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整体式行李箱盖定位装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17587发布日期:2022-10-22 10:33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整体式行李箱盖定位装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汽车装配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整体式行李箱盖定位装配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参照图1所示,汽车的行李箱盖1通过铰链与车身后部连接装配在一起,同时汽车行李箱盖1与左右侧围、左右后部翼子板灯和行李箱灯有间隙和面差的配合关系,由于尺寸配合关系复杂,是汽车厂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匹配的难点和重点。
3.相关技术中,参照图2所示的一种工装,其在进行行李箱盖装配时,以侧围外轮廓处做定位基准,通过行李箱外板上的边缘处轮廓的塞块和x向(车身长度方向)面处的轮廓面来定位行李箱的x向和y向(车身宽度方向)。
4.但是,相关技术中的工装存在有在同一台车上装配多次的结果一致性较差,装配后的行李箱盖与侧围间隙稳定性较差,需要人工介入调整左右间隙的均匀性,且行李箱盖x向容易因工装贴合不良导致行李箱盖与左右侧围、左右后部翼子板灯和行李箱灯的面差左右不对称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整体式行李箱盖定位装配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工装在同一台车上装配多次的结果一致性较差,装配后的行李箱盖与侧围间隙稳定性较差,需要人工介入调整左右间隙的均匀性,且行李箱盖x向容易因工装贴合不良导致行李箱盖与左右侧围、左右后部翼子板灯和行李箱灯的面差左右不对称的问题。
6.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整体式行李箱盖定位装配装置,包括:
8.定位架;
9.第一定位系统,其包括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用于与从车身隔板的工序孔中选取的第一定位孔配合以从x向和y向定位所述定位架,所述第二定位结构用于与从车身后隔板和后围板上的结构面中分别选取的第一定位面和第二定位面接触以从z向定位所述定位架;
10.第二定位系统,其包括第三定位结构和第四定位结构,所述第三定位结构用于与从行李箱盖上的工序孔中选取的第二定位孔配合以从x向和y向定位行李箱盖,所述第四定位结构与从行李箱盖上的结构面中选取的第三定位面接触以从z向定位行李箱盖。
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包括若干工装定位销,一个所述工装定位销用于与一个所述第一定位孔对应插接配合。
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工装定位销通过连接架连接于所述定位架,所述定位架包括供所述工装定位销安装的定位端和与所述定位架连接的连接端,所述定位架设于行李箱内时所述定位端位于车身后隔板上方。
13.一些实施例中,行李箱盖通过所述的整体式行李箱盖定位装配装置装配于车身上
时处于30
°‑
45
°
角开启位置。
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包括若干第一定位块和若干第二定位块,一个所述第一定位块上设置一个第一工装定位面,一个所述第二定位块上设置一个第二工装定位面,一个所述第一工装定位面用于与一个所述第一定位面对应贴合,一个所述第二工装定位面用于与一个所述第二定位面对应贴合,所述第一定位块安装于所述连接架上且位于所述定位端。
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定位结构包括若干基准定位销,一个所述基准定位销用于与一个第二定位孔对应插接配合。
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定位结构包括若干定位台阶和基准块,一个定位台阶上设有一个第一基准定位面,一个所述基准块上设有一个第二基准定位面,一个所述第一基准定位面和一个所述第二基准定位面分别用于与一个所述第三定位面对应贴合。
17.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所述基准定位销对应设于一个所述定位台阶上。
1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架包括上部、下部和连接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的连接结构。
19.一些实施例中,若干所述工装定位销、若干所述第一定位块、若干所述基准定位销及若干所述定位台阶均设于所述定位架的上部且在装配状态下分别沿y向分布;
20.若干所述第二定位块设于所述定位架的下部且装配状态下沿y向分布;
21.若干所述基准块设于所述定位架的连接结构上且装配状态下沿y向分布。
22.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2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整体式行李箱盖定位装配装置,其通过定位架和其上的第一定位系统及第二定位系统的设置,第一定位系统中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与车身上的第一定位孔、第一定位面和第二定位面配合对定位架在x向、y向和z向上进行定位,从而可精确的将定位架定位安装在车身上,而通过第二定位系统中第三定位结构和第四定位结构与行李箱盖上的第二定位孔和第三定位面配合对行李箱盖在x向、y向和z向上进行定位,以将行李箱盖精确的定位在车身上,之后再行李箱盖的焊接固定工序,因此,改善了行李箱盖装配过程中的匹配稳定性问题,减少了行李箱盖在装调过程中的测量、调整、返修时间,既缩短了调整线上行李箱盖装配调整的工时,又提高了行李箱盖与侧围匹配的间隙稳定性。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技术中行李箱盖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背景技术中的工装示意图;
27.图3为本技术中实施例中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中实施例中车身上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一定位面的位置示意图;
2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整体式行李箱盖定位装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图;
31.图7为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整体式行李箱盖定位装配装置中第二定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2.图8为图7中b处的放大图;
33.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整体式行李箱盖定位装配装置在车身上的装配示意图;
34.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整体式行李箱盖定位装配装置和行李箱盖在车身上的装配示意图。
35.图中:1、行李箱盖;2、后隔板;201、第一定位孔;202、第一定位面;3、后围板;301、第二定位面;4、定位架;401、上部;4011、长杆;402、下部;4021、短杆;403、连接结构;4031、支撑杆;4032、安装杆;404、标定基准块;5、工装定位销;6、定位座;7、连接架;701、连接端;702、定位端;703、倾斜部;8、连接座;9、调节座;10、工装定位销座;11、第一定位块;1101、第一工装定位面;12、第二定位块;1201、第二工装定位面;13、安装座;14、定位块调节座;15、基准定位销;16、基准连接座;17、基准调节座;18、基准定位销座;19、定位台阶;1901、第一基准定位面;20、基准块;2001、第二基准定位面;21、基准座。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整体式行李箱盖定位装配装置,其能解决目前的工装在同一台车上装配多次的结果一致性较差,装配后的行李箱盖与侧围间隙稳定性较差,需要人工介入调整左右间隙的均匀性,且行李箱盖x向容易因工装贴合不良导致行李箱盖与左右侧围、左右后部翼子板灯和行李箱灯的面差左右不对称的问题。
38.参照图3-10所示,该整体式行李箱盖定位装配装置包括定位架4、第一定位系统和第二定位系统,其中,第一定系统用于供定位架4在车身上进行定位,而第二定位系统用于供行李箱盖1在车身上进行定位。
39.本技术中,定义车身长度方向为x向、车身宽度方向为y向、车身高度方向为z向。
40.具体的,第一定位系统包括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其中,第一定位结构用于与从车身隔板的工序孔中选取的第一定位孔201配合以从x向和y向定位定位架4,第二定位结构用于与从车身后隔板2和后围板3上的结构面中分别选取的第一定位面202和第二定位面301接触以从z向定位定位架4。
41.进一步的,第一定位结构包括若干工装定位销5,一个工装定位销5用于与车身后隔板2上的一个第一定位孔201插接配合,为了更方便将定位架4定位装配于车身上,在车身后隔板2上选取工序孔作为第一定位孔201时,为了方便定位,第一定位孔201从车身后隔板2上侧工序孔中选取,在装配时,工装定位销5由上向下与车身后隔板2上的第一定位孔201插接配合,从而在将装配装置装配在车身上时,可将装配装置由上向下装配于车身上并实现在车身上的定位装配,提高装配效率。
42.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架4上设置有供定位销安装的定位座6,每个工装定位销5对应一个定位座6;而工装定位销5与第一定位孔201插接配合定位时,为了使定位架4能够嵌入行李箱内以避免影响行李箱盖1与车身进行装配,在定位座6上连接有连接架7,在定位架4嵌入行李箱内时,连接架7从车身后隔板2边沿延伸至车身后隔板2上方,则工装定位销5安装于连接架7远离定位架4一端的下侧并且在装配状态下轴线竖直;并且连接架7形状构造与车身后隔板2边沿构造相适配以尽量贴合车身后隔板2,避免影响行李箱盖与车身的装配精度,同时,连接架7上的平面也可作为次要定位面与车身后隔板2上的其他结构面配合进一步定位定位架4。
43.具体的,连接架7具有连接端701和定位端702,在装配装置处于装配状态下时,定位架4整体上部401不高于车身后隔板2高度,连接端701连接于定位座6上,其为一l形板,连接端701远离定位座6一端通过倾斜部703与定位端702连接,倾斜部703为一倾斜板,其连接于连接端701并用于与车身后隔板2边沿斜面贴合,其下侧平面可作为次要定位面与车身后隔板2边沿斜面贴合配合进行辅助定位,定位端702为一水平板且连接于倾斜部703上并延伸至车身后隔板2上方,而工装定位销5设置在定位端702上。
44.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架7的连接端701通过螺栓固定于定位座6上,为了实现对工装定位销5在y向和z向的调节,连接架7的定位端702上安装有一连接座8,连接座8上通过螺栓固定有调节座9,调节座9上和连接座8上均开设有若干沿y向分布且用于供螺栓连接的孔位,调节座9上通过螺栓连接有工装定位销座10,调节座9上及工装定位销座10上均开设有沿z向分布且用于供螺栓连接的孔位,工装定位销5安装在工装定位销座10上。
45.进一步的,行李箱盖1在通过上述的整体式行李箱定位装配装置装配于车身上时,行李箱盖1处于30
°‑
45
°
角开启状态,从而可避免连接架7结构和位置对行李箱盖1定位装配的影响。
46.工装定位销5的数量和形状根据选择的工装定位孔进行设计,形状可以为圆柱形或者长方体形或者其它形状,本实施例中工装定位销5数量设为两个,其中一个为圆柱形另一个为相对两侧面为弧面的长方体形,其工装定位销5的端部边沿均做倒角处理;若干工装定位销5在定位架4上沿装配状态下的y向分布,可提高y向上的定位精度,同时,根据行李箱的结构进行此设计,也可提高定位架4在车身上定位装配时的稳定性,结构设计合理。
47.第二定位结构包括有若干第一定位块11和若干第二定位块12,其中,一个第一定位块11上设置一个第一工装定位面1101,一个第二定位块12上设置一个第二工装定位面1201,一个第一工装定位面1101用于与一个第一定位面202对应贴合,一个第二工装定位面1201用于与一个第二定位面301对应贴合,第一定位块11安装于连接架7上且位于定位端702。
48.具体的,在选取第一定位面202和第二定位面301时,第一定位面202选取车身后隔板2上侧的至少两个结构面,第二定位面301则选择车身后围板3上侧的至少两个结构面,从而可在装配定位架4时直接使第一工装定位面1101与第一定位面202以及第二工装定位面1201和第二定位面301进行贴合,并且可直观的判断贴合状态以提高精确性,而从后隔板2和后围板3上侧选择结构面作为第一定位面202和第二定位面301可稳定的实现从z向定位定位架4的功能。
4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面202和第二定位面301分别选取两个,则相对应的,第一
工装定位面1101和第二工装定位面1201分别设置有两个,并且,两个第一定位块11分别设于两个连接架7上且位于连接架7的定位端702,而第二定位块12则通过安装座13设置在定位架4上,并且若干第一定位块11以及若干第二定位块12在装配状态下分别沿向y向分布,从而提高定位架4在z向上的定位精度以及装配稳定性。
50.具体的,连接架7的定位端702上固定有定位块调节座14,第一定位块11通过螺栓安装在定位块调节座14上,并且为实现第一定位块11在x向上的调节,定位块调节座14上及定位块上均开设有若干沿x向分布并用于供螺栓连接的孔位。
51.第二定位系统包括第三定位结构和第四定位结构,第三定位结构用于与从行李箱盖1上的工序孔中选取的第二定位孔配合以从x向和y向定位行李箱盖1,第四定位结构与从行李箱盖1上的结构面中选取的第三定位面接触以从z向定位行李箱盖1。
52.具体的,第三定位结构包括若干个基准定位销15,一个基准定位销15用于与行李箱盖1上的一个第二定位孔对应插接配合;在选取第二定位孔时,为了方便从x向和y向定位行李箱盖1,从箱盖的上部401内板上的工序孔中选取作为第二定位孔,在装配时,基准定位销15由下向上与第二定位孔插接配合,从而可在基准定位销15插接于第二定位孔内时实现对行李箱盖1x向和y向的定位,且在装配行李箱盖1时,可将行李箱盖1由上向下装配于装配装置上并实现在车身上的定位,可降低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
53.在本实施例中,若干第二定位孔沿箱盖的y向分布,则若干基准定位销15在装配装置处于装配状态下时也为沿y向分布,从而可稳定的实现行李箱盖1在x向和y向的定位。
54.基准定位销15的数量以及形状根据选择的第二定位孔进行设计,本实施例中基准定位销15的数量设为两个,其中一个为圆柱形另一个为相对两侧为弧面的长方体形,并且基准定位销15的端部边沿均做倒角处理;两个基准定位销15分别设置在两个定位座6上,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需要设置其他数量;为了实现基准调节座17在x向和y向的调节,在定位座6上固定有一基准连接座16,基准连接座16通过螺栓连接有基准调节座17,基准调节座17和基准连接座16上均开设有若干沿y向分布并用于供螺栓进行连接的孔位,而在基准调节座17上通过螺栓连接有基准定位销座18,基准定位销座18和基准调节座17上均开设有若干沿x向分布并用于供螺栓进行连接的孔位,基准定位销15安装在基准定位销座18上。
55.进一步的,第四定位结构包括有若干定位台阶19和基准块20,一个定位台阶19上设有一个第一基准定位面1901,一个基准块20上设有一个第二基准定位面2001,一个第一基准定位面1901和一个第二基准定位面2001分别用于与一个第三定位面对应贴合。
56.在行李箱盖1上选择第三定位面时,从行李箱盖1上部401内板和下部402内板上分别选择至少两个结构面作为第三定位面;具体的,行李箱盖1上部401内侧面中选择第二定位孔周围平面作为第三定位面,相对应的,基准定位销15设于定位台阶19上且位于第一基准定位面1901上,基准定位销15插接于第二定位孔内时第一基准定位面1901与第三定位面贴合进行定位,则若干第一基准定位面1901在装配状态下为沿y向分布;基准块20通过基准座21安装于定位架4上,行李箱盖1下部402内板上选取第三定位面时,若干第三定位面为沿行李箱盖1的y向分布,则若干第二基准定位面2001在装配状态下也为沿y向分布;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准定位面1901和第二基准定位面2001分别设有两个,从而可稳定的对行李箱盖1进行定位。
57.根据行李箱形状设计,定位架4包括上部401、下部402和连接上部401和下部402的
连接结构403,上部401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长杆4011,两根长杆4011两端以及中部通过四根连杆固定连接,两根长杆4011构成第一定位平面,在装配时第一定位平面处于水平状态且长杆4011为沿y向设置,两个定位座6分别设于其中一个长杆4011的两端并且位于第一定位平面的上方,而连接架7则在定位座6上朝向第一定位平面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下部402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短杆4021,两个短杆4021两端通过连杆连接并构成第二定位平面,短杆4021和长杆4011平行且第一定位平面和第二定位平面相互平行;连接结构403包括两根支撑杆4031,支撑杆4031两端连接一根长杆4011和一根短杆4021且相互垂直,两根支撑杆4031构成连接平面,第一定位平面、第二定位平面和连接平面呈z字形分布,每根支撑杆4031分别与两根长杆4011之间通过三根斜撑杆固定连接,以提高定位架4结构强度;两个安装座13分别设置于和支撑杆4031连接的短杆4021的两端并且位于第二定位平面的下方,而两个定位座6设于远离支撑杆4031的一根长杆4011的两端;在支撑杆4031与远离支撑杆4031的一根短杆4021之间设置有安装杆4032,两个基准座21分别安装在两根安装杆4032上。
58.进一步的,在与支撑杆4031连接的长杆4011的两端设置有两个位于第一定位平面上方的标定基准块404,其作为整体式行李箱盖1定位装配装置自身校准时的基准件,以确保整体式行李箱盖1定位装配装置的精确性。
59.通过上述设置,定位架4由若干杆状构件通过焊接或者其他方式连接形成,一方面定位架4的结构简单,制作加工方便,且通过材料和结构优化使定位架4的整体重量更低,不需平衡器吊装,操作人员可手动操作,另一方面,可根据行李箱构造进行设计调整以满足定位要求,可作为多车型共线的解决方案。
60.本实施例还提供采用上述所描述的整体式行李箱盖1定位装配装置的汽车行李箱盖1定位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1.s1:首先,提供一个车身,车身上包括有窗台后隔板2和后围板3,并在后隔板2上选择两个工序孔作为第一定位孔201,以及在后隔板上和后围板3上分别选择两个结构面作为第一定位面202。
62.s2:提供上述所描述的整体式行李箱盖1定位装配装置。
63.s3:将整体式行李箱盖1定位装配装置中的两个工装定位销5插入窗台后隔板2上的两个第一定位孔201内,实现对整体式行李箱盖1定位装配装置在x向和y向的定位。
64.s4:将整体式行李箱盖1定位装配装置中的四个工装定位面分别与车身后隔板2上的两个第一定位面202以及车身后围板3上的两个第一定位面202固定贴合,实现对整体式行李箱盖1定位装配装置在z向的定位。
65.s5:提供一个带铰链的行李箱盖1。
66.s6:在行李箱盖1的内板上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二定位孔,并将基准定位销15和第二定位孔对准并插接配合,实现对行李箱盖1在x向和y向的定位。
67.s7:在行李箱盖1上根据整体式行李箱盖1定位装配装置中的第一基准定位面1901和第二基准定位面2001分别选取四个第三定位面,并使两个第一基准定位面1901和两个第二基准定位面2001基准定位面与四个第三定位面对应贴合,实现对行李箱盖1在z向的定位。
68.s8:将行李箱盖1上的铰链与车身固定连接。
69.s9:打开行李箱盖1,拆除定位工装,完成行李箱盖1的定位装配。
7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7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72.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