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翻转冷风机顶盖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75285发布日期:2022-11-05 06:06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翻转冷风机顶盖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冷风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翻转冷风机顶盖的设备。


背景技术:

2.工业冷风机是无压缩机、无冷煤、无污染的环保型产品,它是利用室外全新鲜空气蒸发冷却原理降温并与室内进行对流换气从而达到室内通风降温的目的。与传统压缩机空调系统相比,造价不足其一半,并且设备不占任何建筑面积。系统简单,易于快捷安装、维护,无须专业维护人员。
3.现有冷风机的装配均采用半自动形式,即借助人工执行冷风机零件锁固等工作,对于冷风机的外壳等大型零件,例如冷风机顶盖、底盖以及侧壁等,需要借助设备进行辅助运输、翻转或旋转等工序。依然存在部分冷风机规格过大,当冷风机顶盖翻转时,翻转所需高度空间过大,对于一些矮小厂房而言,冷风机顶盖的翻转工序难以使用设备进行辅助,只能通过手动搬运翻转,这样易存在安全风险,且翻转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翻转冷风机顶盖的设备,解决了现有翻转设备翻转冷风机顶盖所需高度空间过大,而无法适用于矮小厂房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申请人提供了一种用于翻转冷风机顶盖的设备,包括机架、翻转装置以及夹持机构;翻转装置设置在机架上,翻转装置包括第一顶升机构以及第一翻转机构,第一翻转机构设置在第一顶升机构上;第一翻转机构能够相对第一顶升机构转动,并可置于翻转位和起止位,当第一翻转机构处于翻转位时,第一顶升机构向下运动并带动第一翻转机构翻转,当第一翻转机构处于起止位时,第一顶升机构向上运动;夹持机构,设置在第一翻转机构上,用于夹持冷风机顶盖。
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顶升机构包括第一底座、第一驱动单元、第一传动装置以及第一滑动组件,第一底座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机架上;第一驱动单元设置在第一底座的一端;第一传动装置与第一驱动单元传动连接;第一滑动组件与第一传动装置连接,第一传动装置能够在第一驱动单元的驱动下带动第一滑动组件相对第一底座沿高度方向上上下运动。
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动组件包括第一滑轨、第一滑块以及第一滑板,第一滑轨设置在第一底座上;第一滑块套设在第一滑轨上,并能够相对于第一滑轨滑动;第一滑板设置在第一滑块上,且与第一传动装置连接,第一翻转机构设置于第一滑块上。
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翻转机构包括第二驱动单元、第二传动装置以及翻转件;第二传动装置与第二驱动单元传动连接;翻转件的一端与第二传动装置连接,翻转件的另一端与夹持机构连接,第二驱动单元用于驱动第二传动装置带动翻转件进行翻转,以使第一翻转机构在翻转位和起止位之间切换。
9.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机构包括连接组件、夹持组件以及至少两个夹持臂,连接组件设置在第一翻转机构上;夹持臂包括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
臂分别设置在连接组件的两侧;夹持组件设置于夹持臂上,用于与冷风机顶盖的边缘接触对其进行夹持。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组件包括第三驱动单元以及活动杆;活动杆包括第一活动杆以及第二活动杆,第一活动杆的一端与第三驱动单元传动连接,第一活动杆的另一端套设有第二活动杆,第二活动杆的另一端朝向冷风机顶盖自由延伸,第二活动杆能够相对第一活动杆转动,第一活动杆带动第二活动杆进行伸缩运动;
11.夹持组件可置于夹持位或脱离位,当夹持组件置于夹持位时,第二活动杆在第三驱动单元的驱动下与冷风机顶盖的侧边贴合;当夹持组件置于脱离位时,第二活动杆在第三驱动单元的驱动下与冷风机顶盖的侧边分离。
12.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组件包括调节机构以及至少两个支撑杆,调节机构设置在夹持臂靠近第一翻转机构的一端,调节机构包括手轮以及调节杆,调节杆贯穿两个夹持臂的端部,并与两个夹持臂传动连接,手轮设置在调节杆的一端,转动手轮能够驱动调节杆带动两个夹持臂相向靠近或相背离;支撑杆设置在夹持臂靠近第一翻转机构的一端,且贯穿两个夹持臂的端部,两个夹持臂能够相对支撑杆进行移动。
13.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机构还包括限位件,限位件设置在夹持臂上,且设置在夹持臂面向冷风机顶盖的一侧,限位件用于限制冷风机顶盖向第一预设方向移动。
14.在一些实施例中,设备还包括旋转机构,旋转机构包括第二顶升机构以及旋转平台,第二顶升机构设置在机架上;旋转平台设置在第二顶升机构上,第二顶升机构用于驱动旋转平台升降,旋转平台用于放置待翻转的冷风机顶盖并能够带动待翻转的冷风机顶盖转动。
15.在一些实施例中,设备还包括输送装置、活动台以及搬运平台;输送装置包括多个传送辊以及输出端,多个传送辊并排设置;活动台设置在输送装置上,用于放置翻转后的冷风机顶盖,并将其运输至输出端;搬运平台包括放置台以及第三顶升机构,放置台设置在输送装置的输送端上,放置台用于放置移动至输出端的活动台,第三顶升机构设置在放置台下方,第三顶升机构能够驱动放置台升降。
16.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顶升机构、夹持机构以及第一翻转机构,使得冷风机顶盖可以在夹持后经过翻转,在翻转的过程中第一顶升机构带动第一翻转机构同步下降,从而降低翻转冷风机顶盖所需高度,实现在低矮厂房内翻转大规模冷风机的动作,替代人工翻转搬运冷风机顶盖,提高了冷风机顶盖的装配效率,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风险。
17.上述实用新型内容相关记载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而可以依据说明书的文字及附图记载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易于理解,以下结合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及附图进行说明。
附图说明
18.附图仅用于示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原理、实现方式、应用、特点以及效果等,并不能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
19.在说明书附图中:
20.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翻转冷风机顶盖的设备示意图;
21.图2为图1正视图;
22.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第一顶升机构爆炸图;
23.图4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第一翻转机构及夹持机构示意图;
24.图5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夹持机构夹持动作局部放大图;
25.图6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翻转冷风机顶盖的设备另一示意图;
26.图7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搬运平台正视图。
27.上述各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8.1、第一顶升机构;
29.11、第一底座;
30.111、侧壁;
31.112、护罩;
32.12、第一驱动单元;
33.13、第一传动装置;
34.131、连接板;
35.14、第一滑动组件;
36.141、第一滑板;
37.2、第一翻转机构;
38.21、第二驱动单元;
39.22、翻转件;
40.3、夹持机构;
41.31、夹持臂;
42.32、夹持组件;
43.321、第三驱动单元;
44.322、第一活动杆;
45.323、第二活动杆;
46.33、手轮;
47.34、调节杆;
48.35、支撑杆;
49.36、限位件;
50.41、旋转平台;
51.42、第二顶升机构;
52.5、输送装置;
53.6、活动台;
54.7、搬运平台;
55.711、第四驱动单元;
56.712、固定轴套;
57.713、伸缩杆;
58.714、第一连杆;
59.715、第二连杆;
60.72、放置台;
61.8、冷风机顶盖;
62.9、机架。
具体实施方式
63.为详细说明本技术可能的应用场景,技术原理,可实施的具体方案,能实现目的与效果等,以下结合所列举的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本文所记载的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64.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各个位置出现的“实施例”一词并不一定指代相同的实施例,亦不特别限定其与其它实施例之间的独立性或关联性。原则上,在本技术中,只要不存在技术矛盾或冲突,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以任意方式进行组合,以形成相应的可实施的技术方案。
6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技术术语的含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对相关术语的使用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而不是旨在限制本技术。
6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用语“和/或”是一种用于描述对象之间逻辑关系的表述,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存在a,存在b,以及同时存在a和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逻辑关系。
67.在本技术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用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实际的数量、主次或顺序等关系。
68.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在本技术中,语句中所使用的“包括”、“包含”、“具有”或者其他类似的表述,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这些表述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产品中还可以存在另外的要素,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产品中不仅可以包括那些限定的要素,而且还可以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或者产品所固有的要素。
69.与《审查指南》中的理解相同,在本技术中,“大于”、“小于”、“超过”等表述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表述理解为包括本数。此外,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与之类似的与“多”相关的表述亦做此类理解,例如“多组”、“多次”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7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所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表述,诸如“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垂直”“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具体实施例或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或便于读者理解,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位置、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或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
71.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或限定,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所使用的“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用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所述“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设置;其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通信连接;其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其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用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72.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翻转冷风机顶盖8的设备,包括机架9、翻转装置以及夹持机构3;翻转装置设置在机架9上,翻转装置包括第一顶升机构1以及第一翻转机构2,第一翻转机构2设置在第一顶升机构 1上;第一翻转机构2能够相对第一顶升机构1转动,并可置于翻转位和起止位,当第一翻转机构2处于翻转位时,第一顶升机构1向下运动并带动第一翻转机构2翻转,当第一翻转机构2处于起止位时,第一顶升机构1向上运动;夹持机构3设置在第一翻转机构2上,用于夹持冷风机顶盖8。
73.机架9形状可以如图1所示的柜体,机架9的顶面为翻转工作面,用于摆放待翻转的冷风机顶盖8以及翻转装置,机架9的内部可以用于放置线束以及电气元件。翻转装置具体设置在机架9的一侧,以便留出较大空间放置待翻转的冷风机顶盖8。
74.翻转装置包括第一顶升机构1以及第一翻转机构2,第一顶升机构1的一端延伸进机架9内部,并固定在机架9的底部,第一顶升机构1的另一端凸出机架9顶部,凸出高度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置,具体表示,凸出的高度即第一顶升机构1的顶升行程,可以根据实际厂房高度进行设置。第一翻转机构2设置在第一顶升机构1凸出机架9顶部的一端,即设置在第一顶升机构1的顶升端。第一翻转机构2的翻转位具体是指第一翻转机构2进行图2 箭头所示的翻转过程,起止位具体包括起始位以及终止位,起始位是指第一翻转机构2在翻转动作开始之前的位置,终止位是指第一翻转机构2在翻转动作结束之后所在的位置,正常状态下第一翻转机构2应处于起始位。夹持机构3设置在第一翻转机构2的另一端,夹持机构3用于夹持放置在机架9 上的冷风机顶盖8。
75.第一顶升机构1可以带动第一翻转机构2进行上下顶升运动,具体可以参考图2中对应箭头所示的运动方向对翻转装置的动作进行理解:在第一翻转机构2处于起始位时,夹持机构3夹持住冷风机顶盖8,而后第一翻转机构 2将夹持机构3以及冷风机顶盖8一并进行翻转动作,是为第一翻转机构2位于翻转位;在第一翻转机构2沿图2箭头所示方向翻转时,将夹持机构3以及冷风机顶盖8逐渐抬升,第一顶升机构1随着第一翻转机构2的动作同时向下运动,降低第一翻转机构2在翻转过程中的翻转抬升高度,从而降低翻转装置翻转冷风机顶盖8所需的高度空间;待第一翻转机构2越过翻转位中的最高点后,第一翻转机构2带动夹持机构3以及冷风机顶盖8逐渐下降,第一顶升机构1再随着第一翻转机构2的动作同时逐渐向上运动,当第一翻转机构2至终止位时,冷风机顶盖8完成翻转工序,夹持机构3可在冷风机顶盖8固定完毕后松开,再由第一翻转机构2与第一顶升机构1配合,沿原翻转路径返回至机架9上,夹持下一冷风机顶盖8。
76.过设置第一顶升机构1、夹持机构3以及第一翻转机构2,使得冷风机顶盖8可以在夹持后经过翻转,在翻转的过程中第一顶升机构1带动第一翻转机构2同步下降,从而降低翻转冷风机顶盖8所需高度,实现在低矮厂房内翻转大规模冷风机的动作,替代人工翻转搬运冷风机顶盖8,提高了冷风机顶盖8的装配效率,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风险。
77.请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顶升机构1包括第一底座11、第一驱动单元12、第一传动装置13以及第一滑动组件14,第一底座11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机架9上;第一驱动单元12设置在第一底座11的一端;第一传动装置13与第一驱动单元12传动连接;第一滑动组件14与第一传动装置13 连接,第一传动装置13能够在第一驱动单元12的驱动下带动第一滑动组件 14相对第一底座11沿高度方向上上下运动。
78.第一底座11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机架9上,具体设置在机架9的底部,第一驱动单元12设置在第一底座11靠近机架9底部的一端,第一底座11包括两个侧壁111,第一驱动单元12设置在其中一个侧壁111上,第一驱动单元 12可以是电机。第一传动装置13与第一驱动单元12传动连接,两个侧壁111 上均开设有光孔,以固定第一传动装置13。第一传动装置13可以是皮带轮,且第一传动装置13沿竖直方向设置,竖直方向即为第一顶升机构1的顶升方向。
79.第一顶升机构1还包括第一光轴、第二光轴以及第一联轴器,第一传动装置13与第一驱动单元12之间通过第一联轴器以及第一光轴连接,第一传动装置13包括主动轮以及传动轮,主动轮通过键与第一光轴连接,主动轮与传动轮之间可以通过皮带连接,也可以通过链条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皮带连接。从动轮通过第二光轴与两个侧壁111连接,第一底座11上还开有两个矩形开孔,供皮带穿过第一底座11至设有第一滑动组件14的一侧,皮带上设有连接板131,连接板131与第一滑动组件14固定连接,通过皮带带动第一滑动组件14沿高度方向进行上下滑动,此处高度方向即表示竖直方向。
80.通过将第一传动组件、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第一滑动组件14合理布置在第一底座11上,将第一驱动机构的转动通过第一传动组件转化为沿高度方向上的运动,并且借助第一滑动组件14,实现第一翻转机构2在竖直方向上的往复顶升,从而降低了第一翻转机构2在翻转位时所占用的高度空间,使得翻转装置能够适应矮小厂房中的冷风机翻转需求,提高生产效率。
81.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底座11还包括护罩112,护罩112与侧壁111以及第一底座11本体组成一空腔,第一传动装置13放置在内部空腔内,能够避免外部灰尘粘附在第一传动装置13上,影响第一传动装置13的传动顺畅性。
82.请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动组件14包括第一滑轨、第一滑块以及第一滑板141,第一滑轨设置在第一底座11上;第一滑块套设在第一滑轨上,并能够相对于第一滑轨滑动;第一滑板141设置在第一滑块上,且与第一传动装置13连接,第一翻转机构2设置于第一滑块上。
83.第一滑轨的数量可以是多个,第一滑块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轨的数量为两个,每个第一滑轨上设置有两个第一滑块,两个第一滑块等距设置。第一滑板141可以制成u型,第一滑板141具有两个安装侧面以及一个安装底面,两个安装侧面用于与第一翻转机构2连接,安装底面与第一滑块以及第一传动装置13连接。第一滑块套设在第一滑轨上,第一滑轨与第一底座11固定连接,第一滑块与第一滑板141的一面固定连接,第一滑板141还与第一传动装置13固定连接,第一传动装置13带动第一滑板141上下运动,从而带动第一滑块相对于第一滑轨进行上下运动。增设第一滑块与第一滑轨,能够将第一滑板141以及设置在第一滑板141上的第一翻转机构2的重量分摊到多个第一滑轨上,第一传动装置13仅起到驱动第一滑板141上下运动的作用,避免第一传动装置13承受过多第一滑
板141以及第一滑板141上的第一翻转机构2的重力,引起第一传动装置13的损坏,并且通过增设第一滑轨以及第一滑块,能够使第一滑板141的运动更加流畅,提升第一顶升机构1的顶升流畅度,进而提升冷风机顶盖8的翻转效率。
84.请参考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翻转机构2包括第二驱动单元21、第二传动装置以及翻转件22;第二传动装置与第二驱动单元21传动连接;翻转件22的一端与第二传动装置连接,翻转件22的另一端与夹持机构3连接,第二驱动单元21用于驱动第二传动装置带动翻转件22进行翻转,以使第一翻转机构2在翻转位和起止位之间切换。
85.结合图1与图4可知,第二驱动单元21可以是电机,第二驱动单元21 设置在第一滑板141上,翻转件22的数量为两个,一个翻转件22与第一滑板141上的一个安装侧面通过第二传动装置活动连接,翻转件22与第一滑板 141的安装方式具体可以如图1所示,可选地,可以在两个翻转件22之间增设多个肋板,加强翻转件22的强度。第二传动装置包括第三光轴以及第二联轴器,第三光轴穿过第一滑板141的两个安装侧面以及两个翻转件22,并与第二联轴器连接,第二联轴器与第二驱动单元21连接。第二驱动单元21驱动第三光轴带动翻转件22进行翻转动作,使第一翻转机构2在起始位、翻转位、终止位之间依次切换,并循环往复,具体可以通过控制终端控制第二驱动单元21的翻转角度以及翻转速度,使其更符合冷风机顶盖8的翻转节拍需求。
86.通过设置第二驱动单元21、第二传动装置以及翻转件22,使得第一翻转机构2能够在第二驱动单元21的驱动下完成起止位与翻转位之间的切换,还可以根据实际生产节拍进行控制调节,节省了人工翻转的时间,降低了人工成本的同时避免了翻转冷风机顶盖8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身安全事故风险,提高了冷风机顶盖8的装配生产效率。
87.请参考图4与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机构3包括连接组件、夹持组件32以及至少两个夹持臂31,连接组件设置在第一翻转机构2上;夹持臂 31包括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31,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31分别设置在连接组件的两侧;夹持组件32设置于夹持臂31上,用于与冷风机顶盖8的边缘接触对其进行夹持。
88.夹持臂31包括固定端与夹持端,固定端通过连接组件与翻转件22连接,夹持端上设置有夹持组件32,夹持组件32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在本实施例中,单个夹持臂31上设置有两个夹持组件32,两个夹持组件32等距设置,且第一夹持臂31与第二夹持臂31上的夹持组件32对称设置。夹持端与夹持组件 32配合将冷风机顶盖8的边缘夹持,从而夹持住冷风机顶盖8。具体的夹持方式可以参考图5,图5中箭头表示的是夹持组件32的运动方向,冷风机顶盖8的边缘与夹持臂31的外表面接触,夹持组件32设置在夹持臂31的外侧,夹持组件32向下运动并伸入冷风机顶盖8的内部,与夹持臂31配合夹持住冷风机顶盖8的边缘。
89.通过设置夹持臂31与夹持组件32,利用两侧夹持的方式以及冷风机顶盖 8的边缘结构,实现冷风机顶盖8的机械夹持,解决了人工夹持费时费力的问题,同时提升了夹持速率以及夹持稳固性。
90.请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组件32包括第三驱动单元321以及活动杆;活动杆包括第一活动杆322以及第二活动杆323,第一活动杆322的一端与第三驱动单元321传动连接,第一活动杆322的另一端套设有第二活动杆323,第二活动杆323的另一端朝向冷风机顶盖8自由延伸,第二活动杆 323能够相对第一活动杆322转动,第一活动杆322带动第二活动杆323进行伸缩运动;夹持组件32可置于夹持位或脱离位,当夹持组件32置于夹持位时,
第二活动杆323在第三驱动单元321的驱动下与冷风机顶盖8的侧边贴合;当夹持组件32置于脱离位时,第二活动杆323在第三驱动单元321的驱动下与冷风机顶盖8的侧边分离。
91.第三驱动单元321可以是气缸,第一活动杆322与气缸的活动端连接,气缸带动第一活动杆322进行单方向的伸缩运动。第二活动杆323可以如图5 所示的l型,第二活动杆323的一端套设在第一活动杆322上,且可以相对于第一活动杆322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活动杆323相对于第一活动杆322的转动范围可以通过第三驱动单元321一并控制。第二活动杆323的另一端向冷风机顶盖8所在方向延伸,在第二活动杆323的延伸端上可以套设有缓冲层,缓冲层可以是软性塑料等,使得第二活动杆323与冷风机顶盖8 接触时不会剐蹭冷风机顶盖8的侧边。
92.夹持组件32包括夹持位以及脱离位,夹持位具体是指夹持组件32位于图5所示状态,即第二活动杆323转动至冷风机顶盖8的内部,第一活动杆 322在第三驱动单元321的驱动下向下运动,使得第二活动杆323与冷风机顶盖8的侧边贴合,并在夹持臂31的配合下夹持住冷风机顶盖8,此处冷风机顶盖8的侧边具体是指冷风机顶盖8的内侧边。脱离位具体是指,第一活动杆322带动第二活动杆323伸出至第二活动杆323高于冷风机顶盖8,而后第二活动杆323转动至夹持臂31的外侧,使得夹持组件32不与冷风机顶盖8 在竖直方向上产生重叠,冷风机顶盖8能够从夹持机构3的夹持空间内自由脱离的状态。通过第三驱动单元321驱动第二活动杆323与第一活动杆322 的运动,实现夹持组件32在夹持位与脱离位之间切换,从而控制夹持机构3 对冷风机顶盖8的夹持与松脱。
93.请参考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组件包括调节机构以及至少两个支撑杆35,调节机构设置在夹持臂31靠近第一翻转机构2的一端,调节机构包括手轮33以及调节杆34,调节杆34贯穿两个夹持臂31的端部,并与两个夹持臂31传动连接,手轮33设置在调节杆34的一端,转动手轮33能够驱动调节杆34带动两个夹持臂31相向靠近或相背离;支撑杆35设置在夹持臂31 靠近第一翻转机构2的一端,且贯穿两个夹持臂31的端部,两个夹持臂31 能够相对支撑杆35进行移动。
94.调节机构主要用于调节第一夹持臂31与第二夹持臂31之间的间距,使其适应不同规格的冷风机顶盖8。调节机构包括手轮33以及调节杆34,调节杆3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夹持臂31以及第二夹持臂31的固定端螺纹连接,调节杆34两端的螺纹互为反向,手轮33固定在调节杆34的一端,转动手轮33 带动调节杆34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则连接在调节杆34两端的第一夹持臂 31与第二夹持臂31将在螺纹的带动下相向运动或向背离,实现转动手轮33 即可同步调节两个夹持臂31的效果。
95.支撑杆35为光轴,支撑杆35的两端与第一夹持臂31以及第二夹持臂31 连接,本实施例中,支撑杆35的数量为两个,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支撑杆35与第一夹持臂31以及第二夹持臂31的连接处还增设有轴套,能够减少支撑杆35的磨损量的同时提高第一夹持臂31与第二夹持臂31相对于支撑杆35活动的流畅度。夹持机构3通过支撑杆35与第一翻转机构2连接,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支撑杆35的数量可以是多个,能够使夹持机构3更稳固地设置在第一翻转机构2上。通过增设调节机构,便于两个夹持臂31之间的间距调节,从而适应不同规格的冷风机顶盖8,从而扩大夹持机构3的应用范围。
96.请参考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机构3还包括限位件36,限位件36 设置在夹持臂31上,且设置在夹持臂31面向冷风机顶盖8的一侧,限位件 36用于限制冷风机顶盖8向第
一预设方向移动。
97.图4中的箭头表示的是冷风机顶盖8的移动方向,操作人员将冷风机顶盖8移入夹持机构3的夹持范围内,夹持机构3才能够对冷风机顶盖8进行夹持。但实际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冷风机顶盖8摆放不正确导致夹持机构3 夹持失败的情况,因此,增设限位件36。限位件36的一端通过螺纹锁附在夹持臂31上,具体设置在夹持臂31的固定端,限位件36的另一端设有挡片并伸至夹持范围的边缘处,限位件36的伸出长度还可以根据冷风机顶盖8的规格不同进行调节,可选地,挡片的形状与冷风机顶盖8的侧壁形状相适配,当冷风机顶盖8移动至夹持机构3的夹持范围内时,冷风机顶盖8的侧壁与限位件36的挡片接触,从而实现冷风机顶盖8的限位。通过设置限位件36,便于操作人员将冷风机顶盖8移动至正确的夹持范围,从而提升夹持机构3 的夹持速率。
98.请参考图2以及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设备还包括旋转机构,旋转机构包括第二顶升机构42以及旋转平台41,第二顶升机构42设置在机架9上;旋转平台41设置在第二顶升机构42上,第二顶升机构42用于驱动旋转平台 41升降,旋转平台41用于放置待翻转的冷风机顶盖8并能够带动待翻转的冷风机顶盖8转动。
99.图6中的箭头方向表示的是旋转平台41的旋转方向,图2中表示了第二顶升机构42的顶升以及下降方向,第二顶升机构42包括第二顶升端以及第五驱动单元,第五驱动单元设置在机架9的内部,第二顶升端伸出机架9顶面并与旋转平台41活动连接。旋转平台41可以相对于第二顶升端沿旋转方向进行旋转。
100.冷风机顶盖8的装配工序包括冷风机顶盖8的双边装配,但由于冷风机顶盖8的尺寸太大,使得其装配工序只能先装配其中一边,再装配其中另一边。通过增设旋转平台41,操作人员能够在装配完其中一边后手动转动旋转平台41,将冷风机顶盖8旋转至另一边进行其余的装配工序。但由于夹持机构3的宽度与冷风机顶盖8的边缘相适配,在转动旋转平台41时,冷风机顶盖8必然与夹持机构3产生干涉,因此增设第二顶升机构42,在需要旋转冷风机顶盖8时,第二顶升机构42将旋转平台41顶升,使得冷风机顶盖8脱离夹持机构3的夹持空间;再通过手工转动旋转平台41,使得冷风机顶盖8 旋转,旋转完毕后第二顶升机构42带动旋转平台41下降,恢复到夹持机构3 的夹持范围内。通过增设旋转机构,使得旋转冷风机顶盖8的工序可以由旋转平台41辅助完成,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冷风机顶盖8装配的效率。
101.请参考图6与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设备还包括输送装置5、活动台6 以及搬运平台7;输送装置5包括多个传送辊以及输出端,多个传送辊并排设置;活动台6设置在输送装置5上,用于放置翻转后的冷风机顶盖8,并将其运输至输出端;搬运平台7包括放置台72以及第三顶升机构,放置台72设置在输送装置5的输送端上,放置台72用于放置移动至输出端的活动台6,第三顶升机构设置在放置台72下方,第三顶升机构能够驱动放置台72升降。
102.输送装置5包括多个传送辊以及输出端,多个传送辊并排设置,输送装置5设置在机架9的一侧,靠近翻转装置。活动台6用于放置翻转后的冷风机顶盖8,因此活动台6应设置在第一翻转机构2位于终止位时所对应的冷风机顶盖8的位置,放置台72设置在输送装置5的输出端,放置台72与传送辊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活动台6在人工操作下输送至放置台72上。第三顶升机构设置在放置台72下方,具体可以如图7所示,第三顶升机构包括第四驱动单元711、第一连杆714、第二连杆715、固定轴套712以及伸缩杆713,第四驱动单元711包括第四活动端,第四驱动单元711固定在输送装置5上,第四活动端与第一连杆714以及第二连
杆715铰接于第一点,第二连杆715 与固定轴套712铰接于第二点,第一连杆714与伸缩杆713铰接于第三点,伸缩杆713外套设有固定轴套712,伸缩杆713的另一端与放置台72连接,组成一个连杆组件。当第四活动端在第四驱动单元711的驱动下收缩时,带动第一连杆714以及第二连杆715向收缩方向移动,从而使伸缩杆713相对固定轴套712向上运动,进而带动放置台72向上顶升,使放置台72相对于输送装置5上升。当第四活动杆伸出时,带动第一连杆714与第二连杆715 向伸出方向移动,从而使伸缩杆713相对固定轴套712向下运动,进而带动放置台72向下移动,使得放置台72相对于输送装置5下降。
103.通过设置输送装置5以及搬运平台7,能够节省人工搬运冷风机顶盖8的时间,并且搬运平台7具备顶升功能,便于操作人员将冷风机顶盖8从输送装置5上移出,更符合人体工程学,且提升冷风机顶盖8的搬运效率。
104.在本实施例中,冷风机顶盖8先放置在旋转平台41上,抵止在夹持机构 3的限位件36上,操作人员进行冷风机顶盖8其中一边的装配工序,之后通过旋转平台41与第二顶升机构42配合,将冷风机顶盖8旋转至另一边进行剩下的装配工作,在装配结束后,启动夹持机构3对冷风机顶盖8进行夹持,而后通过第一翻转机构2以及第一顶升机构1的配合,将冷风机顶盖8翻转至活动台6上,在活动台6上预先已经放置好冷风机底盖,冷风机底盖与翻转后的冷风机顶盖8配合锁固,形成冷风机外壳。装配后的冷风机外壳通过活动台6运输至输出端,输送装置5的输出端处设有放置台72,操作人员通过输出端将冷风机外壳移出生产线。
105.以上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顶升机构1、夹持机构3以及第一翻转机构2,使得冷风机顶盖8可以在夹持后经过翻转,在翻转的过程中第一顶升机构1 带动第一翻转机构2同步下降,从而降低翻转冷风机顶盖8所需高度,实现在低矮厂房内翻转大规模冷风机的动作,替代人工翻转搬运冷风机顶盖8,提高了冷风机顶盖8的装配效率,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风险。
106.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技术的说明书文字及附图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不能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基于本技术的实质理念,利用本技术说明书文字及附图记载的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替换或修改产生的技术方案,以及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实施于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等,均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