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生产用的外壳开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587674发布日期:2023-09-27 14:01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生产用的外壳开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电机加工,特别涉及一种电机生产用的外壳开孔装置。


背景技术:

1、伺服电机广泛应用于各种控制系统中,能将输入的电压信号转换为电机轴上的机械输出量,拖动被控制元件,从而达到控制目的。一般地,伺服电机要求电机的转速要受所加电压信号的控制;转速能够随着所加电压信号的变化而连续变化;转矩能通过控制器输出的电流进行控制;电机的反映要快、体积要小、控制功率要小。伺服电机主要应用在各种运动控制系统中,尤其是随动系统。

2、伺服电机壳体脱模后需要将电机零件与壳体组装,组装前需要对壳体进行打孔,然而现有的打孔装置对电机壳体固定效果较差,在打孔时电机壳体容易出现松动,导致打孔出现偏差,极其不稳定,使得打孔效率较低,造成壳体浪费,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机生产用的外壳开孔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打孔装置对电机壳体固定效果较差,在打孔时电机壳体容易出现松动,导致打孔出现偏差,极其不稳定,使得打孔效率较低,造成壳体浪费,增加成本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3、一种电机生产用的外壳开孔装置,包括加工台,所述加工台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的左侧与加工台的右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丝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螺母座,所述螺母座的上端设有引导轮,所述螺母座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单元固定连接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下侧设有打孔机,所述连接座的两侧设有压紧组件,所述加工台的内部一侧设有固定机构。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脱模后的电机壳体放入加工台内后,启动第二电机带动第二丝杆转动,两组夹持座相互靠近,夹持座一侧的橡胶板增大摩擦阻力稳固电机壳体的位置,并通过橡胶板内的多组磁块吸附电机壳体,加强稳固电机壳体的位置,且当打孔机在气缸带动下向电机壳体靠近时,压紧弹簧配合吸盘对电机壳体的上侧压紧固定,从而可有效固定电机外壳的位置,防止电机外壳松动,提高开孔时的稳定性,提高开孔效率,提高良品率。

5、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加工台的上端内壁开设有引导槽,所述引导轮的一侧滑动连接在引导槽的内部。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引导轮在引导槽内滑动,从而使得螺母座在第一丝杆的作用下能够水平移动,进而方便调整打孔机的位置。

7、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引导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橡胶片,所述引导轮的一侧与橡胶片的一侧贴合连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引导槽内的橡胶片,增大摩擦阻力,使得螺母座移动更稳定。

9、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压紧组件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在连接座的两侧,所述连接杆设有四组,所述连接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压紧弹簧,所述压紧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吸盘。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压紧组件,气缸带动打孔机向电机外壳靠近后,吸盘首先与电机壳体相接触,吸盘将空气挤出产生负压在压紧弹簧的作用下将电机壳体向下压紧,且由于压紧弹簧产生一定的阻力,使得打孔机缓慢稳定对电机壳体进行打孔。

11、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打孔机设在吸盘的内侧,所述吸盘的切面为梯形。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梯形吸盘为上窄下宽,增大与电机壳体的接触面积,从而通过吸盘能够稳定电机壳体固定后的位置。

13、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加工台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的内部一侧设有排气扇,所述排气孔的内部位于排气扇的一侧设有防尘网。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排气扇将加工台内部的气体通过排气孔散出,减少热量的堆积,防尘网起到防尘的作用。

15、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机构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安装在加工台的右侧,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丝杆,所述第二丝杆的左侧与加工台的左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丝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夹持座,所述夹持座的一侧与加工台的内部一侧滑动连接,所述夹持座的一侧设有夹紧组件。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启动第二电机带动第二丝杆转动,第二丝杆的螺纹为相反设置,使得两组夹持座相互靠近,从而使夹紧组件对电机壳体进行夹持工作。

17、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丝杆的中部设有限位板,所述夹持座通过限位板对称设有两组。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限位板,对两组夹持座限位,避免相互靠近。

19、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夹紧组件包括橡胶板,所述橡胶板固定连接在夹持座的一侧,所述橡胶板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磁块,所述磁块设有多组。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夹紧组件,夹持座一侧的橡胶板增大摩擦阻力稳固电机壳体的位置,并通过橡胶板内的多组磁块吸附电机壳体,加强稳固电机壳体的位置,降低电机壳体产生松动的可能性。

21、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加工台的底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腿。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四组支腿支撑加工台的位置,支腿的底端还设有防滑垫片,稳固加工台的位置。

2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4、第一、将脱模后的电机壳体放入加工台内后,启动第二电机带动第二丝杆转动,两组夹持座相互靠近,夹持座一侧的橡胶板增大摩擦阻力稳固电机壳体的位置,并通过橡胶板内的多组磁块吸附电机壳体,加强稳固电机壳体的位置,且当打孔机在气缸带动下向电机壳体靠近时,压紧弹簧配合吸盘对电机壳体的上侧压紧固定,从而可有效固定电机外壳的位置,防止电机外壳松动,提高开孔时的稳定性,提高开孔效率,提高良品率;

25、第二、通过在加工台的一侧安装第一电机,利用第一电机带动第一丝杆转动,使第一丝杆表面螺母座一侧的引导轮在引导槽内滑动,使螺母座水平移动,调整打孔机的位置,从而在气缸的作用下方便打孔机对电机壳体进行开孔工作。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机生产用的外壳开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工台(1),所述加工台(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2),所述第一电机(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丝杆(3),所述第一丝杆(3)的左侧与加工台(1)的右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丝杆(3)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螺母座(6),所述螺母座(6)的上端设有引导轮(7),所述螺母座(6)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气缸(9),所述气缸(9)的输出单元固定连接有连接座(10),所述连接座(10)的下侧设有打孔机(11),所述连接座(10)的两侧设有压紧组件(4),所述加工台(1)的内部一侧设有固定机构(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生产用的外壳开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台(1)的上端内壁开设有引导槽(8),所述引导轮(7)的一侧滑动连接在引导槽(8)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机生产用的外壳开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槽(8)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橡胶片,所述引导轮(7)的一侧与橡胶片的一侧贴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生产用的外壳开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组件(4)包括连接杆(43),所述连接杆(43)固定连接在连接座(10)的两侧,所述连接杆(43)设有四组,所述连接杆(4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压紧弹簧(41),所述压紧弹簧(4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吸盘(4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机生产用的外壳开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孔机(11)设在吸盘(42)的内侧,所述吸盘(42)的切面为梯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生产用的外壳开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台(1)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排气孔(12),所述排气孔(12)的内部一侧设有排气扇(13),所述排气孔(12)的内部位于排气扇(13)的一侧设有防尘网(1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生产用的外壳开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5)包括第二电机(51),所述第二电机(51)固定安装在加工台(1)的右侧,所述第二电机(5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丝杆(52),所述第二丝杆(52)的左侧与加工台(1)的左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丝杆(52)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夹持座(53),所述夹持座(53)的一侧与加工台(1)的内部一侧滑动连接,所述夹持座(53)的一侧设有夹紧组件(5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机生产用的外壳开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丝杆(52)的中部设有限位板(55),所述夹持座(53)通过限位板(55)对称设有两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机生产用的外壳开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组件(54)包括橡胶板(541),所述橡胶板(541)固定连接在夹持座(53)的一侧,所述橡胶板(54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磁块(542),所述磁块(542)设有多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生产用的外壳开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台(1)的底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腿(15)。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生产用的外壳开孔装置,包括加工台,所述加工台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的左侧与加工台的右侧内壁转动连接。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将脱模后的电机壳体放入加工台内后,启动第二电机带动第二丝杆转动,两组夹持座相互靠近,夹持座一侧的橡胶板增大摩擦阻力稳固电机壳体的位置,并通过橡胶板内的多组磁块吸附电机壳体,加强稳固电机壳体的位置,且当打孔机在气缸带动下向电机壳体靠近时,压紧弹簧配合吸盘对电机壳体的上侧压紧固定,从而可有效固定电机外壳的位置,防止电机外壳松动,提高开孔时的稳定性,提高开孔效率,提高良品率。

技术研发人员:吴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威海超能电机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29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