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桩端板自动攻钻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75341发布日期:2023-01-25 11:32阅读: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桩端板自动攻钻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管桩端板生产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涉及一种管桩端板自动攻钻设备。


背景技术:

2.混凝土管桩是一种空心筒体细长混凝土预制构件,主要由圆筒形桩身、管桩端板和钢套箍等组成,其中管桩端板是混凝土管桩的重要部件。
3.现有管桩端板生产过程中,需对管桩端板钻孔、攻牙等加工,但是,现有管桩端板的钻孔、攻牙等加工工序无法实现自动化生产,这样一来,不仅加工劳动强度大,且还无法提高生产效率,为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研发一种可自动攻钻管桩端板设备来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所要解决是针对的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应用于管桩端板自动攻钻设备。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管桩端板自动攻钻设备,包括:
7.攻钻机体;
8.工作台,其设于所述攻钻机体上;
9.旋转驱动组,其设于所述工作台下侧,用于驱动所述工作台转动;
10.右侧载放台,其设于所述攻钻机体右侧,用于载放初始管桩端板;
11.右侧取放机械手,其设于所述右侧载放台后侧,用于抓取位于所述右侧载放台前侧的初始管桩端板且将所抓取初始管桩端板放置于所述右侧载放台上;
12.左侧载放台,其设于所述攻钻机体左侧,用于载放已加工管桩端板;
13.左侧取放机械手,其设于所述左侧载放台后侧,用于抓取位于所述左侧载放台上的已加工管桩端板且将所抓取的已加工管桩端板放置于所述左侧载放台前侧;
14.推动组,其设于所述攻钻机体上,用于将位于所述右侧载放台上的初始管桩端板向左推移至所述工作台上,同时将位于所述工作台上已加工管桩端板向左推移至所述左侧载放台上;
15.下压限位组,其设于所述攻钻机体左侧,位于所述工作台上侧,用于下压位于所述工作台上的初始管桩端板。
16.如上所述的管桩端板自动攻钻设备,所述左侧取放机械手与所述右侧取放机械手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左侧载放台与所述右侧载放台左右对称设置。
17.如上所述的管桩端板自动攻钻设备,所述右侧取放机械手包括:
18.立式支架,其设于所述右侧载放台后侧;
19.纵向滑动组,其滑动连接于所述立式支架上;
20.纵向驱动组,其设于所述立式支架上侧,且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纵向滑动组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纵向滑动组前后往复移动;
21.竖向支架,其连接于所述纵向滑动组前侧;
22.竖向滑动组,其滑动连接于所述竖向支架上;
23.竖向驱动组,其设于所述竖向支架上,且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竖向滑动组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竖向滑动组上下往复移动;
24.吸附组件,其设于所述竖向滑动组下侧,用于吸附初始管桩端板。
25.如上所述的管桩端板自动攻钻设备,所述吸附组件包括:
26.盘体,其连接于所述竖向滑动组下侧;
27.磁吸盘,其沿所述盘体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盘体下侧,用于通电磁吸初始管桩端板。
28.如上所述的管桩端板自动攻钻设备,所述推动组包括:
29.横向连接支架,其沿所述攻钻机体横向方向设置于所述攻钻机体上,位于所述工作台上侧;
30.横向移动支架,其滑动连接于所述横向连接支架上;
31.第一纵向连接杆,其设于所述横向移动支架右侧,且其向前延伸;
32.第一推动件,其设于所述第一纵向连接杆左侧,且其向下延伸;
33.第二纵向连接杆,其设于所述横向移动支架上,位于所述第一纵向连接杆左侧;
34.第二推动件,其设于所述第二纵向连接杆左侧,且其向下延伸;
35.横向移动驱动组,其设于所述横向连接支架上,且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横向移动支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横向移动支架左右往复移动。
36.如上所述的管桩端板自动攻钻设备,所述下压限位组包括:
37.竖向连接支架,其连接于所述攻钻机体左侧上;
38.竖向移动支架,其滑动连接于所述竖向连接支架上,且其位于所述竖向连接支架下侧;
39.下压限位杆,其设于所述竖向移动支架上,用于下压限位位于所述工作台上的初始管桩端板;
40.下压驱动组,其设于所述竖向连接支架上,且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竖向移动支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竖向移动支架带动所述下压限位杆上下往复移动。
41.如上所述的管桩端板自动攻钻设备,所述管桩端板自动攻钻设备还包括设于所述攻钻机体上并与所述工作台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工作台上下升降移动的工作台升降驱动组。
42.如上所述的管桩端板自动攻钻设备,所述工作台升降驱动组的数量为4组,且均设于所述工作台周侧。
43.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申请有如下优点:
44.本技术管桩端板自动攻钻设备通过所述右侧取放机械手将初始管桩端板抓取且放置于所述右侧载放台上,随之通过所述推动组将初始管桩端板向左推动至所述工作台上,而后通过所述攻钻机体对位于所述工作台上的初始管桩端板进行钻孔攻牙操作,待完成钻孔攻牙工作后,所述推动组将已加工管桩端板向左推动至所述左侧载放台上,随后所
述左侧取放机械手抓取位于所述左侧载放台上的已加工管桩端板且放置于所述左侧载放台前侧工位,以使完成钻孔攻牙整一加工过程,从而实现全自动的管桩端板的钻孔攻牙加工工作,进而不仅可大大降低现有传统半自动加工的劳动强度,且还可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满足进一步的实际生产需求。
附图说明
45.图1是本技术管桩端板自动攻钻设备的立体图。
46.图2是本技术管桩端板自动攻钻设备中所述右侧载放台和所述右侧取放机械手的立体图。
47.图3是本技术管桩端板自动攻钻设备中所述吸附组件的立体图。
48.图4是本技术管桩端板自动攻钻设备中所述推动组的立体图。
49.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视图ⅰ。
50.图6是图4的局部放大视图ⅱ。
51.图7是本技术管桩端板自动攻钻设备中所述攻钻机体和所述工作台、所述工作台升降驱动组的立体图。
52.图8是本技术管桩端板自动攻钻设备中所下压限位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53.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54.如图1~8所示,一种管桩端板自动攻钻设备,包括攻钻机体1、工作台2、旋转驱动组3、右侧载放台4、右侧取放机械手5、左侧载放台6、左侧取放机械手7、推动组8、下压限位组9。
55.具体的,所述工作台2设于所述攻钻机体1上;所述旋转驱动组3设于所述工作台2下侧,用于驱动所述工作台2转动;所述右侧载放台4设于所述攻钻机体1右侧,用于载放初始管桩端板;所述右侧取放机械手5设于所述右侧载放台4后侧,用于抓取位于所述右侧载放台4前侧的初始管桩端板且将所抓取初始管桩端板放置于所述右侧载放台4上;所述左侧载放台6设于所述攻钻机体1左侧,用于载放已加工管桩端板;所述左侧取放机械手7设于所述左侧载放台6后侧,用于抓取位于所述左侧载放台6上的已加工管桩端板且将所抓取的已加工管桩端板放置于所述左侧载放台6前侧;所述推动组8设于所述攻钻机体1上,用于将位于所述右侧载放台4上的初始管桩端板向左推移至所述工作台2上,同时将位于所述工作台2上已加工管桩端板向左推移至所述左侧载放台6上;所述下压限位组9设于所述攻钻机体1左侧,位于所述工作台2上侧,用于下压位于所述工作台2上的初始管桩端板。
56.本技术管桩端板自动攻钻设备通过所述右侧取放机械手5将初始管桩端板抓取且放置于所述右侧载放台4上,随之通过所述推动组8将初始管桩端板向左推动至所述工作台2上,而后通过所述攻钻机体1对位于所述工作台2上的初始管桩端板进行钻孔攻牙操作,待完成钻孔攻牙工作后,所述推动组8将已加工管桩端板向左推动至所述左侧载放台6上,随后所述左侧取放机械手7抓取位于所述左侧载放台6上的已加工管桩端板且放置于所述左侧载放台6前侧工位,以使完成钻孔攻牙整一加工过程,从而实现全自动的管桩端板的钻孔攻牙加工工作,进而不仅可大大降低现有传统半自动加工的劳动强度,且还可大幅度提高
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满足进一步的实际生产需求。
57.更进一步的,所述左侧取放机械手7与所述右侧取放机械手5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左侧载放台6与所述右侧载放台4左右对称设置。
58.更进一步的,所述右侧取放机械手5包括立式支架51、纵向滑动组52、纵向驱动组53、竖向支架54、竖向滑动组55、竖向驱动组56、吸附组件57。
59.所述立式支架51设于所述右侧载放台4后侧;所述纵向滑动组52滑动连接于所述立式支架51上;所述纵向驱动组53设于所述立式支架51上侧,且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纵向滑动组52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纵向滑动组52前后往复移动;所述竖向支架54连接于所述纵向滑动组52前侧;所述竖向滑动组55滑动连接于所述竖向支架54上;所述竖向驱动组56设于所述竖向支架54上,且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竖向滑动组52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竖向滑动组55上下往复移动;所述吸附组件57设于所述竖向滑动组55下侧,用于吸附初始管桩端板。其优点在于实现自动取放管桩端板。
60.更进一步的,所述竖向驱动组56优选为油缸。
61.更进一步的,所述吸附组件57包括盘体571、磁吸盘572。
62.所述盘体571连接于所述竖向滑动组55下侧;所述磁吸盘572沿所述盘体571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盘体571下侧,用于通电磁吸初始管桩端板。其优点在于电磁吸方便实现取放管桩端板。
63.更进一步的,所述推动组8包括横向连接支架81、横向移动支架82、第一纵向连接杆83、第一推动件84、第二纵向连接杆85、第二推动件86、横向移动驱动组87。
64.所述横向连接支架81沿所述攻钻机体1横向方向设置于所述攻钻机体1上,位于所述工作台上侧;所述横向移动支架82滑动连接于所述横向连接支架81上;所述第一纵向连接杆83设于所述横向移动支架82右侧,且其向前延伸;所述第一推动件84设于所述第一纵向连接杆83左侧,且其向下延伸;所述第二纵向连接杆85设于所述横向移动支架82上,位于所述第一纵向连接杆83左侧;所述第二推动件86设于所述第二纵向连接杆85左侧,且其向下延伸;所述横向移动驱动组87设于所述横向连接支架81上,且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横向移动支架82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横向移动支架82左右往复移动。其优点在于所述第一纵向连接杆83带动所述第一推动件84向左移动的同时,亦可实现所述第二纵向连接杆85带动所述第二推动件86向左移动,实现不同工位的同步操作作用。
65.更进一步的,所述横向移动驱动组87优选为气缸。
66.更进一步的,所述下压限位组9包括竖向连接支架91、竖向移动支架92、下压限位杆93、下压驱动组94。
67.所述竖向连接支架91连接于所述攻钻机体1左侧上;所述竖向移动支架92滑动连接于所述竖向连接支架91上,且其位于所述竖向连接支架91下侧;所述下压限位杆93设于所述竖向移动支架92上,用于下压限位位于所述工作台2上的初始管桩端板;所述下压驱动组94设于所述竖向连接支架91上,且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竖向移动支架92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竖向移动支架92带动所述下压限位杆93上下往复移动。其目的在于实现下压限位位于所述工作台2上的管桩端板。
68.更进一步的,所述下压驱动组94优选为气缸。
69.更进一步的,所述管桩端板自动攻钻设备还包括设于所述攻钻机体1上并与所述
工作台2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工作台上下升降移动的工作台升降驱动组10。所述工作台升降驱动组10优选为气缸或电缸,且其数量优选为4组,且均设于所述工作台2周侧。其优点在于可实现上下升降所述工作台2以满足所述工作台2的工作适配高度。
70.综上所述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即使其对本技术作出各种变化,则仍落入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