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带精轧用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240069发布日期:2023-08-25 04:56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铜带精轧用轧机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铜带轧机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铜带精轧用轧机。


背景技术:

1、轧机是铜带生产的主要设备,铜带的生产需要经过多道轧制以缩减铜带的厚度。可逆式轧机通过轧辊正转、反转,能够对铜带进行正向轧制以及反向轧制,在铜带的生产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2、相关技术中,可逆式轧机包括轧制机构以及两个呈对称设置的收卷辊,两收卷辊分别设置在轧制机构的两侧。通过将收卷辊向不同的方向转动,以使收卷辊能够实现对铜带的放出或是对铜带的收卷。

3、铜带收卷时,收卷辊上的铜带易产生较大间隙,导致收卷出的铜带的外径大,铜带的收卷效果差,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提高铜带的收卷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铜带精轧用轧机。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铜带精轧用轧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铜带精轧用轧机,包括机座以及用于对铜带进行轧制的轧制机构,还包括传输收卷机构,所述传输收卷机构包括收卷放出组件以及用于压紧铜带的压紧组件,所述收卷放出组件包括转动设置在机座上的收卷辊,所述压紧组件包括转动设置在机座上的转动杆、连接在转动杆上的连接块、转动设置在连接块上的压紧轮以及驱动转动杆转动的转动驱动源。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铜带收卷时,先将铜带的一端连接在收卷辊上,再转动收卷辊以对铜带进行收卷。此时通过转动驱动源驱动转动杆转动,转动杆通过连接块带动压杆绕转动杆的轴线转动,直至压紧轮抵压在铜带上。通过压紧轮,限制了铜带散开,有助于铜带收卷至接近完全贴合,有效减少了铜带的外径,提高了铜带的收卷效果。

5、可选的,所述收卷辊的周向侧壁上开设有钳口,所述收卷辊上设有于钳口相连通的安装腔,所述收卷放出组件还包括设置安装腔腔壁上的固定块、滑动设置在安装腔内的滑动块、驱动滑动块向靠近固定块或远离固定块方向移动的固定驱动源,所述固定块与抵接块之间存在固定间隙,所述固定间隙与钳口相连通。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收卷铜带或是放出铜带时,先将铜带的一端插入钳口与固定间隙中,然后通过固定驱动源驱动固定块移动,以使固定块以及滑动块夹紧铜带的端部。从而限制铜带在收卷辊转动时相对于收卷辊转动,提高了收卷辊对铜带的收卷以及放出的效果。

7、可选的,还包括用于检测铜带厚度的厚度测量机构。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铜带进行精轧时,铜带的尺寸要求高,通过厚度测量机构能够对铜带的厚度进行检测反馈,根据测得数据,工作人员能够判断是否需要调节轧制机构。

9、可选的,还包括用于除去铜带上的轧制油的轧制油机构。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轧制油机构,以减少铜带上的轧制油,以便于后续对铜带进行热处理。

11、可选的,所述轧制油机构包括上轧制油组件以及位于上轧制油组件下方的下轧制油组件;

12、所述上轧制油组件包括上传送带、多个设置在上传送带上的上海绵、用于与上海绵抵触的上挤油板以及设置在上挤油板下侧的上油槽,所述上挤油板位于上传送带靠近轧制机构的一侧;

13、所述下轧制油组件包括下传送带、多个设置在下传送带上的下海绵以及用于与下海绵抵触的下挤油板,所述下挤油板设置在下传送带远离轧制机构的一侧。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铜带轧制完毕并移出轧制机构后,穿过上轧制油组件与下轧制油组件之间。上传送带驱动上海绵移动、下传送带驱动下海绵移动,以擦拭铜带上的轧制油。上海绵吸收轧制油并移动至抵压在上挤油板上后,上海绵压缩,上海绵内的轧制油渗出并向下滴落,上油槽承接上挤油板以及上海绵上下落的轧制油。同理,下海绵内的轧制油经下挤压板挤压后,由下海绵内排出。如此使得上海绵以及下海绵能够对铜带持续擦拭除油,且上油槽能够对轧制油进行回收,有效节省了轧制油的消耗。

15、可选的,所述轧制油机构以及传输收卷机构均设置有两组且均呈对称设置,两所述传输收卷机构分别设置在轧制机构的两侧,两所述轧制油机构分别设置在轧制机构的两侧。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两组轧制油机构以及两组传输收卷机构,以使本技术轧机能够进行正向轧制以及反向轧制,同时能够进行正向除油以及反向除油,有效提高了铜带的轧制效率。

17、可选的,所述上轧制油组件还包括上油辊,所述上油辊转动设置在上油槽上,且所述上油辊的端部伸入至上油槽中,所述上油辊位于上挤油板远离轧制机构的一侧,所述上油辊的周向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用于上海绵抵触的叶片,所述上油槽上设置有连通两上油槽的上连通管。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海绵移动至叶片抵触时,带动叶片转动,通过叶片带动上油辊转动,叶片将上油槽中的轧制油带起并泼至上海绵上。同时上海绵与叶片接触时,能够吸取两叶片之间的轧制油。如此设置,即可对上海绵进行补充轧制油。由于所述上油辊位于上挤油板远离轧制机构的一侧,位于轧制机构近铜带侧的上海绵先与上挤油板抵接压缩后,再与叶片抵触,最后与铜带接触,能够充分吸收轧制油后涂至铜带上。而位于轧制机构出铜带侧的上海绵先与叶片抵触,再与上挤油板接触,最后与铜带接触,上海绵能够充分排出轧制油后再吸收铜带上的轧制油。

19、如此设置,根据传输方向的不同,改变上轧制油组件中的上传送带的传输方向,即可实现上油、除油功能的转换,极大提高了上轧制油组件的利用率,使得无需额外设置位于上方的上油装置。

20、通过上连通管,以使两上油槽内的液面保持相对平衡,即用于除油的上轧制油组件的上油槽内的轧制油能够流至用于上油的上轧制油组件的上油槽中进行补充。

21、可选的,所述叶片呈倾斜设置,所述上油辊位于轧制机构的进铜带侧时,所述叶片靠近上油辊的一端与叶片远离上油辊的一端沿上油辊的转动方向排布。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油时,上海绵沿上挤油板至上油板的方向移动,上海绵抵压在叶片上以使上油辊反向转动。由于上油辊位于轧制机构的进铜带侧时,叶片靠近上油辊的一端与叶片远离上油辊的一端沿上油辊的转动方向排布,限制了两叶片之间携带的轧制油流出,提高叶片传输轧制油的效率,从而提高了上油时上海绵内所吸收的轧制油的量,提高了上油效果。

23、可选的,所述下轧制油组件包括下油槽,所述下油槽位于下挤油板的下方。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增设下油槽,以承接下海绵挤出的轧制油以及下挤油板上的轧制油,从而对位于铜带下侧的轧制油进行回收,进一步节省了轧制油的消耗。

25、可选的,所述下油槽位于下传送带的下方并用于供下海绵伸入,所述下油槽上设置有连通两下油槽的下连通管。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海绵移动的过程中,移入下油槽中,以吸取下油槽中的轧制油。为使下海绵与铜带充分接触,位于轧制机构两侧的下轧制油组件的下传送带的转动方向相反。位于轧制机构的出铜带侧的下轧制油组件的下海绵吸取轧制油后,移动至自身抵压在下挤油板上,并排出自身携带的轧制油。位于轧制机构近铜带侧的下轧制油组件的下海绵吸取轧制油后移动至直接与铜带接触,并对铜带进行上油。

27、如此设置,根据传输方向的不同,改变下轧制油组件中的下传送带的传输方向,即可实现上油、除油功能的转换,极大提高了下轧制油组件的利用率,使得无需额外设置位于下方的上油装置。

28、通过下连通管,以使两下油槽内的液面保持相对平衡,即用于除油的下轧制油组件的下油槽内的轧制油能够流至用于上油的下轧制油组件的下油槽中进行补充。

29、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30、1.通过增设压紧组件,能够限制收卷中的铜带以及收卷完毕的铜带散开,有助于铜带收卷至完全贴合,提高了铜带的收卷效果;

31、2.通过两组呈对称设置的轧制油机构,只需根据铜带的传输方向,改变上传送带以及下传送带的传输方向,即可改变使轧制油组件实现上油功能或是除油功能,而无需额外设置上油装置;

32、3.上油槽对上海绵挤出的轧制油进行承接回收,通过下油槽对下海绵挤出的轧制油进行承接回收,有效减少了轧制油的消耗

33、4.通过上连通管连通两上油槽、通过下连通管连通两下油槽,以使两上油槽的液面保持相对平衡、两下油槽的液面保持相对平衡,即用于除油的轧制油机构的上油槽内的轧制油能够对另一上油槽进行补充、下油槽能够对另一下油槽进行补充,而无需工作人员进行转移。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