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边压合复合成型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75471发布日期:2023-02-04 03:27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边压合复合成型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油箱零部件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折边压合复合成型机构。


背景技术:

2.在工业4.0的大背景下,汽车零部件生产行业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3.对于像油箱邦带类细长型零件可以使用级进模进行连续大批量冲压。但是油箱邦带类零件,安装在车辆底盘上承受油箱及汽油重量外还受到外在冲击力,需要加强油箱绑带的强度,在绑带两端安装部位进行压合的复合层结构设计。
4.对于单工序生产就需要很多的模具,还需要多道周转搬运,零件容易变形。单工序生产的零件重复定位差、制件精度低,零件的合格率低,生产效率不高,不适合大批量的生产。
5.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折边压合复合成型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折边压合复合成型机构,从而提高了冲孔、折弯、压平整形的精度,同时通过多个折弯工位,对工件本体进行逐级折弯,提高了折弯效果。
7.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8.一种折边压合复合成型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具组件和下模具组件,以及设置在上模具组件和下模具组件之间的工件本体,所述上模具组件和所述下模具组件上从一端至另一端均设置有相互匹配且依次排列的第一折弯工位、第二折弯工位和第三折弯工位;
9.所述第一折弯工位包括压料背板、第一折弯下模,以及设置在压料背板和第一折弯下模之间压住工件本体上端面的第一压料板,压料背板内滑动插接有能与第一折弯下模相互配合并对工件本体端部进行折弯的折弯凸模;
10.所述第二折弯工位包括第二压料板和浮料板,第二压料板上连接有压在工件本体上的折弯上模,浮料板的一侧连接有与折弯上模配合并对工件本体进行折弯的第二折弯下模;
11.所述第三折弯工位包括压在工件本体上的侧成型快和第二背板,第二背板靠近工件本体端部的一侧连接有可以水平滑动的斜楔组件,且斜楔组件上连接有与第二背板配合并对工件本体进行折弯的侧弯凸模。
12.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13.所述工件本体包括工件连接部以及需要折弯操作的折弯部。
14.所述第一折弯下模靠近工件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有与压料背板相配合并对工件连接部进行定位的第一挡料背板,且第一折弯下模的另一端连接有对折弯凸模进行径向限位
的第一下夹板,第一折弯下模上还连接有对折弯部进行定位的第二定位柱。
15.所述浮料板和所述第二折弯下模均连接在同一个下垫板上,且下垫板上还连接有对第二折弯下模进行挤压定位的第二下夹板,所述浮料板上连接有对折弯部定位的第一导正钉,且折弯上模上开设有与第一导正钉相匹配的通孔。
16.所述第二背板上连接有对折弯部定位的第二导正钉,同时第二背板上设置有与侧成型快配合并对工件本体进行定位的弧形折边,所述侧成型快靠近工件本体端部的一侧呈斜口设置。
17.所述上模具组件和下模具组件上还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压平工位,所述压平工位包括第三压料板和放置工件本体的下成型块,第三压料板上滑动插接有与下成型块配合对工件本体进行压平的上成型块。
18.所述下成型块上连接有对折弯部定位的第三导正钉。
19.所述上模具组件和下模具组件上还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冲孔工位,冲孔工位包括相互配合的冲孔刀头和工艺冲孔,以及对工件本体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柱。
20.所述上模具组件和下模具组件上还设置有相互配合的整形工位,整形工位包括对工件本体进行包裹挤压的上整形块和下整形块。
21.所述压料背板、第二压料板、侧成型快、上成型块和上整形块均连接在上模具组件上并随着上模具组件上下移动。
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23.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通过多重定位,提高了冲孔、折弯、压平整形的精度,同时通过多个折弯工位,对工件本体进行逐级折弯,提高了折弯效果,很容易实现大批量、高速化生产,而且零件合格率高,提高了产品生产效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4.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具备如下优点:
25.(1)通过上模具组件和下模具组件的配合以及送料机,能够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工作效率。
26.(2)通过设置第一折弯工位、第二折弯工位、第三折弯工位和压平工位多个工位进行逐级折弯,提高了折弯效果。
27.(3)通过对工件本体进行多重定位,提高了加工精度。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冲孔工位结构放大示意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折弯工位结构放大示意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折弯工位结构放大示意图。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折弯工位结构放大示意图。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压平工位结构放大示意图。
35.图8为本实用新型整形工位结构放大示意图。
36.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折弯工位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37.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折弯工位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38.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折弯工位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39.图12为本实用新型压平工位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40.图13为本实用新型整形工位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41.图14为本实用新型工件本体结构示意图。
42.图15为图14中b-b截面的剖视图。
43.图16为图15中c部的局部放大图。
44.其中:
45.1、上模具组件;2、下模具组件;3、冲孔工位;4、第一折弯工位;5、第二折弯工位;6、第三折弯工位;7、压平工位;8、整形工位;9、工件本体;
46.301、冲孔刀头;302、第一定位柱;303、工艺冲孔;
47.401、压料背板;402、第一折弯下模;403、第一挡料背板;404、第一下夹板;405、折弯凸模;406、第一压料板;407、第二定位柱;
48.501、第二压料板;502、下垫板;503、折弯上模;504、第二折弯下模;505、第二下夹板;506、第一导正钉;507、浮料板;
49.601、侧成型快;602、第二背板;603、侧弯凸模;604、斜楔组件;605、第二导正钉;
50.701、下成型块;702、第三压料板;703、上成型块;704、第三导正钉;
51.801、上整形块;802、下整形块;
52.901、工件连接部;902、折弯部。
具体实施方式
53.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54.实施例1
55.如图1-图16所示,一种折边压合复合成型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具组件1和下模具组件2,以及设置在上模具组件1和下模具组件2之间的工件本体9,工件本体9包括工件连接部901以及需要折弯操作的折弯部902;
56.上模具组件1和下模具组件2上从一端至另一端均设置有相互匹配且依次排列的第一折弯工位4、第二折弯工位5、第三折弯工位6和压平工位7,能够对工件本体9进行依次折弯形成级进效果达到折弯目的;
57.第一折弯工位4包括压料背板401、用于放置工件本体9的第一折弯下模402,折弯凸模405设置在压料背板401和第一折弯下模402之间,同时第一压料板406能够压住工件本体9上端面与第一折弯下模402配合对工件本体9进行固定,第一折弯下模402上还连接有对折弯部902进行定位的第二定位柱407,同时,压料背板401内滑动插接有折弯凸模405,折弯凸模405与第一折弯下模402相互配合能够对工件本体9端部进行折弯的折弯凸模405,同时第一折弯下模402靠近工件连接部901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挡料背板403,第一挡料背板403与压料背板401相配合并对工件连接部901进行定位的第一挡料背板403,且第一折弯下模402的另一端连接有对折弯凸模405进行径向限位的第一下夹板404,防止折弯凸模405在移动时出现移位的现象影响折弯效果。
58.第二折弯工位5包括第二压料板501和用于放置工件本体9的浮料板507,第二压料板501上连接有压在工件本体9上的折弯上模503,浮料板507靠近工件本体9端部的一侧连
接有与折弯上模503配合并对工件本体9进行折弯的第二折弯下模504,浮料板507上连接有对折弯部902定位的第一导正钉506,且折弯上模503上开设有与第一导正钉506相匹配的通孔,防止干涉,浮料板507采用浮动设计能够使工件本体9脱离不好脱模的位置。
59.浮料板507和第二折弯下模504均连接在同一个下垫板502上,方便对浮料板507、第二折弯下模504进行固定,且下垫板502上还连接有对第二折弯下模504进行挤压定位的第二下夹板505,防止第二折弯下模504出现移位的情况,影响折弯。
60.第三折弯工位6包括压在工件本体9上的侧成型快601和用于放置工件本体9的第二背板602,第二背板602靠近工件本体9端部的一侧连接有可以水平滑动的斜楔组件604,斜楔组件604由斜楔和滑块的配合使用在驱动气缸的作用下实现位移,且斜楔组件604上连接有与第二背板602配合并对工件本体9进行折弯的侧弯凸模603,第二背板602上连接有对折弯部902定位的第二导正钉605,同时第二背板602上设置有与侧成型快601配合并对工件本体9进行定位的弧形折边,侧成型快601靠近工件本体9端部的一侧呈斜口设置。
61.压平工位7包括第三压料板702和放置工件本体9的下成型块701,第三压料板702上滑动插接有与下成型块701配合对工件本体9进行压平的上成型块703,下成型块701上连接有对折弯部902定位的第三导正钉704。
62.本技术中的压料背板401、第二压料板501、侧成型快601、上成型块703和上整形块801均连接在上模具组件1上并随着上模具组件1上下移动。
63.实施例2
64.如图3所示,与本实施例1不同的在于:在上模具组件1和下模具组件2上还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冲孔工位3,冲孔工位3包括相互配合的冲孔刀头301和工艺冲孔303,以及对工件本体9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柱302,实现对产品的冲孔且修边设计。
65.实施例3
66.如图8和图13所示,与本实施例1不同的在于:在上模具组件1和下模具组件2上还设置有相互配合的整形工位8,整形工位8包括对工件本体9进行包裹挤压的上整形块801和下整形块802,实现对产品的整形,提高产品质量。
67.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
68.工件本体9在送料机的作用下送到冲孔工位3,通过冲孔刀头301和工艺冲孔303的配合冲出相应的孔洞,在经过冲孔之后,继续送料至第一折弯工位4中,通过折弯凸模405和第一折弯下模402的配合对工件本体9的端部进行折弯,然后送料至第二折弯工位5中,通过第二折弯下模504和折弯上模503的配合再对工件本体9继续折弯,然后在送料至第三折弯工位6中,经过斜楔组件604带动侧弯凸模603向侧成型快601移动再次对工件本体9进行折弯,然后再送料至压平工位7,通过上成型块703和下成型块701的配合对工件本体9进行压平,然后再输送到整形工位8中,对压平后的工件本体9进行整形,提高产品质量,然后完成整个操作过程,整个过程通过多重定位,提高了冲孔、折弯、压平整形的精度,提高了折弯效果,很容易实现大批量、高速化生产,而且零件合格率高,提高了产品生产效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69.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