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组件焊接夹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42924发布日期:2023-01-24 21:54阅读:30来源:国知局
DOC组件焊接夹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doc组件焊接夹固装置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夹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doc组件焊接夹固装置。


背景技术:

2.doc(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为柴油氧化催化器的缩写,该技术使用含有贵金属的催化剂使发动机排气中的hc、co、no和颗粒表面的可挥发性成分进一步氧化,从而降低hc、co、pm的量。在doc设备中排温传感器起着重要作用。
3.如图1所示,为一种doc组件的结构示意图,doc组件7包括筒体71、进气管72以及传感器座73,进气管72沿筒体71的径向贯穿,进气管72的一端固定有垂直于进气管72轴线的法兰721,传感器座73用于安装传感器,传感器座73与筒体71焊接固定。doc组件的传感器座73的轴线与进气管721的轴线呈夹角设置,夹角为(90
°±
α)。
4.由于上述筒体71的外表面为圆周面,传感器座73在焊接时不易稳固放置在筒体71表面,导致传感器座73焊接固定后,传感器座73的轴线与进气管72的轴线夹角与设计角度存在偏差。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目前doc组件焊接的传感器座轴线与进气管轴线夹角不准确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doc组件焊接夹固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doc组件焊接夹固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doc组件焊接夹固装置,包括:
8.固定机构,用于固定doc组件的筒体和进气管;
9.压座机构,压座机构包括:
10.连接组件,转动连接于固定机构;
11.安放组件,连接于连接组件,安放组件包括连接头和用于带动连接头沿轴线移动的第一动力部;
12.当安放组件在连接组件的带动下转动至连接头的轴线沿筒体的径向设置时,连接头的轴线与固定机构固定的进气管轴线呈夹角(90
°±
α)设置。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doc组件的筒体一端放在支撑机构上,然后通过固定机构将doc组件上的进气管固定,使得doc组件的摆放位置确定。然后将传感器座放到连接头上,转动连接组件使得安放组件靠近筒体,然后启动第一动力部将传感器座放到筒体上并压紧。由于连接头的轴线与进气管的轴线夹角确定,则焊接的传感器座位置符合设计需要,提高焊接准确度。
14.可选的,连接组件包括连接臂和调节臂,调节臂与连接臂通过螺栓固定,调节臂与连接臂之间设有弹性件,第一动力部连接于调节臂,连接臂的两端呈夹角90
°‑
α设置。
15.可选的,连接组件连接有压块,压块用于限制连接组件转动位置。
16.可选的,压座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连接组件转动的第二动力部。
17.可选的,固定机构包括夹紧气缸和夹爪,夹爪用于夹紧进气管。
18.可选的,第一动力部和/或第二动力部为气缸。
19.可选的,固定机构包括支座和固定组件,固定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夹紧部,夹紧部连接于支座,夹紧部能够互相靠近或远离以改变夹持轮廓尺寸。
20.可选的,夹紧部通过螺栓固定于支座,夹紧部与支座之间并位于螺栓安装位置设有弹性件;或者支座远离夹紧部的夹持中心一侧固定有固定块,夹紧部远离夹持中心一侧与固定块通过螺栓连接,夹紧部与固定块之间设有弹性件。
21.可选的,固定机构还包括支柱,支柱用于对筒体的另一端底部进行支撑。
22.综上,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在首件传感器座焊接位置校准后,可以准确批量定位后续的传感器座,提高焊接精准度;
24.2.传感器座通过机械机构放置并固定,减少人为操作的误差,同时降低劳动量。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背景技术中doc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技术支撑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压座机构与支撑结构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图4的右视图;
30.图6是固定机构与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基座;
33.2、支柱;
34.3、支撑机构;31、支座;32、端板;33、第一夹紧部;34、第二夹紧部;341、夹持面;342、条形孔;35、弹性件;36、固定块;
35.37、安装架;
36.4、压座机构;41、动力部;42、连接组件;421、连接臂;422、调节臂;423、气缸座;43、安放组件;431、气缸;432、连接头;
37.44、压块;
38.5、支架;
39.6、固定机构;61、夹紧气缸;62、夹爪;
40.7、doc组件;71、筒体;72、进气管;721、法兰;73、传感器座。
具体实施方式
41.以下结合附图2-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doc组件焊接夹固装置。
43.参照图1和图2,doc组件焊接夹固装置包括基座1、支撑机构3、压座机构4和固定机构6,支撑机构3和固定机构6安装在基座1上,压座机构4安装在支撑机构3上,固定机构6与基座1之间安装有支架5。可以将筒体71一端放在支撑机构3上,然后用固定机构6将进气管
72水平固定,压座机构4将传感器座73准确放置并固定在筒体71的设计位置,然后进行焊接作业。
44.参考图2,基座1整体可以为l形板,支撑机构3位于基座1的一端,固定机构6位于基座1的另一端。为了提高筒体71的支撑稳固性,基座1还固定有支柱2,支柱2位于基座1的拐角处。
45.参考图3,支撑机构3包括支座31、端板32和夹紧部,支座31通过螺栓固定于基座1上,端板32可以一体固定于支座31远离基座1的一端,夹紧部安装于端板32上。此处端板32呈正六边形,夹紧部有三个并沿端板32的中心环绕均匀分布。此处夹紧部包括两个第一夹紧部33和一个第二夹紧部34,第一夹紧部33通过螺栓固定在端板32上,第二夹紧部34位于端板32和支座31的连接侧。第二夹紧部34的横截面呈l形,第二夹紧部34的一侧与端板32平行设置,第二夹紧部34的另一侧与端板32垂直设置。在支座31靠近端板32的一端固定有固定块36,第二夹紧部34贴合端板32的部分通过螺栓与固定块36固定连接,螺栓穿过固定块36。
46.为了防止第二夹紧部34与端板32分离,第二夹紧部34上设有条形孔342,条形孔342的长度沿着端板32的径向设置,条形孔342中穿设有固定于支座31的螺栓。夹紧部靠近端板32中心的一侧设有弧形的夹持面341,夹持面341的形状可以根据筒体71的外轮廓适应性调整。
47.参考图4和图5,压座机构4包括动力部41、连接组件42和安放组件43。在端板32远离夹紧部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安装架37,动力部41可以为夹紧气缸,此处可以选择亚德客jck系列强力夹紧气缸,夹紧气缸的夹爪转动轴线水平设置并与端板32的法向垂直,动力部41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架37上。
48.连接组件42包括连接臂421和调节臂422,连接臂421呈z形,连接臂421的一端与动力部41的夹爪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臂421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调节臂422固定。连接臂421靠近调节臂422的一端与另一端呈夹角(90
°‑
α)设置。调节臂422呈l形,调节臂422的一端沿着端板32的法向设置,且该端与连接臂421通过螺栓固定,螺栓的轴线与调节臂422的另一端平行。调节臂422与连接臂421通过螺栓连接的部位之间设有弹性件,弹性件可以为橡胶垫。
49.安放组件43包括气缸431和连接头432,连接头432固定在气缸431的活塞杆端部,连接头432的直径与传感器座73的孔径相适配,连接头432上设有环形的压片。连接组件42还包括气缸座423,气缸座423呈直杆状,气缸座423的一端通过螺栓与调节臂422固定,气缸座423与调节臂422之间设有弹性件。气缸431固定在气缸座423上且活塞杆的轴线与气缸座423垂直设置。
50.压座机构4还包括压块44,压块44固定在连接臂421靠近端板32中心轴线的一侧,压块44远离连接臂421的一面为弧面,以适应筒体71的外壁。
51.使用时,可以先将传感器座73套在连接头432上,然后启动动力部41带动连接组件42朝向端板32中心轴线转动,当压块44与筒体71抵接后,可以通过旋转连接组件42上的螺栓调节连接组件42的总长度以及气缸431的活塞杆轴线延伸点位置。调整合适后,启动气缸431,则传感器座73在气缸431的带动下压在筒体71的设计位置,此时传感器座73的轴线与竖向之间的夹角为α。
52.在本技术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当不需要对连接组件42的长度进行调整时,
连接组件42可以用一个整体的l形杆替代,只要满足气缸431的活塞杆轴线与经过端板21的中心轴线的竖平面呈夹角α设置即可。
53.在本技术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取消动力部41,连接组件42的一端直接转动连接在安装架37上。此时可以通过手动操作连接组件42转动。
54.参考图6,固定机构6包括夹紧气缸61和夹爪62,夹紧气缸61固定在支架5上,支架5可以通过螺栓固定在基座1上。夹紧气缸61的活塞杆水平设置并垂直于端板32的法向。夹爪62能够将进气管72上的法兰721固定在支架5上,使得进气管72水平设置。
55.该doc组件焊接固定夹具的工作原理如下:
56.将doc组件7的筒体71的一端支撑在支撑机构3上,转动筒体71使得进气管72的法兰抵接在支架5上并被夹固组件6固定,此时进气管72呈水平状态。
57.将传感器座73套在连接头432上,启动动力部41带动连接组件42向筒体71移动,当压块44压在筒体71外壁后关闭动力部41。松手,以便后续作业时在转动桁架上进行。再启动气缸431,气缸431的活塞杆伸出带动传感器座73移动抵接在筒体71的外壁,此时传感器座73放置的位置为设计点,进行焊接作业即可。
5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