的姿态比较规整,以便在后续工序中高精度的组装镜筒。但是,人工倒盘一方面降低了镜筒倒盘的效率,另一方面,人工倒盘时不能对镜筒在组装盘上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使得镜筒在组装盘上的姿态依然不太规整,导致镜筒在后续的组装工序中极容易被压伤。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镜筒转盘设备,能够提高镜筒倒盘的效率,同时还能在倒盘过程中对镜筒进行精确定位,防止镜筒被压伤。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镜筒转盘设备,该镜筒转盘设备包括:
6.工作台;
7.承载装置,所述承载装置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承载装置上设置有周转盘放置位和组装盘放置位,所述周转盘放置位和所述组装盘放置位分别用于放置周转盘和组装盘,所述周转盘用于放置未倒盘的镜筒,所述组装盘用于放置倒盘后的镜筒;
8.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镜筒转盘装置用于在所述周转盘中拾取初始姿态的所述镜筒,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初始姿态的所述镜筒的初始姿态信息;以及
9.镜筒转盘装置,所述镜筒转盘装置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且所述镜筒转盘装置与所述检测装置耦接,所述镜筒转盘装置用于在所述周转盘中拾取初始姿态的所述镜筒,所述镜筒转盘装置还用于根据所述初始姿态信息将所述镜筒由所述初始姿态调整至预设姿态,并将预设姿态的所述镜筒倒盘至所述组装盘内。
10.在对镜筒进行倒盘时,首先,检测装置检测从周转盘内取出的镜筒的初始姿态,然后,镜筒转盘装置根据检测装置检测的镜筒的初始姿态信息对应调整镜筒,使得镜筒被调整至预设姿态,最后,镜筒转盘装置将调整完成的镜筒倒盘至组装盘内,如此一来,无需人工参与,即可实现镜筒从周转盘到组装盘的倒盘,一方面提高了镜筒的倒盘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检测装置能够精准定位镜筒的初始姿态,镜筒转盘装置能够将镜筒从初始姿态调整至预设姿态,提高了镜筒倒盘至组装盘内的精确性,避免了镜筒在后续的组装
工序中出现被压伤的情况,再一方面,由于将镜筒从周转盘倒盘至组装盘的过程中,镜筒与人工未接触,从而降低了镜筒的脏污不良率。另外,通过在承载装置上分别设置用于放置周转盘和组装盘的周转盘放置位和组装盘放置位,简化了镜筒的倒盘结构和倒盘工艺,提高了镜筒转盘设备的结构的紧凑性。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承载装置包括驱动组件以及平行设置的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第一承载板和所述第二承载板均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所述驱动组件用于交替驱动所述第一承载板和所述第二承载板沿第一方向在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之间往复移动,所述第一承载板和所述第二承载板上均设置有所述周转盘放置位和所述组装盘放置位,所述周转盘放置位和所述组装盘放置位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且均与所述工作台的台面平行。
12.由于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上均设置有周转盘放置位和组装盘放置位,因此,能够分别将第一承载板上的周转盘内的镜筒倒盘至第一承载板上的组装盘内,以及将第二承载板上的周转盘内的镜筒倒盘至第二承载板上的组装盘内。又由于驱动组件用于交替驱动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因此,能够在第一承载板上的镜筒完成倒盘时,使第二承载板上的镜筒进行倒盘,如此交替进行,提高了镜筒倒盘的效率。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承载板和所述第二承载板均与所述工作台的台面平行,沿垂直于所述工作台的台面方向,所述第一承载板高于所述第二承载板且所述第一承载板与所述第二承载板在垂直于所述工作台的台面的方向上具有间隔,所述第一承载板和所述第二承载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轨迹在所述工作台的台面上的投影互相重合。
14.由于沿垂直于工作台的台面方向,第一承载板高于第二承载板且第一承载板与第二承载板在垂直于工作台的台面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沿第一方向的移动轨迹在工作台的台面上的投影互相重合,因此,第一承载板与第二承载板之间具有高度差,当驱动组件驱动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交替移动过程中,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在工作台上投影相互重合时,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层叠设置,可见,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并非并排设置,由此,节约了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的安装空间,使得镜筒转盘设备的结构更为紧凑。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工作台上的第一驱动机、第二驱动机、第一直线导向装置和第二直线导向装置,所述第一驱动机与所述第一直线导向装置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与所述第二直线导向装置连接,所述第一直线导向装置的导向和所述第二直线导向装置的导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所述第一承载板设置于第一直线导向装置上,所述第二承载板设置于第二直线导向装置上。
16.由于第一驱动装置能够沿第一方向驱动第一导向装置,因此,第一导向装置沿第一方向对第一承载板进行导向,从而使得第一承载板能够沿第一方向直线移动,同理,由于第二驱动装置能够沿第一方向驱动第二直线导向装置,因此,第二直线导向装置沿第一方向对第二承载板进行导向,从而使得第二承载板能够沿第一方向直线移动。由此,通过第一驱动机和第二驱动机分别驱动第一直线导向装置和第二直线导向装置,能够避免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偏离第一方向移动,从而保证了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沿第一方向直线移动的准确性。
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检测装置包括下ccd检测器,所述下ccd检测器用于检测从所述周转盘中取出的所述镜筒的初始姿态信息。
18.由于ccd检测器能够将物体的外观通过显示器来检测,检测精度高、通用性强,因此,当检测装置包括下ccd检测器时,能够对离开周转盘的镜筒的初始姿态进行精准检测,从而提高了镜筒的组装良率。
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工作台上还设置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用于调节所述下ccd检测器的焦距。
20.通过在工作台上设置调节组件,调节组件能够根据下ccd检测器检测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对应调节下ccd的焦距,使得下ccd检测器在对第一承载板上的镜筒进行检测时能够对第一承载板上的镜筒进行对焦,以及对第二承载板上的镜筒进行检测时能够对第二承载板上的镜筒进行对焦,如此,保证了第一承载板上的镜筒和第二承载板上的镜筒的检测精度。
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直线驱动气缸、与所述直线驱动气缸连接的滑块以及与滑块配合的滑轨,所述下ccd检测器与所述滑块连接,所述滑轨设置于所述工作台上,所述直线驱动气缸用于推动所述滑块在所述滑轨往复移动,以使所述滑块带动所述下ccd检测器移动进而调节焦距。
22.由此,通过直线驱动气缸带动ccd在滑轨上滑动,从而带动下ccd检测器沿滑轨的方向移动,以使下ccd检测器的焦距发生改变,从而达到调节下ccd检测器的焦距的目的,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镜筒转盘装置包括第一直线驱动机、第二直线驱动机、旋转电机和吸附模组,所述第一直线驱动机用于驱动所述吸附模组沿垂直于所述工作台的台面的方向往复移动,所述第二直线驱动机用于驱动所述吸附模组沿所述第二方向往复移动,所述旋转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吸附模组将所述镜筒的初始姿态调整至预设姿态,所述吸附模组用于取放所述镜筒。
24.由此,通过第一直线驱动机、第二直线驱动机、旋转电机和吸附模组共同作用,能够使镜筒从周转盘内倒盘至组装盘内,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2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镜筒转盘装置还包括支撑架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的工位驱动机,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工作台上,所述工位驱动机的驱动方向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机的驱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一直线驱动机通过齿轮齿条传动结构设置于所述工位驱动机上,所述第二直线驱动机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旋转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机上,所述吸附模组设置于所述旋转电机上。
26.由于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之间具有高度差,因此,为了能够使吸附模组能够分别拾取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上的镜筒,在支撑架上设置工位驱动机,当吸附模组拾取第一承载板上的镜筒之前,工位驱动机带动吸附模组竖直向上移动至第一预设高度,以便于第一承载板上的镜筒顺利倒盘,当吸附模组拾取第二承载板上的镜筒之前,工位驱动机带动吸附模组竖直向下移动至第二预设高度,以便于第二承载板上的镜筒顺利倒盘。
2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镜筒转盘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的第一上ccd检测器和第二上ccd检测器,所述第一上ccd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周转盘内所述镜筒的位置信息,所述第二上ccd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组装盘内组装位的位置信息。
28.通过设置第一ccd检测器和第二ccd检测器能够分别检测周转盘内的镜筒的位置信息和组装盘内的组装位的位置信息,由此,控制单元能够根据第一上ccd检测器和第二上ccd检测器的检测信息分别控制第一直线驱动机和第二直线驱动机的移动方向和移位距离,进而使得吸附模组能够准确拾取周转盘内的镜筒,同时使得吸附模组能够将拾取的镜筒准确放置于组装盘的组装位上。
2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直线驱动机、所述旋转电机和所述吸附模组均至少包括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直线驱动机分别与至少两个所述旋转电机连接,至少两个所述旋转电机分别与至少两个所述吸附模组连接。
30.通过使第一直线驱动机、旋转电机和吸附模组均至少包括两个,能够使吸附模组同时将周转盘内至少两个镜筒倒盘至组装盘内,提高了镜筒的倒盘效率。
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2.本技术中,在对镜筒进行倒盘时,首先,检测装置检测从周转盘内取出的镜筒的初始姿态,然后,镜筒转盘装置根据检测装置检测的镜筒的初始姿态信息对应调整镜筒,使得镜筒被调整至预设姿态,最后,镜筒转盘装置将调整完成的镜筒倒盘至组装盘内,如此一来,无需人工参与,即可实现镜筒从周转盘到组装盘的倒盘,一方面提高了镜筒的倒盘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检测装置能够精准定位镜筒的初始姿态,镜筒转盘装置能够将镜筒从初始姿态调整至预设姿态,提高了镜筒倒盘至组装盘内的精确性,避免了镜筒在后续的组装工序中出现被压伤的情况,再一方面,由于将镜筒从周转盘倒盘至组装盘的过程中,镜筒与人工未接触,从而降低了镜筒的脏污不良率。另外,通过在承载装置上分别设置用于放置周转盘和组装盘的周转盘放置位和组装盘放置位,简化了镜筒的倒盘结构和倒盘工艺,提高了镜筒转盘设备的结构的紧凑性。
附图说明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镜筒转盘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外壳的镜筒转盘设备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外壳的镜筒转盘设备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组件与承载装置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3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镜筒转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0.图7为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1.附图标记说明:
42.100-镜筒转盘设备;110-工作台;120-承载装置;121-第一承载板;1211-观测通孔;122-第二承载板;123-周转盘放置位;124-组装盘放置位;125-驱动组件;1251-第一驱
动机;1252-第二驱动机;1253-第一直线导向装置;1254-第二直线导向装置;130-镜筒转盘装置;131-第一直线驱动机;132-第二直线驱动机;133-旋转电机;134-吸附模组;135-工位驱动机;136-支撑架;137-第一上ccd检测器;138-第二上ccd检测器;140-检测装置;141-下ccd检测器;142-调节组件;1421-直线驱动气缸;1422-滑块;1423-滑轨;143-光源识别件;144-棱镜;
43.11-周转盘;12-组装盘。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5.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46.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7.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49.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摄像技术应用越来越多。例如摄像技术在手机行业内的应用正变的越来越多。与之相伴的,近年来对摄像技术中最重要的零部件镜筒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镜筒的组装精度及组装效率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50.相关的镜筒组装工艺中,镜筒上游来料时是随意摆放在周转盘中的,镜筒在周转盘中的姿态比较随意,因此,在镜筒组装之前,需要人工将周转盘中的镜筒倒盘至组装盘上,并使得镜筒在组装盘上的姿态比较规整,以便在后续工序中高精度的组装镜筒。但是,人工倒盘一方面降低了镜筒倒盘的效率,另一方面,人工倒盘时不能对镜筒在组装盘上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使得镜筒在组装盘上的姿态依然不太规整,导致镜筒在后续的组装工序中极容易被压伤。
51.鉴于此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镜筒转盘设备,能够提高镜筒倒盘的效率,同时还能在倒盘过程中对镜筒进行精确定位,防止镜筒被压伤。
52.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53.请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镜筒转盘设备100,该镜筒转盘设备
100包括工作台110、承载装置120、镜筒转盘装置130及检测装置140,其中,承载装置120设置在工作台110上,承载装置120上设置有周转盘放置位123和组装盘放置位124,周转盘放置位123和组装盘放置位124分别用于放置周转盘11和组装盘12,周转盘11用于放置未倒盘的镜筒,组装盘12用于放置倒盘后的镜筒;检测装置140设置在工作台110上,镜筒转盘装置130用于在周转盘11中拾取初始姿态的镜筒,检测装置140用于检测初始姿态的镜筒的初始姿态信息;镜筒转盘装置130设置在工作台110上且与镜筒转盘装置130耦接,镜筒转盘装置130还用于根据初始姿态信息及预设姿态信息将镜筒由初始姿态调整至预设姿态,并将预设姿态的镜筒倒盘至组装盘12内。
54.其中,镜筒的初始姿态可以是指镜筒上的标识部的位置,也可以是指镜筒的开口的朝向等。
55.由于周转盘11内的镜筒是随机摆放的,因此,镜筒的放置方向、镜筒上的标识部的位置等均比较随机,为了使组装盘12内的镜筒能够精确组装,通常需将周转盘11内的随机摆放的镜筒按预设要求倒盘至组装盘12内,使得组装盘12内的镜筒的放置方向、镜筒上的标识部的位置等均相同,但是,人工倒盘效率低下,同时难以保证镜筒上的标识部的位置相同,从而导致镜筒在组装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被压伤的可能性。基于此,本实施例中,在对镜筒进行倒盘时,首先,检测装置140检测从周转盘11内取出的镜筒的初始姿态,然后,镜筒转盘装置130根据检测装置140检测的镜筒的初始姿态信息对应调整镜筒,使得镜筒被调整至预设姿态,最后,镜筒转盘装置130将调整完成的镜筒倒盘至组装盘12内,如此一来,无需人工参与,即可实现镜筒从周转盘11到组装盘12的倒盘,一方面提高了镜筒的倒盘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检测装置140能够精准定位镜筒的初始姿态,镜筒转盘装置130能够将镜筒从初始姿态调整至预设姿态,提高了镜筒倒盘至组装盘12内的精确性,避免了镜筒在后续的组装工序中出现被压伤的情况,再一方面,由于将镜筒从周转盘11倒盘至组装盘12的过程中,镜筒与人工未接触,从而降低了镜筒的脏污不良率。
56.另外,相较于相关技术中承载装置120上仅设置有用于放置组装盘12的组装盘12放置工位,在工作台110上还设置有仅用于放置周转盘11的上料装置,但是,上料装置结构复杂,在倒盘前,还需进行调试,使得上料装置的承载面与承载装置120的承载面的高度保持一致,来保证镜筒倒盘的效果,从而使使得倒盘工序较为复杂。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承载装置120上分别设置用于放置周转盘11和组装盘12的周转盘放置位123和组装盘放置位124,简化了镜筒的倒盘结构和倒盘工艺,提高了镜筒转盘设备100的结构的紧凑性。
57.此外,镜筒转盘装置130还用于根据初始姿态信息将镜筒的姿态调整至预设姿态,应理解,镜筒转盘装置130包括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与检测装置140电连接,控制单元能够接收检测装置140检测的镜筒的初始姿态信息,同时,控制单元还能将初始姿态信息与预设姿态信息进行比对,然后根据比对结构控制调整镜筒至预设姿态。
58.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承载装置120包括驱动组件125以及平行设置的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驱动组件125设置在工作台110上,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均与驱动组件125连接,驱动组件125用于交替驱动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沿第一方向(即2图中x1箭头所示的方向)在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之间往复移动,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上均设置有周转盘放置位123和组装盘放置位124,周转盘放置
位123和组装盘放置位124沿第二方向(即图2中y1箭头所示的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且均与工作台110的台面平行。
59.由于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上均设置有周转盘放置位123和组装盘放置位124,因此,能够分别将第一承载板121上的周转盘11内的镜筒倒盘至第一承载板121上的组装盘12内,以及将第二承载板122上的周转盘11内的镜筒倒盘至第二承载板122上的组装盘12内。又由于驱动组件125用于交替驱动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因此,能够在第一承载板121上的镜筒完成倒盘时,使第二承载板122上的镜筒进行倒盘,如此交替进行,提高了镜筒倒盘的效率。
60.具体地,首先,通过驱动组件125将第一承载板121沿第一子方向(即图2中x1箭头所示的方向)驱动至第一工位,使得第一承载板121上的周转盘11内的镜筒进行倒盘,当第一承载板121上的周转盘11内的镜筒全部倒盘至第一承载板121上的组装盘12内时,再通过驱动组件125沿与第一子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图2中x2箭头所示的方向)将第一承载板121从第一工位移动至第二工位,使得第一承载板121上空的周转盘11和倒盘后的组装盘12被下料,同时,将待倒盘的周转盘11和空的组装盘12上料至第一承载盘,等待倒盘。在第一承载盘从第一工位移动至第二工位过程中,驱动组件125同步将驱动第二承载盘沿第一子方向从第二工位移动至第一工位,使得第二承载板122上的周转盘11内的镜筒倒盘,从而在第一承载板121上的镜筒在倒盘过程中,对第二承载板122上已倒盘好的镜筒下料或未倒盘的镜筒上料,当第一承载板121上的镜筒倒盘完成后,再对第一承载板121上已倒盘好的镜筒下料或对未倒盘的镜筒上料,与此同时,使得第二承载板122上的镜筒倒盘,如此一来,通过驱动组件125交替驱动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沿第一方向在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之间往复移动,提高了镜筒的倒盘效率。
61.另外,驱动组件125用于交替驱动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应理解,驱动组件125驱动第一承载板121沿第一子方向时,第二承载板122沿与第一子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当驱动组件125驱动第一承载板121沿与第一子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第二承载板122沿第一子方向移动,也即是说,驱动组件125驱动的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的移动方向相反。
62.设置于工作台110上的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可以与工作台110的台面垂直,也可以与工作台110的台面平行,考虑到要在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上均放置周转盘11和组装盘12,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使得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均与工作台110的台面平行,可选的,结合图2和图3,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均与工作台110的台面平行,沿垂直于工作台110的台面方向(即图3中z1箭头所示的方向),第一承载板121高于第二承载板122且第一承载板121与第二承载板122在垂直于工作台110的台面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沿第一方向的移动轨迹在工作台110的台面上的投影互相重合。
63.由于沿垂直于工作台110的台面方向,第一承载板121高于第二承载板122且第一承载板121与第二承载板122在垂直于工作台110的台面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沿第一方向的移动轨迹在工作台110的台面上的投影互相重合,因此,第一承载板121与第二承载板122之间具有高度差,当驱动组件125驱动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交替移动过程中,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在工作台110上投影相互重合
时,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层叠设置,可见,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并非并排设置,由此,节约了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的安装空间,使得镜筒转盘设备100的结构更为紧凑。
64.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沿第一方向的移动轨迹在工作台110的台面上的投影互相重合,应理解,在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沿第一方向交替移动的过程中,第一承载板121能够位于第二承载板122的正上方,也即是说,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能够层叠,并且在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沿第一方向交替移动的过程中,第一承载板121在工作台110上的投影能够覆盖第二承载板122在工作台110的投影。
6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驱动组件125包括设置于工作台110上的第一驱动机1251、第二驱动机1252、第一直线导向装置1253和第二直线导向装置1254,第一驱动机1251与第一直线导向装置1253连接,第二驱动机1252与第二直线导向装置1254连接,第一直线导向装置1253的导向和第二直线导向装置1254的导向均与第一方向平行,第一承载板121设置于第一直线导向装置1253上,第二承载板122设置于第二直线导向装置1254上。
66.由于第一驱动装置能够沿第一方向驱动第一导向装置,因此,第一导向装置沿第一方向对第一承载板121进行导向,从而使得第一承载板121能够沿第一方向直线移动,同理,由于第二驱动装置能够沿第一方向驱动第二直线导向装置1254,因此,第二直线导向装置1254沿第一方向对第二承载板122进行导向,从而使得第二承载板122能够沿第一方向直线移动。由此,通过第一驱动机1251和第二驱动机1252分别驱动第一直线导向装置1253和第二直线导向装置1254,能够避免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偏离第一方向移动,从而保证了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沿第一方向直线移动的准确性。
67.其中,第一直线导向装置1253和第二直线导向装置1254可以为导向滑轨与导向滑块结构,还可以为丝杠结构等,在此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对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的结构均可。
6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检测装置140包括下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检测器,下ccd检测器141用于检测从周转盘11中取出的镜筒的初始姿态信息。
69.由于ccd检测器能够将物体的外观通过显示器来检测,检测精度高、通用性强,因此,当检测装置140包括下ccd检测器141时,能够对离开周转盘11的镜筒的初始姿态进行精准检测,从而提高了镜筒的组装良率。
70.具体地,在第一承载板121(或第二承载板122)上设置有观测通孔1211,下ccd检测器141位于第一承载板121(或第二承载板122)的下方且下ccd检测器141的入光口与观测通孔1211相对,当镜筒转盘装置130带动离开周转盘11的镜筒移动至与观测通孔1211相对时,下ccd检测器141能够对镜筒的初始姿态进行检测。
71.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工作台110上还设置有调节组件142,调节组件142用于调节下ccd检测器141的焦距。
72.当下ccd检测器141分别对第一承载板121上的镜筒和第二承载板122上的镜筒进行检测时,由于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之间具有高度差,因此,当调节下ccd检测器141的焦距对应于第一承载板121的高度时,下ccd检测器141的焦距将无法在第二承载板
122上对焦,导致下ccd检测器141对第二承载板122上的镜筒的检测精度下降。基于此,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工作台110上设置调节组件142,调节组件142能够根据下ccd检测器141检测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对应调节下ccd的焦距,使得下ccd检测器141在对第一承载板121上的镜筒进行检测时能够对第一承载板121上的镜筒进行对焦,以及对第二承载板122上的镜筒进行检测时能够对第二承载板122上的镜筒进行对焦,如此,保证了第一承载板121上的镜筒和第二承载板122上的镜筒的检测精度。
73.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调节组件142包括直线驱动气缸1421、与直线驱动气缸1421连接的滑块1422以及与滑块1422配合的滑轨1423,下ccd检测器141与滑块1422连接,滑轨1423设置于工作台110上,直线驱动气缸1421用于推动滑块1422在滑轨1423往复移动,以使滑块1422带动下ccd检测器141移动进而调节焦距。
74.由此,通过直线驱动气缸1421带动下ccd检测器141在滑轨1423上滑动,从而带动下ccd检测器141沿滑轨1423的方向移动,以使下ccd检测器141的焦距发生改变,从而达到调节下ccd检测器141的焦距的目的,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75.具体地,下ccd检测器141的光源识别件143的识别面与观测通孔1211相对,下ccd检测器141的物镜与光源识别件143之间设置有棱镜144,棱镜144能够将光源识别件143识别的光线通过棱镜144反射后射入下ccd检测器141的物镜,当下ccd检测器141在滑轨1423上移动时,下ccd检测器141的物镜与棱镜144之间的间距将会发生变化,也即是说,通过调节下ccd检测器141的物镜与棱镜144之间的间距以实现调节下ccd检测器141的焦距的目的,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76.示例地,当下ccd检测器141用于对第一承载板121上的镜筒进行检测时,直线驱动气缸1421带动滑块1422在滑轨1423沿远离棱镜144的方向移动,以使下ccd检测器141能够对焦于第一承载板121上的镜筒,当下ccd检测器141用于对第二承载板122上的镜筒进行检测时,直线驱动气缸1421带动滑块1422在滑轨1423沿靠近棱镜144的方向移动,以使下ccd检测器141能够对焦于第二承载板122上的镜筒,可见,通过直线驱动气缸1421用于推动滑块1422在滑轨1423往复移动,能够对下ccd检测器141的焦距进行调节。
77.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镜筒转盘装置130包括第一直线驱动机131、第二直线驱动机132、旋转电机133和吸附模组134,第一直线驱动机131用于驱动吸附模组134沿垂直于工作台110的台面方向(即图6中z1箭头所示的方向)往复移动,第二直线驱动机132用于驱动吸附模组134沿第二方向(即图6中y1箭头所示的方向)往复移动,旋转电机133用于驱动吸附模组134将镜筒的姿态调整至预设姿态,吸附模组134用于取放镜筒。
78.在对周转盘11内的镜筒向组装盘12内倒盘时,首先第一直线驱动机131驱动吸附模组134竖直向下拾取周转盘11内的镜筒,当吸附模组134拾取周转盘11后,第一直线驱动机131驱动吸附模组134竖直向上,然后,旋转电机133根据检测装置140检测的镜筒的初始姿态信息调整镜筒至预设姿态(其中,旋转电机133与控制单元电连接),接着,第二直线驱动机132驱动吸附模组134带动镜筒沿第二子方向(即图6中y1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至组装盘12上方,随后第一直线驱动机131驱动吸附模组134带动镜筒竖直向下直至镜筒放置于组装盘12内,当镜筒放置于组装盘12内时,吸附模组134松开镜筒,并由第一直线驱动机131驱动带动吸附模组134竖直向上,最后由第二直线驱动机132驱动吸附模组134沿与第二子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图6中y2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至周转盘11上方。
79.可见,通过第一直线驱动机131用于驱动吸附模组134沿垂直于工作台110的台面方向往复移动,能够拾取周转盘11内的镜筒,并从周转盘11中取出,并且,还能够将从周转盘11中取出的镜筒组装至组装盘12内。通过第二直线驱动机132用于驱动吸附模组134沿第二方向往复移动,能够使吸附膜组134在组装盘12和周转盘11移动,从而将从周转盘11中拾取的镜筒组装至组装盘12内。由此,通过第一直线驱动机131、第二直线驱动机132、旋转电机133和吸附模组134共同作用,能够使镜筒从周转盘11内倒盘至组装盘12内,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80.另外,吸附模组134可以为真空吸附盘、磁吸装置等。
81.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镜筒转盘装置130还包括支撑架136以及设置于支撑架136上的工位驱动机135,支撑架136设置于工作台110上,工位驱动机135的驱动方向与第一直线驱动机131的驱动方向相同,第一直线驱动机131通过齿轮齿条传动结构设置于工位驱动机135上,第二直线驱动机132设置于支撑架136上,旋转电机133设置于第一直线驱动机131上,吸附模组134设置于旋转电机133上。
82.由于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之间具有高度差,因此,为了能够使吸附模组134能够分别拾取第一承载板121和第二承载板122上的镜筒,在支撑架136上设置工位驱动机135,当吸附模组134拾取第一承载板121上的镜筒之前,工位驱动机135带动吸附模组134竖直向上移动至第一预设高度,以便于第一承载板121上的镜筒顺利倒盘,当吸附模组134拾取第二承载板122上的镜筒之前,工位驱动机135带动吸附模组134竖直向下移动至第二预设高度,以便于第二承载板122上的镜筒顺利倒盘。
83.另外,第一直线驱动机131通过齿轮齿条传动结构设置于工位驱动机135上,具体地,齿条沿竖直方向延伸,且齿条固定于工位驱动机135上,齿轮与齿条啮合,齿轮与第一直线驱动机131的驱动端固定连接,由此,当第一直线驱动机131驱动时,能够带动齿轮在齿条上移动,从而使设置于第一直线驱动机131上的旋转电机133沿竖直方向往复移动,进而使得与旋转电机133连接的吸附模组134沿竖直方向往复移动,另外,通过第一直线驱动机131通过齿轮齿条传动结构设置于工位驱动机135上,能够简化第一直线驱动机131与工位驱动机135之间的连接结构,以及降低第一直线驱动机131与工位驱动机135之间连接结构的成本。
84.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镜筒转盘装置130还包括设置于支撑架136上的第一上ccd检测器137和第二上ccd检测器138,第一上ccd检测器137用于检测周转盘11内镜筒的位置信息,第二上ccd检测器138用于检测组装盘12内组装位的位置信息。
85.通过设置第一ccd检测器137和第二ccd检测器138能够分别检测周转盘11内的镜筒的位置信息和组装盘12内的组装位的位置信息,由此,控制单元能够根据第一上ccd检测器137和第二上ccd检测器138的检测信息分别控制第一直线驱动机131和第二直线驱动机132的移动方向和移位距离,进而使得吸附模组134能够准确拾取周转盘11内的镜筒,同时使得吸附模组134能够将拾取的镜筒准确放置于组装盘12的组装位上。
86.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上ccd检测器137、第二上ccd检测器138、第一直线驱动机131及第二直线驱动机132均与控制单元电连接。
87.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直线驱动机131、旋转电机133和吸附模组134均至少包括两个,至少两个第一直线驱动机131分别与至少两个旋转电机133连接,至少两个旋转
电机133分别与至少两个吸附模组134连接。
88.通过使第一直线驱动机131、旋转电机133和吸附模组134均至少包括两个,能够使吸附模组134同时将周转盘11内至少两个镜筒倒盘至组装盘12内,提高了镜筒的倒盘效率。
8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