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升降台铣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57953发布日期:2022-12-14 04:36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式升降台铣床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铣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式升降台铣床。


背景技术:

2.铣床主要指用铣刀对工件多种表面进行加工的机床,通常铣刀以旋转运动为主运动,工件和铣刀的移动为进给运动,它可以加工平面和沟槽,也可以加工各种曲面和齿轮等,铣床是用铣刀对工件进行铣削加工的机床。
3.现有的铣床在使用时,多数铣床无法实现角度的调节,从而使得在对工件加工特殊角度的凹槽时,需要多次将工件从该装置上取下,进而调整工件的角度,给工人造成的很大的不便,并且增加了工人的工作量,降低工人的工作效率。
4.为此,我们提出来一种立式升降台铣床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铣床无法调节角度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立式升降台铣床。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立式升降台铣床,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凹型架,所述凹型架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l型固定板,所述转轴的左端贯穿凹型架并固定安装有转盘,所述凹型架的左侧面固定安装有连接弹簧,所述连接弹簧的左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卡接在转盘的内部,所述凹型架的内底壁活动铰接有两个伸缩杆,每个所述伸缩杆的伸缩端均活动铰接有移动座;
8.所述底座的左侧设置有转动电机,所述底座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滚珠丝杆,所述滚珠丝杆的左端贯穿底座并与转动电机动力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滚珠丝杆的外表面与凹型架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l型固定板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伸缩端固定安装有紧固罩,所述紧固罩的底面与l型固定板的内底壁相接触。
9.通过设置有转盘、转轴和l型固定板,实现了调节工件角度的目的,通过设置有连接弹簧和连接柱,实现了对转盘进行锁定的目的,通过设置有伸缩杆和移动座,对l型固定板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通过设置有转动电机和滚珠丝杆,实现了调节凹型架水平左右位置的目的,通过设置有电动推杆,实现了调节工件前后位置的目的。
10.优选的,所述底座的背面固定安装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正面固定安装有卡接架,所述连接架的正面固定安装有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动力的输出端贯穿卡接架并固定安装有连接齿轮,所述连接齿轮的外表面啮合连接有齿条块。
11.通过设置有旋转电机、连接齿轮和齿条块,实现了调节齿条块高度的目的。
12.优选的,所述齿条块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步进电机,所述步进电机动力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铣刀,所述铣刀的底端贯穿齿条块并延伸至齿条块的下方。
13.通过设置有步进电机和铣刀,实现了对工件进行加工的目的。
14.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内壁固定安装有滑杆,所述滑杆滑动连接在凹型架的内部。
15.通过设置有滑杆,实现了限制凹型架移动轨迹的目的。
16.优选的,所述l型固定板的底面开设有两个滑槽,每个所述移动座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滑块,每个所述滑块均滑动连接在滑槽的内部。
17.通过设置有滑槽和滑块,实现了限制移动座移动轨迹的目的。
18.优选的,所述卡接架的内壁开设有两个滑轨,所述齿条块的两侧面均固定安装有滑板,每个所述滑板均滑动连接在滑轨的内部。
19.通过设置有滑轨和滑板,实现了限制齿条块移动轨迹的目的。
20.优选的,所述连接弹簧的内部套设有伸缩柱,所述伸缩柱的伸缩端与连接柱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柱的右端与凹型架的左侧面固定连接。
21.通过设置有伸缩柱,实现了对连接柱进行支撑的目的。
22.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左侧面固定安装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的上表面与转动电机的底面固定连接。
23.通过设置有支撑台,实现了固定转动电机的目的。
24.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立式升降台铣床,通过设置有转轴带动l型固定板进行旋转,实现了调节工件角度的目的,从而降低了工人操作的复杂程度,增加了工人的工作效率,通过设置有转盘、连接弹簧和连接柱,实现了对转轴进行锁定的目的,尽量避免工人对工件进行加工时发生自行旋转的现象,通过设置有伸缩杆和移动座,可以对l型固定板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通过设置有转动电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滚珠丝杆进行旋转,实现了调节凹型架水平位置的目的,通过设置有电动推杆,实现了调节工件前后位置的目的,通过设置有紧固罩,实现了对工件进行固定的目的。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技术底座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连接架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技术凹型架剖视图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转盘剖视图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9.图中:1、底座;2、凹型架;3、转轴;4、l型固定板;5、转盘;6、连接弹簧;7、连接柱;8、转动电机;9、滚珠丝杆;10、电动推杆;11、紧固罩;12、伸缩杆;13、移动座;14、连接架;15、卡接架;16、旋转电机;17、连接齿轮;18、齿条块;19、步进电机;20、铣刀;21、滑杆;22、滑槽;23、滑块;24、滑轨;25、滑板;26、伸缩柱;27、支撑台。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1.参照图1-2,一种立式升降台铣床,包括底座1,底座1的背面固定安装有连接架14,连接架14的正面固定安装有卡接架15,连接架14的正面固定安装有旋转电机16,旋转电机16动力的输出端贯穿卡接架15并固定安装有连接齿轮17,连接齿轮17的外表面啮合连接有齿条块18,连接架14的安装,起到了支撑卡接架15的作用,利用旋转电机16提供的动力配合
连接齿轮17带动齿条块18进行上下移动,从而便于工人加工不同厚度的工件。
32.参照图1、图3和图4,底座1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凹型架2,凹型架2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转轴3,转轴3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l型固定板4,齿条块18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步进电机19,步进电机19动力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铣刀20,铣刀20的底端贯穿齿条块18并延伸至齿条块18的下方,利用步进电机19提供的动力带动铣刀20进行旋转,从而可以对工件进行加工。
33.参照图1、图3和图4,转轴3的左端贯穿凹型架2并固定安装有转盘5,凹型架2的左侧面固定安装有连接弹簧6,连接弹簧6的左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柱7,连接柱7卡接在转盘5的内部,转盘5的外表面开设有呈顺时针等距离排列的通孔,并且连接柱7可以插入到通孔的内部,连接弹簧6的内部套设有伸缩柱26,伸缩柱26的伸缩端与连接柱7的右端固定连接,伸缩柱26的右端与凹型架2的左侧面固定连接,伸缩柱26的安装,对连接柱7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尽量避免连接柱7移动时发生晃动的现象,保证了连接柱7的稳定性。
34.参照图3,凹型架2的内底壁活动铰接有两个伸缩杆12,每个伸缩杆12的伸缩端均活动铰接有移动座13,凹型架2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两个卡接座,伸缩杆12活动铰接在卡接座的内部,l型固定板4的底面开设有两个滑槽22,每个移动座13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滑块23,每个滑块23均滑动连接在滑槽22的内部,滑槽22和滑块23的安装,起到了限制伸缩杆12移动轨迹的作用,尽量避免伸缩杆12移动时发生偏离移动轨迹的现象,保证了伸缩杆12的稳定性。
35.参照图1,底座1的左侧设置有转动电机8,底座1的左侧面固定安装有支撑台27,支撑台27的上表面与转动电机8的底面固定连接,支撑台27的安装,起到了支撑转动电机8的作用,尽量避免转动电机8工作时发生旋转的旋转现象,保证了转动电机8的稳定性。
36.参照图1,底座1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滚珠丝杆9,滚珠丝杆9的左端贯穿底座1并与转动电机8动力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滚珠丝杆9的外表面与凹型架2的内壁螺纹连接,底座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滑杆21,滑杆21滑动连接在凹型架2的内部,滑杆21的安装,限制了凹型架2移动轨迹的作用,尽量避免凹型架2移动时发生旋转的现象,保证了凹型架2的稳定性。
37.参照图1和3,l型固定板4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电动推杆10,电动推杆10的伸缩端固定安装有紧固罩11,紧固罩11的底面与l型固定板4的内底壁相接触,利用螺栓将工件固定在紧固罩11的内部,从而可以带动工件进行移动,卡接架15的内壁开设有两个滑轨24,齿条块18的两侧面均固定安装有滑板25,每个滑板25均滑动连接在滑轨24的内部,滑板25和滑轨24的安装,起到了限制齿条块18移动轨迹的作用,尽量避免齿条块18移动时发生偏离移动轨迹的现象,保证了齿条块18的稳定性。
38.工作原理:使用时,先将转动电机8、电动推杆10、旋转电机16和步进电机19与电源相连通,当对工人对工件进行加工时,工人先将工件放置在紧固罩11的内部,之后工人转动螺栓,将工件固定在紧固罩11的内部,然后工人打开步进电机19,利用步进电机19提供动力带动铣刀20进行旋转,从而可以对工件进行加工,当工人打开转动电机8时,利用转动电机8提供的动力带动滚珠丝杆9进行旋转,从而带动凹型架2进行左右移动,使得工人可以根据需求调节工件的左右位置,从而对工件左右不同位置进行加工,当工人打开电动推杆10时,利用电动推杆10提供的动力带动工件进行前后移动,从而实现了调节工件前后位置的作用;
39.当工人需要调节工件角度时,工人向右拉动连接柱7,将连接柱7从转盘5的内部拔
出,之后工人转动转盘5,使得转盘5带动转轴3和l型固定板4进行旋转,从而使得一个伸缩杆12伸长,另一个伸缩杆12缩短,伸缩杆12伸缩的同时带动移动座13和滑块23进行前后移动,从而完成对工件角度调节的过程,当工人需要加工不同厚度的工件时,工人打开旋转电机16,利用旋转电机16提供的动力带动连接齿轮17进行旋转,从而使得齿条块18和滑板25进行上下移动,进而可以加工出不同厚度的工件。
4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